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主義:戀愛的最高境界不必然是結婚

by 柯智元
不婚主義



先前聊過不生主義,今天來聊聊自己思考不婚主義的一個主命題。





人生中,有些問題你可能永遠都無法真正回答——


「不生小孩,那結婚有什麼意義呢?」


「結了婚,怎麼能不生小孩呢?」


身為不生主義者,這類提問像背景音一樣,不斷迴盪在我的生活中。


今天不如再來放個大絕。


「我相信,戀愛的最高境界(或者說結局)不必然是結婚。」


這句話估計已經讓我足以被列為「傷風敗俗之人」,但這確實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


當你準備攻擊我「妖言惑眾」時,不如先停一停,想一想:


「異性戀選擇進入婚姻制度,到底是哪一方得利?」(我的直球答案可不是雙方喔)


或者換個方向問:「男女雙方在這場制度裡,誰的犧牲、風險更大?」


我認為,東方傳統的婚姻制度就是為了「子嗣存在」而設計的。


結婚的歷史功能,確實與家族財產分配有關。


當然,對許多人而言,婚姻也象徵著情感與承諾。


但我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婚姻形式應該有更多樣化的定義與可能性。


結婚對於不同的人,承載著不同的意義


有些人透過婚姻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聯繫,也有些人將婚姻視為實現家庭穩定的方式。


至於孩子的幸福,我相信這與婚姻的形式無必然關聯,更多是來自父母的愛與支持。


臺灣法律用「非婚生子女」這個詞來描述未在婚姻內出生的孩子。


但我懷疑,這樣的分類是否真的反映了幸福的界線呢?


提到婚姻,就不可能避開一個話題:錢。


我親眼見過,有些婚生子女在婚姻的束縛下被傷害得體無完膚,反而有些非婚生子女被滿滿的愛包圍著長大。


這種反差,讓我從大學時期,就懷疑「婚姻」二字,不一定是讓孩子幸福的必要條件。


也有孩子拿著滿手的錢,但覺得生活空洞,毫無幸福感可言。




不婚主義者的叩問:是什麼成就一個家?




十多年前,我在歐洲生活時,第一次在法國見到一對未婚伴侶共同撫養孩子。


他們之間沒有婚約,但彼此分工協作,專注於孩子的成長。


這種家庭觀念讓我大受震撼,也讓我思考:關於愛與責任,是否真的需要婚姻來定義?


有沒有簽下一紙婚約,看起來對他們來說無關緊要。


那是一種讓我既羨慕又陌生的自由——不需要一生一世的承諾,也不必對外演出浪漫,只要兩人有共識,就能開始新生命的旅程。


身為旁觀者,我先不做太淺碟的價值判斷。


但我發現,這樣的選擇背後,反映的是一個很可貴的事實:成年人自由規劃自己人生的權利。


我甚至想,在東西方這兩種社會裡,哪邊的成年人理應覺得自己更幸福?


歐洲人的生活與我們在東方文化裡習慣的家庭模式,完全不同。


而法國那種將每對愛侶視為獨特單位的生活方式,值不值得大家追求?


這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觀。


在一個東方社會最常見的家庭架構裡,最重要的關係是什麼?


這是一個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


你可以簡要拆解,最主要且最常見的,就是三種關係:


1. 伴侶和他們各自父母的關係。


2. 伴侶和他們子女的關係。


3. 伴侶彼此之間的關係。



對我來說,最核心的永遠是第三種——伴侶彼此之間的關係。


相愛的兩個人,不一定要生小孩,甚至不一定要結婚。


這在21世紀的今天,或許還是有人難以接受。


但如果有人宣告不婚不生,難道你不會好奇:他們背後的想法是什麼?


在我看來,家庭的核心從來只有那對伴侶——是他們的互動,而不是外界的期待,才決定了這個家庭的幸福走向。


上一代可以給建議,下一代可能受到影響,但主導權永遠握在當事人手中。


會選擇要在一起,在我的認知裡,主動方、主角,永遠必須是那一對伴侶。



不婚主義




續約的人




之前我去大學旁聽課,聽到一位社會學教授提到他和師母的「續約」機制:


每年他們都會討論要不要繼續維持婚姻關係。


每當期限將近,教授說他總會開始努力表現,洗碗、做飯樣樣不缺,然後笑著撒嬌問師母:


「欸,今年你會不會考慮跟我續約啊?」


當時聽了覺得真有創意。


這個機制雖然聽起來輕鬆有趣,但其實深刻地體現了他們對彼此關係的珍視與坦誠。


他們很早就有彼此約定,兩個人都保有隨時退出這個締結的空間。


課後,一位學生問滿頭白髮的他:「老師,該怎麼追女生?」


他笑著說:「我教不了你,因為如果你照做,你追到的人就是師母。」


靠北。


但我確實欣賞兩位成年人約定好的這種自在。


這類的故事,讓我想起一件事:愛情和婚姻的模式,從來不只有一種。


兩個人從完全不同的世界走到一起,誰又能真的天生懂你呢?


