2021 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逐字稿

by 柯智元
武漢光谷,時間的朋友

總習慣在這個時候,關注一下中國的知識份子如何在「安全範圍」內闡述所聞所見。


今年四小時,四萬三千多字。如此整理文稿,每年都累積一點,有時也會自問,這樣每年元旦做下去,有什麼意義嗎?


或許,我也真會跟著羅胖一起做完二十年吧。雖不知道那時候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而我相信,每一年的推進、過程,總會留下些許足跡。


今年的活動辦在武漢光谷,有不少故事與觀點,是我們這群得到老用戶感到熟悉的。


想看去年的逐字稿歡迎點我。(前幾年的內容都收在舊網站,之後都只放在這個新家)




演講者:羅振宇
原始文稿:得到APP、好玩微信
繁中編輯:柯智元


2021年時間的朋友逐字稿(已編修為臺灣用法、繁體中文)


第一章:長大以後有多少責任和煩惱?



有一件事,在我心裡憋了半年,跟誰都沒說。因為我一定要把它帶到2020年12月31號的這個晚上,在這裡,講給武漢人聽。


你看,這裡有一堆糖果,但這不是一堆普通的糖果。過去的很多年裡,這堆糖果曾經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很多著名展覽館裡。它是一個藝術作品。創造這個作品的人,叫岡薩雷斯。


糖果的重量不多不少,正好是79.4公斤。這是個什麼重量呢?這是他的愛人生前的體重。在人生最黯淡的時刻,藝術家岡薩雷斯,選擇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他的愛人。沒錯,就是你看到的這堆糖果。


糖果的周圍,沒有護欄。那也就意味著來參觀的人,可以隨意拿走一些做紀念,吃了也行,帶走也行。但是,每一天的展覽結束,岡薩雷斯都會給這堆糖果重新稱重,然後補齊被拿走的部分。就這樣日復一日,從不間斷。這堆糖果的重量,始終是79.4公斤。


岡薩雷斯想表達什麼呢?


生命是那麼甜蜜,就像糖果。但生命終會流逝,就像糖果總會被人拿走。但最重要的是不管發生什麼,愛他的人,總會讓他一次次重生。


這個故事像極了過去一年間武漢人所經歷的那些美好、流逝和重生,也見證了愛的力量。在這裡,向你們,向1500萬武漢人致敬。


還要致敬的,是當時的那些逆行者。今年年初的那場抗擊疫情的行動中,全國有346支醫療隊、42000多名醫護人員來到這裡。有人發了一個截圖給我,有一位護理長當時許下一個願望說,想帶著家人來看今年的跨年演講。


此時此刻,我要特別歡迎河北省援鄂抗疫醫療隊護理長、來自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的呂曉靜女士和她的家人。歡迎你再次回到你曾經為之戰鬥過的大武漢,歡迎來到跨年演講。


經過了這一年,我有一個最大的感慨,三個字:不容易。我們所有人都知道,能聚在這兒有多麼的不容易。大家坐在這兒,正在看今天的直播,正在感受今天的氛圍。可是你們並不知道一個秘密:在此之前,我們為跨年演講準備了一個後手,一個B計劃,你們想知道嗎?


在整個2020年的上半年,我的朋友們都在替我操心,如果到年底,大型場館活動仍然不能開放,你的跨年演講還辦不辦?怎麼辦?是不是一個人拿一手機直播就算了?


我從一開始就告訴他們:辦,肯定得辦,而且肯定還是在體育館裡辦。哪怕我一個人面對空無一人的體育館講完全場,也要辦。


因為今年我們太需要一點確定性了。


我們同事還開腦洞了,說為了避免我一個人站在場裡太孤獨、太悲壯,我們可以在現場每個座位上擺一棵金橘樹。遠程參與這場跨年演講,願意留個紀念的,我們還可以把座位上的這棵金橘樹,就這一棵,快遞給你。


連這些樹的名字都起好了,去年我們不是說了一個詞,叫「躬身入局」嗎?這些金橘樹,就叫「躬身入局橘」。


還好,今天還是有些人能來到這裡,不是金橘樹。歡迎你們。


之所以跟大家說這個B計劃,是因為這特別像我們2020年整體的感受。2020年,有多少個時刻,我們不得不去設想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做各種各樣的思想準備。


我們終於感受到了什麼叫壓力測試,什麼叫留後手,什麼叫底線思維。

 
我們想不到,我們買一個口罩都曾經那麼難。

 
華為想不到,有人會把事情做得那麼絕,買一顆晶片都那麼難。

 
留學海外的孩子想不到,回一趟家居然那麼難。

 
家長想不到,今年的整整一個學期,孩子去學校上個學居然會那麼難。

 
中國的電影院想不到,開個門會那麼難。它們更想不到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居然還成為了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場。

 
日本人想不到,這個夏天會那麼難。2020年東京奧運會居然要推遲到2021年,而且可能還叫2020東京奧運會。這是奧運史上的第一次,多麼魔幻的一次。

 
美國人巴菲特想不到,炒個股會那麼難,活了89年,遇上了美股10天4次熔斷。


過去這一年,這張見證歷史的清單,我們還可以列很長。


世界從此不一樣了。今年,我們無數次凝視深淵,也無數次被深淵凝視。


我下面這段話,不帶任何情緒,但是今天開場,必須把它擺到桌面上。這是2020年中國人感受到的一重很重要的事實——


這40多年來,他們說全球化好,那我們就改革開放,一步步擁抱全球化。然後,他們說要脫鈎。


他們說要產業升級,我們以世界工廠的姿態承接了那些落後產能。然後,他們說我們搶了他們的工作。


他們說中國人不創新,老跟在他們後面學,我們努力了很久,真創新了。然後,他們說我們有威脅,不賣晶片給我們。


這就好比,他們三缺一,叫我去陪他們打麻將,我認認真真打,也就剛和了兩把,他們說他們三個人就要改玩鬥地主,又不讓我上桌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


要我看,原因其實就四個字,我們拿來作為今年演講的主題:


長大以後。


中國現在有多大?


我們以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全世界53%的鋼鐵,57%的水泥,71%的彩電,76%的光伏板,78%的空調,86%的微波爐,88%的手機,90%的電腦。


這麼大的體量,確實很難讓別人再用40年前的眼光來看我們。


長大以後意味著什麼?


每個人其實都有體驗。今天我在光谷,在武漢,說一個我自己的經歷吧。


整整30年前,1990年,父母送我來武漢上大學。就在距離我們演講現場5公裡外的華中科技大學,當天晚上,我們一家三口,就住在學校的招待所。


我爸問了我一個問題:「明天你就要正式報到了,你就是大學生了,你知道今天這一晚對你的一生來說意味著什麼嗎?」


我說:「就是上大學了唄。」


他說:「對。那上大學意味著什麼?其實很簡單,就是明天起,社會不再把你看成是孩子了。今天,你說錯了一句話,我們可以出面,說一句孩子還小,不懂事。明天,你成了大學生了,你說錯了話,那你就是說錯了,你要自己想辦法去負責。」


當時我同時有兩種感覺,一種是說不清什麼理由的豪邁,終於是自己做主了;另一種是很明顯的恐慌,感覺世界變得很嚴厲。


我還是那個我,但是別人對我的期待,對我的態度,一夜之間就完全不同了——原因只是因為長大。


你看,長大以後就是這麼大區別,一夜之間,就有這麼大變化。有時候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怎麼樣,而是因為長大,別人看待我們的目光發生了變化。


過去我們常說,規模是一切問題的解藥。很多問題把規模做大,自然就解決了。但是,很多時候,規模也是問題的根源。


長大了,很多問題都是新的,我們要獨自面對。2020年瀰漫著一種情緒,就是覺得世界變了,此前的經驗沒用了。


就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亞斯.卡內提說的:「舊的答案分崩離析,新的答案還沒有著落。」


熟悉吧?2020年很多人都熟悉這樣的感受,就好像腳下一路走過來的跳板猛然被抽走,面前卻是波濤萬頃的洶湧大海。


我倒是覺得,答案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即使有了這樣的2020年,世界的確定性也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關於確定性,我先跟你說個事,請你也感受一下。


上海有一個投資人叫王益和。我跟他並不認識,但是輾轉聽到了他的故事。他籌到了一筆錢,想搞扶貧。方式很簡單,不是直接給農民錢,而是買了20萬棵金絲楠木的樹苗,免費送給四川深山裡的農民,讓他們種在房前屋後、山上路邊。


我們都知道,金絲楠木是極其珍貴的木材,但是長得特別慢,需要幾十年後才能成材。所以,過去只有人砍,沒有人種。即便是在金絲楠木的故鄉,中國四川,野生的金絲楠木現在也非常罕見。


王益和把樹苗免費送給村民,就一個條件,種下去後,短期內你不許賣。這些樹苗的直徑每年長一公分,幾十年後,可以成材。村民在房前屋後種上這麼100棵,幾十年後,怎麼也值幾十萬。這就是村民的綠色銀行了。更有意思的是,這幾十年的時間,你該幹嘛幹嘛,不用為這些樹操心。


聽到這個故事,我的第一反應是震驚的。你想,我們這代人總是被告訴一句話,世界是不確定的。明天這個世界發生的變化我都不知道,何談幾十年?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


你幹什麼事幾十年後能有這樣確定的收益?但是,再看這些金絲楠木,這個世界上居然就有這種事,只要你肯等,而且不需要你多做什麼,那個長期確定性的收益居然就有。


好了,我知道剛才講的金絲楠木已經在你的心裡種下了一個問題:咱得琢磨琢磨,這是咋回事?是什麼類型的事具有這樣的特點?不用操心,時間越久,價值越大。


想來想去,還真有一個地方也是這樣。就是學校啊。進入一所學校,我們享受到的是什麼?是校園的硬體設施?圖書館的藏書?老師教的知識?離開的時候拿到的那一張畢業證?那確實是收益。


但是,它是最主要的收益嗎?年紀越來越大,活到我這歲數就明白了,最重要的不是這些。學校給我帶來的最大的收益——而且時間越長就看得越清楚的那部分收益——是同學。


就像我自己,1990年到1994年,在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上學。當時一看周圍,一群灰頭土臉的同學,十幾歲的毛孩子,「誰的青春不迷茫」。但是,畢業之後,將近30年,大家分頭奮鬥。


突然有一天就發現,哇,我的同學們都成長為了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至少在他各自的那個單位,他一定是個人物啊。大家互相幫忙、守望相助的能力都在提高。


其實不光是我自己,年長一點的朋友是不是都有這樣的感覺?平時不聯繫的同學,到一定歲數,突然就成了你成事的助力。你可以呼叫他的幫助,他幫助你的能力也在增強。這種事情是不是經常發生?


你看,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的同學,他們的成就是他們的奮鬥所得,與我何干?但是我居然就能分享到他們成功帶來的光芒,而且這件事還是確定的。


當然我的奮鬥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樣的。好奇怪,這事是怎麼發生的?這跟剛才那些農民能夠分享到金絲楠木的未來價值是一樣的效應。請問這個效應是什麼?


這個效應就用我們在場的所有人都熟悉的那個詞來命名吧,就叫「時間的朋友效應」。


什麼是「時間的朋友」?說白了,就是在時光裡,我也在長,你也在長,我們從一開始結下的那一點點緣分也在長。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需要做兩件事:第一,大家分頭努力,各自向好。這說的不就是同學的關係嗎?第二,我們彼此認同、守望相助。認同一個東西,就是我們都是同一個共同體中的一份子,這說的不就是母校嗎?只要做到這兩點,「時間的朋友效應」就會出現。


這種「時間的朋友效應」隨處都在,它是如此地普遍,以至於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我們經常低估了我們身邊的人,低估了這個時代人才的密度。


不信你看這張照片。著名的索爾維會議的合影,攝於1927年。這張照片裡面有誰啊?有愛因斯坦、居禮、普朗克、波爾、薛丁格、海森堡、狄拉克、洛倫茲等等。


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曾經驚嘆,真有這樣的時刻啊,這麼多頂級的大腦,居然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他們可以在一起開會,一起研究,一起爭論,一起通信,好幸福啊。


但是現在我其實明白了一件事情,他們開會的時候,其實並不會意識到自己身處在一個人類歷史上什麼樣的群體當中。


就拿我們所在的武漢來說,2017年武漢市啓動了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今年年初,提前完成計劃,就在三年間,把109萬大學生留在了武漢。也就是說,今天你走在武漢的大街上,十多個人裡就有一個這三年留下來的大學生。


我不知道,未來幾十年他們每個人會變成什麼樣子,但我知道,在這片地方上大學的人裡面,曾經走出了雷軍、易中天、陳東升,也走出了張小龍、孟晚舟,等等等等。這留下來的109萬人中,20年後會湧現出什麼樣的英雄人物?我不知道他是誰,但我知道,一定有。


說到這兒,你其實知道我想說什麼了,對不對?轉頭一看,我們這一代人,其實也生活在這樣的年代。


這才是身處大歷史中的人真實的處境。你身邊其實充滿了確定性,只不過,現在,你還不知道它的樣子。


此時此刻,我有一個建議,在今天武漢光谷的主會場,和全國的分會場,請各位看看你身邊的人,也許是個陌生人,沒關係,跟他們打個招呼,記住他們的樣子,交換個聯繫方式。這個時代的英雄,也許就在我們中間,多年之後,也許我們就是校友。


不管我們來自哪裡,從事什麼行業,此時此刻,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時間的朋友。


這裡是由六個核桃獨家冠名,深圳衛視和愛奇藝全球同步直播的,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今年是第6場,也是倒數第15場。歡迎回來,時間的朋友。


還記得三十年前,我在武漢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從學校騎自行車去磨山植物園。那是一次雨後,我一個人站在竹林裡面,第一次聽到萬物生長,也就是竹子拔節的聲音。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生命生長,是有聲音的。


劈劈啪啪,喧鬧得很,我知道,那是長大的聲音。

第二章:除了規模中國還有什麼優勢?



這裡是正在由深圳衛視、愛奇藝直播、長江日報聯合舉辦的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今年是第六年,由六個核桃獨家冠名。六個核桃提醒您:有價值的事,堅持30天,都足以促成改變。


同時,我還要隆重感謝我們這一部分的知識合作夥伴,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


我們這是第三年合作了。今年我還受邀專門去了一趟瀘州,站在他們那個已經持續使用400多年的窖池邊體驗了一下。就在那,我聽到了一句話很有意思。


瀘州老窖的朋友告訴我:「喝酒,是把酒變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喝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是讓自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們的口號是:「窖齡老,酒才好。」


也就是說,窖池持續釀造時間越長,酒品質就越好。這是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的核心價值。


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做一件好事,與時間做朋友,與時代共成長。今天,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邀請你成為這個時代的「同行者」和「見證者」,見證前行的每一步。


再次感謝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


不知道各位怎樣,反正我這一年,心裡一直在搞一場辯論賽。辯論的主題是:中國經濟未來會好嗎?我的觀點是,中國未來經濟還會持續增長。


我的反方,一個假想的懷疑主義者,說這事未必,有點看不清。


我堅信中國未來會好,原因很簡單,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悲觀主義是個騙子,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卻不讓我們參與改變。


我心裡那個反方,那個懷疑主義者,開始陳述他的理由:你去年的跨年演講我聽了,說中國規模大、人口多,可現在中國不也在討論老齡化問題,不也在說人口紅利沒有了嗎?


