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美國大選觀選活動雜記:自由人的自由協作

by 柯智元
自由人


四年一會



走進地下一樓的卡米地,突然讓我想起四年前那場美國總統大選,也是與這批人共同參加的活動。


像是一種奇特的緣分,我們就像老同學般,每四年開一次同學會。


想起2020年,我和一位朋友擔任百靈果台南活動的現場靜態攝影師,當時范姐的團隊面臨了各種炎上與誤解,讓我深刻體會到臺灣選民的熱情,甚至比美國更為激昂。對於不同立場與觀點的碰撞,彼此似乎難以平和地交流。而在百靈果聽友大會師的場合,覺得自己終於進到了亂世之中比較沒有煙硝味的結界。(詳細介紹百靈果的部落格文章請點我


一轉眼,那些畫面已逐漸成為過去。如今這些創作者各自進入了全新的人生階段,看待不友善鄉民的回應態度,也有所進化。


這次是2024年,親歷這場活動,製作更加精良、規模更大,讓我重新思考——在網路科技發達的民主社會中,如果一群自由人因熱情與目標而聚集,不依賴龐大資本支撐,是否能用心做出獨特的開票實況報導,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風景?


選舉結果並非這篇文章的重點。相對而言,我更想記錄這群人在新媒體的崛起及觀眾習慣變遷的時代,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專注在自己關心的議題。


這次活動檯面上有范琪斐的美國時間敏迪選讀美國台灣觀測站的聯合報導。


內心不禁好奇,他們會如何克服技術難題?這群新世代的媒體人,能否達到電視台的專業水準,或是展現出更具特色的成果?


傳統 vs 現代



十多年前,我曾在影視圈工作,對電視台製作的基本流程略有了解。用一點篇幅,給從未進過電視台的人簡單介紹一下。


在攝影棚裡,觀眾最先注意到的是螢幕上的主播。主播面前站著幾位攝影師,負責不同鏡位的切換。在攝影師旁,有一位FD(現場指導)掛著耳機和麥克風,作為樓上製作團隊與樓下棚內的溝通橋樑。


鏡頭拉到二樓控制室,除了導播外,製作人也是關鍵角色。導播需要靈活調度多個鏡位畫面,將最佳角度即時呈現在頻道上。而若節目涉及跨洋連線,影音同步與收訊品質則成為重要考量。


棚內若有突發狀況,熟練的FD會迅速回報並解決,確保節目順利進行。而主播大多時候只能被動跟隨指示,難以即時反映個人意見,甚至無法立刻得知觀眾的即時回饋。


無論你是否喜歡,傳統電視台就是這樣一個體制下運作的樣貌。


而在卡米地這個小小地下室,這次的六小時開票直播活動卻完全不同。這是一個幾乎沒有高科技裝備的小場地,只有沙發、桌子、簡配燈光。在前往的路上,我對於他們要如何在如此有限的資源下幾小時內把卡米地轉變成「電視台」,感到既興奮又好奇。


自由人



新 · 游擊隊



一踏入場地,我就感到驚艷。


吧台和場地圍坐的工作人員,每人面前都有一台筆電,忙碌地執行各自的任務。有人負責查看並整理直播留言,有人協調遠端連線,有人即時上標題字卡,有人緊盯美國開票結果並回報給決策成員。約十多位成員,打造出了一個連結內外的直播現場。在場地最後方,是切換鏡頭用的導播台,由三四人的團隊在黑暗中坐鎮。


這支臨時搭建的「電視台」並不輸專業人士。雖然人力僅為電視台的一小部分,但呈現品質卻幾乎不遜色。他們彼此之間默契十足,僅靠一個眼神或手勢就能迅速完成溝通。


比起選舉結果,更讓我著迷的是現場這群人的合作模式,以及他們彼此的支持與鼓勵。


一下樓坐定,我看見了動眼神經。這個場景已經不是眼球央視,但她這天的角色就我觀察,非常類似電視台的FD,只是全程不需要講話,僅靠手中的白板完成幾次關鍵的無聲溝通,使節目進行得流暢順利。


主舞台右邊,駐守著一張美利堅合眾國地圖的是媒樂蒂。他負責用最具象的方式向觀眾展示各州的開票結果,並用畫紙與色筆標出關鍵搖擺州,讓臺灣觀眾能最快掌握美國選情。


攝影班底由 SBD 的邱個領軍。這支隊伍先前已多次參與大型拍攝活動,積累了豐富經驗,對於這次開票報導的陣地戰,他們早已駕輕就熟。


此外,百靈果的凱莉和Ken也在場,「素顏版」的凱莉甚至被范姐 call 上台,小聊了一下。


在台上坐滿六小時的是范姐與可心。這兩位主持人手上備有厚厚的筆記,不難想像這次轉播的籌備之充分,即將與他們對談的專家,必定準備了大量的討論素材。


近十年前,創立得到 App 的羅振宇,曾經講過「未來工作者樣貌」。記得他當時用了16個字箴言:「自帶訊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這天目睹了這群人的工作實況,也讓我思考,或許這種合作模式,正象徵著人類未來做各種事情的樣子。


四年磨一劍


這一天,團隊邀請了多元領域的專家。從外交政策、經濟、國防到美中台歐盟關係,嘉賓盡可能涵蓋了更多臺灣觀眾關注的議題。每位專家都帶著深厚的背景知識,深入淺出地討論每一個關鍵問題。


