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制吵什麼?——她們在意的,其實是一種被對待的方式

by 柯智元
AA制



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刻:一頓飯吃到最後,心裡只剩下一個念頭——「我根本不該來。」


那晚回家後,我邊刷牙邊想:「啊,我現在終於懂了。」


像是一道閃電打進我的腦殼。


原來這不是戰場,卻是很多人心裡最軟的那一根刺。


這篇不是為了幫某個性別辯解什麼,也不敢代表哪一方發聲。


我只是一個平常沒特別在想「誰要付錢」的人,突然發現原來這個小小的問題,竟然承載了這麼多複雜的感覺與期待。


這不是男生寫給女生的說明書,而是我想寫給每個還願意認真認識他人、也渴望被認真對待的人——那些沒被說出來,卻可能更重要的事。


小補充:AA = “Algebraic Average” 或 “All Apart”(各自分開)。「AA制」不是來自某個正規英文縮寫,而是中文語境裡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簡稱,用來指「各付各的」的分帳方式。




萬紅叢中一點綠



前陣子,我意外參加了一場蠻有趣的課後續攤。十來個女生擠在一張長桌上,只有我一個男生。


起初只是閒聊,沒想到最後大家竟然圍繞在「第一次約會男生該不該請客買單」這件事,聊了快一個小時。


網路上,看到相關議題的討論文章,我每次都下意識滑過。


直到今晚,我必須直面這個主題。甚至這些女生問我身為男生怎麼看。


說真的,當下我有點震驚。因為對我來說,那根本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議題。


至少,我從沒在第一次跟女生約會吃飯時,一邊扒飯一邊思考:「等等這餐該誰付?」


真的沒有。完全沒想過。


我更在意的是對方好不好聊、有沒有化學反應、她願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她對我的想法有什麼看法、我們喜歡的活動有沒有重疊⋯⋯這些,在我心裡都遠比「這餐誰付」重要得多。


但那天我學到一件事:很多女生並不是「在意誰請客」,而是她們曾經有過很多次——甚至太多次——糟糕的約會經驗


她們的失落,從來不是因為自己付了錢,而是整段互動裡,對方既無用心,也缺乏理解與欣賞。


那一餐吃下來,毫無連結,讓人懷疑:「我到底是來吃飯,還是找罪受的?」


當情緒仍舊卡著,然後對方又默默在結帳時等你掏錢包——你瞬間能不生氣嗎?


我之前聽過一個女生分享,說她約過一個男生,全程聊自己工作、股票和剛買的車子,對她的話總是嗯嗯喔喔。


她只想丟一句:「與其說你是來交朋友的,倒不如說你更像是來炫耀的。」


當晚,我也聽到有位女生說,對方一碰面就直接先講明:「欸,我們AA喔。」


這種宣告,似乎沒什麼主觀犯意,但聽在她們的心裡,不是很舒服。


我看著所有人的微表情,慢慢釐清了整件事的核心問題:這一晚,她們不是在討論「錢」,她們是在討論「感覺」。


我很幸運,在沒有預設利害關係的情況下,聽見了這麼多真誠的女性聲音。


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這個話題:所謂的「AA制」,根本不是在計算一頓飯的成本,而是在這段準備萌芽的關係中,雙方能不能一起創造「想再見面」的氛圍


後來我回家時,靈機一動,路上拿起手機問了 ChatGPT:「欸,這是不是很多人問過你,或是找你抱怨的問題啊?」


它很乾脆地回答我:「這是我收到最多用戶私訊抱怨的話題之一。」(看到的瞬間整個大笑)


以下是我根據當晚印象,理出那晚從女生們聽到的幾個重點,或許可以整理成這篇文章的核心。


這些主要是個人的詮釋與理解,還有主觀延伸「覺得也該加入思考」的層次。




AA 制其實不是在談錢,而是在問「你到底怎麼看待我」


一、表面上的金錢問題


看起來像在問:「誰付錢?」


其實在問:


「你怎麼看待我們的關係?」


「你會怎麼表達在意與尊重?」


「我們在生活中的價值觀能不能合拍?」


很多人的分歧不是經濟條件,而是「怎麼看待生活裡的選擇」:有人覺得 150 元的抹茶蛋糕是生活的小確幸,有人覺得那是浪費。那張帳單不只代表金錢,更像是一份生活觀察報告。



二、表面是AA,底層其實是「不想吃虧」的防衛


不少男生的心聲是:「我不是不想請,我是不想被初次見面的你當凱子。」


這不是斤斤計較,而是一種防衛姿態。畢竟在過去的文化裡,男性經常被預設要「買單」、要「證明自己可以養家」。


但當你把「請客」當作好感或性愛的入場券,那就已經走偏了。


因為女生想說的是:「不是你請不請,而是你覺得你買了什麼。」


也不是所有女生都習慣被請。她們堅持AA,反而是因為不想讓人誤會這是一種情緒交換或投資回報。


有些女生對金錢有高度敏感,她們會很怕欠別人什麼、也不想對方因為請了吃飯,就對她們有額外的期待。


尤其是那種請完客後,隔天開始「改口氣」的人——從關心變成催促,從聊天變成問話。


那瞬間讓人很清楚意識到:你請的不是一頓飯,是一次交易開端。那一刻,比沒請更令人失望。


那種「我寧願自己付,也不想模糊界線」的想法,說實話我也能理解。



三、「AA不AA」,其實是測試雙方願不願意談「關係結構」


金錢其實只是表象,真正的難題是:你們有沒有辦法「好好談」?


你可以請客,對方可以回請;你可以選擇AA,但要有其他方式表達「我在意你」。


沒有人期待約會像一場千錘百鍊的TED演講般完美,但對話裡有尊重、有交集、有適度的自我揭露——那就是加分。




不只是誰付錢,而是這頓飯後彼此能不能讀懂對方


如果我是女生,第一次見面就要面對這麼多無聲壓力,我可能也會在某個時刻想:「不然你請我吃飯好了,至少讓我今天不要太虧。」


試想,難道她們沒閃過這念頭嗎?


「我今天可是花了一個小時打點自己,才決定出門耶。」


多想一步,這不是物質崇拜,而是對當下情境的一種情緒補償。


我猜,很多女生不是在討價還價,而是想找回一點主控的假想——那種「有人真的想好好認識我」的感覺。


相對的,她們心裡可能會想:我花了漫長的時間準備,結果你卻讓這場約會變得這麼沒誠意。


用請客測試好感,是有些男生原廠設定「我本來就該做的事」。


而這個預測行為,也可能引導不少女生這樣聯想:「他願意請我吃貴的,就是有心」,但其實行為與情感沒有完全對等。


好心請客,卻被拒絕:另一方可能堅持AA,請客的人卻覺得沒被接納,導致尷尬。


這些都可能是大家在吃飯結尾時,閃過腦袋「預演」的念頭。


我們總擔心自己在異性面前丟臉,但有時候又不知如何是好。


我以為,拉到更高的層次來說,金錢不是關鍵,價值觀才是問題:收入多寡往往不是最大阻礙,而是「你怎麼看生活的樣子」。


我的經驗與觀察是,兩個人走進長期關係後,大多數人自然走向合作分工:伴侶間最後會變成「你洗碗我煮飯」、「你多出錢我多打掃」這類默契。


國外有位生理男性的單口喜劇演員說:「連一頓飯都不願意請,要怎麼結婚生小孩?」


現場掌聲雷動,因為大家都聽懂了那句話的弦外之音:請不請客,好像代表了一個男性能不能負擔未來的責任。


我理解這種話背後的情緒與推論。


但我也想說:這樣的直覺推論,有點扯太遠。我會保留這樣的敘事是否成立。


請一頓飯,不等於「願意為你養家」,不等於周星馳的那句經典台詞:「欸,我養你啊!」


有些人第一頓就掏錢、送花、打卡上傳,轉身後卻人間蒸發。


這樣的人你還要嗎?


有些人從頭到尾都堅持 AA,但實際上你們走下去後,他願意陪你走過創業低潮、下班後幫你照顧狗、幫你訂機票、修簡報。甚至你那位壞脾氣的家人,他也能完全包容、體貼,進退得宜。


這樣的人你會拒絕嗎?


