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靈果——見證臺灣耳機裡的新浪潮

by 柯智元
百靈果 Bailingguo live podcast


去了一趟百靈果在臺南的佈道大會——與國際接軌 (International Docking)。


在現場掛著工作人員證,四處拍照。晚上,與幕後團隊吃著火鍋,回想這趟旅程,實在是難以置信——我們幾個小時前親眼目睹了臺灣 podcast 的歷史事件。


回程的車上,我想從「教徒」的身份,慢慢嘗試捕捉記憶裡,一字一句,關於 國際狗語日報 X 百靈果News 的故事。


共四千多字,文長慎入。獻給教主。


百靈果 台南 podcast



如果有件事是重要的


2014年,三月,臺北的青島東路上,萬民聚集。


這次兼具物理與心理上的劇烈碰撞,深深影響了臺灣的政治局勢,直到今日。


那時,我仍在英國唸書,許多同世代的朋友,在臺灣親身投入了這場名為三一八的公民運動。


相隔一萬公里,被無數期刊與論文壓在深海的我,只能在作業繳交之際,偶遇時間夾縫,透過網路鍵盤參與。


百靈果的凱莉Ken,比我早學成歸國,也是在那個場合被啟發。當時,他們剛在扶輪社的活動認識,平時各忙各的,沒什麼機會交流。偶然發現對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聲援這場運動,便開始閒聊。


2014年,他們環視臺灣當時的媒體處境,發現臺灣觀眾對國際新聞,兩者的關係是徹底斷裂的。


這種極度陌生感(有些人甚至是恐懼感),讓他們不安,覺得這件事情需要從日常生活裡,發動一場徹底的質變。


當時他們年輕,什麼都沒有,只能在自身能力範圍內,不斷實驗、思考,這場「思維革命」該如何落地執行。


最開始,他們跟著當時各種運動的標語造樣造句,做了一個「無限期支持媒體國際化」粉絲頁,後來覺得這個名字太過「暴民」,可能無法進一步有效擴散。轉眼,又改造成「狗語日報」、「無料福利社」。


總之,萬變不離其宗。他們就是不斷練習,不斷自我挑戰——如何讓臺灣人對時事感到好奇。


那些年,他們跟一群同樣也關注公共議題的熱心朋友,嘗試透過拍片、街訪,觸及主題。雖沒什麼點擊量,也沒有引起大眾轉發、分享或討論,兩人仍舊如此耕耘,純靠著熱情支撐。不斷失敗,再不斷嘗試新的可能。苦苦攢積著經驗,雖然仍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於是,他們在節目常提到的兩位「師父」——小潘與寶拉,兩位駐守臺中的廣播人,終於出現在他們的生命中,為他們開啟了新的機會。


兩位前輩,在創作過程裡,慷慨地給予建議、鼓勵。凱莉與 Ken 這兩位形象鮮活的創作者,終於將對國際新聞的所有能量,直線灌注進本土 podcast —— 這個開發中的產業。


兩人終於擺脫枷鎖,自由揮灑,進化成今日我們所熟知的百靈果人設與樣貌。


轉變的時機,是出於他們想明白了:「不用再嘗試去成為誰,或是去考慮該怎樣受人歡迎。」


其實就是單純成為那個最完整的——他們自己——凱莉與 Ken。


百靈果 live podcast



被討厭的勇氣


百靈果目標做出「華語界最自由的國際新聞」。


他們分享看到的國際新聞,每週聊聊自己的觀點,雖不像英國BBC、美國紐時的風格,新聞敘述者語氣必須中立客觀。在百靈果,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他們習慣自然流露,像朋友間的閒話家常。


有時候從國際時事聊到歪掉,轉向成人議題奇異收尾;甚至也曾對同一議題,兩人突然發現對方持守不同觀點,好似不小心觸倒的骨牌,乾脆不按停止鍵,直接在節目上交鋒


如此珍貴的交流,耳機裡原汁原味,至今仍完全保留。若說他們相信「溝通是為了更瞭解彼此」,現實生活,節目裡,這兩人也是如此實踐。


不只一次專訪裡,凱莉與 Ken 說,每當錄音鍵一按下,他們後來發現,有時這是他們忙碌正職工作之餘,最能夠成為自己,最自在、放鬆的時刻。


過去不得其門而入瞭解國際時事,卻喜歡聽他們閒聊的聽眾,這時發現,國際新聞原來可以這麼有趣,原來聲音世界還存在這種播報與評論的呈現方式。


凱莉與 Ken 各自性格鮮明。他們成為自己,但不會讓人覺得難以靠近。近距離與他們工作,人設與他們在耳機裡的樣子,毫無衝突。


雖然凱莉與 Ken 在節目中看似奔放不羈,當聽眾提出相反但有見解的想法,甚或是不客氣的指正資訊時,他們也不吝在節目裡跟聽眾互動,包括認錯。


沒有沈重的包袱,也非科班出身的他們,從來不定位自己是什麼專業新聞評論家。他們在六年前,就是兩位希望引起大家關注國際新聞的創作者,這一路,不斷嘗試更換的只是載體,不變的是初心。