你說中國經濟未來好,你看看人家印度:人口13.8億,增速比中國可快多了;印度人平均年齡才29歲,而中國是37.4歲,比中國可年輕太多了;印度勞動力的平均薪水只有中國的1/3,可比中國工人的薪水便宜太多了;而且2020年,這世界上還有人要威脅和中國脫鈎,印度可沒這問題。


你怎麼知道未來中國還是全球供應鏈的中心呢?你怎麼知道中國未來會不會被印度代替呢?


我也很緊張,就請教了戰略專家徐棄郁。徐棄郁老師給我看了一份智庫報告。這是美國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2020年10月份做給美國人看的報告。


這家智庫成立於1981年,在國際貿易和投資問題上是公認的最權威的美國智庫之一。


這份報告指出了一個事實,2008-2018年這10年間,中國製造業佔有率總體烈火烹油一般地在增長,但確實是有一部分低端製造業在向海外轉移。那麼多人對印度抱有期待,畢竟中國漏出去了那麼多。


那請問,印度接住了這部分轉移的產能嗎?沒有。


實際上,同期印度製造業增長的佔有率連1%都不到。那中國流出的這部分低端製造業,被誰接住了呢?是越南、印尼、孟加拉這些國家,沒有印度。


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先給你講一個故事。


有一家很大的中國製造業企業,前幾年,派了一個得力幹將前往印度建廠。在他們工廠裡,有個印度本地的小伙子幹得挺好。我們中國廠長一看,這是人才,得趕緊提拔。結果提拔之後就出事了,底下人不僅不服管,還經常打罵領導。為什麼?


原因我們中國人可能想不到——種姓制度。這個印度小伙子是低種姓,而他的手下有高種姓,根本指揮不動。見客戶時,這個小伙子甚至不能進五星級酒店,不能和客戶同桌吃飯,那這工作還怎麼開展?


後來,公司沒辦法,只好派他去分管一個邊緣部門。這已經算是降職了,但有些印度員工還是意見很大。最終這個小伙子只能黯然離開。


你看,能不能成為全球供應鏈中心,不是簡單的規模大小、人口多少的問題,還有人的組織方式問題。印度的社會組織方式還沒來得及現代化。


徐棄郁老師說,印度要放棄那些傳統真的非常難,它缺乏把自己「嵌入」全球供應鏈的戰略決心。做不到這一點的話,未來印度不論表現得多麼自信,不論擁有多龐大的勞動力隊伍,它要在全球供應鏈中取代中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經濟學家何帆老師,他是我們跨年演講的老朋友了。他發下大願要持續跟蹤中國發展30年,每年為中國寫一本書,每年為得到用戶出一份中國經濟年度報告,這已經是第三年。


今年在他寫作的過程中,我去請教了他。他說,今年他的觀察重點,確實也集中在中國社會內部的組織方式上。


所以,他把今年的主題命名為「本土時代」。換句話說,他是要追問:中國這片土地,正在以什麼樣的方式把自己的人民和其他各種生產要素組織起來。


他給我發了一張照片。沒錯,就是武漢的長江大橋。


何帆老師的意思是,一個國家,其實就跟一座橋一樣。橋修得越大,跑的車、過的人就越多。我們都想把橋修大。


但問題是,橋越大,橋的內部結構就越重要,橋內部的結構化、組織化水平就決定了它的承載能力。否則,橋的自重都會把它壓垮。更別提跑什麼車,過什麼人了。


那中國內部結構到底怎樣?中國人是以什麼方式組織起來的?我們來看個例子。


就在距離我們此刻演講的武漢光谷體育場2.5公里外,就是聯想的武漢工廠,這是湖北出口額最大的一家製造工廠。


2020年1月23號武漢封城那天,這家工廠也停產了。但是因為電子設備是疫情期間的戰略必需品,所以早在2月底,這家工廠就開始籌備復工復產了。


其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招工。最多的時候,一天招工的人數超過了一千人。到了3月31號,這家工廠萬人到崗,開動馬力生產。


請注意,武漢正式解封,你在新聞上聽到的是4月8號。我們對那之前武漢的印象,是空蕩蕩的大街。沒有想到吧?就在那個時候,居然有如此忙碌開工的萬人工廠。

 
回頭看這家工廠的故事,有幾點事實令我感到非常驚訝:


第一,電子工廠招的工人,要求可不低啊。工人要能認識英文字母,必須得能看懂機器上的英文指示;也必須認識物料的編號,才能避免上錯料;還要有一定的數學能力,因為交接班必須要做數據盤點。


武漢封城期間,居然能招到這麼多高素質的工人。這是因為聯想的招工能力強嗎?


不只如此。這是中國製造業多年的本錢、多年的積澱啊。廠長齊岳告訴我,在全中國,曾經幹過電子產品組裝的成熟工大概有上千萬人,僅在湖北一省就有幾十萬。


以往這些工人可能在華東、華南地區打工,今年因為疫情,就都留在了湖北。聯想工廠一招工,這群工人正好就來了。


齊岳廠長告訴我,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招到如此多符合條件的工人,這在其他國家根本不可想像。聯想在海外的工廠都只有千人規模,因為海外的勞動力狀況支撐不起武漢這樣萬人規模的大廠。


第二,在疫情期間啊,招來這麼多人,得給工人做核酸檢測。在當時的武漢,這麼大規模的核酸檢測是沒問題的。政府從各地調派人員提供幫助,有人引導,有人登記,有護士服務取樣,企業壓根就不用操心。


同樣是給全體員工做核酸檢測,聯想在海外的工廠就千難萬難了:找核酸試劑難,找護士難,還得自己協調車和場地,現場遇到問題也不知道怎麼解決,發現了發熱的員工更不知道怎麼處理……每件事都需要企業自己想辦法。


所以齊岳廠長就跟我感慨,在國外,你會感覺一個企業是懸浮於社會的,遇到事只能以個體的方式去解決,缺乏社會支持,寸步難行。


還有第三點,工人進了廠,防疫怎麼抓都行。但是工人得下班,得回家,得回到自己住的社區。回到社區萬一感染了,第二天再來上班,這工廠的防疫系統不就形同虛設嗎?


但是在武漢,這家工廠的一萬多工人住在大邱、鳳凰等很多個社區,社區的防疫措施也非常完善。所以社區和工廠構成了一個沒有缺環的防疫鏈條。


而聯想在印度、墨西哥和巴西的工廠,這一套就行不通。員工在工廠裡戴著口罩,一出工廠門就把口罩摘了,工廠內部的防疫措施做得再好也白搭。


那現在這家工廠怎麼樣了呢?我能告訴你的是,這家一萬多人的工廠,開足馬力生產至今,零感染;4月就實現100%滿產;6月還上了新的生產線。


請注意,可不是這一家工廠啊,全武漢都這樣。一季度GDP掉了40%,二季度解封了就追平了,三季度猛漲,前三季度,武漢的GDP在全國的大城市裡,排進了全國前10。


武漢正在從「風暴眼」變成「風向球」。


這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經濟發展能力背後,其實是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啊。


就在元月1號和2號,剛剛我說的這家工廠會暫停生產,把自己變成一個展覽,供大家體驗。所有在武漢的朋友都可以預約參觀。


何帆老師《變量:本土時代的生存策略》的新書發佈會就要在這家工廠舉辦。何帆老師告訴我,他對這場發佈會非常期待。


說到這兒,我要隆重地推出2021「時間的朋友紀念禮盒」。我們把何帆老師的這本大作《變量:本土時代的生存策略》和香帥老師的《香帥財富報告》這兩本新書,都收入了這個禮盒。限量5萬套,此時此刻我們宣佈,全球首發。


我敢說,這會是開年很多中國人優先閱讀的兩本書。《變量:本土時代的生存策略》講的是我們這個共同體的未來,《香帥財富報告》講的是每個人的未來。


現在下單,你將會是全世界第一批拿到《變量:本土時代的生存策略》和《香帥財富報告》的人。我們還在這個禮盒裡放了一點小驚喜,希望你喜歡。


從這家工廠的例子當中,你體會到什麼?就是一種超強的社會組織能力。中國社會的任何一個節點都處在其他節點的層層包裹當中。


下面,我們就稍微花點時間,一層一層來看這個網絡的樣子。


我們先來看一下,它的基層的小網絡。中國城市的每個社區都被編織進了一個叫居委會的網絡裡。


我給你介紹一位居委會幹部,這是武漢市洪山區東湖風景區街道東湖新城社區的陶久娣。疫情期間,她手裡有多少個人呢?12個人。她要解決多少問題呢?


她所在的社區有12765個居民。疫情期間,每天早上一睜眼,這些人吃飯、就醫、因為憋在家裡搞出來的心理問題等等,都是陶久娣需要面對的問題。


這不可能啊,12個人解決12765個人的問題,管不過來啊。


別著急,陶久娣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她有自己的網絡。12個人忙不過來,社區裡的商業服務人員,比如物業管理公司的39人,就可以調過來,各盡所能。


人還不夠用怎麼辦?志願者,疫情期間,有72人也加入了她的網絡。


再不夠呢?還有下沈幹部。疫情期間,來了42人,都是政府、國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


那再不夠呢?沒關係,居委會之外還有更大的社會網絡,基層政府、派出所、周邊商業設施等等。


你看,一個居委會,它就是靠這樣一層一層的網絡,擔當起原本12個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像這樣的居委會有多少個?我查到的最近的數,有109620個。


還有和居委會同等功能的村委會,有533073個。這些居委會和村委會是中國社會最小的組織。疫情期間,全中國每個居委會、村委會都是這樣運作的。


我之所以要從一個居委會講起,就是想破除一個誤解:一個居委會,在疫情期間,能承擔起這麼大責任,不是因為它有多大的權力,而是因為它是一個在中國社會基層隨時能看得到的節點。資源能匯聚到它那兒,也能分配得出去。


再給你舉個例子。今年,我的一位朋友,《讀庫》的創始人六哥張立憲,把庫房搬到了江蘇省南通市。他經常跟我說,當地政府給他們的服務太好了。


但是請注意,這個「好」,並不是給錢、給地、給資源,而是利用當地的網絡,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可以沒有邊界,但是給資源,那是有邊界的。


舉個特別小的例子,2020年6月6號,我說明一下啊,六哥特別喜歡6這個數字,凡事都得趕個6,所以6月6號在南通開業大吉。


有個嘉賓起哄,說6是讀庫的幸運數字,讀庫這個新倉庫,怎麼能不是6號庫,是2號庫呢?於是有人開玩笑說,南通開發區的服務這麼好,不就是個牌子嗎?能不能幫個忙,發個話,把2號改成6號啊?


如果你對地方政府有刻板印象,是不是覺得這事特別簡單,2號改6號,隨便來個領導大手一揮就行。沒想到,一直跑前跑後的南通開發區社會事業局的唐進華局長一下子就嚴肅了:「我怎麼服務都行,但這個園區的產權不是開發區政府,是人家企業的。


我得查一下合約,應該是沒有權力干涉人家的標牌管理,可不能胡來。」六哥當著所有的客人,立即豎大拇指。你看,服務歸服務,邊界歸邊界。這是一個多麼具體的例子,這就是當代中國地方政府的樣子。


我們回頭來看這幾個例子,無論是武漢的居委會陶久娣書記,還是南通的開發區幹部唐進華局長,他們做事的方式都和我們過去的刻板印象不太一樣。過去我們總以為,政府是掌握著大量的資源,他們在做資源分配,他們擁有權力嘛。


但其實,從這幾個例子來看,政府更像是網絡中的樞紐節點,他們在做網絡連接。地方政府,不是在聚積資源分配的權力,而是在培養網絡連接的能力。


再給大家說一件有意思的事。前幾天我吃了一頓特別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飯,不是飯菜本身好,而是在座的人厲害。出席的院士就有兩位。很驕傲,這兩位是我的母校華中科技大學的黨委書記邵新宇院士和校長李元元院士。


邵書記是機械製造領域的專家,李校長是金屬材料領域的專家。你猜兩位院士在飯桌上聊啥?沒想到啊,他們居然在合計著怎麼把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出產的茶葉推銷給湖北省政府作為接待用茶。沒有別的原因,因為那個地方是我們學校的對口幫扶對象。


這也改變了我的刻板印象,現在的幫扶可不是給錢給物,說實話,書記校長,他們也不能把學校的錢直接給幫扶對象。他們要想方設法,把幫扶對象接入到更大的網絡中去。


像我們學校,先是給技術。華科大先是讓生命科學院和機械學院聯手,給臨翔區生產茶葉的廠家研發了一套數控式的熟茶發酵生產裝置,幫茶廠提高了生產效率。就在當天的飯桌上,他們又琢磨著,怎麼幫忙擴展銷售網絡,主意都打到了隔壁的湖北省政府身上。


這個場景,讓我覺得院士特別可愛,同時也特別感動。我利用這個機會呼籲一下啊,大家如果需要茶葉,請認明華中科技大學定點幫扶的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出產的茶葉。謝謝大伙!


上面說的幾個故事,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


投資家李錄給了我一個啓發,那就是要重新認識中國的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係。李錄說,中國的地方政府提供的其實是 「總部式服務」。這個詞可精彩了。


「總部式服務」什麼意思?


你就想,你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想創辦一家企業,你是從零開始的嗎?不是啊。你就像是在一家有總部的公司裡幹活,總部把你派到某個地方,你不會單槍匹馬,從零開始,你可以隨時向後方總部呼叫彈藥。


對啊,中國的地方政府也是在這樣幹活兒,他們就像一個企業的總部那樣,為你提供土地,修橋造路,六通一平,組織勞動力,優化稅收制度,甚至購買你公司生產出的第一批產品。而你需要做的呢?就是把你擅長的活兒幹好,把業務做大,給當地多解決就業,多貢獻稅收。


在中國做企業,沒有一家是從零開始的,我們都是在享受這個網絡基礎設施。


這個場景,即使你不辦企業,你也想像得到,就像你到辦公室,把電腦插到插排上就可以開始幹活;就像你到一個陌生城市,找到一家酒店式公寓,拎包入住。


就拿此時此刻來說,我們跨年演講辦到武漢,大家想想,得有多少事需要準備和協調?可是,武漢光谷的汪祥旺書記跟我說:「咱倆分好工,你的責任只有一個,把你那四個小時講好;其他的事,交通啊、安保啊、防疫啊、疏散啊,所有這些事,是我們光谷的事。你啥也不用管。」對我這個外來戶來說,這不就相當於找到總部了嗎?我們一起謝謝武漢光谷吧!


