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UBA冠軍——政治大學,衛冕成功。
最令筆者觸動的,不只是那座冠軍盃的榮耀。而是這個賽季,雄鷹們背後,無聲的故事。
本文撰稿歷時兩個月,共計一萬五千字。
致政大雄鷹籃球隊。二連霸達成。
—
你怎麼可能不愛上學生籃球?
「奪冠一次,靠運氣;完成衛冕,憑實力。」
一位以前看NBA的老球友,總是如此描述奪冠隊伍。
習慣追職業賽事的球迷,對於連霸的想像,有時候是直覺、市場的。休季期間,如果球隊老闆很有錢,大可怒灑鈔票,直接網羅現在市場上最頂尖的選手,開出一份優渥合約,邀請他們來為自己的球隊效力。王朝也許就此始於腳下。
但那是職業球隊。學生球隊可不是走這套邏輯。
同樣是球隊經營,學生運動經常更為純粹,卻也因此,更耗時費力。
學生籃球,靠的是行之有年養成體系的運作。剛入學的學弟/學妹,花時間觀察學長/學姊們是怎樣完成教練指定任務的。要從前輩身上看見未來的自己,以後穿上這件新球衣,上了場,球該怎麼打。
每一年球隊都會招募幾位新生,同時也有幾位即將畢業或轉職業的人。
如此迭代,生生不息。
一支球隊,是否強大到足以建立王朝,一季行情不一定看得準。而如果能夠多觀察幾年他們的招募、佈局、臨陣磨合,確認精神、文化等每一個環節,有沒有眾人齊心,傳承球隊的建軍風格。今日勁旅,十年後還是勁旅,能夠站上巔峰,甚至歷久不衰。
球隊如此,在校球迷、畢業校友加油團也是。
「不論外界看衰你還是看好你,我就是堅定不移為你加油。」
儘管是橫跨不同世代的畢業生,場邊動員力破表的校友加油團,總是每場比賽準時到場,為場上的年輕小將喝彩。
學生籃球,最濃郁的就是「此時此刻感」。
像漫畫裡,學生球員在板凳席上,脖掛毛巾,汗如雨下,對著鏡頭說的:「教練,我只有現在啊!」
球員如何戰勝未知,攻克自我懷疑,配合球隊角色轉型,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在漫長的球季中,同樣也是學生籃球最迷人的地方。
2021年,成軍四年的政大雄鷹,初嚐UBA冠軍滋味。去年,筆者曾嘗試為這個傳奇故事留下足跡。
奪冠,只是一切的起點。如何守成——是這支球隊從未歷經的考驗。接下來,這才是衛冕軍的第一個賽季——如果這支球隊的目標不只是「維持男一級」的競爭行列,而是「攻頂完成衛冕」。
遭遇逆境時,如何在場館中央的噪音裡,最短時間內將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總是衛冕軍需要練習的功課。
—
黑 在心中 很漆黑
脆弱的氛圍 無堅不摧
無法招架的是非 用沉默來應對
忍著不崩潰
卑 只是悲 不是罪
你比誰都更 執著完美
但偽裝終會憔悴 不可能永遠都
不懷疑自卑 不掉眼淚
誰 真的能 無所謂
太害怕失去 所以防備 何必防備
但我們只是人類
時間真的有限
不如把握機會 冒一次險
無懼並不是真的不害怕
是即使害怕仍勇敢前往
最想到達的地方
—— 節錄自〈最想到達的地方〉
作詞/Voice、謝震廷
收錄於 2018年《給愛麗絲》專輯
林勵的炸物深夜食堂
這一季的故事,我們從後衛林勵說起。
2022年UBA八強賽在即。曾經關注過HBL的球迷應該會好奇,松山高中MVP球員林勵那時選擇前往政大報到。
幾年過去了,究竟,他過得如何?
若把他的名字打入搜尋引擎,不難從各種尖酸刻薄的網路評論看出端倪。
「曇花一現」、「入錯隊啦」、「跟錯教練啦」、「現在早就已經沒有以前強了啦」,這類論調反覆出現在林勵HBL時期精華影片下方的留言區。
林勵曾經是HBL新人王,也是冠軍賽MVP。封王戰那年,高二的他以22分、5籃板、4助攻、5抄截的全能數據,在眾人不看好的逆境下突圍,最終幫助松山高中完成二連霸。
一轉眼,身高182公分的他,在政大,已經比起高中時期,練就了近8公斤多的肌肉線條,整體顯得壯碩、厚實。
但四面八方的酸言酸語,從來不曾客氣。質問曾經在球場上叱吒風雲的林勵:「嘿MVP,你大學時期的代表作在哪裡?」
2021年,世新大學公廣系寒假轉學名單中,有人意外發現林勵的名字。
議論紛紛。
同名同姓嗎?不,那確實是林勵本人。
截至目前,入學政大後,UBA生涯平均4.9分、2.9次助攻的林勵,經常掙扎於上場時間與球隊定位的角色轉型。松山高中時期,他在球隊的定位,屬於二三號位的搖擺人,而來到政大雄鷹,教練希望他開始練習扛一號位,也就是掌握整支球隊節奏的靈魂——控球後衛。
這不是林勵從接觸籃球就開始打的位置,因此養成過程裡,他吃盡苦頭。在突然倍感壓縮的上場時間裡,他發現自己不太能再像過去同樣揮灑自信。甚至轉播的球評也介紹,當林勵上場,代表後場防守組登場。說他是個「守優於攻」的後衛。
也許是尋求更多的打球機會,或是爭取想像中足夠多的發揮空間,他確實想過離隊。終於鼓起勇氣,向世新大學提出了申請。
一月,名單公佈了。現在,眼前的抉擇是:林勵,你真的想去世新報到嗎?
