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亞洲盃首戰賽後雜感:更好的未來

by 柯智元
2024 亞洲盃首戰



聽說現在連舉牌「邪不勝錚」都會收到嚴厲警告,那我們用比較委婉的方式,來說那個不能被提及的名字好了。(?)


週四晚間,看完 2024 亞洲盃首戰的現場比賽,睡前寫點回憶文。全文五千字。





二月二十二日晚上,和平籃球館。


賽前,紐西蘭球員排出尖茅陣型,跳起HAKA毛利戰舞。


瞬間,我突然被拉回到二十年前的紅館。


想起我最後一次進場看 SBL。


那一屆是周俊三、羅興樑,都還是現役球員的明星賽。


過往雲煙。


年輕世代透過網路回查這一年,明星賽最著名亮點,只剩下田壘的脫衣灌籃。


當晚,不知道會看到什麼的我,提前買了一樓的票,滿心期待坐在最前排。


大家鼓譟要田壘脫衣灌籃的時候,我還以為自己聽錯,望向不斷尷尬笑的田壘。


被起鬨久了,他竟也鬆動,樂得配合,索性真的把球拋到空中,迅速把全身脫得只剩下一件四角褲,然後衝過去禁區灌籃。


當下是詫異的。因為我當時依舊認定 SBL 是臺灣這片土地上,國內籃球員所能企及的最高殿堂。


不知道在這種籃球嘉年華會,講太嚴肅的事情,是否顯得自己不合時宜。


而我忘不掉:「那一夜,是我最後一次,以實際的金錢支持,入場看 SBL。」


是我看球歷程的分水嶺。


身為籃球迷,那是被狠狠打巴掌的感覺,是一股「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的羞恥感。


大學畢業後,不定時買票去現場看瓊斯盃,關心南韓、日本各自的發展進度。


不知為什麼,很難再提起勁,進場支持國內男子職籃,頂多偶爾看轉播。


甚至後來心中開始有這股念頭:「或許,我其實也沒這麼愛他們吧。」


身為一個長年住在臺灣,因為喜歡籃球、NBA 的人,若想要進場觀戰,最容易觸及的目標,就是國內職籃賽事。


在現場看到田壘脫衣灌籃的那一刻,突然發現一種抽離感——發現自己並不屬於這種文化。


「原來,有些你們拿來嬉皮笑臉的事情,其實我在意。」


近年,隨著國內隊伍不斷更迭,似乎迎向了一個大籃球時代。


有球隊不斷詢價,買國外大咖,炒短線票房,卻也有隊伍迅速開幕,又倏然消逝。


直到我再願意走進國內現場,看的反而是更基層籃球的 HBL 與 UBA。


因為我逐漸轉念,要達成最硬核的改革,不單單只是職業賽事,而要從最基層的教育著手。





2024 亞洲盃首戰



用另外一種方式看待憤怒與不平



有時候觀察情緒,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人類只要對某件事情有所反應,不論是正向的喜悅、興奮、喝彩,還是負向的失望、吼叫、憤怒,至少都是「有感覺」的。


而這個世界盡是我們冷漠,毫無覺察的事,每天就像空氣一樣滑過我們的皮膚,不留神,很難注意到。


昨天走進和平籃球館,看到門口放的標語 “Go For It”


令我想起許多事。


看球的人不知道是否有類似經驗,最剛開始吸引我們的是球星,所以會特定支持某一個明星。


接著,慢慢擴散,開始支持一整支球隊。


期待看見這群人打進季後賽,祈禱他們完成老八傳奇,或是希望他們持續衛冕連霸。


如此反覆的循環,到年紀來到一定階段,接觸了職場、社會後,你關注的球員,開始已經比你小上好幾歲。


某天,興趣產生質變。


發現真正吸引自己的,已經不再是單一特定的球星或是球隊,而是「一支理想的球隊該如何經營」。


因為體悟到,最終主宰這些球員運作的,背後秘密就是兩個字:管理。


開始更主動關注一些球隊總管,制服組、訓練師、隊醫,他們的心法有哪些優勢與差異。


​也開始好奇一支球隊,是如何從最根基的地方紮好馬步,打造出悠久又充滿影響力的文化建設。


表面的摩天大樓,背後究竟是怎麼一步一步做到的。


看外電,找相關的影片或著作,或是研究這群人提過,深深影響過他們的東西。


產生一股衝動,想要更多向這群成功的籃球人,請益、鑽研他們是怎麼思考的。


嘗試理解他們的思想宇宙。


從小就羨慕打得一手好球的人,因為深知:自己就算用盡畢生努力,也無法企及、取得這種能力。


身為一介球技平庸的草民,跟幾位大神朋友請教,像他們這種真正懂籃球的人,會怎麼建議一位各種條件極為普通的人,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進步。