我這也不是給光谷寫表揚信,這是今天中國網絡的一個縮影。這也是正在逐漸形成的一個共識。以後跨年演講辦到其他城市,我希望認識各地的汪書記,享受你們提供的總部式服務。提前謝謝你們!


今年,有一個特別好玩的瞬間: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在機場,正埋頭匆匆地向外趕路,他突然指了一塊牌子跟我說:「這塊牌子,老外要是能理解得了,才算真的理解了中國。」我一抬頭,是這五個字:「黨員先鋒崗」。


對,很多老外不理解中國。我們不妨給他出一道題,假如在中國的機場、火車站、旅遊景點、銀行、郵局出現這樣一塊牌子「黨員先鋒崗」,請問中國的老百姓是更願意在這裡排隊,還是更不願意?


我不知道老外會怎麼回答,但是咱中國人面對這個問題根本用不著思考,當然是願意啊。因為在中國老百姓的眼裡,「黨員先鋒崗」這五個字,意味著這塊牌子後面的那個服務者的技能更高,服務態度更好。這塊牌子是個品牌,這個品牌背後是解決問題的樞紐,是可信賴的網絡。


回到我們開頭提的問題,中國的優勢到底在哪裡?過去我們提到中國的優勢,只是一個空泛的概念:比如說規模大。


站在中國外部看中國,很容易把中國理解成一個龐大的科層制管理體系,就像一張巨大的樹狀圖。科長被處長管著,處長被局長管著,局長被部長管著。


但生活在中國,我們知道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的。


中國是一張被組織起來的網絡。這張網絡規模龐大、層次豐富、密密匝匝,既有強度,又有彈性。


你要看不到中國是這樣一張網,你就無法意識到中國是一個多麼縱深的社會,你也就無法理解,它為什麼能夠如此快速靈活地應變,以至於遭受任何打擊都不會立即脆斷,這是我們這代中國人信心和底氣的由來。


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張對外開放的網絡。


我們是全球網絡的樞紐。你看,每年接入到我們這個樞紐的是什麼?10億噸鐵礦石、5億噸原油、3億噸煤。那輸出的呢?中國2019年向世界輸出價值14500億美元的機電產品、7300億美元的高新技術產品、1200億美元的服裝、540億美元的傢具、530多億美元的鋼材。


你看,長大以後,中國擁有的不僅僅是龐大的規模,而且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網絡。不僅是一個網絡,而且還是一個具有很多層次、很多維度、高強度、高彈性的網絡。不僅自己是一張網,而且是一張開放的網。


回到我們每個中國人內心的感受。我們中國人都是這麼想的:我幹的事,我走的路,我要和很多人在一起,我要和夥伴在一起,我要和鄰居在一起,我要和世界在一起。中國人跟全球所有人一樣,希望經濟發展,希望安居樂業。


如果你覺得網絡這個詞還有點過於新潮的話,我們其實還有一句老話,2500年來,我們一直都相信這四個字:吾道不孤。


第三章:誰能跳出數位化系統困境?



感謝您收看深圳衛視、愛奇藝正在直播,六個核桃獨家冠名的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今年六個核桃推出全新產品六個核桃2430。六個核桃2430,堅持30天,改變看的見。


好,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板塊了。感謝這個版塊的知識合作夥伴、我們的老朋友、服務高端高知精英的簡一大理石瓷磚。


每次見到簡一李總,我都能從他身上感受到匠心和極致,提起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他總是滔滔不絕,優秀的企業家都是如此。


去年我們重點講了簡一行業首創的密縫鋪貼技術,讓瓷磚間的縫隙細如髮絲,肉眼幾乎看不見。讓整個新家空間更大氣,效果更出彩。今年簡一再次行業首創,推出簡一成品交付一條龍服務,率先打破了瓷磚行業不提供售後服務的現象,讓消費者省心安心放心。


越長大,越專一。簡一18年專注高檔裝修,12年鑽研密縫鋪貼,就是為了以優質的產品和極致的服務,讓家人住得更好。高檔裝修就用簡一大理石瓷磚,我們再次感謝簡一大理石瓷磚,對這一板塊的支持,謝謝!


剛才那一段,講的是國家,下面我們來談談個人處境問題。2020年,我有一個感受,其實越來越多的人看好國家的未來,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對個人的未來感到擔心。


原因有很多了,2020年個人遇到了很具體的挫折,技術變遷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構成了威脅等等。


今年流行一句特別扎心的話,叫「困在系統裡」。相信你一定聽說過這句話,沒聽說過沒關係,我來給你描述一下。


假設你是一個送外賣的小哥。表面看,你騎著自己心愛的小摩托,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你有一個很有古典美感的稱呼,叫「騎手」。曾經有這麼一個外賣平台的招聘廣告,說:「假如你不自由,就來送外賣。騎車在春天的風中,很暖和。」


但實際上,外賣小哥都知道,你能接到什麼單,系統會告訴你。到哪取餐,系統會告訴你。取什麼餐,系統會告訴你。送到哪,系統會告訴你。怎麼走,系統會告訴你。膽敢超時一分鐘,會面對什麼處罰,系統會告訴你。


而且,處罰不只是你一個人來承擔,而是整個團隊來承受。你會在何種程度上拖累別人,系統也會告訴你。假如你輕鬆完成任務,系統會知道,給你的時間,給多了。系統就會自動優化,以後再派單的時候把這個時間扣出來。


2016年,中國外賣小哥三公里送餐平均時限1小時。到2017年,這個時間變成了45分鐘。2018年,38分鐘。這就是系統和你的真實關係。


其實這樣困在數位化系統裡的,何止外賣小哥?還記得年初疫情的時候,那些在家辦公的日子嗎?在家線上辦公,不用上班,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更自由了嗎?


不,意味著早上起來,你還沒洗漱利落的時候,一個接一個的消息就開始轟炸了,一直到晚上都不會消停。其實老闆們也不堪其擾,以前老闆對自己的時間說了算,現在線上系統裡的一份文件流轉到你手裡了,沒及時批復,被你耽誤了,你的下屬都看得見。


你看,每個人,包括老闆,所有人不僅困在家裡,還被困在系統裡。


這個系統叫,數位化。


讓我們再重新打量「數位化」這三個字,過去,數位化代表的是更清晰、更透明、更高效。但是,現在,它已經多了另外一種味道,代表著緊張、壓迫、身不由己。


那麼,哪副面孔才是數位化的真實面孔?來,我們請出金融學者香帥,這已經是她第二年撰寫《香帥財富報告》。她在這份報告裡,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們把香帥老師的這本大作和何帆老師的《變量:本土時代的生存策略》都收入了這個時間的朋友紀念禮盒。


在今年的這份報告裡,香帥提出了兩個非常關鍵的洞察。


第一,數位化趨勢不可逆,而且被疫情大大提前了,至少加速了6年時間。第二,也是今年這份報告中最讓人驚心動魄的結論:數位化的未來,是一個分化的未來。


有的人就是會被困在數位化系統裡,甚至會被系統替代掉。而有的人,則會因為數位化系統而變得更強大。


那問題來了,這個分化的分水嶺,是什麼?


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香帥老師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答案。數位化對你來說是蜜糖還是毒藥,只取決於你是對人負責,還是對事負責。


這話聽著特別抽象,甚至很難分辨清楚這二者。但是今年,我聽到了一個絕佳的故事。你聽完之後,馬上就能深深地理解這句話。


過去兩年的跨年演講,我們這大螢幕上都出現了這位,北京十一聯盟總校的校長李希貴老師。今年讓我大開腦洞的事,還是他帶來的。所以今年只好把他老人家又請來了。


作為一個名校,十一學校當然有很好的圖書館。但是,李校長上任後,把十一學校圖書館大部分的書搬到了教室。這個動作,表面看起來是為了方便老師和孩子們看書。但李希貴校長告訴我,其實,他做這項改革的起點,是想改造一個職業,那就是:圖書管理員。


李希貴校長剛到十一學校上任的時候,他就問了圖書管理員一個問題:假設有學生因為太愛看書,把書直接給拿走了,你會怎麼辦?


圖書管理員說,這不是違反校紀嗎?性質很惡劣,一定得嚴肅處理。


校長說,我想提醒你一個角度,作為一個圖書管理員,你覺得這是在對你的工作負責,但是,你卻因為負責,站到了一個愛看書的孩子的對立面。你不覺得這有點荒謬嗎?


接下來,他提了一個靈魂拷問,下面這句話可是在我腦子裡嗡嗡響了一年:身為一名圖書管理員,你到底是對書負責?還是對人負責?


你要是對書負責,那當然,書得要乾乾淨淨的,不能在上面亂塗亂畫亂折頁,最好別碰,甚至乾脆別看,這書最乾淨。你對書負責,實際上是對圖書館的管理規定負責,不管你看沒看完,規定的時間學生必須把書還給我。在你捍衛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站到了讀書人的對立面。


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事情,最嚴重的是什麼呢?


就是:你如果是這樣的一個圖書管理員,那麼你做這些事需要的職業技能,在你上崗以後,最多一個星期,就能完全掌握,然後一輩子就用這一點技能混日子。那請問,你不困在系統裡,誰困在系統裡呢?那個數位化的系統,不代替你,代替誰呢?


好,我們再看十一學校後來是怎麼做的。大量的書被送到班級,這絕對不只是給書換了位置。你再去琢磨那個圖書管理員,這時他變成了誰?其實他已經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為什麼?


因為他服務的不再是書,而是每一個教室裡的老師和學生。我們算算賬,就這麼一個圖書管理員,他每天要面對多少變量:


不同的班,上著不同的課;不同的老師,推薦著不同的書。為了能配合好每個老師,這個圖書管理員需要不斷地跟所有老師交流,動態調整這些書。


這堂課市面上還有哪些好書新書?在有限的預算之內,怎樣到貨更快?怎麼優化登記流程,讓新書第一時間送到教室,正好趕上學習進度?不用的書、撤下來的書,怎麼處理?外面捐贈來的書怎麼辦?


你看看,從此以後,這位圖書管理員就忙起來了,他再也沒有一刻安生日子了。他面對的是無窮的變量,這個變量是誰帶來的?是人,是大活人的需求帶來的。聽起來殘酷吧?聽起來挑戰大吧?


但是你不覺得,這個人的職業生涯的天花板,從此就被掀開了嗎?因為他每天在服務具體的人,他面對的,是無止境的需求。圖書管理員這個職業,會不斷地找他索取創造性。這樣的圖書管理員在這樣的環境裡,幾年打磨之後,會變成什麼人?


我們知道,用圖書管理員這個概念,再也無法描述他。他只是在用書這個載體,來服務他人。在學校裡,他不只是管書的,他可以成為專業的閱讀指導老師。如果他願意,他甚至可以憑這門日漸精進的本事,去創個業。比如開個書店,甚至是創辦一個出版機構。


你看,人生的天花板不就掀掉了嗎?他還會困在這個數位化的系統裡嗎?不,所有的系統,都成了他的工具。


我們再來看一下香帥老師的這句話:你到底是對事負責,還是對人負責?


我們每一個感覺多多少少被困在系統裡的人,都應該拿這句話來問自己。


就在前幾天,薄世寧醫生剛剛發佈的《醫學前沿報告》這門課程裡,我看到一個資訊。


2020年,一款顱內腫瘤診斷軟件已經在北京天壇醫院上崗。這可就是機器人、AI、人工智能啊,它看片子的能力有多強?準確率超過90%,完勝大多數人類醫生。這就是個趨勢啊。你可想而知,在這樣的醫療數位化趨勢下,一個醫生,如果只會看片子,只會對病負責,而不會對病人負責,那數位化對他當然就是一種威脅啊,是迫在眉睫的威脅啊。


同樣是在醫院,護士原本好像沒有醫生那麼厲害。但是,今年我有個同事告訴我,他因為出國回來,被隔離了一段時間。在這期間,他和外面一切的交流,是隔著玻璃的。


那天來了個護士,拍了拍窗戶,舉起一張A4紙,上面寫著:「你今天有沒有不舒服?」我的同事搖了搖頭。於是護士又把那張紙反過來,紙上什麼也沒寫,只是畫了一張笑臉。


這個笑臉她可以畫,也可以不畫。但這位護士畫了,她在表明:我關心你,我希望你開心些。


一聽這個故事,你就知道這位護士不會被淘汰,不會被困在數位化系統裡。做護士,她會是個好護士;不做護士,不論是做幼教、做銷售,開個店,她都會是挺出色的一個人。


去年,我在跨年演講上提到了一個職業:保險代理人。我說,他們不是走投無路,就是身懷絕技。我當時覺得,這本來是挺中性的一句話。但是我萬沒想到,過去這一年,甭管我走到哪兒,只要遇到保險代理人,他們都很感激,他們都激動萬分地握著我的手,表示感謝。


很多人跟我說,他們這一行當中,也在大分化。那些天天盯著手頭那點銷售任務,只想著對那些數字負責的人,幹不好,也留不下。而高水平的,都是有意識對人負責的人,他們不僅能在這一行裡迅速成長,收入也高。


我確實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我的保險代理人經常在朋友圈裡為我們得到App代言。其實也不光是為我,她的所有客戶,她都是這個態度,誰的公司、誰的家裡,但凡有點值得宣揚的事,在朋友圈裡說得最起勁兒的就是她。


她告訴我,介紹她的客戶和客戶之間產生合作,是她給自己定的非常重要的任務。我就問她為啥?她說,就是你說的那個原因啊。她清晰地意識到,她的前途不在於對保險這個生意負責,而在於對相信她的那群人負責。


平安人壽在內部有個說法,讓每一個保險代理人都成為客戶的007。什麼叫007?就是什麼任務都能完成啊,多難的任務都能完成啊。


不僅能為你做保險服務,還能為客戶操方方面面的心。平安人壽的朋友提醒我:


「羅老師,你要是買了平安的保險,你就應該把你的保險代理人用足。比如說,咱爹咱媽要是病了,你要是沒空去,你能信任誰代替你陪爸媽去醫院?用你的保險代理人啊。


兩個原因,第一,他未來要掙你好多年的保費呢,你們之間有長期的信任契約。這個長期信任契約保證了,他只要去,就肯定盡心盡力。第二,保險代理人,他幹這一行,他當然對醫院,對醫療系統,比你熟啊。陪爸媽去醫院,交給他們,說不定比你自己去,效率更高。我們平安培養的隊伍就是要有這個意識和能力。」


今年某個時刻,我勸我的朋友買保險。我就跟他說,保險產品我不懂,但是,你真的應該認識幾個高水平的保險代理人。為什麼?因為在未來,他們將是一群高價值的社會節點。我們應該認識幾個這樣的樞紐型的人。


你看,劇烈的分化在保險代理這個一千多萬人的大軍中也正在發生。平安人壽讓我給大家帶句話:如果你想切換一個職業發展賽道,試試保險代理人這一行,而且是想成為為人負責,因此有更廣闊前途的那一撥保險代理人,歡迎加入平安人壽。想挑戰一下的,一定要去他們微信公眾號去報名。


他們的「繁星結點」,也就是他們的保險代理人大軍,會把得到App推薦給他們自己的用戶。我們的技術團隊,一直在後台統計這個數字,到跨年前,我們會公佈這個數字。我們一起期待吧。


當然我知道,對於平安人壽的這支力量來說,這當然不是純粹給我們幫一個忙,在給得到做廣告這麼簡單。他們是在編織一個網,把一部分客戶那裡有價值的資源,拿來服務另一部分客戶。他們是拿得到的知識產品,來把他們自己也變成知識服務者。


你看,當一群人深陷在自己的社會分工中,只會對事負責的時候,總會有另一群人覺醒過來,能跨越出自己的社會分工,對人負責。


剛才我們是從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現在我們換個角度,從系統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系統的嘴臉,真的那麼猙獰嗎?