「嗯,這一切很複雜。」
其實,林勵的心底,始終念念不忘政大雄鷹這群戰友。他喜歡他們。他喜歡政大的相處氛圍,這是轉去任何其他球隊,不一定能感受到的內在支持。
一個二十歲的大男孩,終究還是到了該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重大決定的年紀了。
但,此刻的他,站在十字路口,眼前的一切,似乎又變得更迷茫。
「或許我該主動找教練談談。至少談過心裡話,以後也不會有什麼遺憾了。」
有一天,林勵練完球,掏出錢包,買了500多塊的炸物,帶去陳子威教練的家,相約深聊。想說不如邊吃邊講,把心底話一次說盡。
兩人應該原先都沒有預期,那晚一聊,就是四小時。
林勵笑著回想,以前跟子威教練的相處,有點像談戀愛的情侶,不斷在猜測對方是怎麼想自己。想法一堆,實際見面,又總是有口難言。
「我想了很久,真的很想知道威哥在想什麼,就主動找他聊了。不然我都一直在猜他在想什麼,為什麼我沒辦法上場。」
那晚,教練告訴林勵:「我不會侷限你。在我的認知裡,伴隨一位球員走得長久,走得遠,最重要的是球員的心態。」
他向林勵解釋,他不是一位因為一場比賽表現不好就立刻否定球員的教練。當然,更不會這樣看待林勵。
這也許是林勵入隊至今,跟教練最深的一次談話。
「大方向要跟著球隊的模式,我再從中去延伸表現自己。」
走出了教練家。他不斷思考、默念著教練的提醒。
世新大學的報到期限將至,世新人引頸期盼,依舊沒有等到林勵的身影。
在這個煎熬的十字路口,林勵最終還是選擇了政大雄鷹——面對那一年來到這裡的自己。
牙關
「如果你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
—— 井上雄彥,《灌籃高手》
—
臺中水利大樓街頭籃球出身的臺灣球員王信凱,曾經提到自己的心路歷程。
他相信:「籃球場,是留給不放棄的人的。」
2022年,夜空滿滿的跨年煙火。雄鷹們依舊晨練晚訓,不懈備戰。
新學期,林勵已經是一位大三生了。
一月底,雖然少了傷兵先發中鋒丁恩迪,政大仍舊順利打完第三階段的預賽。13勝1敗的總成績,政治大學以頭號種子之姿,移師臺大體育館備戰八強。而考驗這個團隊的魔王關,才準備到來。
當政大雄鷹順利以二連勝之姿打開八強賽大門,二月二十七日,同一場賽事,連續兩個噩耗震驚了現場觀眾。
在對決上屆亞軍——世新大學的過程,大二先發控衛游艾喆,在第二節末端意外碰撞形成腦震盪,傷況未知,先行離場。
屋漏偏逢連夜雨。
同場比賽,第三節打到接近一半,一次回防,頂替外籍生丁恩迪打完十多場比賽的先發中鋒歐力士,突然腳傷倒地。他嘗試一跛一跛走出禁區,原地趴下,疼痛不已。隊友見狀,全部從板凳席跑出來,焦急地將他團團圍住,抬回板凳區。
戰況依然膠著,隊友頓失場上指揮官。低氣壓籠罩。
「林勵,準備好了嗎?」
陳子威教練喊出暫停,示意林勵前往中間的紀錄台。
林勵突然意識到,自己即將臨危受命扛下控球大任,繼續串聯下半場的全隊攻勢。
同時,可能還要作最壞的打算——這一場比賽,甚至整個八強系列賽事,游艾喆也許無法再回到球隊。
要靠他——這位非傳統控球,肩扛一號位全力打滿每場比賽。直到八強賽的最後一分鐘。
回首自己的球員生涯,就是不斷被各種當代耀眼的本土後衛明星比較,從松山高中的高國豪,到政治大學小自己一屆的游艾喆。
比高中時期更為壯碩的林勵,依舊是一位苦練、實幹的球員,只是這條從搖擺人轉型改打控衛的道路,比想像中崎嶇蜿蜒。尤其入學政大的這三年,他時常倍感挫折。懷疑當時的自己是不是下錯了決定。
同隊的後衛林彥廷,現在已是雄鷹隊的隊長。兩人在這條後衛之路上,彼此扶持,穩健成長。彥廷時常跟他私下交流自己之前如何面對轉型,融入球隊攻勢。同樣是後衛群的一份子,兩人經常一起討論,一個又一個回合複習,想學習怎麼樣可以在場上打得更聰明。
大專以上,甚至進到職業隊的陣容,三號位的平均身高基本要求,經常是190公分起跳。若林勵要繼續能夠在殘酷的叢林中生存,身高182的他,需要點出控球的技能樹,成為更好的地板指揮官,才有辦法直面競爭。但,角色轉型之路,經常是漫長、折磨人的,有時還不保證立刻見效。所以球隊知道,林勵更需要隊友的支持,陪伴他撐過這些孤獨且挫敗的時光。
有時候林勵練球完畢,會跟已經從政大畢業,現階段已順利加入職業隊的學長洪楷傑,截圖網民的酸言酸語,玩笑似地傳給對方看,彼此打氣。尤其是那些在林勵高中時期精華影片,下方留言區的每字每句,嘲諷聲聲入耳。那些令人難堪的口氣與用字,看久了,應該也已經可以學得活靈活現了。
但,身為雄鷹一員的他們心知肚明——一位運動員此生最難對付的敵人往往是自己。
那個不斷搬出過往失敗經歷,滿滿指控、憤怒的——自己。