後來發現這招最有效,也就是已故球星 Kobe Bryant 的學習方式。


根據自己的硬體條件,找到一個可以「模仿」的球員,觀察他在場上做了哪些事情,然後他是怎麼做到的。


如此分析,把他挖到最透徹,一滴不剩。MJ 對 Kobe 而言就是這樣的存在。


我當時非常欣賞的 NBA 球員,是底特律活塞隊的後衛——Richard Hamilton。


這個瘦子不是那種爆量得分的明星,甚至可以說是星味淡薄。


平時綁著辮子頭,擅投中距離。無聊得像個路人。


綽號 Rip 的他,是長跑起家的,因此來到籃球的世界,全場奔跑48分鐘都沒太大問題。


只要跑一跑,隊友一個擋人,順利繞出來,拿到球便手起刀落,高效率直接猛刺對手心臟。


Kobe Bryant 曾經不只一次在專訪笑著說過,他最不想對位防守的球員,就是 Richard Hamilton。


在那個網路不發達的年代,我用過很多方式研究 Rip 的比賽。


回查他背後的訓練法,研究他如何無球跑動,如何靠球場的智慧「跑死」他的防守者。


甚至鑽研他平時如何攝取適合自己的營養,他的專屬廚師給他吃哪些東西,其實都很講究。


我依舊喜歡看球員的故事,研究球隊,跟籃球人聊天。樂此不疲。


尋找楷模、典範,是自我修正很重要的道路。


不放棄,持續透過學習,人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榜樣與偶像的差別在於,你有沒有想成為那個對象。


就像我們的本土籃球。


2024 亞洲盃首戰





真正翻過去的東西



二十年過去了,曾經不用太擔心交手結果的日本,當今的整體發展,已經超車臺灣不只一個層級。


一次,深耕亞洲籃球研究的 Grant 大神上的 Podcast 節目,理解到日本籃球是如何煉成的,令我欽羨。


相信主事者思考的維度,進而改良的訓練方式,國家召募人才的長期戰略,既然有辦法全數更迭,背後必定發生了最本質的變化。


深挖後,發現其實他們連主導的重要人士,也經歷過不小的改革風波。


嗯,動畫《進擊的巨人》裡說過:「什麼都無法捨棄的人,什麼都改變不了。」


是的,什麼都改變不了。


回神。


主持人魁哥,正在拿著麥克風,用英文介紹球員一一進場。


看到難得在臺灣主場舉辦的 FIBA 亞洲盃資格賽。


令人失望的國內發展環境,鮮少實際作為,但很會用文字產生器發長篇新聞稿的主事者,態度依舊。


舉起頭,望著幾位浪頭尖上的話題人物,站在啦啦隊員旁邊,在高處恣意閒聊,意氣風發。


二十年前一樣的風景,彷彿從未改變。


原來,真正實際翻過去的,只有日曆。


和平籃球館,全場只坐滿三成觀眾的稀落掌聲中,看見幾位死忠的球迷,穿著訂製球衣,舉著看板,為他們心愛的球員加油。


沒辦法有太多次團體練球機會的代表隊成員,暖身後,穿著戰袍走上場,準備跳球。


他們的表情嚴肅,也許預料到這段時間的風風雨雨,還有某些特定球迷在網路上對他們的訕笑。


劉錚說過,每次從CBA接受徵召回來家鄉,他總會拚盡全力,因為不想被看不起。


想起自己寫在日記裡的那句話:「受了傷的人,努力不讓人受傷,就是一件很善良的事。」


比賽開打,看見這位老大哥一次又一次被撞倒,又從地板爬起來,想起他在社群平台留下的那些文字,感到格外難過。


低下頭,盯著手上的門票,連主場球隊應該要穿淺色還是深色,印的竟然都是錯的。


這對主場球迷的應援策略,其實是大忌。事到如今,也沒人在乎了。


「是啊,誰跟你認真?」


Who cares?


「對啦,認真就輸了。」


對。就是這句話。


此生最不以為意的,就是這句話。


我跟朋友聊過,臺灣人不是未雨綢繆的民族,是亡羊補牢的。


你怎麼會允許自己成為一個不認真的人?


認真就輸了?什麼時候,在這個時代,認真成為了一件讓你輸掉,可恥的事情?誰教你的?


真相是:不認真,你這輩子連一件小事都做不好。


不誇張,這一場比賽,連門票上印的,要球迷穿深色還是淺色衣服應援主場球隊,給的指示竟是完全相反的。


一場原本可以讓北中南各地球迷,不斷串連的國際規格賽事,拖到賽事前三天才終於開始賣票。


徵召球員的選擇,歸化球員的合約事宜,加上調配代表隊成員交集訓練時間的重大失誤,已經有很多人討論,本文就先暫略。


真心好奇,這種層級的賽事,這些細節是臨時頒布的嗎?