其實20多年前,類似的故事早就發生過。陽光下沒有新鮮事。


這位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洛夫。23年前,他輸給了超級計算機深藍。但是,那又如何?他說,機器的勝利一如既往是人類的勝利。


就在第二年,他又殺回來了,而且還發起了一種新的比賽形式,就是把機器變成人的輔助,一個棋手帶著機器,對戰其他的棋手和機器。你覺得這是什麼新發明嗎?其實也不是。


就像以前,是人和人賽跑,後來汽車跑得比人快,那又怎樣?人會沮喪嗎,會說我怎麼跑不贏汽車嗎?不會呀,一定是發明了一種人加汽車的比賽,叫賽車。


還記得王朔小說裡那個名場面嗎?


A:「誰敢惹我?」


B:「我敢惹你。」


A直接將B緊摟住,大聲對著周圍說:「那誰敢惹咱倆?」


你看,遇到這類問題,我們人類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叫背靠系統,面對人。系統只是我背後的支撐,面前這個活生生的人,才是目標。


比如,公司裡的辦公軟體,是標準的強大系統吧?就像我們公司用的企業微信,現在已經服務了4億人。這意味著什麼?


只要你在職場,或者你是一個消費者,你就在這樣龐大的系統裡。那你說,我怎麼能不被這個系統困住,而能背靠系統面對人呢?最近,我們公司就有一些實踐,還真是挺有意思的。


你就想,如果你是我們公司新入職的一個編輯,要接手服務某個老師。但是,你這工作可是從別人手裡交接過來的啊。課程進度好交接,但是其他的、跟人相關的細節呢?


比如說,老師是習慣上午寫稿還是晚上寫稿啊?愛喝茶還是咖啡啊?拖稿不拖稿?一般拖幾天?什麼招對這個老師催稿有用呢?這些跟人相關的東西,太細碎了,沒法交接。


但是,在現在的數位系統,比如說企業微信裡面,就有很多這樣的功能,比如一鍵繼承。上一個同事服務對象的所有關係、細節,都可以用接口全套轉交給你。


這就相當於你和公司的所有同事共享了一個超級大腦,它能夠記住公司服務過的每一個人。你說這個能力有多強大?我們還只是一家小公司,還只是用來服務老師的,你的企業要用這套系統來服務自己的大客戶,那對人負責的能力,是不是就飛漲?


再往前發展,像這樣的系統,可以把每一個分散的個體的努力、成功的經驗,集中起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語義分析,篩選出最佳話術。當你要回答客戶一個問題的時候,企業微信會把整個系統中三個以往的最佳答案,推到你的面前,供你參考。


我是搞知識生產的,我深深地知道,萃取知識有多難。尤其是那些在日常的經驗裡透過漫長時間才能形成的知識,過去幾乎不可能被傳承,被結構化、顯性化,所以它才叫「經驗」嘛。而現在,這些辦公系統居然能實現這件事。這樣的系統,就真的是具備了對人負責的能力啊。


你意識到了嗎?我們其實處在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上。過去,沒有強大的數位化系統,我們是人找知識,而未來,數位化系統會把知識根據我們的需求,推到我們的面前。那個時候,就是知識找人。這是人和知識之間關係的重大進步啊。


關於系統,我的朋友,數據科學家吳明輝,給我開了一個腦洞,他說:未來數位化能達到什麼程度呢?


比如,你看這張圖。不嚴謹地說,這叫把你在單位的人緣可視化。嚴謹地說,這叫社會網絡數位化。也就是說,你在你公司用的系統裡正常工作,你肯定會和不同的同事交流、互動。只要這些行為發生在系統裡,你老闆面前就會呈現出這樣一張圖。


這中間有一個人叫張三。老闆一看這張圖,他可以完全不認識這個人,但是他會知道,這人了不起。為什麼?因為這個團隊的其他人都跟他有密切的交流,這個人雖然職位不高,他跑動積極,成了一個網絡超級節點,顯示出他很有領導力。老闆心裡知道,這得提拔啊。


我們再看一個人,李四。哎,老闆發現,他對內交流只佔40%,對外交流佔60%,他對外交流的比重,比他同部門的同事要高好多。那老闆心裡就有數了,這個人對公司很重要,因為他對外承擔了公司的臉面。


你看,一個職場人,過去你想升職加薪,想讓自己的價值被看見,你只有兩條路:要嘛是透過自己的業績,要嘛是獲得直接上級的賞識。但是,在未來的數位化系統裡,一個人的價值,你的友好度、協作度和建設性,是能夠隨時隨地被所有人看見的。不是有心理學家說過嗎,一個人終其一生的追求,是被看見。好的系統,讓人真的被看見。


過去一年,很多人都在說,被困在系統裡。我覺得香帥老師的這番分析,對我的啓發特別大,她提醒我們,長大以後,我們必須學會和系統協同進化。


再看一眼康德這句話吧,這是在大分化時代,值得我們反覆琢磨的一句話,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第四章:為什麼這一代理科生機會特別好?



感謝您收看深圳衛視、愛奇藝正在直播,六個核桃獨家冠名的2021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今年六個核桃推出全新產品六個核桃2430。他們的理念是:堅持30天,改變看得見。


下面要隆重感謝這個版塊的知識合作夥伴:騰訊會議。


作為一款支持我們在線上開會的產品,目前騰訊會議的用戶數已經超過了一個億。厲害啊。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騰訊會議有一句廣告語,叫「騰訊會議,會開會」。這可不是一句口號。


大家想想看,我們選擇線上會議軟件時,最看重什麼?一是信號穩定,二是訊息安全。為了做到這兩點,騰訊會議的網絡傳輸引擎是自己研發的,即使網絡信號不穩定,會議也能保證盡可能流暢。同時,他們有一套很完備的安全防護體系,能保證會議數據安全、會議訊息不外流。


好,我們進入這一部分的正題。


2020年,有一個問題我一直想知道答案。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年產17億台手機,3.4億台個人電腦。我們可是佔了全球半導體需求的一半以上。


但是我們能生產的晶片,不過是全球佔有率的5%。所以人家當然就有能力說,這個不賣給你,那個不賣給你,卡我們的脖子。也不單是晶片的事啊,高精度的數控機床等很多新材料,都有可能被卡脖子呀,那生產怎麼繼續呀?出口怎麼維持呀?世界工廠的地位,將來還在不在啊?


這個事對我們來說到底嚴重不嚴重?


反正我自己這一年,遇到相關的人士,我是一定要問這個問題的,那就是:中國晶片被卡了脖子,我們自己能做出高端晶片嗎?


我四處打聽得來的答案,還是有點讓我意外的。雖然好多人覺得特別擔憂,但是在行內人看來,答案沒有什麼爭議,就兩條:第一,挺難的;第二,肯定行。


其中最有意思的角度,是清華大學的李鐵夫老師告訴我的。他說,晶片問題不是個科學問題,而是個工程學問題。


什麼意思?所謂科學問題,就是:一個問題提出來,哪條路能通?不知道。甚至,這個問題,從根兒上有沒有解?也不知道。比如說,中國就有個實驗室,在地下2400米,尋找宇宙裡的暗物質。


這樣的科學研究,什麼時候出成果?能不能有結果?有了成果有沒有用啊?不知道。這叫科學問題。


而所謂的工程學問題,就是,這個問題肯定是可以解決的,技術路線也是清晰的,只是暫時不知道怎麼做到而已。這叫工程學問題。


比如說,你知道有一個地方叫香格里拉,你知道它確實就在那兒,你也知道有人就去過,但你現在既沒錢,也沒地圖,你不知道怎麼去,這就是個工程學問題。


對,高端晶片就是這樣的工程學問題。堆夠了時間和資源,理論上,完全可以解決。


今年,我請教行內人,得到的答案,大體就是這樣。但是,畢竟我不懂晶片,未來的事情,別人說得再斬釘截鐵,再說晶片問題不會被卡脖子,我也只好將信將疑。


作為文科生,我們想問題倒是有另外一個套路,就是往回看,看看歷史上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而類似的事又是什麼結果。就像馬克·吐溫說過的:「歷史不會重複,但總在押韻。」


那我就問了,在歷史上,有沒有過這樣的例子啊?一個強權,要用自己的政治意志,透過封鎖,把一個重要的全球合作夥伴,驅趕出全球化體系,幹所謂的「脫鈎」。請問,歷史上有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呀?


你還別說,我就找著這麼一位:拿破崙。200年前的一位霸主。


很多人都知道,拿破崙那個悲慘的結局。1812年,他率領大軍遠徵俄國。結果,他的60多萬大軍,長途跋涉近千公里,最後大部分都葬送在俄羅斯冰天雪地的荒原裡。這是拿破崙敗亡的開始。


這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沒有追問一個問題,就是拿破崙為什麼要打俄羅斯啊?要知道,就在5年前,法國和俄國之間是簽了和平條約的。拿破崙和俄國沙皇,四捨五入,也算是盟友啊。那為什麼還會翻臉?還會有1812年的這場遠徵呢?


我聽到過歷史學界的一個說法:這就要說到拿破崙當時的一個心思了。拿破崙是戰神嘛,打遍歐洲無敵手,幾乎已經靠武力搞定了整個歐洲大陸。


放眼四望,只剩下一個對手,那就是英國。拿破崙是看不起英國人的。他有一句名言說:「英國無非就是一個小店主的國家。」意思是,英國人除了會做買賣、會搞點全球貿易,啥也不會。隔著英吉利海峽,拿破崙想出來的最狠毒的招數,就是大陸封鎖,和英國脫鈎。


聽著是不是有點耳熟?跟今天某個國家是不是有點類似?拿破崙先佔一個道德制高點,指責英國「不承認全體文明國家所普遍遵守的國際法規則」。


拿破崙的做法,可比今天的那個國家還要狠。任何一艘來自英國及其殖民地的船,都不允許進入歐洲大陸的任何港口。凡是來自英國的工業品,只要上了歐洲的岸,當即沒收,當場燒掉。


你看,拿破崙的目標很明顯,要把英國趕出當時整個文明世界的貿易體系,要把英國活活地餓死。


但是結果怎麼樣呢?英國還沒有崩潰,拿破崙在歐洲大陸的盟友,倒是先背叛了。


就拿俄羅斯來說,沙皇雖然跟你拿破崙簽了盟約,表面上是盟友,但在執行大陸封鎖政策時,還是那句話,身體是誠實的。俄羅斯當年窮啊,就靠向英國出口一點木材、糧食、皮毛,然後從英國人手裡換必需的工業品。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需求。


好,現在聽你拿破崙的,斷了和英國的貿易往來,俄國的貴族們都快破產了。那既然明面上不能幹,就只好背地裡偷著幹。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對拿破侖,就只好陽奉陰違,結果俄國成了拿破崙大陸封鎖政策的一個巨大的窟窿。大量的英國貨物湧入俄國,再從俄國的西部邊境經過波蘭、奧地利、普魯士,輸入整個歐洲大陸。


現在你明白,它們之間為什麼要打仗了。拿破崙忍不了了。他意識到,如果要把大陸封鎖進行到底,就必須徹底征服俄羅斯,而不是僅僅跟沙皇簽一紙表面上的協定。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就都知道了,1812年,拿破崙親征俄羅斯,大敗而歸,最後回到巴黎的不過1萬人。


你看,這個局面有意思吧,越是咬牙切齒要脫鈎的人,越是以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固若鐵桶的人,其實內部全是窟窿。無所不在的市場經濟規律,還是要尊重一下的。


更有意思的後果是,在拿破崙推行大陸封鎖政策的那些年裡,英國的出口非但沒有受損,反而一度還增加了。我看到的材料說,1805年,大陸封鎖政策頒布的前夕,英國出口商品的價值約5100萬英鎊。


到了1810年,就是五年後,拿破崙封鎖正歡的時候,這個數字增長到了約6300萬英鎊。其實,正是因為世界市場被拿破侖這樣不正常地切斷,英國製造業的優勢反而進一步被放大了。


好了,這是我們文科生知道的歷史。也是距離今天最近的一次,在全球市場上,有人試圖透過自己的政治意志,利用自己的大國地位,把某一個國家從世界的合作體系裡排除出去,所發生的事情。


我說完這個故事,大家當然都聽出來了,我意有所指啊。那請問,今天,被卡脖子的中國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對應到剛才那個故事,恰恰是當年英國那個角色。很多人對今天的中國可能還有一個誤解,以為中國身在亞洲大陸,所以還是那個滿腦子黃土地思維的大陸國家。


錯了,不是啊,今天的中國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在今天的全球化系統中,不是英國,也不是美國,而是中國在高舉全球自由貿易的大旗,在扮演那個無所不在的藍色海洋的角色。所以,結論很明顯,只要中國保持對外開放,只要中國人沒有脫鈎的意願,只要中國人緊緊地擁抱自由貿易,誰也不可能把我們驅趕出去。所以,我們要反過來對那些高喊脫鈎的人說一句:拿破崙,瞭解一下?


話說回來,拿破崙也好,美國人也罷,他們犯不犯這樣的錯誤,那是他們的事。而科技創新,自己不受制於別人,這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實實在在的任務。現在,我們做得到底怎麼樣?除了晶片,我們還有哪些劣勢?能不能補上?


這些問題,我今年是逢人就請教。你別說,還真有幾個視角,挺有意思,跟我原來想的不太一樣。


正在發生的中國科技創新,也瞭解一下?