「我不會侷限你。在我的認知裡,伴隨一位球員走得長久,走得遠,最重要的是球員的心態。」
像是回到一年前,與教練對談的炸物食堂。
「林勵,準備好了嗎?」
一道閃電劃過他的腦門。
回神。
子威教練正站在他面前,手持戰術板,靜靜地望著他。
「政治大學請求暫停換人。」
「5號後衛林勵,登錄完畢。」
受傷,振翅掙扎飛行的雄鷹,林勵小心翼翼呵護著牠的脈搏。
「入錯隊啦!」
「跟錯教練啦!」
「現在早就已經沒有以前強了啦!」
腦袋裡的噪音,以默念屏蔽。歸零。
此刻,林勵的瞳孔,只容納得下這間明亮的球場。
奔跑中,對位盯人防守的世新後衛,亦步亦趨。
汗滴滑過林勵的眉梢。他聽見自己倍速放大的心跳聲。
他瞥到開後門的宸綱。助攻。
他的餘光掃過跑出空檔的凱裕。助攻。
他看見準備向底角衝刺的鎮衙。正準備舉手要球。
助攻。
長人如林,走位夾縫之間,他極盡所能將每一球,如同電流一般,疾速傳到他們面前。
比賽終了。林勵一分未得,全力專注在隊友跑位。紀錄台顯示,今晚,他傳出7次助攻。
78比65,政大擊敗世新,收下勝果,拉出三連勝。子威教練接受賽後專訪,說這場可以拿下來,他最想要感謝的球員,就是林勵。
休兵一天後,當確認丁恩迪、游艾喆、歐力士等三人短期內無法再回到場上,球隊退無可退,急需找出新的贏球方程式。
從三月一日對決義守大學開始,球團決議排出全新的先發陣容:林勵、林彥廷、王凱裕、涂亦含、張鎮衙,來面對剩下的八強賽事。
「艾喆倒下了,我們還有五場賽事要打。如果沒保住四強門票,大家前面預賽十四場的努力,怎麼辦?」
正式扛下先發控衛的林勵,咬緊牙上台。不負眾望,延續火力,再次傳出8次助攻。教練決定放手一博,讓這個新成軍的先發組合,往後接連挑戰萬能科大、健行科大。
這段期間,林勵甚至傳出單場平均8.2次助攻的高水準數據。
「該組織的時候組織,該果決的時候果決。不要害怕,背後有一群隊友支持你。」
心底的聲音,在林勵每一次奔跑回防的時候,總會不斷迴響。
「林勵,你願意再相信自己一次嗎?」
更好的我們
三月三日這個夜晚是對決健行科大的日子。因為兩隊是過去幾年的小巨蛋對戰勁旅,賽前媒體以「冠軍前哨戰」向觀眾預告這個組合。
今年準備從雄鷹畢業的大四前鋒張鎮衙,同個位置的健行競爭者是比上季戰力更全面升級的前鋒——陳范柏彥。陳子威教練帶了鎮衙四年,賽前刻意刺激他挑戰同屆大四的陳范柏彥,角逐當屆「最佳前鋒」這個殊榮。為大四的自己,即將離開大學賽事舞台的這一刻,劃下個人的新句點。
鎮衙給教練的回應,意外令他觸動。
當時,鎮衙堅定地告訴他:「教練,頭銜對我來說不重要,但我希望我在的團隊是『最佳團隊』。」
面對預賽時期迫使政大吞敗的高牆——健行科大,這場「頭號種子」最終排名決定戰,政大靠團隊積極鞏固禁區,兩隊的總籃板數,出現61比32的巨大落差。但團隊失誤這一項,經驗老道的健行科大,節制地控制在11次,反觀跌跌撞撞的政大,全場失誤有兩倍之多——23次。導致下半場戰局仍然膠著。
最後兩分鐘決勝期。
雙方一來一往。每回攻防,現場觀眾的鼓譟,幾乎直掀體育館屋頂。
第四節剩1分51秒,健行前鋒陳范柏彥切入禁區,對抗單打已背負四犯的政大前鋒涂亦含,球未放進。
74:72,政大領先。
第四節剩1分29秒,政大後衛林彥廷三分出手未進,自投自搶,禁區擦板,放進兩分。
76:72,政大領先。
第四節剩1分17秒,健行後衛高錦瑋中距離跳投,球沒進。
76:72,政大領先。
第四節剩1分01秒,政大前鋒張鎮衙接獲後衛林勵妙傳,三分線起跳。一箭穿心。
79:72,政大領先。
第四節剩50秒,健行後衛高承恩三分跳投,進球。
79:75,政大領先。
差距剩4分。
第四節剩45秒,健行前鋒劉丞勳接到谷毛唯嘉的抄截球,準備直接衝擊籃框。
不料,籃下放槍。政大後衛林彥廷跑上前死命抓下籃板。
懊惱的健行科大,趕緊執行犯規戰術凍結時間。
4分差,勝負看似底定。接下來是考驗政大球員罰球穩定度的時候。
過關。
終場比數,84比75,政大擊敗健行——在預賽賞給他們一敗的那堵高牆。
人手不太夠的政大,七人帳面有得分紀錄。前鋒張鎮衙砍下17分、13籃板,後衛林彥廷多次硬扛禁區,砍下22分、10籃板。
而先發控衛林勵,仍然維持全隊攻守運作,甚至不只指揮跑位,還多次在健行後衛群殺進殺出,全場斬獲12分、10助攻。這段期間他完成了球隊賦予的任務,堪稱UBA時期的個人里程碑。
他還是那個對自己有極高要求的松山高中MVP。
為了嘗試打好一個原本自己不熟悉的位置,入學的這三年,他忍受被輿論輕蔑,被嘲弄的滋味。
回到宿舍,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無數個夜裡,他經常在比賽的挫敗中咬緊牙關。
