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始終在探討人類世界的公平與效率,想要找出行為背後的底層邏輯。而我卻發現,人類很擅長搞砸這件事。
很難有一種公共善的理想模型,精準判讀出人類的需要與想要。因為當事人自己也不一定能說得清楚。
不客氣地說,關於臺灣人,我始終藏著一個聽起來頗為刺耳的觀點。
一直以來大多隱忍,但眼看發作到一個程度,覺得不能不說。
墜落是一種過程
小說裡,很少有兇手被探照燈一打,會直接舉手、出列。你往往需要抽絲剝繭,才有機會讓他們現出原形。
在一個「嘗試辨別真實與謊言」已難如登天的時代,也許他們並沒有像自己聲稱的「那麼討厭假資訊」。甚至「不介意成為假資訊製造者」。
雖然他們常說自己很討厭假資訊,但只要你給的利益夠誘人,他們其實是可以妥協的。
細細觀察他們的行為,再回去對照他們口中的原則,遠沒有自己原先以為的那麼堅定。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想到。(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此話怎講?
很多「假資訊」的起點,看起來都不是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甚至無害到不行。
比如商家的宣傳。
「五星換小菜三選一!」
「五星加碼一球冰淇淋!」
「五星評論 商品買三送一!」
只要祭出了這類活動,很多人就會願意做。但換個角度說,如果這家店,並非真的優秀,消費者卻願意主動跳入製造這類「見證式廣告」,就有「助推」不實廣告的嫌疑。
內心覺得「不值得推薦」,但是你卻給五顆星。人生就是如此矛盾。豈不是?
當有一天,你發現,越來越多平均評分 4.8(滿分5)的餐廳、小吃,一堆人大排長龍拍照,好不容易找個位子,坐下。嚐了一口卻感到難以下嚥。
真正靠實力、口碑,做到扎實評論,滴水不沾,每一篇都是真評論 4.2 的商家,外在的成績單,看起來就很難比炒短線者的霓虹燈來的誘人。
一開始你真的沒有想使什麼壞。你只是單純想要吃到,或是拿到,甚至再賺到更多一點。
也許真的就只是這樣,沒別的動機了。
立志成為壞人?!怎麼可能?
但是,隨後而至的失準、灌水,誤觸信號彈,人們信以為真向你的位置靠過來,導致整個評分機制挫敗。弄爛的就是整個圈子的信任生態系。
一向相信,要讓社群走向更好,或是眾人要達到公共善,每一位獨立自主的自由人,需要時刻思考自己與社群的關係——我們每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得利的是誰,受害的是誰。
撇除真的在這個圈子的上班仔(業配工作者),其實這種「給我五星就讓你________」的見證式廣告,價碼是真的低。
用幾十塊錢就把你搞定,服服貼貼,很划算。
臺灣人一般口口聲聲念茲在茲最在意的CP值,這時候卻會把雷達警示關掉,擁抱蠅頭小利。很有趣。
少少一點錢,就足以買到你我的人格,甚至背書。而有意思的是,我們還會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原本只是一個小動作,背後卻願意再多走好幾步。
「你這人講話不要這樣!」
「對呀!其實⋯⋯也沒這麼差吧。」
「啊⋯⋯就只是沒什麼特色而已。」
嗯,沒什麼特色的,五顆星。
有點帥。
這五顆星背後的見解是不是很深奧?
至少,我覺得蠻深奧的。
如果沒有揭露,只是給分,或是只打「好吃」、「激推」,沒有說出真相,那搞爛的還是這個評分系統。
若還是想要拿到交換條件下的贈品,對生態系稍微無愧於心的方式,也許,是在評論五顆星的時候,直接講明自己就是「為了吃到冰淇淋」,或是「為了換到這一盤小菜」。這是一種掀出「最直接利害關係」的揭露精神。(但某種程度,還是會幫店家加到分,因為有些人只看分數,不看留言內容,只要你選擇參與,就是推高正面能見度)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不說。所以讓下一個相信我們的人,也掉進這個陷阱。
「你能騙到的,都是願意相信你的人。」
此話不假。
你的信任,值多少錢?
相信了你,噴多少錢?
你是值得被真心交付的人嗎?
總以為假資訊離我們很遠,製造假資訊的人,也應該是邪惡的,十惡不赦的。
其實不是。或許你每天都在成為幫兇,卻還繼續大罵這個社會無良,無人可信。
就是這種最日常的「沒想太多」,建立起今天的社會樣態。
慢慢成為壞人,慢慢看著世界下墜,是一種過程。不自知,也要付上不自知的代價。
「很多事情一開始,都不是什麼看似傷天害理的事情。甚至只是一個簡單的邀請。」
好幾年前的日記裡,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永遠記住這句話。
因為在我心裡,人格,很貴。
—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