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經常自學的人,因此學過不少跟正職毫無相關的東西。
習慣的養成,很吃對自己有多瞭解,用句比較心理學的正經話,就是「一個人有沒有辦法用正增強拓展原廠設定」的過程。
只要能逐漸形成正循環,一個人可以每天都做同一件事情,同時又不感到空虛、無聊。
今年想試試看,能不能開始把這些看起來無用且瑣碎(?)的體悟一一匯聚,變成一個未來在部落格新開的系列欄目:How To。
一邊寫作,也許才會意外發現自己對某些觀念原來是這樣理解。
長期累積,成果可能會蠻有趣的。
How To 十萬字,你需要的起點
最近心血來潮,整理了一下書房,意外發現幾年前實體參加最後一次編輯會議時,當下寫給自己的會議記錄。
當時整個寫作工程大約來到一半,我在思考新版目錄裡可以出現的文章架構和需要細修的項目。
之所以想寫這一篇,是因為周圍的朋友在社交場合介紹我時,有時會鄭重地說:「這位是柯智元,他是一位寫過十萬字的作家。」
以一個人生中寫過無數篇廢文的素人,沒想到「作家」這兩個字有一天會跟自己牽扯上什麼關係。隔了幾年,回頭思考那些創作的當下,自己學到了哪些事情,發現其實學到了不少。
一邊統整,發現有些感受很有趣,在你當下覺得「應該沒有什麼可以延伸的吧」,事後復盤,能把很多之前丟失的小細節拼湊出來。
這篇文章,不是要講怎麼寫出那種爆款的熱門文章,也不是教你怎麼提升轉換率。也許這方面的個人觀察,以後再來談。
今天只單純先鎖定在一個更前提的心法:如何長時間、有效率,保持你的自我產出,讓你成為「有辦法一直寫作」的人。
想說的不只是步驟,而是我對於特定主題有哪些觀察與體會,供點進來的讀者參考。
回到文眼:十萬。
我真心覺得大多數人都被這個總字數嚇到了。
這個字數當然不可能是一天內寫出來的,而是今天累積一點,明天再累積一點,來回修訂、刪減,持續一段時間,才存到足以出書的稿量。
接著把文字帶到編輯台,經過專業人士的修訂,與原作者溝通,調整措辭、語氣,並補充事實、知識查核。
寫書是個不斷來回試讀、討論的過程,跟寫部落格完全不一樣,不是你亂寫就可以隨時按個按鈕刊出的。
如此兩年多的出書旅程,至少讓我學習到三個功課:
一、拆解——可操作的路徑:你該怎麼看待今天要執行的小任務。
二、長跑——持續的行動:不要小看每天的累積。
三、小歇——繃緊有時,鬆弛有時:該充電就去充電。
以下一一展開細講。
千百十萬字,始於「今天」
寫作這條路,有時像在走一場看似無邊無際的長途跋涉。幾十幾百或幾千萬字的累積,始於「今天」,每一步都得踏實。
一、拆解——可操作的路徑
經歷過大型專案的人都知道,最終的目標需要有系統地拆分成不同的單元。這就像是一幅逆向工程的圖:先看清全局,再倒退一步,在每個單元的子集下,分解出需要完成的瑣碎任務。
你不用每天想得很大、很遠,只要定時完成這些瑣碎的任務,靠時間有效堆疊,最後就能拼湊出接近完整的拼圖。
在這個過程中,要隨時抬頭看整個藍圖的樣子,就像打電動解戰爭迷霧一樣,了解自己走到了哪裡,過程中還有什麼缺失,趕緊加速補上。
這個藍圖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許會有些改動,但不能大革命,只能微調。如果發現需要一次大革命,那表示你一開始沒有想清楚就開工了,這對最終工作時程的安排無疑是要格外注意的,因為時間是你最稀缺的資源,尤其在你的截稿日期的壓力狀態下。
想在有限的資源與金錢下完成任務,其實仰賴整個團隊的合作。
然而,當你沒有公司,屬於單幹的一人軍團時,專案管理的個人能力或許能幫得上忙——你要想辦法成為自己的領袖。
為了把自己管理好,我確實讀了不少書,試著應用在自己身上。
因為我同時是主管,也是下屬。所以一開始我先會好奇,如果我是一個客體,該怎麼管理「他」。再把角色拉回管理者,知道「他」會怎麼想以後,我會怎麼跟他形成最佳化的協作關係。這份關係,我希望是可以長長久久的,這樣我們才會合作愉快。
有些獨立工作者不一定會這樣想,但我確實是用這樣的思維在管理自己,包括建立起一整套從飲食、運動、生活作息,都有辦法精確掌握的每日步調。