為了回應那個接下戰帖的自己,為了信守對球隊的承諾。
在逆境中,一群人若想要一起到達某個地方,放下自我,是每位成員必經的功課。
預賽期間,還不敢完全放開來打的莊朝勝、李允傑、黃子軒、蔡宸綱,在這段球隊已無路可退的時刻,承接重擔,狂放三分冷箭、有裡有外、得分籃板雙十,接連各自打出了他們本季在UBA的代表作。這個隊長林彥廷與林勵的新後場組合,讓政大在八強戰的平均單場團隊助攻次數、團隊籃板,依舊超水準演出,毫無掉鏈的疑慮。比賽的考驗越大,以王凱裕、張鎮衙、蔡宸綱、涂亦含為輪替的政大前鋒群,也打得越無私。
儘管原先的主力陣容遭遇顛簸,但雄鷹們靠著對團隊的堅定信念,在風暴中挺直身子。
超越去年的自己
「如果某幾位球員總是可以拿到非常優異的攻守數據,但是球隊卻一直輸球,這是不是他們期待的結果?」子威教練多次在專訪說,他特別挑戰年輕球員們去思考:「到底是你個人成就團隊,還是團隊成就個人?」
攤開2022年,UBA聯盟的平均得分排行榜,會發現前十名找不到任何一位政大球員。
這支球隊的得分點太廣。
在場上,誰該得分?不是所謂的「主將」,而是此時此刻,場上站位、傳球時機最好的那一位球員,讓他得分。場上另外四人會迅速形成一種默契——這一回合就是由他來完成進攻。無關這人在球隊的年資、地位。甚至觀眾也極少看到其他四人閃一邊,看球隊老鳥表演一對一單幹取分。
他們眼中隨時找得到隊友的位置。
政大雄鷹們,經常不下球,用最基本的傳球,找到合理的出手人選。靠耐心的傳導,裂解對方的擺陣。回歸如此「籃球基本教義派」的老式打法,這個建軍的核心團隊觀念,使場上五人同時變身利刃,對手放掉任何一位,都可能付上慘痛代價。這群球員過去雖然各自是一方之霸,但聯合一起,總是願意分享球,打得無私無我,成全彼此。
用頭腦打球的團隊背後,是教練團多年努力的痕跡——創造最適合這批球員的攻守體系。
合理的進攻,不鬆懈的防守。政大雄鷹成為全聯盟最會得分,同時也最懂得如何壓制對手得分的隊伍。如果觀眾細看政大雄鷹的所有比賽,會發現這兩項專才,出現在同一支球隊身上,毫無衝突。不只講究天賦、化學反應的半場進攻,他們連防守都精彩。
不論教練放誰在場上,那五位球員就是保持串連,樸實地按照球隊的風格進攻、防守,打出「本季UBA最佳團隊籃球」這塊金字招牌的極致。在教練團的心中,球員或教練自己,隨時都有可能因為生涯的新事件、新安排而必須離開,但唯一不變的,要永遠為後輩留下的,是「政大球風」。
「我們不可能只靠一兩個人擊敗其他勁旅完成衛冕。如果想再贏得一次冠軍,就要戰勝巨大的心魔,屏蔽掉那些阻止你專注的聲音。」
他們心裡清楚。
二月二十七日開始,年輕的雄鷹們終於體認到:冠軍球隊的其中一項特質,就是在逆風之中,始終彼此相信,保持前進。
一位前NBA球員曾說:「以前年輕,只在意今晚比賽我是不是先發,今晚我得多少分。後來我不再關注那些了。現在我只在意:『今晚,我有沒有完成教練指派的任務。』」
這支傷了三位先發球員的隊伍,接連在兩週內,迎戰臺師大、國體大、世新大學、義守大學、萬能科大、健行科大、臺藝大。
這是大四學長——前鋒張鎮衙在政大雄鷹的最後一季。深深烙印在這群隊友心上的,是他的祈禱。
「我不在意自己是不是本屆的『最佳前鋒』,但我希望政大雄鷹是『最佳團隊』。」
走過高山,行過低谷,這群戰友終於切實明白,全隊上下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
五年前,從未被高中優秀運動員優先視為「生涯選項」的政治大學,2022年拼盡全力,校史首次以八強賽七連勝——全勝之姿,鎖定最後決賽。
從最初姜豐年學長說出他對政治大學有這個遠大的夢想,被其他人視為「必死無疑的創業項目」,到今年,克服傷兵潮的雄鷹們,再次齊心集結,攻蛋四強。
走過八強賽,他們比之前的自己,心志更堅韌。
當事情發展不如預期,不妨閉上眼,讓心重新恢復清澈。
「直到我們看見,最想到達的地方。」
「櫻木,你喜歡籃球嗎?」
「我喜歡籃球!這次是我的真心話。」
—— 井上雄彥,《灌籃高手》
—
2022 UBA冠軍前哨戰
2022 UBA冠軍,獎落誰家?用一個週末揭曉。
球季倒數時刻,只剩最後兩場賽事。四強賽——政治大學對決萬能科大。
一開賽,政大遭遇進攻亂流。甫傷癒復出的丁恩迪、游艾喆,還無法回復百分百的戰鬥狀態,打得吃力。面對有備而來的萬能科大,開賽前10分鐘,政大無法打出自己擅長的風格:鎮衙迅速跌入犯規麻煩,艾喆無法有效組織串連球隊攻勢,掉球、把球傳出場,全場共賠上7次失誤。人手不足的狀況下,金字招牌的團隊防守,多次溝通失靈,讓萬能科大輕鬆開後門,寫意取分,