2049計畫研究所資深主任 Michael Mazza 前來探討兩個陣營的外交政策;政治方面,邀請了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信賢;經濟方面,連線的是人在加州的經濟專家 Charles(廖啟宏);國防主題,實體到場的是曾經參與《行動代號2027》,現任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的揭仲;至於解析美、中、台各自與歐盟的關係,邀請的是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大使李淳——而李淳此時是當地時間早上七點連線登場。


這六個小時,輪番上陣的與談的內容很值得回放,我將影片放在下方。



自由人



對我而言,范琪斐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她見證了電視台的巔峰,現在全心投入新媒體,與一群中生代與新生代共同耕耘新事業。她深知電視台的優勢與限制,並在回台後不遺餘力地培養下一代——無論他們是否出身傳播學院。這股創新精神讓她勇敢嘗試古典新聞人未曾觸及的領域。


節目尾聲,范姐問每位螢光幕上的參與者:「這次的轉播,你學到了什麼?」


這群年輕人的回答,深深觸動我,也成為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動機。


親自飛去一趟的兩位特派員,敏迪負責共和黨陣營的報導,路易莎莎則在民主黨現場。兩人以單兵作戰的姿態面對挑戰,從設備安裝到拍攝、打燈,一手全包。敏迪甚至在大雨中直播,撐著傘保護設備(令人擔憂之餘也敬佩他的專注與毅力)。


這段時間裡,兩人發了大量短影音,每天睡不到五小時,一有空檔就拍影片、剪影片、寫文章。當范姐問他們四年後是否願意再次出發,他們毫不猶豫地表示願意再挑戰一次。


范姐分享道,以前在電視台無法即時知道觀眾的反應,現在透過直播能直接和觀眾交流,主持人可心則觀察到,這次臺灣公民的討論多了些理性,少了些激情。這一點也符合我的觀察:比起四年前,臺灣人對美國選舉的理解更為精確,能更理性地聚焦於各州開票的具體數據。


自由人




先確定自己不是問題的一部分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最珍貴的或許不是技術的純熟,而是合作的信念和持續不懈的熱情。這群新世代的新聞人,以創意與堅持撼動了傳統媒體的模式,不只是為了即時報導,以我的話來說,更像是在實踐一種「自由人的理想」。


深感慶幸,生活在一個擁有創作自由的民主社會。自己可以透過多元的媒體管道,在安全的環境中討論不同觀點,這正是臺灣社會最可貴的資產。


從來不問「臺灣為什麼出不了3A大作」這種問題。因為知道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之所以能做成,背後要投入多大的資源,動用多少團隊的心力。


在生活圈裡,我一向鼓勵那些「對檯面上創作者看不順眼的人」,自己也試試看開 Podcast 節目,或是建立 YouTube 頻道。如果覺得成本太高,就用價格較為低廉的方式自我輸出,比如開部落格寫文章,去讓你設定的讀者看見「一個更好的榜樣」應該是什麼樣子。


真正的進步,是靠著迭代達成的。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那就直接去做,證明給大家看你會如何運用現有的資源,來實體化你口中談的理想。做成了,證明你的才華;如果過程不太順利,至少也會知道難度、障礙在哪邊。這些經驗都成為你之後評價其他創作者的養分。


我平時雖然早睡,但隔天早起運動時,只要那些內容有上到 Podcast,就有辦法跟到他們的直播回放。


因為大量運動,我是重度的 Podcast 使用者。回顧今天自己的收聽列表裡所知道的每一位創作者,幾乎都是有好心的引路人現身,才讓我有認識他們的機會。


由於特別喜歡瞭解國際時事,朋友介紹給我敏迪選讀(詳細介紹敏迪選讀的部落格文章請點我)、全球串連早安新聞,我一聽就喜歡這種分享風格,按下追蹤。會知道股癌、台通,是因為百靈果介紹。會知道邱個、何立安博士,是因為敏迪介紹。慢慢的,我的生活步調,逐漸出現這群人的身影。


一個創作者帶一個創作者,知道新的人又再介紹進一個更新的人。


時常有一種感受:很感謝自己住在民主的臺灣,這片土地上,每一位創作者有完全創作的自由。


每當我想要查詢什麼東西,不只查得到,而且可以自在地用私訊向各種專業領域的朋友,討教這些主題的真實性,學得更多更專精,同時半夜也不用怕誰來敲門或突襲。


自由國度的活法,應該是讓在意自己是否有更進步的你,透過學習,成為更好的人。


Podcast 或是 YouTube,只要你願意,總有源源不絕的生命經驗、有趣故事,可以去一一品嚐。


有件事,長大後我也逐漸明白,如果有遇到非常欣賞的創作者,別吝嗇你的讚美。因為這對那群努力耕耘的人,有時候是一場及時雨。


也因此,我在當天深夜,寫了這篇文章。


自由人
來源:網路迷因



處事風格參考


之前跟朋友說了一件事,他們很驚訝。


「我沒有比過任何『倒讚』,也沒有在人家的影片留言下方罵過人。」


他們好奇:難道我沒有看過不喜歡或是覺得很爛的東西嗎?


我說,當我發現這個東西不喜歡,我就只做一件事——關掉它。


『就這樣?』


「對,就這樣。」


因為我很忙。


講句大白話:我沒時間討厭你。更不認為自己有教育的義務。


我更想把時間留給我在意的創作者。


這個世界很大,我想學習的事情還很多。


前些日子,拜訪過一家店,牆上看到一句話:「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


看過了這次的跨洋開票實況,我想說:完成,是對於一件自己在意的事情,最好的明證。


走出卡米地,內心很想謝謝臺灣,謝謝這群創作者。


謝謝你們為我打開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帶我去那些我未曾想過的地方。






影像來源:柯智元

0 comment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