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現在連舉牌「邪不勝錚」都會收到嚴厲警告,那我們用比較委婉的方式,來說那個不能被提及的名字好了。(?)
週四晚間,看完 2024 亞洲盃首戰的現場比賽,睡前寫點回憶文。全文五千字。
—
二月二十二日晚上,和平籃球館。
賽前,紐西蘭球員排出尖茅陣型,跳起HAKA毛利戰舞。
瞬間,我突然被拉回到二十年前的紅館。
想起我最後一次進場看 SBL。
那一屆是周俊三、羅興樑,都還是現役球員的明星賽。
過往雲煙。
年輕世代透過網路回查這一年,明星賽最著名亮點,只剩下田壘的脫衣灌籃。
當晚,不知道會看到什麼的我,提前買了一樓的票,滿心期待坐在最前排。
大家鼓譟要田壘脫衣灌籃的時候,我還以為自己聽錯,望向不斷尷尬笑的田壘。
被起鬨久了,他竟也鬆動,樂得配合,索性真的把球拋到空中,迅速把全身脫得只剩下一件四角褲,然後衝過去禁區灌籃。
當下是詫異的。因為我當時依舊認定 SBL 是臺灣這片土地上,國內籃球員所能企及的最高殿堂。
不知道在這種籃球嘉年華會,講太嚴肅的事情,是否顯得自己不合時宜。
而我忘不掉:「那一夜,是我最後一次,以實際的金錢支持,入場看 SBL。」
是我看球歷程的分水嶺。
身為籃球迷,那是被狠狠打巴掌的感覺,是一股「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的羞恥感。
大學畢業後,不定時買票去現場看瓊斯盃,關心南韓、日本各自的發展進度。
不知為什麼,很難再提起勁,進場支持國內男子職籃,頂多偶爾看轉播。
甚至後來心中開始有這股念頭:「或許,我其實也沒這麼愛他們吧。」
身為一個長年住在臺灣,因為喜歡籃球、NBA 的人,若想要進場觀戰,最容易觸及的目標,就是國內職籃賽事。
在現場看到田壘脫衣灌籃的那一刻,突然發現一種抽離感——發現自己並不屬於這種文化。
「原來,有些你們拿來嬉皮笑臉的事情,其實我在意。」
近年,隨著國內隊伍不斷更迭,似乎迎向了一個大籃球時代。
有球隊不斷詢價,買國外大咖,炒短線票房,卻也有隊伍迅速開幕,又倏然消逝。
直到我再願意走進國內現場,看的反而是更基層籃球的 HBL 與 UBA。
因為我逐漸轉念,要達成最硬核的改革,不單單只是職業賽事,而要從最基層的教育著手。
![2024 亞洲盃首戰](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4/02/%E6%B8%B8%E8%89%BE%E5%96%86-%E4%B8%AD%E5%A4%AE%E7%A4%BE.jpg?resize=1024%2C683&ssl=1)
用另外一種方式看待憤怒與不平
有時候觀察情緒,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人類只要對某件事情有所反應,不論是正向的喜悅、興奮、喝彩,還是負向的失望、吼叫、憤怒,至少都是「有感覺」的。
而這個世界盡是我們冷漠,毫無覺察的事,每天就像空氣一樣滑過我們的皮膚,不留神,很難注意到。
昨天走進和平籃球館,看到門口放的標語 “Go For It”
令我想起許多事。
看球的人不知道是否有類似經驗,最剛開始吸引我們的是球星,所以會特定支持某一個明星。
接著,慢慢擴散,開始支持一整支球隊。
期待看見這群人打進季後賽,祈禱他們完成老八傳奇,或是希望他們持續衛冕連霸。
如此反覆的循環,到年紀來到一定階段,接觸了職場、社會後,你關注的球員,開始已經比你小上好幾歲。
某天,興趣產生質變。
發現真正吸引自己的,已經不再是單一特定的球星或是球隊,而是「一支理想的球隊該如何經營」。
因為體悟到,最終主宰這些球員運作的,背後秘密就是兩個字:管理。
開始更主動關注一些球隊總管,制服組、訓練師、隊醫,他們的心法有哪些優勢與差異。
也開始好奇一支球隊,是如何從最根基的地方紮好馬步,打造出悠久又充滿影響力的文化建設。
表面的摩天大樓,背後究竟是怎麼一步一步做到的。
看外電,找相關的影片或著作,或是研究這群人提過,深深影響過他們的東西。
產生一股衝動,想要更多向這群成功的籃球人,請益、鑽研他們是怎麼思考的。
嘗試理解他們的思想宇宙。
從小就羨慕打得一手好球的人,因為深知:自己就算用盡畢生努力,也無法企及、取得這種能力。
身為一介球技平庸的草民,跟幾位大神朋友請教,像他們這種真正懂籃球的人,會怎麼建議一位各種條件極為普通的人,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進步。