第一個視角,我們通常都以為,高大上的科研,發生在實驗室,是穿白大褂的科學家叔叔和動腦筋爺爺的事。你還記得9月15日,消息傳來,美國針對華為的「晶片禁令」生效,那時我們的感受嗎?我們作為普通吃瓜群眾,我們著急,我們憤怒,但是有啥用呢?我們束手無策。


確實,過去這100多年,絕大部分時候,中國人搞科技就是跟在別人的後面學,就是把別人的成果引進,所以,自然是一小部分精英做的事情。但是今天,中國是長大以後的中國,成年之後的科技體系有多種多樣的點亮方式。


比如,今年有人提醒我說,你該到工廠裡去看看,你才知道中國真實的創新場景是什麼樣的。


這是中國的一個燈塔工廠。具體說吧,我們的知識合伙人卡薩帝的大量高端家電就是在這個廠裡生產的。


讓我震驚的不是那些高大上的設備,也不是窗明幾淨的環境,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創新在這裡冒出來。我給你念幾個名字感受一下:王永濤射流勻風技術、卞偉無壓機制冷技術、張煥堂「煥堂」閥、李成林MSA控氧保鮮科技。


聽起來是不是跟「麥克斯韋方程組」、「倫琴射線」、「牛頓第二定律」有點像?但是對這些創新擁有冠名權的人,不是大科學家,而是卡薩帝工廠一線的生產者:普通工人和工程師。你看,創新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湧現出來的。


今年為了瞭解科技創新,我委託了幾組同事分頭去採訪了一些重頭項目。比如大家可能都聽說了,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全世界最先進的核電技術,今年11月剛剛並網發電。


但是我們同事採訪回來告訴我,你可別搞錯了,華龍一號可不是一個設備,它是一組技術。研發這麼一套東西,需要5300多家公司的合作。那些技術難點並不是什麼神秘的天外飛仙,而是需要無數的人花時間,動腦筋,一點一點地去解決。


給你舉個例子,汽輪機低壓轉子,這個大傢伙,285噸,安裝的精度,2絲,什麼概念?一根頭髮的三分之一吧。你說神秘嗎?不神秘。難嗎?當然很難啊,極難。一次安裝涉及近300道工序,上千項作業條目,近5萬項數據,才裝得上去啊。


中國創新的真實場景,就是這樣,在這一間間的工廠,一條條的生產線上,由中國的2億工人,每年畢業的將近300萬理工科大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具體的挑戰的過程中,自下而上地實現的。


意識到這一點,我對中國創新的擔心確實就少了一點。為啥?因為它不是一小撥中國人,看著幾座孤零零的、拿不下來的科技碉堡束手無策,而是一個個具體的挑戰,被拆解成龐大的工作量,然後靠資金、資源、人才、時間、耐心、決心,一口一口地吃下來。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這不正是我們中國人擅長的事嗎?


這是一個視角。今年我還遇到了一個視角,也減輕了我的擔心。過去我們有個大印象,中國科技在整體水平上可能還行,但是尖端領域欠債太多。


你看晶片就是典型吧,14納米我們可以量產,但是7納米、5納米、3納米,我們現在就做不到啊。這個印象不能說是錯的。請注意,我們的存量欠債確實很多,但是追趕速度特別快。


我給你舉個例子。很多人都知道一個常識,中國被卡脖子的那些技術,往往都是因為材料的問題。比如,製造晶片的高純度硅材料,還有光刻膠材料,等等。


那好,我們來追問,中國材料科學的現狀是什麼樣呢?


今年,我們請孫亞飛老師做了一份《材料科學前沿報告》,我們就請教他,孫老師說:現在材料學領域的頂尖論文中,要想找到一篇沒有華人作者的文章,很難。業界有一個估計,中國科學家在材料學前沿領域的貢獻佔比在一半左右。


就拿孫亞飛老師做的這份報告來說,他列出了未來具有超強影響力的20種新材料。那這裡面有多少種材料的前沿研究有中國科學家的參與呢?13種。


這才是真相。下回我們要是看到哪個科技領域我們是落後的,我們不僅要看到差距,還要看到正在追趕的速度。意識到這一點,我的擔心又緩解了一點。


今年我遇到的第三個有趣的視角:過去我們總以為,自主創新嘛,得靠中國人埋頭苦幹。但事實上,這麼龐大的需求,肯定會倒逼中國企業向全球尋求解決方案、匯集資源啊。比如今年我和vivo的朋友聊天,vivo大家知道啊,我們跨年演講20年的合作夥伴,他們非常重視他們的影像能力,說白了就是拍照片的能力。


今年他們還搞出了微雲台的技術創新,就是手機拍照不抖。發展影像能力的原因很簡單,現在的年輕人太喜歡拍照片了。就說夜景吧,vivo的所有用戶,每天在夜間會拍1億張照片,2000萬個影片。


那夜景怎麼拍?當然是個技術難題。vivo的朋友告訴我,參與解決這個技術難題的可不只是中國人。他們在全世界各大城市的9個研發中心,招攬了各國的技術人才。


比如說,這四位:野田英希、矢島淳史、雨海正純、石黑克之。這就是他們東京研發中心的日本專家。這幾位,曾經在索尼、佳能、富士、夏普、京瓷這些世界聞名的大公司裡工作,從事影像設備研發。


這幾位後來陸續加入了中國vivo公司開設在東京的影像研究所。你看,這是一支國際大軍,加入的是中國公司的研發網絡,而服務的呢,是全球消費者。這樣的場景,在中國公司設在全球各地的研究機構都在發生。


我們現在遭遇到的「卡脖子」,卡的是產品和技術本身。某種產品,某項技術,他要不賣給你,咱也沒轍。但是,產品和技術背後是什麼呢?是人啊。人在哪裡,技術就在哪裡,而人的交流和流動,是很難被遏制的。為什麼?很簡單。因為每一個人,有技術的人,都要做出具體的人生選擇。他們需要到哪裡?當然是那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有足夠大的挑戰,對全人類的福祉貢獻更高,待遇更好的地方。這怎麼能夠遏制得住呢?


想到這裡,我對中國自主創新的擔憂又減輕了一分。


今年我遇到的更有意思的視角,是梁寧老師帶給我的。她說,2020年,很多事情還沒有定論,但是有一件事情是鐵板釘釘的,那就是關於自主創新的戰略決心。這是這一年我們拿到的最珍貴的果實。


你還記得前些年嗎?在很多領域,要不要搞自主創新,這事是有爭議的。有人說,自己做,不如買,買的便宜。也有人說,自己做,太難,機會過去了,不太可能。還有人說,加入全球化,跟他們互相依賴,不就行了嗎?


在當時的情況下,所有這些觀點都有自己的道理。咱不能簡單地說,哪方面對哪方面錯,但是到了2020年,這些爭議消失了。自主創新成了共識。請注意,共識這個東西一點也不虛。


共識的背後,意味著一張張的訂單,一筆筆的投資,一個個的政策,放在做好準備的人的面前。


今年我在向紅杉資本的沈南鵬請教的時候,我還有點憂慮,沒想到他特別興奮地跟我說,今後幾年的市場機會都特別好。我還以為他講的是投資項目。他說不僅是投資,是這一代理工科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機會特別好。


你想,放在前幾年,他們畢業,最好的選擇無非就是去那些大廠。而今年呢,你就看這張表嘛,無數個新的機會窗口打開了。那些卡脖子的點,都需要國產替代。


那就意味著一個個發展神速的創業公司一定會誕生。所以,這一代大學生還猶豫什麼呀?根據自己的專業所學,加入呀!


剛才這幾點,還只是我今年不斷向人求教,自己內心的一些感觸。在創新一線的人,你們也許還有更多的視角。但是,有一個感受是共通的,那就是,越瞭解中國創新的現狀,我們就越知道,中國創新的水位是在不斷抬升的,我們就越沒有那麼恐慌。


為什麼不恐慌?你就想,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科技雖然有短板,但是並沒有缺環。幾乎所有的被卡脖子的領域,中國都有國產替代企業,不信你去看看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名單。


再加上龐大的科研經費投入,再加上全民自下而上的創新熱情。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過去,力量可能還比較分散。而2020年,突然有人告訴它,打這兒,打這兒,把靶心都給畫好了。你說會發生什麼?


這是一張在今年流傳甚廣的卡脖子清單,你翻過來一看,這是什麼清單?這不就是我們這代人的任務清單嗎?這就是長大以後的中國創新的樣子:長大以後,我們能夠把卡脖子清單,轉化為機會清單。


法國作家卡繆的一句話,也許可以把我們此刻這種複雜的感受呈現出來,他說,「在隆冬,我終於知道我身上有一個不可戰勝的夏天。」


第五章:為什麼你要建成自己的「黃鶴樓」?



感謝您收看深圳衛視、愛奇藝正在直播,六個核桃獨家冠名的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今年六個核桃推出全新產品六個核桃2430。六個核桃提醒您:有價值的事,堅持30天,都足以促成改變。


在這裡,我也要感謝這個版塊的知識合作夥伴,小紅書App。2021年,小紅書將和得到App合作推出一個新產品,生活學院。


在生活學院裡,為你服務的人包括旅行專家、美食專家、策展專家,也有在家居、時尚、園藝等方面特別懂生活、會生活的達人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你不僅可以在得到App學知識,還可以透過小紅書生活學院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我們一起期待。


2020年有一個最大的共識,就是「數位化」。2月3號,也就是春節假期結束的第一天。那麼多人轉到線上上班,以至於騰訊會議的服務器都被擠爆了。騰訊持續擴大規模八天八夜,追加了10萬台雲主機、百萬核的服務器資源才搞定。


請注意,後來疫情緩解了。但是線上的趨勢可沒有隨之退潮。所有的數位化平台,今年業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那真是我們熟悉的那句歌詞:你問我要去向何方?他們都指著數位化的方向。


今年,無數人跟我說,羅胖,還是你們好啊,得到App的業務在線上啊,不受影響啊。我只能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笑一笑,外表十分淡定,內心慌得一塌糊塗。你們無法理解一個「年近半百的過氣網紅」的感受啊。線上世界的殘酷,只有我們線上世界的人懂。來,看這一個螢幕,就問你心裡慌不慌?


我們動不動就說,所有行業都值得用什麼新平台重做一遍。但是重做一遍的方式呢?好像也沒什麼新鮮的,就是在新平台上開個號,然後攢粉絲,等待遙遙無期的變現。然後,等待下一個新平台出現,再開個號,再攢粉絲。


可憐我老漢一把年紀,真的追不動了。線上的問題,其實我們也都懂。來得快,去得也快;價值成長很快,但是沈澱和固化很難。更重要的是,一代平台,除了頭部玩家,大多數的人都是吃瓜群眾。


好吧,新時代那麼多平台來來去去,老漢我跑不動了。望著遠去的馬拉松隊伍,我找了個花壇坐下來,突然聽到了這麼一句話,來自英國搖滾巨星大衛·鮑伊:「音樂這東西將變得像自來水或電一樣方便可用……你們得做好要辦很多巡演的準備,因為那真的可能會是剩下的唯一還帶有個人特色的東西。這真令人興奮。另一方面,無論你對此感到興奮與否,都不要緊,反正它都會發生。」


我一想,提醒得對呀,音樂這個產業,這麼多年,被數位化按在地上摩擦。就在過去幾十年,他們為版權,打了多少次官司,那些明星罵了多少次街。最後演化出來的狀態呢?就是鮑伊說的呀,線上的音樂真的像自來水和電一樣,既方便,又便宜。那是什麼在為音樂人掙錢呢?換句話說,什麼是真正為音樂產業創造價值的環節呢?反而變成了線下。


過去40年間,演唱會的平均票價上漲了400%以上。今天的這些全球搖滾巨星80%以上的收入來自演唱會。有了演唱會,還怕什麼呢?線上不管出現什麼數位化平台,該怎麼傳播怎麼傳播,線下的確定性還是在的。


對,這事對我啓發挺大的。所以今年我們做了一點反方向的嘗試,來,我來跟大伙兒彙報彙報。我們沒有順著數位化方向走下去,而是往線下跑,搞了一個《啓發俱樂部》。


就在這裡,這個小玻璃房子是北京SKP商場門口的得到學習中心。每週三晚上8點,我在這兒講一場,線下賣票,線上直播。你懂的,這個現場很小,只能坐不到100個觀眾,這規模是怎麼也擴大不了的。作為一個生意,它啥也不是。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這麼幹呢?剛開始,我只有一個樸素的直覺,我在這兒一直講,講十年,也不止是週三我一個人講,我的目標是每天晚上都有老師在這兒講,把它給填滿。那十幾、二十年後,它應該就是一個不錯的景觀。


你想啊,北京SKP,什麼所在?今年可成了全世界銷售收入最大的商場。我們這幫人要在這個全人類消費文化制高點的門口,偏偏搞出這麼一個課堂。一直在這兒講,咱就成了個學習釘子戶,我想想也挺興奮的。


我就喜歡看你,明明想要買包包,卻不得不和我一起終身學習的樣子。


歡迎全國所有城市的有志地產商,有類似的好地方,跟我們聯繫。這一代中國繁華城市的學習地標,就靠你們了,也靠我們了。


問題又來了,雖然我們剛才說,20年後它有可能成為一個景觀,但為什麼?除了我們自己的努力之外,是哪些因素,有可能把它造就為一個景觀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有一天,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當天,我聽說有一對觀眾是一起來的,那是一對父子,而且那天是孩子的生日。孩子是個初中生的樣子。


我很開心,就問那個爸爸,您是我們得到App的重度用戶吧?


結果爸爸回答,其實不是。App剛裝上。


然後我就問那個孩子,那你是我們的重度用戶吧?


孩子說,我是跟我爸來的,我也不是。


你看,這事就搞得好尷尬啊。我說兩張門票也不便宜啊,你們為什麼要在這麼重要的一個日子來這裡呢?


那個爸爸說,我就是想讓孩子看看,一個人好好讀書,而且能把讀書當成自己的工作,是個什麼樣子。他指的就是我。


那個孩子說,我爸爸特別希望我來,而且我生日這天,我也想和我爸一起聊聊。


在這個場合,你發現點什麼沒有?當天,我迎來了兩位消費者。1760塊錢的GDP,真實地被創造出來了。但他們消費的,並不是我,甚至都不是我當天講的內容。我提供的只是一個工具。他們用這個工具來定義、鞏固和強化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孩子生日這一天。


當天這個場景讓我看到了一些真相。SKP門口的得到學習中心,和裡面的《啓發俱樂部》,提供的其實就是個罐,是一個意義的容器,但是,請注意,是只有我一個人往裡面放東西嗎?