如果是一個很巨大、長遠的目標,用長期主義的觀點來看,你有可能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策。因此,一開始,你要想辦法先成為跟過去不一樣的人。
不用急,不是要你立刻改變成什麼樣子,而是你得誠實面對自己。好與壞的那一面,都得練習去接受。
進行專案的管理方式,不一定需要採用特定的APP,回歸最基礎的紙本作業也無妨,但最好夠了解自己的步調和執行時常犯的缺點,這就非常仰賴你自我鑒察的能力。
有些創作者缺乏專注力,有些人則缺乏想像力,但更多的人無法克制拖延症,太容易放過自己,導致每週進度不斷脫軌。隨著時間推移,這場工作變成一種災難,他們也越來越不想繼續做下去。
所以,我們需要先克服這一點,半強迫自己走上「正途」。
越了解自己的人,越知道怎麼對症下藥,才能精準地管控自己,每天走在應該持續前進的道路上。
你可以把每天的工作想得很具體,一週累積下來,當你檢視工作成果時,可以回扣到最初設定的終局目標——這就是好的拆解。
如果一週下來,這樣的情形沒有發生,你應該先回查的是拆解任務的方式是否有問題,或是短期、中期目標有沒有搞錯。
單純給自己甩一個又一個巴掌,或是高聲痛罵自己懶惰,是沒有用的。
無用功,有時候殺傷力不亞於躺平。要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做事,才能走得長遠。
這些是比較偏向心態建立的層面,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管理專案,保持高效和持續的行動力。
面對一個任務,我會用六到七成的時間先思考,再開始實際行動。確定方向後,才知道怎麼全力以赴。
既然拆解任務如此重要,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保持實踐的行動力。
二、長跑——持續的行動:
當你發現一個主題是自己非常想寫的,可以先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完。
讀起來可能很爛,但你總是要有初稿。沒有開始寫,就永遠無法開始。
如果要達到出書的層次,初稿可能是你回頭看最慘不忍睹的,而那重要的基石,是最後能成書的關鍵。
因此,確切的行動往往比心中的純粹立志更重要。
畢竟,一天的時間有限,要在劃定的區域內展現一定程度的效率,還是得有清楚的目標感,抵達每天的寫作目標,才能完成預定的任務。
這裡說的目標,不一定是字數,而是你建構出的結構。比如你自問:目前這篇文章不夠好看,是缺了故事還是欠缺論述?也有可能,讀者真正最在意的,完全不是你筆下正在寫的那些,那你就要重新考慮,今天該完成哪一個部分。
不要讓自己瞎忙,因為那會讓你事後回想更無力。要有知覺,先想清楚今天你要花時間在什麼具體任務上。
有些人看著遠大的目標,覺得遙不可及,根本無法達成,是因為他們幻想著驚天動地的成就,一天就能抵達終點。而這在現實生活裡是完全不可能的。就算寫的主題是非常熟悉的,我最高紀錄一天頂多寫到兩萬字(而且我已經算是打字速度飛快的人)。
因為能力有限,一天內寫出十萬字,這種事情對我是難以想像的。
但如果是趕工狀態,只一味追求總量,就勢必得在品質上妥協。一旦今日產出已超載,我會發現自己的文章開始缺乏文字的美感,節奏感也越來越差。經歷了疲憊的一天,再重讀,你甚至會不知道「今天我從早到晚寫的究竟是什麼鳥東西」。
因此,我的心得是:有效控制輸出,不要迷信「死線前的一鼓作氣」。
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氣魄,不是必備武器。除非你天縱英才,出口成詩,不然最後你衝過的不是死線,而是急診室的門簾。
怪獸訓練講堂的何立安博士常說:「不要高估一天所能達到的成就,也不要低估一年所能累積的效果。」
在寫作這件事上,也完全符合。
我認為最好的樣態是穩定輸出(每天清晨固定運動一小時),而不是興致來的「看我猛力衝一發」(週間完全擺爛然後週日整整運動一天)。