愛情最理想的模樣,不就是你帶著真心而來,我帶著耐心陪伴嗎?


我信任你的真誠,你也慷慨給予我你的偏愛。


忙碌的你,願意包容我的慢半拍,不拿那些「枝微末節」來挑剔我。


慌張的我,理解你偶爾的小情緒、小任性,不急著對你「說教」、「開導」。


因為我們都明白——愛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一輩子都在學習的功課。


愛的本質其實很單純,懷著真心與真誠的陪伴,就是解開一切難題的密碼。


談到伴侶,我大多說「長期關係」這種比較中性的詞,而不使用「結婚對象」這個單字。


因為這個時代,有些人不一定嚮往婚姻,甚至有人在同個空間一聽到別桌小孩哭就抓狂。


不要太輕易幫一個人下定義,除非你真的很瞭解。



世界之大,能找到一個和你有共鳴的人已實屬難得。


為何還硬要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兩人關係,糾結在某個傳統之上,死命套牢?(除非這會讓你們兩人比較好過)


做出兩人都認同的「自定義」,為什麼會這麼困難?


是害怕跟社會不一樣,還是沒有想過,如果不一樣你未來的日子有其他可能性?


你們兩人才該是這段關係的主角啊!


你們對於未來,想像中的畫面是什麼呢?


你敢去想,敢去要,你最終才會得到啊。這一向是我篤信的真理。


之前看導演李安訪談,那時聊的是創作與生命,說過一句話,令我感受很深。


「我們能觸摸的東西沒有永遠。把手握緊,裡面什麼也沒有;把手鬆開,你擁有的是一切。」


這段話太適合描述伴侶關係了。





「選錯了就選錯了,別一遍遍的後悔,總想著如果我當初怎樣就好了,


別欺負當時的自己,當時你一個人,站在霧裡也很迷茫。」


── 節錄自《玫瑰的故事》





不婚主義






關係自定義


有一次,聽小周直播聊到他的一對朋友過著「週末夫妻」的生活——平日各自忙碌,只有週末待在同一座城市見面。


他們兩人很早就講清楚不要孩子,不結婚也不買房,生活得很快樂,這樣的模式已經持續好幾年。


兩人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都很高,同時有一群共同朋友,偶爾相約一起出國,偶爾去新開的餐廳體驗分食。


第一次聽到,我覺得很新鮮,感覺這個世界還有很多「自定義」的伴侶模式。


每個人企圖在此生追求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相同的。


一個成年人思考後決定追求什麼,是他自己的選擇。


如果有人想體驗養育孩子的成就感,那就讓他去體驗;


如果有人希望全力衝刺工作目標,那也無可厚非;


如果有人只想找一個能分享好笑故事、陪伴脆弱時光的伴侶,這同樣無需被指責。


青春最有趣的意義是擁有它的人大多不理解。在我看來,伴侶關係其實也是。


我認為,相愛的最高境界既不是結婚,也不是生小孩。


俗話說「相愛容易,相處難」。很多婚姻中的人,如果裝個攝影機回放他們的日常,你會發現你看到的不少面向,或許不勝唏噓。


婚姻中的挑戰不可避免,有些人可能會因財務壓力、子女教育問題或其他瑣事感到疲憊不堪。


但也有很多人通過良好的溝通與支持,讓彼此的愛情在婚姻中更加深厚。


有些婚姻經營的方向,也是大多在談錢、吵小孩、懷疑對方外遇、嫌對方身材走樣。


不免讓你覺得,似乎真正的愛,在這些消磨中悄悄流失。


婚姻中最令人痛苦的,並不是出軌或分居,也不是沉溺於惡習,而是彼此缺乏尊重與支持。


是無止境的爭吵、消耗彼此的信任。


是冷漠取代了溝通,是共識與目標的缺失,是彼此困在無愛也無望的關係裡,彷彿一場無法逃脫的噩夢。


人與人之間最悲哀的,莫過於兩個人都全力以赴了,卻發現彼此的努力,無法讓對方滿足。


而同時,他們也已經不知道往後該再努力些什麼了。


那一刻,他們才終於「願意開始思考」:那,什麼是退路?



對我而言,愛情的最高境界或許並不在於結婚或生小孩,而在於彼此的理解,與下一步的行動。


這一點至始至終都未曾改變。


當然,我也相信,對於選擇婚姻和生育的人來說,他們同樣可以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如果你仔細去觀察、深聊,會發現不婚主義者,絕大多數反而很少「只想玩玩的人」。


相反的,有可能他們是基於生命有限,所以更看重兩人長遠目標的自我實踐者。



這股熱愛生命的衝力,有時候反而會比沒有這些觀念的人更帶勁。


愛情最美的模樣,從不是捆綁住彼此,而是你我各自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在途中遇見了對的人。


攜手同行的那段路,是兩個成年人思考後的堅定選擇。


這份選擇的自由,讓我們得以在愛中成全彼此,也成全自己。



–​


影像來源:Pixabay

0 comment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