遇到外人酸言酸語,或是莫名的批鬥攻擊,仍在創業的 Ken 在專訪裡說,自己的情緒波動經常比凱莉大。而凱莉常以「這就是我們的能量來源」,四兩撥千斤看待攻擊。有時,他們的樂趣,是在節目中念出小粉紅的留言,然後大笑一番。


兩人在跌宕起伏的路上相互扶持。在臺灣的 podcast 未來仍舊不明的那段時日,堅持腳步,穩健向前。


在2020上半年,當媒體突然開始蜂擁而至,討論臺灣聲音產業的可能性,我們才終於發現,這一路,原來百靈果已經帶著這群聽眾,走了這麼遠。


由於兩人自身的英語能力精湛,平時接觸的新聞素材、podcast 或書籍,經常是第一手的英文素材。他們一邊做一邊學,學了就更瞭解,更瞭解就更能提出不同觀點。聽眾也如此,跟著他們一起成長。


Dave Chappelle, The Joe Rogan Experience 這些常在節目裡提到的國外優秀的 podcast,甚至是單口喜劇演員,他們的名字,是兩人長存心中,嘗試看齊的目標。


典型、傳統意義上的新聞人,應該很難想像這幾位標竿是何方神聖,而這就是凱莉與 Ken 不斷督促自己前進的典範。


非典型的創作者,當然也跟隨著非典型的楷模。理所當然。


百靈果 邪教 OK



「邪教」教主


在搜尋引擎搜尋百靈果或兩位創作者的名字,不難找到許多大型媒體的專訪資料。但我想,身為一位長期的聽眾,身歷其境,最值得拿出來分享的,還是他們獨有的「宗教力量」。


百靈果認為自己創的是一種「邪教」,兩人也自然成為了「教徒」眼中的「教主」。


他們在臺南的佈道大會,用ㄎㄧㄤ味十足,身著蓋頭的神秘藍袍,搭著竹筏出場,前進時,向左右信徒比著OK手勢(教徒私下也用這個手勢確認對方是自己人)。終於抵達終點,竹筏靠岸,兩人再爬上水中央的舞台。


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登場風格,確實很百靈果。


身為教主,他們卻從來沒有想要從教徒身上榨出什麼錢財。反之,努力推銷百靈果這個品牌,只是希望讓更多廠商願意向 podcast 這個產業投下資源,讓創作者有機會繼續提供免費內容給聽眾,跟臺灣各地的教徒們「廣結善緣」。


像小潘與寶拉一樣,凱莉與 Ken 被鎂光燈看見後,也鼓勵著許多創作者踏入這個新興產業,把各自領域的知識、心得,帶進來自己的原創節目,讓這裡變得更多采多姿。


他們從不吝提拔後起之秀,把新人推上收聽排行榜。就算眾多挑戰者隨著兩人的推薦一湧而上,會更加壓抑自己在排行榜上的表現。但這是產業多元化的必經之路。


不難感受,兩人始終期待這座島嶼的本土 podcast 產業變得更多元,更樂趣橫生。


凱莉與 Ken 的招牌訪談節目《KK Show》,只邀請他們覺得有趣,想要用一兩個小時,約過來特聊一番的人。不限名人或藝人,可以是阿爆,也可以是于北辰,選擇標準全由他們訂,也不是你願意付錢就真的會發你上通告。


開錄了節目,兩人發問也總是直球對決,標準的百靈果風格。他們不要嘉賓給「正確」的答案,他們想知道嘉賓心裡「最真實」的答案。如此直球,毫不拐彎。


在我心中,他們具備跨溫層溝通的能力與誠意,能夠邀約到不同政治光譜的人,與聽眾一同交流。在這個各種泡泡的社會,他們不斷為聽眾與其他觀點搭建橋樑。


這是現階段許多立場壁壘分明的網路 KOL,不只沒有意願,甚至就算有此念頭,對方也不給你機會做到的事情。


而任何人受邀來百靈果,聽眾都不覺得奇怪。因為這個舞台一向廣納百川。


與教主同行,一週三更。節目型態從國際新聞、讀書會到訪談,百靈果親力親為,開發出許多聲音創作者對於中文 podcast 的想像力。


讓自己喜愛的事,也成為他人眼中有價值的事。



百靈果 蝙蝠俠燈
百靈果 人潮 臺南 河樂廣場
百靈果 臺南 佈道大會 河樂廣場



讓影響力成為可視的實體


百靈果迄今累積的影響力,是許多創作者稱羨的。


而我猜,早些年,那段孤獨摸索,慌亂找尋,經常與挫敗度日的凱莉與 Ken,已經想得很清楚——如果有一天百靈果是個有巨大影響力的品牌,他們想成為怎樣的人。


身為任何領域的創作者,不論實際執行的角色,是設計、攝影、寫歌,還是企劃、錄音,當你默默低著頭,辛勤工作,某個瞬間一回頭,發現自己的背後已有一票支持者,這種苦盡甘來的記憶,能擁有,能揮霍,很是幸福。