如果你的目標明確,那就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每天的一點小勝利,確實有助於你樂觀看待最終結果。
心態得先贏,你才有機會接近「全書完稿」的山頂。這不是雞湯,而是你認清事實後的審慎樂觀——知道自己一定有辦法撐得到終點。
好,你現在已經知道如何建立起確切的做事模式,同時腦中也有執行藍圖。
接下來,第三個階段,就是旅途上的「再確認」。
三、小歇——繃緊有時,鬆弛有時:
這一點想要特別說明。因為人畢竟不是機器,放鬆與充電在完成遠大目標的過程裡,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人卻容易忽略或完全沒有規劃。
之前寫的是類似共同作者的採訪書,對我而言,要講好一個故事,除了常跟我的共筆夥伴聊天,觀察他的語氣、價值觀,也可以請他分享故事中提到的人事物照片,甚至照著地址實地去走一下他在曾經去過的地方,也很有幫助。
待在他在訪問中提過的地點,聞聞那裡的空氣,跟那附近的人說說話,吃點那邊的東西,都是很好的「半創作」狀態。
看起來沒有在寫作,但你隨時都在創作的狀態——用潛意識越來越接近你的主角、你的作品。
如果還是過於緊繃,那就試試這招:跳脫工作領域,尋找另一片新天地。
用對的方式休息。
什麼意思?舉個例子。
我是個從小喜歡看電影的人,而且我看電影的習慣是「一定要在電影院」,不是用電腦隨選的串流或 YouTube。
特別喜歡將自己完全投入到一個全新的時空,斷絕與外界的聯繫。關機、不回訊息、不接電話,單純用兩個小時住進另一個人的生命故事裡,感受他的悲歡離合。
即使現在科技發達,我還是非常仰賴電影院這種「黑色盒子」的神秘魔法。
有些靈感與敘事技巧,或是作者如何巧妙轉場,都是看電影這個興趣教會我的。
看好電影和爛電影,你可以學走的東西,經常是一樣多的。
即使多年前我還沒有成為導演,也不懂得如何拍片,但我著迷於深挖一個優秀的創作者如何說好一個故事。
看完一部電影,我會拿出小筆記本,列出「如果是我來做這位導演有哪些事情值得學習」,還有「哪些他這次犯的錯誤我要格外留意」。
說故事真的是一輩子的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長期習慣,也幫我日後開拓了不少道路。
寫書總會遇到瓶頸或難以克服的受困時刻,如果平時沒有培養一個讓你放鬆、轉換心境、充電的方式,你可能無法長期專注在創作這件事情上。
所以囉,盡量找個有辦法幫助你往下走的興趣,跟任務有關或無關都行。
寫作之餘,你要想辦法排點空檔偶爾也做做這件事,轉換心情。告訴自己,最終你一定可以完成目標的。
小結
前幾個禮拜,一位開始練習用 Notion 記錄生活的朋友好奇問我:「欸,你的書究竟是怎麼寫出來的啊?」
當時有點卡頓,只先回「讓我好好想想」。發現好像不只一次被問到這一題。
因為我也不是職業作家,寫字只是一種興趣,像彈樂器一樣,所以沒有把握自己的分享能幫助多少人。
這幾天一直思考,正也許是因為這樣的素人身份,我特別希望能寫出可反覆驗證、可操作的方法論,而且盡量不要太過「我才適用」。
所以第一階段,我先列出較為普及的心得,其他的細節與想法,待日後補充。(如果有的話)
我確實相信:做好一件事是需要練習的。能第一次就幹得超好的,那種叫天才。
如果你不是,沒有關係,因為我也不是。但試錯的過程,讓我更認識自己是怎樣的創作者。
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人也能完成心中設定的目標。
如果你也經常是一人團隊的做事模式,那這篇談到的,比較類似賽前的心態準備,也許能夠幫到你。
願你找到自己的方法,完成你的大型任務。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真的需要寫出十多萬字,但這個世界確實在等著你心中藏著的好故事。
努力寫吧!也許最後的成果,連你自己都會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