不。它是一個意義的存錢筒。


我往裡面存了一點意義,被南來北往的人看到了,他們也跟著往裡存自己的意義。意義越聚越多。意義越多,這個存錢罐就越顯眼,就能匯集越多人的意義,它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我只是這個存錢罐的發起者,並不是擁有者。


這個價值擴展的過程,是堅定的、可持續的,甚至,它是可以超越一代人的生命限制的。你就想,我們如果真的把這件事做成了,100年之後,假如SKP這個商場還在,這個玻璃房子也還在,路過的人也許會想:


「100年前那代人還真是挺有意思的,居然在燈紅酒綠的大商場門口辦課堂。我帶孩子去北京旅遊的時候,這個景點我得去看看。」


你看,即使我們不在了,那個存錢筒也還能繼續吸納社會的價值,100年後遊客的到訪,還能讓它繼續長大。


順便感謝奧迪。在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啓發俱樂部》能不能成的時候,大品牌一汽-大眾奧迪就確認了跟我們的合作。他們為什麼敢這樣做?他們為什麼贊助我們?因為他們相信線下的價值,我們每場都會接觸到最真實的用戶,而奧迪扎根中國這三十多年來,最讓他們自豪的,也是擁有了600萬線下用戶,他們太知道這個價值是什麼了。所以,讓我再次感謝一汽-大眾奧迪今年對我們跨年演講和《啓發俱樂部》的大力支持。


我也特別喜歡他們那句口號:「做更強大的自己。」


這裡,是法國巴黎的花神咖啡館。文藝青年都知道,這就是沙特、波娃、加繆那一代人討論問題、寫稿子的地方。今天很多到巴黎旅遊的人,都會要去看一看,喝杯咖啡。雖然薩特和波伏娃早就不在了,但是每一位新到訪的遊客,都會在這個存錢筒裡多存一筆意義,讓這個存錢罐越長越大啊。


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太理解這種效應了。岳麓書院、西湖、泰山,都是這麼被造就的線下場景。就拿距離此地17公里的黃鶴樓來說,三國時期,這個意義存錢罐就已經立在這兒,當然剛開始往裡存東西的人很少了。直到唐代,來了一個人大儲戶,大詩人崔顥,往裡面存了一句千古名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然後李白來了,看了這一首詩,覺得寫得好啊,服了,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你看,他雖然沒寫詩,但同樣往這個意義存錢筒裡存了一筆。


李白出去轉一圈,又不服了,接著回來又存了更大的一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一互動,這個頭一開,可就不得了了。這一千多年,來過黃鶴樓的詩人,走過路過,怎會錯過?一句一句的詩寫出來,一代一代地傳頌下去,一個一個的孩子在私塾裡、學校裡,一句一句地把它們念出來,這都是在往裡面一筆一筆地存啊。一直到它成為中國的文化地標,成為著名品牌。它的價值就在滾動放大。


意識到「意義存錢筒」這個效應,可以打消我們心裡的很多傲慢。在數字時代,價值創造,不僅是一個人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一個好主意,然後在數字世界裡拼命地傳播、擴展、增長、破圈的過程,它更需要一個大家都看得見的意義容器。


在真實世界裡,製造一個容器,讓走過路過的人能把自己的意義放進來,包括那些喜歡你的、無視你的,甚至是討厭你的人,那個最初的價值才會被固化下來。如果沒有這個意義容器,價值就會隨風飄散。炒作沒有價值,就是這個原因。


你就想,一個畫家,畫了一幅新的作品。那是不是把這幅畫放在自己的畫室裡,邀請那個最有錢、最識貨的收藏家來看看喜歡不喜歡?如果喜歡,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事就成了?買賣雙方只是買家和賣家,這事就成了?


當然不是。


一幅好的作品,必須交給畫廊,畫廊必須去辦畫展,畫展必須開放給成千上萬買不起這幅畫的圍觀群眾,來參觀,來打卡。


在這個過程的最後宣佈,某某藏家收藏了這幅畫。那請問,這個過程當中,那些看似沒必要的環節,比如那些買不起的圍觀者,貢獻了什麼價值?更進一步地問,那個藏家花一大筆錢,他買下來的究竟是什麼?


你會發現,一幅畫的價值鏈條裡,贊嘆的人、批評的人、哀嘆自己買不起的人、拍下來發朋友圈打卡炫耀的人、寫文章賺稿費的人,所有這些參與了但是最後沒有買的人,都透過畫展這個「意義存錢筒」,對這幅畫的價值做了貢獻。而最後那個藏家,是把這一切價值打包買走,可不只是買走了那幅畫本身啊。


一套價值的創造過程,包含了非常複雜的社會參與,不只是線上,更有線下的社會參與。


2020年,挺難的,很多做線下生意的人有點灰心。其實我說這段,就是想給大家打打氣。你看,我也參與到線下來,線下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價值創造環節之一。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別停留在這個結論上,不能我說線下價值很大就完了,那這就是純粹的安慰。畢竟我們處在一個數位化時代,我們不能對線上的價值視而不見。怎麼辦呢?到底是做線上還是做線下?


有些人就會陷入到做線上還是做線下的糾結中去。


不是有句話說,小孩子才做選擇,長大以後,我們說,我們都要。


那怎麼要呢?今年我有一個啓發時刻,來自小紅書的創始人瞿芳。我就問她,和其他的線上社區相比,小紅書有什麼區別呢?


瞿芳告訴我,小紅書和其他線上社區不一樣,它不是希望你把所有的時間都耗在那個數字的世界裡,而是希望小紅書裡面的內容,可能是某張照片、某個小影片觸動你之後,你能產生一個願望,離開數字世界,放下手機,回到真實的生活。


你看,這幾年,小紅書帶火了兩個詞,一個叫種草,一個叫拔草。種草,是在數字世界裡對某個東西、某個場景產生嚮往,不管它是一個餐廳、一個咖啡館,還是一家書店。


而拔草呢,是回到現實生活的真實場景裡去,親自體驗,去吃飯、去打卡、去買書,然後把自己的體驗在數字世界繼續記錄、標記,用自己的方式對它再定義一次。我們看,這個過程,不就是從線下到線上,又返回線下的過程嗎?正所謂「拔草復種草,春風吹又生」。


比如,小紅書簡直是以一己之力開創了一個現象,就是它帶旺了一種新的旅遊目的地,叫民宿。以前,我們都是先決定到哪兒玩,然後再找個地方睡覺。


但是小紅書呢,它的用戶把一家家特別有氛圍的民宿,用圖片、短片,配上美好的音樂給你呈現出來,在你心裡種了個草,讓你覺得我一定要去住一住。


然後,你終於出發了,這家民宿,本身就是你的目的地。


然後,又一個循環開始了,你把自己拍的圖片、影片,配上美好的音樂,發到小紅書上,開始了新一輪的種草,吸引更多的人拔草。這是不是「拔草復種草,春風吹又生」?


我從小紅書這個案例裡找到了一個詞,叫「生活觀」。什麼是「生活觀」?就是給一種生活方式賦予意義,它就變成了意義的存錢罐啊。在這裡,不管是你觀看別人的生活,還是把你的生活展現給別人看,都是在往這個存錢罐裡增加意義。


我覺得還有一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生活觀」這個詞:還記得電影《哈利·波特》裡面的一個場景嗎?


在第九站台和第十站台之間,有一個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它是連接魔法世界和真實世界的通道。在那邊,是巫師的世界;在這邊,是麻瓜的世界。


在現在這個時代,你要想做成一件事,而不只是吸引眼球、放個煙花,你就需要找到一個像小紅書這樣的平台,或者其他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讓你能在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反覆穿梭。


有人會說,數字世界那麼好,你和任何事物之間的距離都是一鍵可達的,任何資源的存在都是無始無終、天長地久的,為什麼一定要穿梭到現實世界呢?為什麼不僅得有線上的靈魂,還得有線下的肉身呢?


數字世界有千般好處,但是它有一個缺點,就是太豐富了,以至於這種富足感,讓人喪失了選擇的動力,意義就被稀釋了。而回到線下,你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邊界,選擇的動力就回來了。


凡是選擇,你就要給自己一個理由。每一次給出理由,都是在為自己創造意義。同時,你也把你自己的意義放進了那個更大的意義存錢筒中去。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歌星,現在這個時代,你的歌在數字世界裡隨處可見,如果只有這個,你紅的時間可能很短,因為你的價值是被稀釋的。


但如果你有能力到各個城市開演唱會,你的歌迷就開始面對選擇:要不要去?買什麼價位的票?跟誰一起去?他們都得做選擇。你看,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歌迷就給這場演唱會、這個歌星,賦予了他自己的意義。


更好的例子其實是奧運會。剛開始,它也只是頭腦中的一個觀念。比如,現代奧運會的發起人、法國教育家顧拜旦,他的初心是想傳播一個觀念,一個帶有強烈的十九世紀色彩的觀念——「將全世界的年輕人召喚到運動場上競爭,而不是到戰場上拼殺。」這個觀念,後來又演化成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口號。


僅憑一個觀念的傳播,即使有了數位化的工具,你也都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奧運會怎麼辦?每隔四年,它都要下凡,就是來到現實世界真的鬧騰一回。它帶來了一系列的邊界,既有時間的:四年一回;又有空間的:這一屆只在某個城市。


好了,所有人都要選擇了:運動員要選擇,要不要在這一屆衝刺金牌;觀眾要選擇,要不要去看比賽和旅遊;城市要選擇,怎麼借機建設自己的基礎設施;主辦國要選擇,怎麼推廣自己的文化;各大品牌要選擇,怎麼做廣告;最新科技要選擇,怎麼利用奧運會來展示自己;等等等等。


你看,人人都在做選擇。一百多年,每四年發生一次的線下聚集,讓當初的一個念頭,滾動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事實。


你看,我們的跨年演講也是這樣。我說什麼其實不重要,關鍵是,給了你們在12月31號這個晚上,把你自己的意義放進來的一個選擇。你要不要來今年的武漢?你是來主會場還是來我們各個城市的分會場?你是在家看直播,還是約誰一起來現場?這都是你的選擇,也都是你的意義。


既然說到分會場了,我在這兒就要正式感謝一下9個官方分會場,和很多在自己家門口張羅觀看的朋友們。他們分布在各地,總人數比我們現場的人還多。


我要為此特別感謝飛鶴奶粉。飛鶴的冷總是我多年的朋友了,他們今年對我們跨年演講全國9個官方分會場提供了大力支持。


我常引用曾國藩的一句話,叫「結硬寨,打呆仗」,說的就是飛鶴這樣的企業,不耍滑頭、不抖機靈,用長期主義的精神做產品。扎根於北緯47度黃金奶源帶上,一幹就是59年,而且保持了59年安全零事故的紀錄,成為持續成長的中國品牌。它就是時間的朋友。


據我所知,現在每年有超過1億罐飛鶴奶粉成為中國媽媽的選擇。2020年,飛鶴市場佔有率強勢增長至17.2%,高端銷量更是遙遙領先。祝賀飛鶴,感謝飛鶴。


你看,連我們這樣一場跨年演講,也在完成一會兒數字世界一會兒現實世界的穿梭。


回到我剛開始的那個疑問,在這個數位化狂飆突進的時代,我們又想上車,又怕被撕得粉碎,那怎麼辦呢?


我們這一代人,可能不得不同時完成兩件事。第一件事,學會利用那些已有的意義容器,收穫自己的價值;第二件事,我們必須考慮,為這個世界創造一些新的、可以留傳後世的意義容器。


這其實也是一個長大以後的問題。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只需要關心怎麼成長,速度越快越好。但當長大以後,我們是成人,我們就必須考慮安身立命,必須考慮切實和長遠的價值。


長大以後,我們得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容器。


簡單地說,做任何事,我都要問自己,你能夠通向線上世界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在哪裡?你現實世界的肉身,你的黃鶴樓又在哪裡?


第六章:山村小學的豆腐課到底在玩啥?



感謝您收看深圳衛視、愛奇藝正在直播,由六個核桃獨家冠名的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今年六個核桃推出全新產品六個核桃2430。六個核桃2430,堅持30天,改變看得見。


感謝本板塊的知識合作夥伴卡薩帝。他們的要求很特別,他們拜託我向他們的經銷商朋友致謝,特別是武漢的經銷商李豐董事長。他是卡薩帝的優秀經銷商之一。


現在,卡薩帝萬元以上冰箱的佔有率已經接近50%。跟卡薩帝十多年的合作,讓李豐董事長一次次看到了卡薩帝創新的力量,從產品創新,到如今的場景創新,卡薩帝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一次次在市場競爭中引領行業。


今年,卡薩帝依然實現了30%的增幅,非常了不起。李豐董事長剛剛帶來一個好消息,今年,他經營的卡薩帝規模突破億元。祝賀李豐。也感謝所有卡薩帝的經銷商朋友。卡薩帝今天的不凡成就,離不開你們的努力。你們都是時間的朋友,你們都在續寫不凡的傳奇。


2020年,有一個很新的挑戰,擺在我們所有做事的人面前。過去我們都假設,我們生活在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我們身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做手頭的事,資源不夠,可以透過各種各樣的手段,調用遠方的資源,乃至全球的資源來解決問題。


但是今年呢?我們突然意識到,居然還有這樣的處境,我們不得不在一個國家內,一個城市內,甚至是一個社區內,就地取材,解決問題。將來疫情過去了,2020年也是給我們出了一道挺有意思的思考題:我們能不能以資源有限為前提去實現目標?


今年,教育專家沈祖芸老師就在她的《全球教育報告》裡講了一個精彩的案例。我激動地跟著沈老師,乾脆去了一趟。


這是一所山村小學,坐落在北京懷柔區的深山裡,叫九渡河小學。請注意,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山村小學。


要知道,現在中國的山村小學,要說硬體,其實並不差。山村小學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沒有好的師資力量。整個學校原本只有23個老師,都是當地的老師。可想而知,要把一個外地畢業的大學生,把一個名師派到山區去教書,留在那裡,有多難。如果名師才是學校資源的話,那九渡河小學這樣的難題就無解。


那九渡河發生了什麼呢?話說,2020年1月17號,來了個新校長,於海龍校長。他幹了一件事,在周邊的幾個山村貼了很多告示,招輔導老師。


告示貼出來,一周時間,80多人報名。你可能會有點奇怪,村裡能有什麼輔導老師呢?


有,他們是剪紙的、做豆腐的、做燈籠的、養蜜蜂的、養魚的、養蠶的、榨油的、廚師,等等。


你看,其實就是這樣一些普通的村民,大家有的,無非就是平日裡農家謀生的本事。聽到這兒,你可能有點洩氣,以為於校長能搞什麼創新呢,搞了半天好像也就加了幾門興趣課。學會磨豆腐倒是沒什麼不好,但是作為一個家長,送孩子來學校,不是為了讓他長大磨豆腐呀,孩子將來可是要憑本事考學的,學會磨豆腐,文化課怎麼辦呢?這不解決問題呀!