好在莊朝勝、林勵,從板凳出發的兩人,一上場即刻展現破壞力。外線、切入樣樣來,幫助雄鷹打開僵局,對萬能科大形成防守麻煩。一開局在三分線打得有點悶的王凱裕,在蜂鳴器響起時,全場貢獻兩次三分 buzz-beater,堪稱亮點。
從第三節開始,政大逐漸擺脫拉鋸。比賽終了,六人得分上雙。林彥廷13分、13籃板、3助攻,開機慢熱,逐漸步上軌道的游艾喆,拿下12分、10助攻。
9分之差,政治大學獲勝。睽違一年,再度叩關冠軍賽。
晚間,另一個四強賽組合,擊敗健行科大的世新大學,在油漆區笑傲稱霸。靠著三位行動力強的外籍生與長人坐鎮,狠虐健行。總籃板數以61比33,豪奪全場的進攻權。
去年世新在男籃冠軍賽逐冠失利,一心準備在同樣對手政治大學面前,上演復仇,挑戰同屆男女籃雙冠——這個歷史上從未發生的紀錄。
面對強勢主打禁區的世新球風,政治大學的球員們,知道若不改變策略,硬是選擇跟他們強碰油漆區,勢必會落得跟健行同樣的比賽結果。但身形略為單薄、瘦小的他們,該如何打贏這場與巨人之間的戰役?
有看過這季比賽的人,不難想像政大教練團最可能參考的戰術,就是使用外線攻勢轟炸,逼禁區長人做出選擇:「你要繼續待著,還是要撲出來?」
只是,想形成這股壓力的前提,是球員要「投得進」。在剛結束這場與萬能科大對戰的比賽中,政治大學的三分命中率,僅有25%,表現不甚理想。如果要跨過世新這座高山,必須要有更好的表現。
甚至可以說,他們需要比過去所有比賽,更超水準的三分精準度,才有機會打敗巨人陣。
三月二十日,禮拜天。距離冠軍賽只剩最後三小時。臺北小巨蛋外,政治大學的攤位,開始聚滿來自各方的校友與在校生,他們身著淺色應援服,準備進場為雄鷹球員加油。
在四強賽驚險過關的政治大學,今年會打出怎樣的一場冠軍賽?
他們必須迅速擺脫前一場的陰霾,備戰剛虐完健行科大油漆區的上屆老對手。
已經沒有時間害怕。
終於走到這一步。上了場,就別讓自己後悔。
最後一場球
政大雄鷹的區域聯防,不論陣形是32還是221,總是能形成對手心理極大的壓迫。科學鍛鍊的過程,讓他們擁有極佳的體力與專注度。小將們也許在高中時期,不一定是頂尖的防守悍將,但在政大雄鷹打球,防守基本功就是比賽的基礎。每一位球員,不論高中時的名氣、能力,進來這裡,都一樣從頭練起。
上千次,上萬次的橫移練習,預判對手的傳球路徑,誰斷球,誰擋人,誰跑在前面製造對方犯規,誰做大拖車終結者,就算是防守回合,政大依然像一台精細運作的機器,隨時只要一有人抄截成功,發動快攻,他們衝擊籃框,鮮少失手。
不難想像,跟政大交手,是場體力、心肺、專注力的全方位考驗。也許這些個別角色,放在其他球隊,你不難找出其他比他們外在條件更出色、更有天賦的球員,但是一上場就百分百維持這種態度與專注度的年輕人,並不多見。這一季,政大靠整個團隊,打造出令人窒息的銅牆鐵壁。他們不信仰個人單幹能力,而是選擇相信站在自己背後的隊友,盡力守好每一道防線。
政治大學雄鷹隊,有一群知道如何完成教練指示任務的球員。
如果觀眾跟了政大的每一場比賽,不難想像,這背後也許是上萬次的練習。用痛苦、汗水、淚水,堆疊而成的團隊防守陣型。而他們在小巨蛋的最後這場球,也驗證了:當這支隊伍,從上到下,全人全心把一件事情做到最極致,可以是什麼樣子。
這是一支連防守都好看的球隊。
比賽正式開打。
世新禁區的優勢,幾乎被雄鷹小將們撲面而來的三分雨轟垮,以接近40%的命中率(33中13)從一開始就進入壓制狀態。只要世新用上籃、勾射取分,政大外線球員就立刻在外圍開火反擊。雖然帳面上看似有來有往,世新大學的得分卻很難直接壓過政治大學,反倒越打拉得越開。
在八強賽後半段,逐漸打出自信的大一後衛莊朝勝,進入小巨蛋,更展現殺手本色。含前場四強賽,週末兩場決賽,三分球共12中6,幾乎每次教練一換上場,完全不用熱機就可以直接開火,甚至製造漂亮的3+1加罰。面對這種等級的射手,世新陷入兩難,守也不是,不守也不是。
最後獲頒冠軍賽MVP的王凱裕,共轟出5記三分彈,包括一次隊友抄截後,漂亮的快攻爆扣,砍下22分。
不斷製造世新後場壓力的先發控衛游艾喆,最後傳出破本球季紀錄的18次助攻(個人本季單場平均7.9次助攻)。
紀錄台顯示,世新大學團隊總籃板數,以50比32勝過政治大學,但全場發生22次失誤。而政治大學的團隊總抄截數(14比8)與助攻數(25比12),上到接近對手的兩倍之多。
「不能讓剛回來的恩迪再受傷了。」
政大雄鷹的每位球員各司其職,讓球保持流動。這40分鐘,他們完全克服了身高、體型的劣勢,用速度、外線,與靈活的攻守轉換,打出了一場極具政大球風的比賽。
第四節,比賽終了。74比65。
2022 UBA冠軍,政治大學,順利衛冕。
後記:優秀,還是偉大?