後來發現這招最有效,也就是已故球星 Kobe Bryant 的學習方式。
根據自己的硬體條件,找到一個可以「模仿」的球員,觀察他在場上做了哪些事情,然後他是怎麼做到的。
如此分析,把他挖到最透徹,一滴不剩。MJ 對 Kobe 而言就是這樣的存在。
我當時非常欣賞的 NBA 球員,是底特律活塞隊的後衛——Richard Hamilton。
這個瘦子不是那種爆量得分的明星,甚至可以說是星味淡薄。
平時綁著辮子頭,擅投中距離。無聊得像個路人。
綽號 Rip 的他,是長跑起家的,因此來到籃球的世界,全場奔跑48分鐘都沒太大問題。
只要跑一跑,隊友一個擋人,順利繞出來,拿到球便手起刀落,高效率直接猛刺對手心臟。
Kobe Bryant 曾經不只一次在專訪笑著說過,他最不想對位防守的球員,就是 Richard Hamilton。
在那個網路不發達的年代,我用過很多方式研究 Rip 的比賽。
回查他背後的訓練法,研究他如何無球跑動,如何靠球場的智慧「跑死」他的防守者。
甚至鑽研他平時如何攝取適合自己的營養,他的專屬廚師給他吃哪些東西,其實都很講究。
我依舊喜歡看球員的故事,研究球隊,跟籃球人聊天。樂此不疲。
尋找楷模、典範,是自我修正很重要的道路。
不放棄,持續透過學習,人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榜樣與偶像的差別在於,你有沒有想成為那個對象。
就像我們的本土籃球。
![2024 亞洲盃首戰](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4/02/%E5%8A%89%E9%8C%9A02.webp?resize=799%2C687&ssl=1)
真正翻過去的東西
二十年過去了,曾經不用太擔心交手結果的日本,當今的整體發展,已經超車臺灣不只一個層級。
一次,深耕亞洲籃球研究的 Grant 大神上的 Podcast 節目,理解到日本籃球是如何煉成的,令我欽羨。
相信主事者思考的維度,進而改良的訓練方式,國家召募人才的長期戰略,既然有辦法全數更迭,背後必定發生了最本質的變化。
深挖後,發現其實他們連主導的重要人士,也經歷過不小的改革風波。
嗯,動畫《進擊的巨人》裡說過:「什麼都無法捨棄的人,什麼都改變不了。」
是的,什麼都改變不了。
回神。
主持人魁哥,正在拿著麥克風,用英文介紹球員一一進場。
看到難得在臺灣主場舉辦的 FIBA 亞洲盃資格賽。
令人失望的國內發展環境,鮮少實際作為,但很會用文字產生器發長篇新聞稿的主事者,態度依舊。
舉起頭,望著幾位浪頭尖上的話題人物,站在啦啦隊員旁邊,在高處恣意閒聊,意氣風發。
二十年前一樣的風景,彷彿從未改變。
原來,真正實際翻過去的,只有日曆。
和平籃球館,全場只坐滿三成觀眾的稀落掌聲中,看見幾位死忠的球迷,穿著訂製球衣,舉著看板,為他們心愛的球員加油。
沒辦法有太多次團體練球機會的代表隊成員,暖身後,穿著戰袍走上場,準備跳球。
他們的表情嚴肅,也許預料到這段時間的風風雨雨,還有某些特定球迷在網路上對他們的訕笑。
劉錚說過,每次從CBA接受徵召回來家鄉,他總會拚盡全力,因為不想被看不起。
想起自己寫在日記裡的那句話:「受了傷的人,努力不讓人受傷,就是一件很善良的事。」
比賽開打,看見這位老大哥一次又一次被撞倒,又從地板爬起來,想起他在社群平台留下的那些文字,感到格外難過。
低下頭,盯著手上的門票,連主場球隊應該要穿淺色還是深色,印的竟然都是錯的。
這對主場球迷的應援策略,其實是大忌。事到如今,也沒人在乎了。
「是啊,誰跟你認真?」
Who cares?
「對啦,認真就輸了。」
對。就是這句話。
此生最不以為意的,就是這句話。
我跟朋友聊過,臺灣人不是未雨綢繆的民族,是亡羊補牢的。
你怎麼會允許自己成為一個不認真的人?
認真就輸了?什麼時候,在這個時代,認真成為了一件讓你輸掉,可恥的事情?誰教你的?
真相是:不認真,你這輩子連一件小事都做不好。
不誇張,這一場比賽,連門票上印的,要球迷穿深色還是淺色衣服應援主場球隊,給的指示竟是完全相反的。
一場原本可以讓北中南各地球迷,不斷串連的國際規格賽事,拖到賽事前三天才終於開始賣票。
徵召球員的選擇,歸化球員的合約事宜,加上調配代表隊成員交集訓練時間的重大失誤,已經有很多人討論,本文就先暫略。
真心好奇,這種層級的賽事,這些細節是臨時頒布的嗎?
