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比賽的本質,其實是決策。
讀《政大雄鷹傳奇》的過程,或許你會發現:「看似表面上拼體力的,實際上考驗的都是腦力。」(也有一說,看似表面上拼腦力的,實際上考驗的都是體力。比如圍棋。)
回顧政大雄鷹拿下的這些冠軍,不難發現,每次勝利背後都是臨場決策的考驗。
首座冠軍時,當季對手阿拉薩、阿巴西頑強,而莫巴耶尚未入學;第二座冠軍時,游艾喆在八強賽傷退,大學時期掙扎轉型的林勵臨危受命,最終八強賽全勝晉級;第三座冠軍時,先發後衛林彥廷在冠軍賽開賽一分鐘後,便因為腳踝扭傷,只能下場……
運動 | Sports
幾個月前觀賞奧運籃球,亞洲的希望——日本代表隊,在過程中沒有拿下任何一場勝利,但不知為何,發自內心對這支球隊感到無比崇敬,也對這個國家過往十多年的努力感佩、嘖嘖稱奇。
也許,這就是為何「不要只看比賽結果」的重要性。因為對那些只看勝負的人來說:「輸了就是輸了,還能討論什麼?」
因為瞭解王者風範的人,已經看到更重要的事情,自然無須跟這類人費力唇槍舌戰。這群條件跟你我相當的亞洲人,面對的是怎樣層級的對手,賽後,他們又造成了哪些更長遠的衝擊,我們比誰都清楚。
有人常說「贏球治百病」,可我學到的道理是:要成為勁旅,輸球才是你真正的增肌粉,讓你變得更強,難以擊敗。
職籃的合併聯盟昨天突然發出聲明,宣布外籍生不能參加選秀。
我以為是笑話,原本打算擱置,想說笑笑就算——人都有耍白痴的時候。
發現有新聞稿,確認為真,腦中浮現的第一句話是:「言而無信謂之賊」。
「如果你很早就確定這個旅外消息,想不想當全臺灣第一個開記者會宣布你即將出發去日本滋賀湖泊的人?」
假設我是一位臺灣球員,你問我這個問題,誠實告訴你——我想得要死。
誰不想當「史上第一位」?
誰不知道這世界如此現實——只有第一名會被記得。
而同樣的問題,如果你問游艾喆,他會搖搖頭。
「要到6月24號,爸爸才有排假。」
他要一家人都在一起⋯⋯
2024 UBA冠軍賽,藍色彩帶拋下。
總教練陳子威看見剛剛在場上,被對手一再撞倒在地卻又一次次爬起、奮戰的莊朝勝,不自覺眼眶一熱。
球場的噪音震耳欲聾,他緊緊抱著朝勝。
他明白過去的整個暑假,朝勝有多努力,想讓自己像那群刁鑽的日本小後衛一樣,令人聞風喪膽。
子威知道性格不輕易服輸的朝勝,獨自走過了哪些路,吃盡了多少苦。
他為朝勝感到驕傲,因為朝勝真的做到了。他終於超越了自己。
兩小時前開場影片的鼻酸感突然襲來,子威再一次想哭,但他又忍住了。
「朝勝,如果不是你,我們真的走不到這裡。謝謝你 carry。你一直是我心中的MVP。」
任何技能從無到有,
煉成的時間需要耐心,
但只要找對方法,學習曲線,
總能在某些特定時刻,找到克服的方式。
一切的努力,直到我的腳踝,
在某天比賽嚴重扭傷後,徹底劃下了句點。
我記得被隊友攙扶到旁邊,
獨自坐到比賽結束的那一刻。
那時還沒有意識到,一切都已經結束了。
直等到腳傷康復後仍會不定期發作,
甚至隨著季節、濕度,開始影響走路,
迫使我只能選擇這條路:徹底放棄籃球。
但有趣的是,因為前面走過這些階段,
意外也讓我成為一個單純熱愛看球的人⋯⋯
我只知道,如果決策圈滿腦子只會炒短線,沒有要長期用心耕耘文化建設,是很難撐過經營困境的。
政大雄鷹從2017年創立,直到2023大家才發現他們的實力已經輾壓不少國內職業球隊。我相信,就算跨聯盟邀請賽還沒開打,也許球隊創辦人姜學長的心中,早就知道有這一天了。
換句話說,或許是:政大雄鷹已經贏很久了,只是上週五晚上才頒獎。
「他不貪功,好相處,平時又努力精進自己。這群球員自然認可彥廷,也願意被彥廷帶領。我想,他一直很知道該怎麼幫助球隊裡的每位夥伴,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是子威記憶裡的他。
過去四年,不論球隊面對怎樣的逆境,彥廷從不輕言放棄。他會盡己所能,去補上所有球隊的漏洞。毫無保留。
乍看,這場2023 UBA冠軍賽的後39分鐘,在球場上,你找不到林彥廷。
但仔細再多看幾分鐘,你會發現:「林彥廷無所不在」。
決勝期兩分鐘內的罰球,球員容易手軟,但是王振原的彈道穩定,進得毫無懸念,直接空心。
比賽終了。
為這一刻,振原或許已經自主訓練了幾萬球。
替補球員要立功,平時就要有所準備。一被唱名叫上場,要打得像是沒有明天那樣。
2022 UBA冠軍——政治大學,衛冕成功。
最令筆者觸動的,不只是那座冠軍盃的榮耀。而是這個賽季,雄鷹們背後,無聲的故事。
⋯⋯二月二十七日開始,年輕的雄鷹們終於體認到:冠軍球隊的其中一項特質,就是在逆風之中,始終彼此相信,保持前進。
一位前NBA球員曾說:「以前年輕,只在意今晚比賽我是不是先發,今晚我得多少分。後來我不再關注那些了。現在我只在意:『今晚,我有沒有完成教練指派的任務。』」
這支傷了三位先發球員的隊伍,接連在兩週內,迎戰臺師大、國體大、世新大學、義守大學、萬能科大、健行科大、臺藝大。
這是大四學長——前鋒張鎮衙在政大雄鷹的最後一季。深深烙印在這群隊友心上的,是他的祈禱。
「我不在意自己是不是本屆的『最佳前鋒』,但我希望政大雄鷹是『最佳團隊』。」
走過高山,行過低谷,這群戰友終於切實明白,全隊上下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
若不以「奪牌=成功,沒得牌=失敗」這種二元思想來看待所有競技結果,我真正的幾個關懷意識,是:
臺灣的這項運動,如果拉遠未來十年二十年,真的有這樣天賦的選手,我們是否具備讓他們集體養成能夠持續進步的方法?
在職業生涯期間(撇除傷病因素)臺灣是不是個讓他們始終有衝擊國際擂台,源源不絕深厚底蘊的土地?
我們是因為遇見天選之人,只有這一次打得好,還是未來十年二十年,都有機會走到比賽最後?
何立安很早就講過,其實臺灣人的體育一直很強,遠比我們自己想像得厲害得多。或說,我們很少對於這片土地有這種認知。我自己認為,其實我們並沒有完整認識:如果臺灣的環境變得更好後,這群運動員可以達到的極限。
一、一間多年以升學為主,對優秀運動員本無吸引力的學校,如何招募高校籃球界的明日之星?
二、承上題,體保生若真的願意加入,未來也考慮職業之路,要如何持續有效提升他們的技術同時,也讓運動員這個身份,成為他們生涯的「加持」而非「枷鎖」?
三、若萬事俱備,又要如何吸引原本沒有看比賽習慣的在校生、畢業校友,自發地前來看球?
這三道難題,國立政治大學,用四年的時間建軍,嘗試了屬於他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