建立了一支籃球隊,政治大學究竟想要做什麼?
只是找一群球員,不斷贏得比賽嗎?奪冠,然後衛冕,接著挑戰三連霸,生生不息,僅止於此嗎?還是背後有什麼更遠大的目標?
從開始知道政大雄鷹的故事,筆者常常思考,為什麼這支球隊的存在,值得校友感到榮譽,並且繼續把這個故事延續下去。
既然剛度過這個顛簸的球季,這個章節想說一些心情感悟。
實在是湊巧,在三月二十日的冠軍賽這天,美國的NCAA(可想像成臺灣的UBA)出現了一則引發討論的話題,完全洗版了籃球界——第八種子的北卡大學爆冷打敗了第一種子的貝勒大學。一位長期關注運動的作者,開啟了「一個籃球強權學校設定的目標應該是生產出優秀的球員還是偉大的球員」這樣的討論。
筆者認同作者談到的「杜克 vs 北卡」人才觀察,也喜歡他說的故事。鼓勵大家連過去看,想一想裡面的核心精神。進一步思考,我們想要怎樣的體育產業,怎樣的教育,還有怎樣的運動員。
選擇一間大學就讀,如果只是為了打籃球,然後贏得冠軍,過程完全拋棄教育、人格養成、團隊觀念建立,也許是條極為輕省、容易的道路。
但長遠來看,一個運動員,能不能在漫長的職涯,懂得自律,懂得團隊合作,在最榮耀、富有的時刻,不過度揮霍;處在最艱困的時候,有辦法拉自己一把,挺過低潮。走入關係,走入婚姻,走入晚年,不只把自己的生活過得豐富滿滿,同時在職業舞台上獲得榮譽與成就,這一切,扣除無法改變的「命運」二字,影響最全面、深遠,最重要的,應該還是——教育。
從學生時期開始養成的看球習慣,途中或多或少研究過一些球員後來的職涯發展。在NBA舞台上,有不少天才型球員,去大學主要就是為了過個水。一在賽場上打出名號與身價,看到自己被放在樂透區,就迫不及待想找經紀人,準備棄學投入選秀,速速加入職業隊。一碰面,打鐵趁熱,先簽份合約,就可以順理成章,從此離開校園,開始以打球維生。年紀輕輕,就想帶著天賦與人氣,獨自走進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
在大學,他們並不期待去學習怎樣面對失敗與衝突,怎樣面對不順暢的溝通,怎樣在爭冠失利的時候,下一個球季持續專注在球場。而且就算又一次角逐失敗,也願意忍受挫折,磨練、蛻變,然後崛起,以更強大的自己,再次接受挑戰。
撇開性格養成,在籃球的技術上,某些運動員更想倚靠的是自己的天賦,還有與生俱來的體能優勢。而不是向專職教練、訓練員,謙遜地討教、學習與修正,或是律己甚嚴地在重訓室揮汗鍛鍊。
經歷完整的校園洗禮,與過個水就迅速棄學投入職業球隊的運動員,這兩者差異何在?如果做成分析圖表,有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在NBA,如果看兩三年還看不出端倪,可以試試看將樣本觀察期,拉長到十至十五年。讀者會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
當事件久久發生一次,叫作偶然、個案;當同樣的情況,你發現類似的模式開始一再重複,就知道為何有些NBA職業球隊高層堅持「只選耐心完成學業」的選秀球員,而且對於學校(其實背後代表的就是養成體系)也有該職業隊文化累積所屬的特定偏好。這些堅定到近乎信仰的意念,背後必有原因。
怎樣特質的運動員,生涯才會走得最長久,他們心裡太有數了。
我們每個人,不一定總是喜歡運動,也不一定有在運動,但是都活著一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人生,擺在我們眼前。
特別喜歡何立安博士對於體育競賽的描述。
他曾經問過聽眾:體育可以教會我們什麼?每個人各自練好了這項技術,帶到賽場上來一較高下,又可以讓我們學會什麼?