精彩的來了。於校長要求孩子,不僅要把豆腐做出來,還要賣出去。你看,做豆腐就變成了一個很現實的挑戰。在這個挑戰下,學校裡原本的各種文化課程就能被融進來了。


怎麼把豆腐做出來?科學課的內容就進來了。怎麼把各項成本覈算清楚,把各項收入記錄明白?算術課的內容基本上就涵蓋進來了。別忘了,這些豆腐還要賣掉,賣給其他學校的餐廳和周邊的餐館。那麼就要寫文案,打動人,語文課的內容也就涵蓋進來了。


現在你明白了,豆腐課的引入,只是引入了一個殼,一個挑戰,而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那些知識點,被於校長裝進了這個殼裡。孩子能學到的東西,甚至比課程標準要求的還要多。比如說,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孩子六年級要學百分數。


但是磨豆腐需要計算黃豆和水的比例,所以孩子們提前就學會了。百分數對孩子們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生活經驗。國家課程標準規定,三四年級科學課要讓孩子們瞭解重量單位的換算關係,學會使用儀器測量質量、體積和溫度。這些內容,孩子們一邊做豆腐,一邊就全都掌握了。


類似的課程還有很多:木工課、烘焙課、瓷器課、傳統手工課、養殖課、蔬菜栽培課,等等等等。你看,這些課提供了一個挑戰。知識的來源,可以是課本,可以是網絡,可以是身邊的輔導老師,這些課提供的只是要解決的那些問題,問題可是學生們自己的。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問題是最好的老師。


帶著真問題,去滿世界尋找解決方案,這是學習本來該有的樣子。


沒想到吧?在這個山村小學,它真切地實現了。


在九渡河小學一年級的教室裡,我還吃驚地發現了另外一件事,這裡居然不教漢語拼音。奇了怪了,我們當年都上過小學的,第一堂課當然是從漢語拼音教起。我就問班上的老師,他告訴我:「學漢語拼音,學寫字,別著急。


讓孩子從口頭作文開始,讓他先學會表達清楚一件事。之後,他自然就要尋找把事情記錄下來的工具。好了,他急著找工具了,那時候再教寫字。寫字有困難,再跟孩子說,有一個可以幫助你寫字、認字的工具,叫漢語拼音,你要不要學啊?孩子自然就會願意學漢語拼音。從挑戰開始,再遞給孩子解決工具。客觀效果呢,就是自始至終,學習熱情都不會被撲滅。」


我的老同事、少年得到的張泉靈,做了一個《泉靈的語文課》。她告訴我這個產品有一個很神奇的效果,就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可以很快學會500字以上的口頭作文。小學五年級的孩子,能完成100萬字的閱讀,做出人物分析。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這件事是怎麼做到的。但是,直到我真的去了九渡河小學,我才明白張泉靈對我講過的那句話:教育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幫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就結束了嗎?其實,這個故事給我最大的刺激不在這裡。僅僅是學校在周邊的村子裡找到了資源嗎?不。你想想看,四周的那些村子有沒有獲得什麼東西?


磨豆腐、做木工、種菜、養雞,這些事對於村民來說,原來只是維持生計和獲取收入的手段;而現在,九渡河小學的一個邀請,讓他們成了老師。「我一個磨豆腐的,成了老師欸。」你可以想像,他們的生命被這個新身份點燃了,他們享受到了鄉土社會的一種榮耀。


這位是豆腐老師楊坤全,這位是剪紙老師屈廣英,這位是木工老師韓建鵬,這位是燈籠老師白鳳蓮。


我和他們中的一些人聊過,他們跟我說,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熱愛這門手藝。你看,不僅是學校有了資源,周邊的村子,周邊的人,也因此被照亮,有了光彩。學校和村子之間的關係,也因此被改善了。


我自己雖然不是農村孩子,但我在一個小城市裡長大。我們家門口有一條巷子,巷子裡總有小孩子跑來跑去,所有大人都能把孩子叫過來,訓兩句;孩子爸媽不在家,大人們也會隨時叫這些在街上亂跑的孩子們回自己家吃頓飯,讓他們不至於餓著。就像有一句非洲諺語說的那樣:養大一個孩子需要舉全村之力。這是在說什麼?是說學習成長這件事,和周邊的環境、和社區是一體的。


過去我們總覺得,要想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得有資源。比如,要提高教育水平,就得有大量的師資。但是,九渡河小學,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在社區裡長大,整個社區滋養著孩子,而孩子給社區帶來希望。這個良性的教育圖景,我們在九渡河和它周邊的土地上看到了。


我在九渡河小學大門口,看到了牆上寫的校訓,其中有兩句:「腳下有根,眼裡有光。」為什麼眼裡有光?因為孩子在解決具體的問題,眼裡的光是因為他們真的在找答案。根在哪裡?根就在附近的村子裡,在附近的人那裡。


所以教育專家沈祖芸說了這麼一句話,教育資源其實無處不在。資源就在你身邊。


你會發現,幹事的人,經常殊途同歸。我問你個問題,假設你是青海一個光伏電站的廠長,因為當地風沙大,經常有小石子被吹起來,造成光伏板破損率比較高。作為廠長,你怎麼把這個指標控制好?


青海塔拉灘光伏電站,就遇到了這個問題。


那怎麼防止風沙呢?解決方案是種草。你想啊,在土地上撒上草種,耐旱的牧草就能牢牢抓住土壤。這樣,草一長出來,光伏電板容易破損、報廢的問題就解決了大半。


但大家都沒想到的是,按下葫蘆起來瓢,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因為光伏板得定期清洗,水流到了板子下面的草上,光伏板又遮蔽著陽光,給牧草創造了完美的生長環境,牧草瘋長,甚至遮蔽了光伏電板。你看,新的解決方案帶來了新問題。


這下怎麼辦?人工除草?電站很大啊,54平方公里,成本太高了。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工作人員想的辦法是,既然是草,那就放羊入場吃吧!就這樣,一個高科技的發電站,入場了2000多只羊。效果很好,除草的效率非常高,羊吃得也很開心,胖乎乎的。唯一的問題就是:羊群總是專在一個地方吃,眼見土地又有被吃禿的趨勢,於是工作人員規劃出了放羊路線,請牧民來到光伏電站放羊,羊吃不到的地方就請牧民手動除草,工資另算。


好了,原本這裡只是一個高科技光伏發電站,結果因為發生問題,解決問題,解決方案又帶來新的問題,接著解決問題,順便改善了荒漠化,又發展了當地的養殖事業,還給牧民扶了貧,一舉四得。


所以你看,還是前面說的,想要解決問題,別忘了,資源可能就在你身邊。


接下來這個故事來自我們得到大學成都校區5期的一個同學,他叫蔡平。幾年前,他是中國和尼泊爾邊境的一名邊境警察。他所在的亞熱邊境派出所僅有13個人,卻管著相當於六萬七千多個足球場大小的面積。邊防警察嘛,要執行公務,要制止偷渡、走私、越過邊境線的情況,那麼地廣人稀的地方,沒有當地牧民的幫助是不可能的。


那怎麼去團結牧民呢?挨家挨戶地說服?搞激勵政策?且不說文化隔閡非常嚴重,雙方連語言都不通。


那怎麼辦呢?邊防警察的辦法竟然是種樹!他們一群邊防警察,想盡辦法,在青藏高原上種活了兩棵樹。


你可能會想,種兩棵樹有什麼了不起的?但你想,那可是在海拔5300米的青藏高原上,全是高山凍土,很多牧民祖祖輩輩都沒有見過一棵樹。


為了種活樹,他們要從幾百公裡外運來土壤,要一年四季做好保溫,像呵護一個孩子一樣呵護著樹苗,還要反反覆覆試驗樹種。這樹一種,就是四五年,四五年都失敗了。樹經常是夏天活著,冬天就死了。終於在第五年的夏天,他們發現,在眾多試種的樹苗裡,有兩棵種在扎東寺的高山柳樹沒有死!


扎東寺是前往阿里神山朝拜的必經之路,老百姓現在只要一進廟裡,就會看到這兩棵樹。


對於當地牧民來說,這就是一個奇蹟啊。這些邊防警察做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能在自己生命當中,實現奇蹟的人,當然,就有了威信。


樹種活不久,就開始有牧民自願加入邊防警察的防護隊伍,警民一同破獲了很多起偷越邊境和走私的案件。


你會發現,正如投資家蘇世民所說的那樣:「處於困境中的人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途徑通常在於你如何解決別人的問題。」


你解決了身邊的人的問題,他們就成了你解決自己問題的資源。


帶著這個思路,這幾年我們幹了一件還挺讓我們驕傲的事,這個事就是創辦得到大學。你想,如果你是一個幹事的人,平時都沈浸在解決自己的問題當中,如果你遇到了難題,自己解決不了,怎麼辦?世界上能不能找到一個學校、一個老師,給你講一門標準化的課程,就把你的問題給解決了?不可能啊。


那怎麼辦呢?得到大學的打法就是不向遠處找答案,而是把這個城市裡各行各業的實幹家都找到,讓這些實幹家聚在一起,彼此貢獻問題,彼此互為解決方案。


請注意,得到大學不是一個小部分成功者的俱樂部,它是一個正在幹事的人的共同體,是把這個社會正在做事的人匯集在一起。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同學的多樣性。你在自己的班級裡,大概率會遇到這樣的同學:公務員、教師、工程師、科學家、藝術家、演員、創業者、設計師、醫生、律師,等等。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的平均年齡35歲,都正是幹事的時候。


到今天為止,得到大學已經為你聚集了9300名校友。來,想加入這個共同體的人,現在就打開得到App報名加入,加入這個解決問題的網絡,成為這個實幹家共同體的一員。


得到大學,終身學習者的俱樂部歡迎你們。


剛才我講的這三個故事,你有沒有發現什麼共同點?


對,這三個創新的故事,有一個共同的內核:不遠求。


我們這代人,往往習慣於把目光投向遠方,做一個宏大的計劃,然後用四面八方海量的資源去堆出一個奇蹟。但是,2020年,一場疫情來了,逼著我們把注意力收回到我們的身邊。這一年,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和家人相處,花了更多的心思嘗試在一個社區裡解決問題。我們發現,原來體育館可以變成方艙,原來汽車廠可以生產口罩,原來解決問題的資源就在身邊。


這也許是「長大以後」才會有的視角吧。


大人的責任,就是不論資源多麼有限,擺在面前的問題都得去解決。那句話大家都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何帆老師在今年的《變量:本土時代的生存策略》那本書裡,有一個特別有趣的提醒,當你真的準備解決問題的時候,你應該把自己想像為「變形金剛」。


沒錯,當挑戰清晰地出現的時候,你會驚喜地發現你自己就是「變形金剛」,資源就在你的附近,甚至就在你的身上。資源的變形可能無限多。資源的創新空間無窮大。


第七章:2060「碳中和」跟你有多大關係?



感謝您收看深圳衛視、愛奇藝正在直播,六個核桃獨家冠名的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今年六個核桃推出全新產品六個核桃2430。


六個核桃匠心15年,堅持成就品質。


還要特別感謝這個版塊的知識合作夥伴,中國平安人壽保險。


來,我給大家報個數:


特別感謝平安的保險代理人,他們透過「繁星結點」,也就是一百多萬平安代理人,把得到介紹給他們的用戶,這支力量,大得嚇人,就在過去兩天裡,平安的朋友告訴了我一個數,他們一共把得到推薦給了450萬用戶。就在我剛上台的時候,他們告訴我,這個數字又增長了30萬。


你看,這是一個能證明人和人的連接力量的實驗。透過這個實驗,平安人壽想告訴我們的,就是一件事:保險代理人這支力量值得信任、潛力巨大。感謝平安,感謝平安「繁星結點」中的每一位朋友!


你看,這種合作多好。得到App借助他們的力量有機會服務了更多的同學。與此同時,平安的保險代理人在服務用戶的時候,手裡多了一個知識工具。透過這樣的合作,讓每一個社會角色都可能被重新定義。


得到迎來了新同學,平安人壽變成了一支帶有知識服務色彩的隊伍,而平安的用戶變成了更愛學習的人。你看多好,皆大歡喜。


距離2021年還剩最後半小時,我們還是回到這場演講的主題吧:「長大以後。」


我們這代人有一個特別奇妙的體驗:一個趨勢,當它剛冒頭的時候,特別不起眼。但是,當它真的長大以後,很多人又後悔沒有上車。還記得十年前勸你買房的人嗎?如果你當初愛答不理,那你現在可就是高攀不起。類似的事情,在我們這代人過去幾十年的生命中,是不是反覆在發生?


那我們就來利用2020年這最後一點時間,來看看,我們身邊現在有沒有這種看起來很小,將來會變得很大的新變量。


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可能今年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條新聞,中國向世界宣佈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簡單說,就是到2060年的時候,中國這片國土上,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下降,即使有排放,排出的部分,也會被植樹造林之類的手段消化掉。


乍一看,這件事特別遙遠。這條新聞在很多人眼前可能一飄也就過去了。畢竟,2060年,40年開外啊,誰知道40年之後怎麼樣。但是,為了準備跨年演講,我還是專門找學者打探了一下,這個目標是怎麼算出來的?可靠嗎?沒想到,這一問,問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


專家說了,這不是算出來的,這是定出來的,這就是一個戰略決心。


先定目標,再拆任務,再看怎麼幹。


在中國,你說是算出來的可靠,還是定出來的可靠?至少,2020年發生的幾件事都在告訴我們:在中國,先定目標,再拆任務,是一個更可靠的途徑。


比如,今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成功帶回了月球的土壤樣本。我們也不知道人家是怎麼做的。總之,都是中國人,跟著高興唄。但是,令人震驚的是,有人翻出了16年前的一張報紙。結果發現,整個探月計劃,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叫「繞」、「落」、「回」三步走。


但是,假如你回到16年前,看到這個新聞,你怎麼想?16年,好遙遠啊。誰知道這16年裡會發生什麼?還有多少技術需要攻克?充滿了不確定。而且整個計劃也太簡單了吧,就三個字,繞、落、回。感覺就像把大象裝進冰箱裡分三步,打開門,裝進去,關上門。


結果你猜怎麼著?就在此後的16年裡,整個計劃被嚴絲合縫、半點不差地執行著。今年,完成了。現在,讓我們再看一眼這三個字,繞、落、回。多麼簡單,又是多麼堅定。


還有一個事,今年我們跟著慶賀了一把。2020年,中國打贏了扶貧攻堅戰。這事我們都知道,挺偉大,也挺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你從歷史進程中去看這件事,也會發現一個令人震驚的視角。


要知道,定下2020扶貧攻堅戰打完這個目標,是哪一年?不過是5年前,2015年啊。那一年,中國仍然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832個貧困縣。誰都知道,剩到最後的,一定是最難啃的骨頭。但是5年過去了,我們居然就做到了。


你看,中國人做事,往往就是這樣。先定一個難度極高的目標,高到看起來幾乎不可能實現。但是,一旦實現,就是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紅利。有了這個超大目標之後,再匯集一切的資源、人才、精力,用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把它實現。萬維鋼老師對這種現象做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概括。他說這叫「奇蹟業」。


好,我們帶著「奇蹟業」的視角,回頭再來看看「碳中和」這件事。你就會發現,它不是一個遠在40年後的目標,它是我們這代人生命當中,一個實實在在的大變量。


你信不信它會發生,這會極大地影響你在未來幾十年的很多選擇。現在,我請求各位,你想想你自己面對的那些命題。不管是職業選擇、投資選擇,還是你孩子面對的專業選擇,等等。你帶著這些選擇,聽聽我下面這段話。你來感受一下,未來40年的變化,將在何種程度上,讓你的選擇發生偏轉。


如果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那麼,核能的裝機容量是現在的5倍,風電的裝機容量是現在的12倍,而太陽能會是現在的70倍。一個巨大的產業發展空間打開了。你信,還是不信?