一個人,有多少二十年可以被如此糟蹋?
如果內心有情緒,至少是在乎,是「有感覺」的。
別再輕易說「認真就輸了」。
承認吧,真相經常是「你不認真,才會輸」。
![2024 亞洲盃首戰](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4/02/%E6%B8%B8%E8%89%BE%E5%96%86.webp?resize=960%2C640&ssl=1)
2024 亞洲盃首戰結果:意志之戰
看見每一位球員卯足全力。
儘管身材條件有巨大落差,防守依舊不輕言放棄。
就算賽前知道紐西蘭代表隊,這次派的是二軍至三軍之間的戰力,儘管人高馬大,還有兩隻210的高個子在陣,卻好像也不太能輕鬆施展。
上半場打完,臺灣竟然只落後紐西蘭1分。
驚人的意志力。
之後一路緊咬,撐到第四節,臺灣終於因為體力不支,又被投進幾個挫傷士氣的關鍵進球,比數被完全拉開。
最終,我們以20分輸掉這場比賽,吞下第一敗。
以原本就很難冀望獲得勝利的狀態,其實我的心情是敬佩的。
對於這群球員,除了心疼與珍惜,我已經沒有什麼話可以再從嘴裡吐出來。
每個人有各自的理由,去支持或討厭一支隊伍或一個球員,而我只想說:這十二位戰將,已經雙手奉上了所有他們能給的。
也不自禁回想,在這個崩盤的第四節,如果我們也有個210大肉柱守在禁區,情況會不會好一點。
或說,如果我們是更懂得在攻守兩端,都長年以團隊籃球建軍的隊伍,比數有沒有可能再追近一點。
當我們總是習慣依賴單一球員的發揮,在體能與意志力上都是超人類的考驗。尤其進到決勝期。
但我知道,他們並不是超人。就算一場過關,下一場也沒能保證還能再賭對一次。
若要長期極大化我們的攻守效益,必須另謀出路。
一支沒有身材、體型優勢的隊伍,卻不斷奢望找到下一個英雄球救世主,如果還是一直重複這種循環,最終迎來的會是什麼?
分差逐漸拉遠,我問了自己太多問題,暫時尋不見答案。
但大方向沒有改變。
如果問題在制度,我們就研議制度;
如果是法規,我們就改法規;
如果是人,那我們就得明確判定失格,
讓更好的人,接下管理的重責,
將之前走錯的路日後有所修正。
像是一位想把籃球打好的人,反覆回看那些做得極好的人,在過程中,究竟是做對了哪些事。
然後想想自己是怎麼輸掉的,在下一個階段改過來。
站起來,再努力拚一次。
![](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4/02/%E6%B8%B8%E8%89%BE%E5%96%8603.jpg?resize=800%2C533&ssl=1)
撐的最極限:抉擇
什麼事情都得自己做的劉錚,到第四節最後關頭,終於開始體力不支。
心想:臺灣的某些官員,真對不住這群練球練了一輩子的運動員。
不認為臺灣的這群球員,真有比其他的國家差。
看一看周圍努力蛻變的國家,如果要讓臺灣起飛,其實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而且是二十年前早該做的。
我相信改變世界有兩種途徑。
若以政治、創業爲譬喻,第一條道路是,你順從既有規則,嘗試去報名登記參選,或是加入某間企業。
如果順利當選、錄取進入體制內,好好參政、經營,用體制內的方式逐漸進行改革。把你希望發生的事情,透過這個系統,散發出來。
第二條道路,是選擇完全跳出去。
想辦法在外面建立一套新的遊戲規則,不爭辯,不解釋,好好建立你的新宇宙。
等到有一天,大家發現你的這套新規則,運行得無比順暢,他們主動想要對標、加盟使用,而自動揚棄了陳舊的遊戲規則。
終有一天,那些舊的文化、制度、人員,慢慢隨著時間自行淘汰,慢走不送。
兩種改變世界的方式都沒有對錯,都可行,也都有人正在做。前後者,都有無數成功的案例。
二十年前,我們在抉擇的關鍵十字路口,會選擇哪一條?
更殘酷的問題或許是,我們今天還有得選擇嗎?
國家代表隊的路還沒走完,真心希望這些球員在風雨飄搖之中,依舊挺得住。
身為籃球迷,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我不知道。
但面對那群真正手握權力的當權者,別再忍受他們(或那些網軍)說:「認真就輸了」。
更好的未來,永遠不屬於摸魚的人。這件事,從來沒有例外。
如果今後不打算認真,你還會一直輸下去。
–
文章內選用照片大多為首次入選代表隊的政大雄鷹後衛游艾喆,他也是本屆唯一以大學身份接受徵召的球員。
影像來源:網路、中央通訊社、U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