不論是怎樣的運動,一場體育競賽,其實就像是我們真實人生的寫照。
有可能你總是在賽前非常努力,但是在比賽的時刻表現不盡理想;反之,也有可能你一直不是個夠努力的人,但是在賽場上,獲得了幾次僥倖的機會,帶走勝利。
當蜂鳴器響起,比賽宣佈結束的時候,會有一份成績遞到你面前,告訴你這段時間努力的成果。不論過程有多痛苦,或是有多得意洋洋,比賽結束,一切都會結束——這就像是我們用最短的時間體驗、模擬「生命的過程」。
說穿了,透過體育,讓我們得以用最短時間、最低成本的方式,完整經歷一次模擬的人生。有幸運也有無常,但你深深體會,只要在競技的逆流中止步向前,就是開始往後退。
如果還年輕,還沒走完一趟人生,透過體育競技,你可以輕鬆進入一個隨時可抽身的安全領域,有足夠的想像空間,去體驗,何謂孤寂,何謂奮鬥,何謂失敗,何謂力不從心,還有,何謂戰勝自己的莫大成就感。這個經歷的過程,沒有任何討人厭的長輩說教,只有你的自我領悟與感知。有些非常共通的道理,體育,總能教會你。
有時,你感受到的,不只是賽場上的輸贏。它更刺激你勇敢探索生命的可能性,有更多的延伸思考與體會。身為群居動物,你也可以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透過與他們往來,也有機會更認識自己,雕塑自己,使自己變成一位更好的人。
臺灣人對體育課的想像,以為就是出去操場跑一跑,跳一跳。臨近大考,升學主義的學校,甚至經常把體育課借來考國英數,而且自認完全合理。就算體育正常授課,有人因著責罵,或是同儕壓力的取笑,受傷,長出影響一生的自卑與無助,覺得自己也許註定不適合運動,甚而討厭運動。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個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體驗這樣另類的「虛擬人生」。那個一生的選項,可以是籃球、羽球,當然也可以是慢跑、游泳。而要不要走向職業,純屬天賦、機運與個人選擇。
若你選擇要成為一位職業運動員,等於是必須一直面對這種「虛擬人生」:不斷上台,競技,結束,行禮,然後下台。隔天又上台。不變的是,賽後走出場館,你必定還有一個「真實人生」要面對。可能是家庭,也可能是現實的生活考驗。因此,你必須是一位對於「如何經營人生」這件事,極度專業、有想法、有武器,也有一套不輕易受撼動,足夠完備的價值體系的人。
有些運動員留不住靠著天賦賺到的金錢,並不是出於運動技術不夠精良,而是他對該怎麼作人,該怎麼自律,在最重要的青年養成時期,不斷錯失訓練與修正機會。導致後來在需要的時候,他們沒有支持自己的安全網。身邊沒有人伸出援手,給予真正有建設性的改進方向。他們只好艱辛獨行,迷失在漫漫長路中。
幸運的,可能苟活到晚年;運氣再差一點,甚至某天擦槍走火,引火自焚。
不少運動員晚年破產、潦倒,也有人因為養成時期缺乏科學化訓練的管理思維,背負長期競技的運動傷害,導致有一天不能再從事這個職業,而開始進入黑暗期——那一刻才發現自己甚至沒有好好打理基本生活的能力。
筆者默默觀察,發現政治大學從招募,直到球季開始的練兵到休季的移地訓練,都不只是為了「取勝」這麼單一的目標。
為了勝利,你會不會變得不擇手段?或是,你會不會教導你的球員,成為「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人?
如果一切都是為了教育與人格養成,有些事情,遠比「打贏比賽」更重要。因為,你可以贏了比賽,卻輸掉對手的尊敬,甚至賠上自己往後的人生。
運動員,該成為一位「健全的人」。
對球隊而言,運動員在大學的這幾年,該是教育、塑形的寶貴過程。關於人格培養、職業對接準備,怎麼面對自己原生的劣勢,如何戰勝逆境,如何有建設性面對自己的失敗,如何擁有健全、長遠、溫暖的人際關係——教育這個角色,確實是舉足輕重,無可取代。
教育的本質,應該要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註:推薦這篇訪問:【TSNA】張鎮衙奮力攻下每一分 只為讓阿公、阿嬤看到轉播特寫|李沅芷)
或許,正因為此路艱辛,政治大學才選擇堅守此路。雖然早已體悟在這個主張「個人英雄」的獨善世代中,團隊籃球似乎已經不再是年輕運動員眼中這麼迷人的優先選項,而有一群心懷裡想的人,依然堅持這麼做。
以一個深深著迷於 old-school 團隊籃球的校友,期待有一天看見這個理想開花結果。也許現在努力的事情,都不是兩三年內有辦法得到回饋的。而體育本來就是十年大計,最不需要的就是貪快抄捷徑。
看著政治大學,筆者時常會想起蘇格蘭文學家卡萊爾 (Thomas Carlyle) 說的:「一件事如果值得做好,就值得去做。」(Work is worth doing or worth doing well.)
