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鄭南榕基金會當了一天志工。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展場裡的照片或標語,而是那本厚厚的留言簿。
它擺在一張陽光照得到的小桌子上,靜靜地等著每個人停下來,用筆寫下一字一句的真心話。
那是一個很有儀式感的角落。
沒有人檢查,也不需要留下真名或聯絡方式。寫完就走,想寫什麼都隨你開心。
我翻開簿子,裡頭有歐美人士、日本人、香港人留下的筆跡。
那天最上面的一則留言,來自一位中國人。字跡端正,語氣誠懇。
他寫的最後一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像一顆從遠方拋進來的小石子,在我心裡泛起了很長、很長的漣漪。
我總覺得,臺灣,或者說所有仍在努力實踐民主的地方,對某些人來說,也許真的是一種心靈的避風港——一種「原來世界還有別的可能」的存在。
最近因為亞亞中配事件,社會情緒裡對中國人多了很多敵意與不信任。我理解那種焦慮,但我總是習慣把「人」和「政權」盡量分開來看。
畢竟,就像有人動不動就說「臺灣人就是民進黨」或「臺灣人就是國民黨」一樣,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劃分是有問題的。
光是我不同時期認識的幾位中國朋友,就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我甚至親眼看過他們在飯桌上吵起來——不是為了排場,而是為了他們彼此對國家的失望與懸念。
甚至有不少人,其實是站在守護臺灣這一方的。
我人生中有很多與他們交流的時刻,發現在他們當中,有些人表面沈默,其實比誰都清醒。
他們不是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那些,只會喊口號的機器帳號。
我知道,他們也在自己的限制中掙扎著。
這也是為什麼,就算身處臺灣,面對各種公共議題時,我仍努力不把人們的樣貌簡化成某種單一符號。
不是因為天真,而是因為我相信:如果連「還能對話」這件事都放棄了,那我們想守住的自由,就真的會一點一點關起來。
我知道,這條路不浪漫,也不容易,但如果連「相信溝通的可能」都捨棄了,我們又怎麼能期待世界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我很推薦大家,有機會來一趟自由巷,看看鄭南榕紀念館(捷運中山國中站附近)。
如果你身邊剛好有來台的中國朋友,也許可以帶他們一起來走走。這裡沒有人要說服誰,但這裡的每一頁留言,都是某一種誠實的開始。
讓一段話,靜靜被寫下來;讓一個人,在讀完後,心裡也能慢慢亮起來。
這世界有太多人在沉默裡活著,願我們的經歷,剛好就是那束給他們勇氣走出來的光。
—
平面攝影:柯智元
在自由巷讀留言的人
previou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