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獵人的後代,看待這篇文章提出的解釋,蠻有意思的。
真的有這種感覺,不只品牌是一種「堆疊」,許多領域都是。
我的觀點長久不變,幾年前就跟朋友私下聊過這件事:「就許多層面來說,女人是比男人更高等的生物。」
因此,如果有人說,在創造之初,男女是不平等的。
我贊同。
因為我的認知世界裡:「女人其實一直比男人強。」
撇去體格、力量這些睪固酮主導的因子,其他各項數據會全面碾壓的那一種。
(節錄自 萬維鋼·菁英日課S2,原篇名〈如果女生成績更好,為什麼事業成功的大多是男的?〉)
今天我們說說女性 —— 這跟正好趕上三·八婦女節沒關係,純粹是我剛剛學到一個關於女性的最新認知,特別重要。我們要解決一個大問題。
不管我們怎麼呼籲男女平等,現在這個世界大體上還是男性主導。最重要的職務被男性把持,各行各業的職場主力大多是男的。這是為什麼呢?
甚至在還沒有進入社會之前,在上大學選專業的時候,男女兩性就已經有差異了。男生學理工科的多,女生學文科的多。像這樣的現象,用科學的眼光,我們應該怎麼看呢?
一個可能是女性天生就在某些方面比男性弱,比如也許女生數學不行。另一個可能是主流社會文化一直在壓迫女性 —— 也許女生不是數學真不行,而是社會一直在向她們灌輸「女性不行」的思想。
我們可以設想,科學的問題是,假設現在是一個兩性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干涉、女生可以完全自由選擇專業的社會 —— 請問女性會選擇什麼樣的專業,她們的職業道路會不會跟男性有所不同?
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答案可能跟你想的很不一樣。
1.兩性思維差異是真實存在的
要想排除社會文化對男女思維差異的影響,最有說服力的辦法,那就只能研究嬰兒了。有人就真的做了這樣的研究,而且幸運的是還真有明確的結論 [1]。
有個研究是給一歲大的嬰兒看各種影片。結果發現男孩特別喜歡看有汽車的影片,而女孩特別喜歡影片裡的人臉。
才一歲大,就已經是男孩看車,女孩看人。你總不能說是社會文化對孩子施加了影響吧?這只能說明男性天生就喜歡一些機械化的東西,而女性天生就喜歡和人打交道。當然你也不能說所有男孩女孩都是這樣的,人跟人之間肯定有差別。但是大體來說,這個兩性差異存在。
而且現在研究者進一步認為,這個差異是由睪丸酮素的分泌水平所決定的。請注意女性卵巢和腎上腺也能分泌睪酮,但是顯然男性的睪酮水平更高。睪酮水平高,人就比較激進、更愛競爭。睪酮水平低,人的共情能力就更強,更願意跟人交流合作。
男女思維差異還體現在視野上。實驗觀察證明,男女眼睛的運動模式就不一樣:女性的視覺範圍更開闊,隨時掃描周圍各種東西;而男性則更喜歡盯著一個東西看。這可能有進化心理學方面的原因。原始社會男性負責狩獵,他就要一直跟蹤獵物,得盯緊了。女性負責採摘野果,就需要大範圍掃描,看哪裡有好東西就摘過來。
這個視野差異還能體現在男女領導的風格上。男性領導喜歡制定長期目標,認準一件事非得辦成不可。女性領導則不喜歡長期目標,更像是摸著石頭過河。像柴契爾夫人就說過,她從來不制定長期規劃,她總是同時盯著很多方面,一有機會出現她就能抓住。
好,現在我們看到 ——
- 男性,喜歡機械的東西,喜歡專注於一點;
- 女性,喜歡跟人打交道,喜歡大範圍掃描。
而且我們再強調一遍,這跟社會文化沒關係,跟睪酮水平很有關係。事實上有人做實驗,給女性注射一點睪酮,她們跟人打交道和大範圍掃描的能力就下降了。
那如此說來,男生學理工科、女生學文科這不是明擺著的嗎?
但是且慢,還有一個問題要考慮。我們知道現在理工科畢業生的薪水比文科生高,那麼女生即便更喜歡文科,為了高收入也可以選擇理工科啊。那現在學理工科的女生少,是不是因為女生不僅僅是不喜歡,而且還不擅長理工科呢?
答案是女生既擅長文科也擅長理工科。中國最近十幾年的高考成績,都是女生領先於男生。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的應試教育更適合女生。但根據一項2014年發表的,對各國過去100年的數據的大規模綜合研究 [2],只要是公平競爭,女生的成績是在哪個國家都比男生好。女生的確在文科更有優勢,但是女生的數學水平也不差。
再進一步,女性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還是最好的領導者。
2.女人在團隊中的應用
我們專欄上週剛剛講了菁英團隊的文化,其中提到「連接人」這個角色很重要。好領導應該善於促進團隊交流。那麼誰更擅長交流?肯定是女性。
事實也是如此。有人直接實驗證明,一個團隊中的女性越多,團隊的合作水平就越高。如果一個團隊全是女的,那合作水平就最高。
當然這有個前提,就是團隊內部沒有互相競爭,團隊成員的地位得比較穩定。如果團隊內部存在個人地位的競爭,那女性就不能給團隊加分了 —— 女性不擅長這種競爭。
女性的特長是合作。相比男孩,研究發現如果是一群女孩在一起聊天,她們會更注重公平,她們更願意分享,她們聊天的時間也更長。
好,現在女性學習成績也更好,領導能力也更強,那女性為什麼沒有主導這個世界呢?是因為女性被壓迫嗎?