是的,人世間是複雜的。很多我們推論的:只要出現A,他也一定B。而現實狀況就是:不一定。


這,就是現實世界的原樣。


如果有個月光族主動說要請你,我想你也不會因此心動,因為他似乎連自己的財務都有點難照顧好。


若我是女生,知道他在財政紀律上是如此幼稚、缺乏管理能力,我會搖搖手,主動說:不如,這餐我們就平均分攤吧。


如果是考量找一個伴侶,也許我已經將他淘汰了。


畢竟,我又不是要教育眾人的學校老師,我只是想好好找一個能一起生活的人。


反之,如果有個富裕階級的男生,第一次約會就直接挑米其林二星,要你不用擔心,人直接來,他會買單,也不等於他這樣就是有誠意。因為對他而言錢從來不是問題,所以對朋友,對你,對所有女性,他一概請客。


你並不是專屬得到這樣的他。從外人看,就是你想要「攀」上去。


如果這樣的請客你也表示接受,他心中也不一定認定你是適合的伴侶。


因為他還可以開更多條件,站在「買家」的角度,細細審視你能提供的所有條件,一條一條拉出來核對,看你配不配得上共享這樣等級的財富。


你讓自己落在「被挑選」的位置,是因為這段關係從一開始,權力早已不對等。


而現實是殘酷的。檯面上,你的財力若遠不如他⋯⋯所以如果你一向認定金錢是主宰,那你就是選擇了「他在我之上」的固定站位。(但這不一定是感情關係健康的預設狀態,只能中性說明:你們兩方經濟實力嚴重失衡)


所以我覺得,與其用「誰出錢」來預測對方的長期價值,不如觀察這個人有沒有耐心、有沒有誠意、有沒有用心嘗試瞭解你。


當你設定自己是一項商品而不是人,那對方理應也可以直接估價,然後出價。在這個思維裡,如果你要的就只是請客(而不是找尋潛在可能最適合的伴),那約會只需要開宗明義找「純粹有錢」的人,必定不會讓你失望。


但女生的第一順位,真的是錢嗎?或說,真的只有錢嗎?


那晚,我聽了一整輪,發現也未必——錢,真的不是她們真正想討論的事。


待了一晚,也沒有要說誰對誰錯,只是希望我們前往約會的路上,盡量保有「健康的」初心:


一頓飯能不能換來下一次見面,從來不是因為誰付了錢,而是誰讓這段相處變得值得期待。


我覺得,好的約會從來不是一場「對價關係」,而是一段「真誠的嘗試」。


你們在模擬的,是之後可能的生活樣態,只是這一場一兩個小時的模擬,是盡可能低成本、低耗能、有明確時限的「實體迷你實驗」。


以前我真的看不懂AA不AA有什麼好吵的,現在才想明白——因為金錢看來是這頓飯裡,唯一有辦法量化、衡量的東西。


所以大家爭論的,其實只是表象;而真正該談的,往往被忽略了。


這一刻,我真正體會到的,並不是該由誰來買單,而是每個人都值得一場開心的約會,就算你們後來沒有走到一起。


我覺得,一場讓人期待的約會,是需要長期練習與經營的課題。


寫出這一篇,不敢說自己提供了什麼答案,而是我聽完一整晚各路女性約會經驗後的整理與反思。


無論你是誰,不論性別,我想我們都遇過那種「吃完一餐就想快逃」的對象,也想過「要是對方願意再說一點他的心情,我可能不會那麼失望」。


如果你也是曾經在約會裡感到失望的人,也許你會懂,我真正想說的不是「應該誰付錢」,而是——「你值得被好好對待。」


比起誰付帳,我更想問——你是那個讓人想再見面的人嗎?


因為這個問題,比價格更深刻,也更難用標準答案來偽裝。



讓人願意再見一次的從來不是價格,而是感覺。


有些人值得為他買單,而有些人,讓你甘願付出的是心意。你會分得出來的。








影像來源:Canvas

0 comment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