一個人,有多少二十年可以被如此糟蹋?


如果內心有情緒,至少是在乎,是「有感覺」的。


別再輕易說「認真就輸了」。


承認吧,真相經常是「你不認真,才會輸」。


2024 亞洲盃首戰




2024 亞洲盃首戰結果:意志之戰



看見每一位球員卯足全力。


儘管身材條件有巨大落差,防守依舊不輕言放棄。


就算賽前知道紐西蘭代表隊,這次派的是二軍至三軍之間的戰力,儘管人高馬大,還有兩隻210的高個子在陣,卻好像也不太能輕鬆施展。


上半場打完,臺灣竟然只落後紐西蘭1分。


驚人的意志力。


之後一路緊咬,撐到第四節,臺灣終於因為體力不支,又被投進幾個挫傷士氣的關鍵進球,比數被完全拉開。


最終,我們以20分輸掉這場比賽,吞下第一敗。


以原本就很難冀望獲得勝利的狀態,其實我的心情是敬佩的。


對於這群球員,除了心疼與珍惜,我已經沒有什麼話可以再從嘴裡吐出來。


每個人有各自的理由,去支持或討厭一支隊伍或一個球員,而我只想說:這十二位戰將,已經雙手奉上了所有他們能給的。


也不自禁回想,在這個崩盤的第四節,如果我們也有個210大肉柱守在禁區,情況會不會好一點。


或說,如果我們是更懂得在攻守兩端,都長年以團隊籃球建軍的隊伍,比數有沒有可能再追近一點。


當我們總是習慣依賴單一球員的發揮,在體能與意志力上都是超人類的考驗。尤其進到決勝期。


但我知道,他們並不是超人。就算一場過關,下一場也沒能保證還能再賭對一次。


若要長期極大化我們的攻守效益,必須另謀出路。


一支沒有身材、體型優勢的隊伍,卻不斷奢望找到下一個英雄球救世主,如果還是一直重複這種循環,最終迎來的會是什麼?


分差逐漸拉遠,我問了自己太多問題,暫時尋不見答案。


但大方向沒有改變。


如果問題在制度,我們就研議制度;
如果是法規,我們就改法規;
如果是人,那我們就得明確判定失格,
讓更好的人,接下管理的重責,
將之前走錯的路日後有所修正。



像是一位想把籃球打好的人,反覆回看那些做得極好的人,在過程中,究竟是做對了哪些事。


然後想想自己是怎麼輸掉的,在下一個階段改過來。


站起來,再努力拚一次






撐的最極限:抉擇



什麼事情都得自己做的劉錚,到第四節最後關頭,終於開始體力不支。


心想:臺灣的某些官員,真對不住這群練球練了一輩子的運動員。


不認為臺灣的這群球員,真有比其他的國家差。


看一看周圍努力蛻變的國家,如果要讓臺灣起飛,其實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而且是二十年前早該做的。


我相信改變世界有兩種途徑。


若以政治、創業爲譬喻,第一條道路是,你順從既有規則,嘗試去報名登記參選,或是加入某間企業。


如果順利當選、錄取進入體制內,好好參政、經營,用體制內的方式逐漸進行改革。把你希望發生的事情,透過這個系統,散發出來。


第二條道路,是選擇完全跳出去。


想辦法在外面建立一套新的遊戲規則,不爭辯,不解釋,好好建立你的新宇宙。


等到有一天,大家發現你的這套新規則,運行得無比順暢,他們主動想要對標、加盟使用,而自動揚棄了陳舊的遊戲規則。


終有一天,那些舊的文化、制度、人員,慢慢隨著時間自行淘汰,慢走不送。


兩種改變世界的方式都沒有對錯,都可行,也都有人正在做。前後者,都有無數成功的案例。


二十年前,我們在抉擇的關鍵十字路口,會選擇哪一條?


更殘酷的問題或許是,我們今天還有得選擇嗎?


國家代表隊的路還沒走完,真心希望這些球員在風雨飄搖之中,依舊挺得住。


身為籃球迷,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我不知道。


但面對那群真正手握權力的當權者,別再忍受他們(或那些網軍)說:「認真就輸了」。


更好的未來,永遠不屬於摸魚的人。這件事,從來沒有例外。


如果今後不打算認真,你還會一直輸下去。

​–

文章內選用照片大多為首次入選代表隊的政大雄鷹後衛游艾喆,他也是本屆唯一以大學身份接受徵召的球員。

影像來源:網路、中央通訊社、UDN

0 comment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