不是。這是女性自願的選擇。
3.女性的選擇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語言和認知科學家史蒂芬·平克。他有個妹妹叫蘇珊·平克,是個心理學家,專門研究女性心理和職業表現。最近《鸚鵡螺》雜誌對蘇珊·平克有個訪談,她在訪談中列舉了一系列最新研究結果,給我們講了一番很有意思的道理。
四十多年前,有人選拔了數學成績排前1%的中學生 —— 其中有男有女 —— 然後連續跟蹤了他們40年,看這些資優生的職業生涯都是怎麼選擇的。研究結果發表於2014年。結果是男生大部分都選擇了理工科的工作。而那些女生,雖然她們當初的數學成績也很好,但她們更多地選擇了像醫學、法律、健康衛生、教育這類職業。
並沒有人壓迫那些女生,這純粹是兩性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差異。平克說,男性特別關注個人職業上的成功。我有什麼才能、我要發明什麼東西,整個社會就應該為我服務,幫我把這件事做成。但是女性更關注公平。她想的是我應該在社會上扮演一個什麼角色,社會上的其他人能不能從我的工作中受益。
這些女性也有當工程師當科學家的才能,但是她們更願意當醫生當老師。
而且根據平克的說法,女性想的還不僅僅是工作。女性的關注點實在太廣泛了 —— 她們還很關注家庭、朋友,還有自己的各種業餘愛好。而對比之下,男性想的基本上就是自己的事業。
這跟我們前面說的男女思維方式差異是一致的。正是這種思維差異導致女性對職業沒有那麼重視。
比如有很多女性明明可以全職工作,但是故意選擇了兼職,甚至連擁有高級職位的女性也是這樣。傳統我們認為女性不工作可能是為了要照顧孩子,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荷蘭主動不全職工作的女性中,有62%的人根本不需要在家帶孩子。她們每個週只工作個兩三天,剩下兩三天就去陪陪年邁的父母、跟朋友玩玩、自己搞搞美術、美容或者美食。而男性這麼做的就太少了。
事實上,社會環境越平等,女性就越願意從事「女性的」工作。在兩性關係最平等的瑞典、瑞士、挪威和芬蘭,理工科畢業生中只有20%是女性,美國這個比例是24%。
而在男女特別不平等的國家,像阿爾及利亞、突尼斯、阿聯酋、土耳其、阿爾巴尼亞,理工科畢業生中有41%都是女性。這是因為在這些國家裡,能力出眾的女性除了選擇理工科就沒有別的辦法提高社會地位。而在男女真正平等的國家,女性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一樣能受到尊重。
這樣說來,如果真的是兩性平等,那麼 ——
- 第一,男性選擇理工科是因為他們只擅長理工科;
- 第二,女性什麼都會,但她們更可能選擇文科;
- 第三,女性並沒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職業發展上。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男性的職業成就更高。
4.女性的人生策略
以前人們通常認為男女成就的不同是跟智商分布有關。可能女性總體學習成績更好,但是男性智商分布的標準差更大,也就是說其中有更多特別聰明和特別笨的人。大人物都應該是特別聰明的人,所以男性多。
可是智商高不等於成就就大。而且我們看到的是不僅僅是大人物、社會上幾乎每一種工作都是男性做得比女性好一點。所以在我看來蘇珊·平克解釋更有道理,兩性成就的差異是因為兩性的思維方式和人生策略不一樣:女性有天賦,但是男性走極端 [4]。
大人物都是男的,是因為男的特別在乎成為大人物,他們一心一意地追求職業上的成功。女性有能力,但是女性不願意把全部身心放在事業上。這正好是兩性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的結果。
想要在這個世界取得一點成功,不走極端是不行的。你得選定一個方向投入進去猛練,你得犧牲陪伴家人朋友的時間,而且你還需要家人支持你。思維方式決定了大多數女性不會這麼做。
那你可能會說,女性有才能不大用這不可惜嗎?這是不是女性的犧牲呢?還真不是。
女性不專注於一個職業的成功,是因為她們想要的是一生。女性知道人生除了工作還有很多別的東西。只要是男女平等的社會,女性就通常比男性幸福得多。她們跟家人朋友的關係更好,她們的工作時間更靈活,她們的工作滿意度更高,她們面對挫折的抗打擊能力更強,她們享受更好的生活……她們的壽命比男性長好幾年。
那如此說來,到底什麼是男女平等?是讓女性從事傳統上男性的職業嗎?是大學各專業都按對等比例錄取男生女生嗎?還是讓兩性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呢?
△參考文獻
[1] 本文第1、2兩節的一系列研究都出自 傑夫·科爾文,《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智能時代的生存策略》一書。
[2] Voyer, D. & Voyer, S.D. Gender differences in scholast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 1174-1204 (2014).
[3] Why Women Choose Differently at Work, By Brian Gallagher, Nautilus, March 1, 2018.
[4] The Sexual Paradox: Extreme Men, Gifted Women, and the Real Gender Gap, by Susan Pinker.
—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