相信總有一天,這些沈默的播種,在臺灣的體育界,會被看見,被瞭解。
而政大雄鷹招募的每一位球員,也會成為這個理念的成功範例,活成他們自己想要的樣子。
充實,有成長,雖然人生充滿起伏,但同時有能力體驗幸福。
番外篇:雄鷹幕後二三事——校友加油團
多年關注體育產業發展確實有感,熱血的HBL高中聯賽,若想對接職業聯盟的籃球賽場,中間的大專籃球扮演著重要的發展角色。它讓這群二十多歲的傑出運動員,擁有足以發揮空間的橋樑,為職業球員之路打造階梯。
如果大專籃球的動向,觀眾席總是乏人問津,球員也很難獲得更多的關注與資源。臺灣長期羨慕著其他亞洲國家豐沛、生機昂然的運動產業發展,欲望其項背,只能說是場奢求。
因此最後這一段,想來寫個番外篇。
切入的角度,不在球場上,卻可說是同樣有「雄鷹風格」的一群人。它可能跟球隊戰績、場上戰術,不直接相關。看球的這段時間,確實感受到,一支大專球隊長遠來看能不能成功,不會僅僅靠著上場的球員與背後經營的球團,就期待幾年內登頂、高飛,甚至挑戰連霸。
這群人的存在,是過往許多UBA球隊,並不常見的編制。
那是一股「隱形力量」。
筆者2009年從政大廣電系畢業,服役後便投入職場。最剛開始關注這支球隊,主要是出於四面八方的媒體宣傳,還有身為一介校友的好奇。因為本身沈迷看球,高中死黨 Michael 特別提醒筆者,政大的球隊經營思維完全跳脫傳統的校隊體質,若有機會,應該多多回母校支持。
這個叮嚀開啟了筆者這幾年的旅程。
就這樣,從一位單純站在外圍的觀眾,到真正接觸到雄鷹會、校友加油團。發現許多人是至少大我十屆的學長、學姐,當中沒有運動員,甚至為數不少的人以前根本沒在看籃球。政大雄鷹的出現,改變了他們手機的行事曆。他們永遠願意為這群學弟將時間「分別為聖」。每一季,都會按照這個球季公告的賽程,空出時間,不論這群球員去到什麼地方,就是堅持要主動前往現場觀賽,為他們加油。
不論在哪裡,他們一落地,就是大包小包地開箱,拿出準備好的加油板、標語、大聲公,傳遞加油棒,為比賽球員喝采、打氣。
「要讓學弟在每個球場比賽,都感覺像是主場!」
垂直海平面,他們可以驅車開上仰德大道的文化大學體育館;行進新莊,也可以向南推進到輔仁大學的中美堂。
再遠都去。
當球隊作客他方,學弟們上場,望向觀眾席,總會發現這條征戰之路,距離再遠,這群學長姐們,始終都在。
學長姐們站在那裡,不是因為學弟們會贏球,或是學弟們是冠軍隊,而是因為——他們選擇了政大雄鷹。
We. Not me.
這個校友加油團背後,有太多不求檯面上名望的人,無怨無悔地耕耘,甚至捐款贊助各種球隊比賽的大小事,觀眾們才有機會看到如今的榮景。這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如此樣貌的校友,筆者以為,不是單靠金錢就能打造出來的。
偷偷觀察學長姐們聊天的話題,與他們手機裡追蹤的動態、照片,不難發現,這群人發自內心深愛著雄鷹隊的每一位球員,像是自己的孩子一般呵護。
這群人,可以叫出雄鷹隊上每一位球員的名字(還會取綽號),也知道他們打球的風格(比如這位是擅長切入還是三分外線)。
坐在觀眾席,你能夠感受到,每一波進攻,學長姐們都用盡最大的力氣,跟在場上的球員,集氣、努力把籃球一起送進籃框。在球員防守的時候,他們也奉獻出自己的嗓音,想擋下對手的每一次切入、傳導與投籃。
鄰近賽事,加油團內,學長姐的分工極為精細。小至在比賽現場看到的加油道具、海報,大至運送師生從政大校園前往小巨蛋的免費交通接駁車的登記與安排,甚至是進到決賽的綵帶、應援扇該如何準備、發送。
於我而言,看政大雄鷹的比賽,真正最感動的,是這些外人可能永遠無法參透的小細節。而不是赤裸裸掛在帳面上的勝場數,或是冠軍盃。
政大雄鷹創立的那一刻起,這群人便聚集。隨著賽季進行,一個拉一個,聲勢日益龐大,像是一種集體信仰。政大人不服輸,不向現實低頭,想要努力做好一件事的這股精神,好比雄鷹們這些年一路自我挑戰的寫照。
那些蟄伏的歲月,政大雄鷹球員們甚至還沒撼動過男一級的四強大門。而這群臉孔早已養成默契,不分畢業年屆,不分性別。雄鷹的幕後,這群學長姐始終都在,直到現在。
在他們的身上,筆者感受到的籃球魂,令人敬畏。
每當聽到外校的人說,只要自己的學校能站出來一個姜豐年,他們也做得到。
或許他們說的,是這場傳奇的起點。但筆者想說,傳奇之旅,不會永遠止步在起點。一支球隊想走得遠,接下來,需要更多自動補位的戰友,不可能永遠只靠一個姜豐年征戰天下。(這支球隊的傳奇故事,可以點我,重新經歷一次這趟不可思議的旅程)
「透過籃球,把多年失散的校友,一個一個找回來。如果是在學時看過比賽的,畢業後,還會想再回來校園看比賽。在社會上,遇到跟自己同樣從這邊畢業的校友運動員,會有榮譽感,認識這支隊伍,也認同這支隊伍,而且願意支持、鼓勵這群人在職業道路上,成為更好的運動員。」
最初,就是這個「用運動串連眾人」的簡單構想。
姜豐年負責開疆闢土。而背後的這一整塊版圖,比外人想像的,巨大太多。
印象深刻,雄鷹外套上,裁縫了一句精神標語:We. Not me.
沒有「我」,而是「我們」。
—
看完2022 UBA冠軍的封王儀式,我獨自走出小巨蛋。
路上,常常想起那個問題:「是什麼成就了一支球隊?」
政大雄鷹這一路教會我的事,也許,比籃球更多。
■ 特此感謝高中死黨 Michael Guo、台南木工扛霸子 Shawn Lin 對於本文的協助。
動態錄影、平面攝影:柯智元(* 自由體育、SSUtv、大專體總、HBL、政大雄鷹球員名冊等特別標示來源除外)
—
部落格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