2020年二月底,兩人與敏迪在河濱公園的實體活動大受好評。年中,便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在更大的場地,與更多的聽眾相見歡,進而再做更多瘋狂的事情。


他們招聚了一群很酷的夥伴,一步一腳印,立下了這塊里程碑——2020年10月31日的臺南——這可能是臺灣 podcast 產業現階段最高紀錄的參與人潮。 


私下的凱莉與 Ken,並不像某些鄉民所指——懷揣著留洋的優越與傲慢。相反地,他們是信仰邊做邊學的實作派。甚至,在讀書會的選書,有時候為了補足學生時期對臺灣歷史的不甚瞭解,他們會選擇硬書,嘗試透過做讀書會節目,把它們全數啃完。比如,跟二二八受難者有關的書——《陳澄波密碼》。


(當然,收聽率也很現實,結果並不討好,這件事情他們常常在節目裡拿出來自嘲。接著,兩人再集中火力,嘲弄一下經常沒聽讀書會的百靈果News 蛇編


自學器材,研究吸音的 Ken,骨子裡是個器材控,正巧完美補足凱莉的守備範圍。剛開始做節目時,他特別容易因為器材操作問題,而感到灰心沮喪一整天。


稍長我幾歲的他,經常在訪問裡說,推動他們如此嘗試,失敗了再站起來的底層動力,是因為他希望有一天,臺灣會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Make Taiwan a better place.)


這是百靈果的矢志。Ken 和凱莉,確實是用盡心力與時間,讓這件事可視化。


或許在旁人眼中「讓臺灣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只是一句籠統、平淡無奇的宣告,而在臺南河樂廣場,人潮爆滿的實體活動現場,再次聽到這句話從 Ken 的麥克風播送出來,我的心底卻頗有共鳴。


回頭推算,凱莉大概跟我同屆,也是在政大完成學士學位。我們升學時期用的課本氣味,在那個年代的臺北四處奔走,對周遭人事物的理解,或許有一點重疊之處。


我們認識臺灣今天得來不易的果實,也深知我們此刻正在面對的困境與威脅。


如今,我們三人都已年過三十,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實踐信仰——回家,留在臺灣,做好自己覺得該做的事。


每當點開百靈果,總會想起2014年,青島東路,我缺席的那場春天聚會。


我彷彿能再次看見,自己從大學時期參與各種公民運動,那些焦慮的倒影,若當時身在臺北,可能與他們擦肩而過的片刻瞬間。


如果有兩位年輕人,當時發下宏願,想讓更多臺灣人願意開始關注、討論國際新聞,究竟有沒有可能?


要做,就做到底。


六年。


這是一趟關於相信與實踐的旅程。


看著洶湧爆滿排隊的人龍,大家輪流與凱莉、Ken 拍照的舞台,我提著相機,站在小河中央,望向投影遠方建築的百靈果 logo。


想起那句老掉牙的格言:「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多少身影,多少立誓,在浪潮中被無情淘汰,只問發願的人能否持守。


最重要的事,相信你會沈默堅持,相信你會屏息等待。


直到世界終於聽見、正視你的聲音。


(全文完)

百靈果 彩排的 Kylie Ken


後記


這兩天擔任跟拍他們的平面攝影師,我個人最喜歡這張前晚彩排時的照片。


當時,他們抬頭望著夜空,說哇靠現在竟然是滿月,嘿呀實在是有夠邪教的啦!


兩人爬上舞台,跟燈光大哥研究燈光應該怎麼打「才可以更像邪教」,也詢問我的拍攝建議。


某個瞬間,這兩位邪教教主,靠著舞台邊緣,笑得很燦爛,我在他們無預警的瞬間,按下了快門。


每次看到這張照片,人物總是自帶音效——那是我每週通勤時耳機裡最熟悉的笑聲。


惟願這片土地上,心中有夢的創作者,在這滿月的夜,也喜笑顏開。


是的。臺灣會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


I believe.



全文作者、平面攝影:柯智元

英文版文章:https://musicfarmtk.com/eng-bailingguo-witness-the-new-wave-of-earphones/




2020-12-01 後記更新


百靈果在昨天發佈了紀錄短片(很用心,中英文字幕都有)

導演彥豪最初應該原本是側寫他們籌備這場實體活動的內幕,正好無意間捕捉到活動前因美國總統大選遭遇某些族群出征的歷史一瞬,他們在螢光幕後的狀態與心情。

0 comment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