如果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那意味著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的燃油車,都將退出歷史。那麼大的汽車產業,將完全換一套產業鏈、換一套規則和玩法,重來一遍。你說這會帶來多大的機會?你信,還是不信?


如果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那意味著中國的森林一年生長量要達到10億立方米,這比現在翻了一倍啊,森林覆蓋率要穩定在26%以上,中國的生態環境會發生一次飛躍。你信,還是不信?


如果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那意味著整個的中國中西部地區會成為最主要的能源輸出地之一。中西部地區的價值、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的角色,會被重新定義。你信,還是不信?


如果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那意味著中國會擺脫對外部能源進口的依賴。那麼所謂的馬六甲困境,也就是能源運輸卡脖子的問題,將不復存在。那麼中國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也會迎來一個新局面。你信,還是不信?


如果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中國的能源產業將從資源屬性切換到製造業屬性。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製造業啊,那是中國人的基本功,到了我們的主場啊。憑藉製造業那個可以不斷優化、持續迭代、效率越來越高、成本越來越低的特性,將釋放一個多麼巨大的經濟增長空間。你就想去吧。你信,還是不信?


請注意,這是一副攤在桌上的「明牌」。我們這代人全部都在牌桌上。聽著好像特別遠,但是你算算賬:我今年47。2060年,40年之後,我87歲,我其實挺有信心我還能看到這一天。而今年出生的孩子,那個時候正當40,風華正茂。他們這一生,注定會被這個新變量影響。


除了「碳中和」,我們身邊這樣的變量到處都是。比如,自動駕駛,你信不信它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實用技術?再比如,數字貨幣,你信不信它在不久的將來會完成普及?


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這些變量都對我們這代人的生活產生山呼海嘯般的影響。你要是讓我選擇,我選擇信。我選擇堅定地想像一個變量長大以後的樣子。


剛才的三個多小時,我們梳理了這麼多長大以後要完成的課題。

 
1. 長大以後,我們變成一張開放的網。

 
2. 長大以後,我們和系統協同進化。

 
3. 長大以後,我們把卡脖子清單轉化為機會清單。

 
4. 長大以後,我們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容器。

 
5. 長大以後,我們從身邊獲得力量。

 
6. 長大以後,我們從未來看現在。


作為一名知識服務者,別的忙也幫不上,得到的使命是「讓知識成為每個人的力量」。所以,在這新年即將到來之際,我代表得到App送給大家一份禮物。


我們公司的CEO脫不花為大家做了一門課程,叫做《怎樣成為高效學習的人》,這門課把我們這幾年從各路高手身上看到的那些高效的學習方式做了一個歸納,希望對你有用。免費送給大家,大家也可以轉送給你身邊的朋友,特別是年輕人。現在只要打開得到App,就可以領取、下載。


各位,在2020年的最後幾分鐘。讓我們再看一眼,我們此刻的中國。再去感受一遍,那些一直在發生的,緩慢而堅定的改變。


這裡是中國的制高點,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2億4000萬年前,這片高原開始崛起。而就在今年,我們又重新測量了它的高度:8848.86米。這不是靜止的群山,這是一股一直在向上生長的力量。


從青藏高原一路向北,就到了新疆。當年的絲綢之路從這裡通過,今天的中歐班列也從這裡通過。就在今年,中歐班列就發車了12656列。這一代中國人,重新讓這裡成了國際運輸的大動脈。


從新疆往東,這裡是騰格里沙漠,而現在,這裡是中國最大的沙漠光伏電站。是這一代中國人,讓灑向這片沙漠的陽光,轉化為澎湃的電能,向周邊洶湧而去。


再往東,這裡是陝西北部的毛烏素沙漠,它即將消失。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把沙漠改造成了良田。


一路向東,再南下,這裡是大上海。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把它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貨櫃吞吐量超過3000萬箱。2020年,上海取代了倫敦,成了國際最大的航空樞紐。


由此繼續向南。這裡是粵港澳大灣區,今年深圳剛剛在這裡慶祝了特區成立40週年,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讓這裡成了世界上發明專利最集中的區域。


由此向西,本來是安靜的西南邊陲,而現在,這裡已經成為連接東南亞的交通樞紐。這一代中國人,正在這裡建設一個又一個的基礎設施奇蹟。


從西南,順長江而下。就來到了我們此刻所在的武漢,九省通衢,天下之中。


武漢擁有很多名號。今天,這裡已經是「設計之都」,大量的頂級道橋工程都是由這裡的工程師設計的。


今天,這裡還是世界光谷。每天申請的專利數量高達70項,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光纖光纜,都來自這裡。


你看,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每一個所在,都值得我們重看一遍。


因為,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在重新定義它的價值,在改變著它的模樣。


過去未去,未來已來。


2021,值得期待。


最終章:為什麼不能隨便當「過來人」?



既然是跨年,老規矩,我們用vivo X60系列來拍一張零點大合影,見證我們在一起的這一刻。其實,越是這種激動的時刻,越是容易手抖。


這時候vivo X60系列手機的超穩微雲台就派上大用場了。


為什麼呢?還是回到vivo最得意的影像能力,你們能猜到嗎?這裡面有一顆攝像頭,專業詞叫「微雲台」。就這麼小的一個東西,像個會動的眼睛一樣的微雲台,來幫我穩住,拍出最好的畫面。


來試驗一下,看它是怎麼穩住2021年第一張照片的。


用vivo X60系列,穩住你2021年的每一個精彩瞬間。


2021年了,新年新氣象。真的感謝武漢這座城市,祝武漢的用戶越來越好。


我們這都凌晨了,跨年演講還沒結束。然後晚上在漢口一元廣場,還有一個時裝秀,是我的好朋友夏華辦的。你看,元旦這一天,熱熱鬧鬧的,希望給武漢的朋友們開一個好頭。


感謝您收看由深圳衛視、愛奇藝正在直播的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年底你就可以用5G手機在深圳衛視4K超高清頻道看我們第七場跨年演講的直播了。


感謝六個核桃獨家冠名第六場跨年演講,六個核桃,六六大順,謝謝六個核桃,謝謝六週年來我們這兒捧場。


也特別向今天所有的知識合作夥伴表達感謝。


我還要感謝這些朋友,他們正在與得到合作,共同把自己的企業建設成為終身學習企業。


2021年已經到了,夜已經深了。


最後,跟大家分享幾個今年我特別受啓發、受震動的時刻。


先說第一個,我是有個習慣,有些看不懂的現象,要定期向朋友們請教請教。今年,有很多消費領域的商業現象。比如,螺螄粉突然「躥紅」。我就好奇呀,這是為啥?我就去跟一位朋友,投資人李豐請教:今年螺螄粉為什麼這麼火?它們是不是有什麼做得特別好的地方?


他說,嗨,這事要真分析起來,原因可多了。你可以說,是因為螺螄粉原產地,柳州市政府的長期努力,產業鏈工業化成熟了;你可以說,是因為疫情期間,大家想吃點跟店裡差不多、還原度高的東西;你也可以說,是因為老百姓口味的變化,想吃點新鮮的、奇怪的。但你有沒有想過,還有一個原因更有解釋力?這兩年,外賣補貼取消了。


外賣補貼取消意味著什麼?一頓外賣,從十幾塊變成了二三十。而對消費者來說,你要嘛吃二三十的外賣,要嘛吃三五塊錢的泡麵。這就導致在這兩者之間,出現了一個空白區間,也就是那些價格在十塊左右,品質又能媲美外賣的產品。一盒螺螄粉大概十幾塊錢,剛好滿足這個條件。


說白了,螺獅粉的崛起,也許只是因為中國市場的「板塊擾動」,突然裂開了一個空間,給它機會,讓它長了出來。也許就這麼簡單。


和李豐的這次談話,提醒了我一個特別重要的事:看待一個現象的時候,對因果關係的追尋,要保持謙卑。世界足夠複雜,不是用單一因果關係能描述的,所以,很多結論都經不起推敲。也許,每當我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結論,我都應該問自己一句: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今年我的第二個啓發時刻是跟中國大媽有關的。過去提起中國大媽,很多人只想到廣場舞,各地旅遊景點的拍照狂人。但是今年,媒體界的前輩,張力奮老師,給我開了個腦洞。


有一年,他陪父親在歐洲坐郵輪觀光,碰到健身房裡有一群60多歲的中國大媽正在擺弄跑步機。因為不知道怎麼操作,一位大媽突然從跑步機上摔下來。張力奮老師趕緊跑上前,想扶她起來。


但是,大媽只是拍了拍衣服,馬上站起來,像沒事人一樣,熱情地招呼同伴上去試一試。那真叫天地無畏。旅行中你如果遇到這樣的中國大媽,你會怎麼看?是不是還覺得有點尷尬?


但是張力奮老師換了個視角,他這樣描述中國大媽:「少年時學業荒廢,年輕時經受磨難,下鄉插過隊,中年剛過下崗失業,承擔家務,養兒育女,贍養老人。她們生存力極強,甘冒風險,甚至不知風險為何物。與丈夫相比,她們霸氣、強悍,將埋怨與坎坷煉成了無所畏懼,神經粗壯,超常樂觀。她們文化雖低,不通英文,卻是到外面世界看看願望最強烈的中國人。」


怎麼樣?你有沒有從中讀出一種不一樣的中國大媽?我知道,這仍然只是一個側面。她們一定還有更多的、更動人、更令人驚喜的模樣。


這段話對我影響很大,它時刻提醒我,每當我對事情有一個負面看法,可能只是因為我缺乏一個建設性的視角。


第三個特別重要的啓發時刻來自我的一個同事,馬想,他是我們公司的COO。有一天,他突然悄咪咪地跟我說,他要結婚了,我第一反應肯定是恭喜啊。結果,他愁眉苦臉地說,其實我沒想好要不要結婚,我還年輕,但是出於各方面的壓力,這婚好像不結不行了。


我一想,這不行啊,作為同事、哥們,作為老大哥,我難道不得搭救他一把嗎?於是,我趕緊就撲上去一個勁兒地勸他:「馬想啊馬想你得想啊,沒想好就千萬不要結啊,婚姻對人的生活質量影響特別大,一定要慎重,不能被迫……」我勸了半個小時,最後,我給了他一個這輩子我覺得最重要的人生建議:「我的經驗是這樣,你不要想對方的優點,你得想想對方的缺點,你想想,如果那個缺點,她這一輩子都改不了,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你能接受,你再做決定。」


他眉頭緊鎖地說,這女生的確有缺點。我趕緊問,啥缺點?馬想說,缺點就是她對我太好了。


草率了,幼稚了,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有「凡爾賽文學」這個詞。氣得我摔門而出,特別崩潰——好嘛,我掏心掏肺說半天,原來你是來給我撒狗糧的。


我越想越氣,大半夜我給脫不花發了一條微信說,以後你要再發現我在別人沒有明確求助的情況下,主動給別人提建議,你就抽我。這事你們聽起來挺搞笑的,但是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訓:每當我覺得自己是一個過來人的時候,就得想想人家讓我過來了嗎?


好,三個啓發時刻都講完了,其實說的是一回事。第一件事說的是,不要給別人輕易下結論,還記得我剛才說的螺螄粉嗎?第二件事說的是,尤其不要隨便給別人下負面結論,還記得我剛才說的中國大媽嗎?第三件事說的是,就算帶著純然的善意,也不要輕易對他人下結論。還記得我剛才說的馬想嗎?


這是一個人長大以後才會有的反思。但是,長大也不意味著失去了鋒芒。我今年找到了一個特別好的姿勢,長大以後該有的姿勢,那就是:「我有一個啓發。」


「我有一個啓發」,它意味著,你把力量指向自己,你帶著自己的問題找尋自己的答案,你跟世界是和解的,但你並沒有饒過自己,你在不斷地給自己出題。


其實,它的關鍵點只有一個: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給人出卷子,而我們做的這張卷子上,有沒有我給自己出的題目?


過去一年,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每每一覺醒來都要感慨:「今天又見證了歷史。」但是如果,我們每天都在”見證歷史”,那就意味著,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力全部投放在了發感慨、作結論上面,成了一個一驚一乍的吃瓜群眾,成了一個狂熱的新聞消費者。那我們自己的題目呢?沒有自己的題目,我們怎麼可能受到啓發呢?


2020年終於過去了。


如果跳到20年之後,再來回看這一年,一定會發生一個有趣的視角翻轉。去年讓我們大吃一驚的那些事件,會往後退,成了一面生命的背景牆而已。而那些我們給自己出的題目,才決定了我們生命中2020的樣子。也許是我們的某項手藝精進了,也許是我們和某些人的關係發展了,也許是我們的視野擴大了,也許是我們在自己關心的事業中的貢獻增長了。


此時此刻,我知道我的卷子上,就有好多題目:


明年我的女兒就上小學了,我怎麼能幫我的女兒做好上學的準備?


我今年48歲了,怎麼能再多帶幾個學生,讓更多年輕人能加入這一行?


這一次我給你講了九渡河小學,下一次我再站到台上能告訴你什麼樣有趣的創新?


我去年植髮了,今年要不要把近視眼手術做了?這事得跟家裡人抽空討論一下。


2021,我們都知道,必然還將會是波瀾壯闊的一年。不知道世界會給我們出一張什麼樣的卷子。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得有自己的題目。


是些我們給自己出的題目,在造就時光中的我們。


當我們把所有「我輩中人」的題目聚在一起,這就是我們這代人的樣子,也是我們這代人面對世界的方式。


用什麼心境開始我輩中人的202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卷子。這讓我想起了作家E·B·懷特的那句話,這句話特別簡單,但是當我們面對大變局的時代,這句話可能表達了一種最佳的態度:面對複雜,保持歡喜。


時間的朋友,我們明年再見。






演講者:羅振宇
原始文稿:得到APP、好玩微信
繁中編輯:柯智元



0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