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看到「AA制」的討論文章,我每次都下意識滑過。
直到今晚,我必須直面這個主題。甚至這些女生問我身為男生怎麼看。
說真的,當下我有點震驚。因為對我來說,那根本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議題。
至少,我從沒在第一次吃飯時,一邊扒飯一邊思考:「等等這餐該誰付?」
真的沒有。完全沒想過。
我更在意的是對方好不好聊、有沒有化學反應、她願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她對我的想法有什麼看法、我們喜歡的活動有沒有重疊⋯⋯這些,在我心裡都遠比「這餐誰付」重要得多。
但那天我學到一件事:很多女生並不是「在意誰請客」,而是她們曾經有過很多次——甚至太多次——糟糕的約會經驗。
人際 | Relationship
你還記得那首歌嗎?《失戀是生命的常態》。歌詞你不全記得了,但那個歌名,你一直記得。
不是因為悲觀,而是因為它某種程度說中了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經驗。
對於適合的人,你想過自己是不是太挑?是不是該放低一點標準?但你知道,不是那樣的。
不是你有問題,只是因為——你長大了,清楚自己在找什麼了。
而這件事,是很多人到三十歲都還沒搞懂的事。
多了歷練,挨了傷口,面對過一些人生必考題後,你已經跟她們不一樣了。
你很清楚,關係裡最傷人的,不是爭吵,而是男生那句吵架後拋下的:「我後來決定不再挑,將就了,最後才選擇了你。」
那句話你一直記得,因為你不願讓人承受同樣的羞辱。
說真的,不只條件好的女生有很多追求者,
在異性戀的世界裡,條件好的男生也是。
而條件好的人,最常遇到的,其實不是被誤會高傲,而是——你沒說出口,他就會以為你沒意思。
三番兩次之後,對他來說,如果你沒有主動、積極回應,他可能正在理解為:「你沒有想更靠近我。」
於是,他就會默默把那份靠近的意願收了起來。
有涵養的人,往往更怕讓彼此尷尬,也不願讓自己失禮。
他在意的不只是你怎麼看他,更是你會不會因此不舒服。
比起洗碗,很多人對「夫妻分房」的誤解更深。在我的認知裡,分房論不是提倡冷淡,而是尋求一種讓愛更長久的智慧。
一個家不一定要大,但要確保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哪怕只是晚上睡覺的幾個小時。
這不是冷漠、情感降溫,而是對於伴侶的世界,一種更深層的尊重。
某一晚,我們難得聚首,聊起那些無法避免的「被冒犯」時刻。發現這些經驗在荒謬之外,竟也藏著幾分啟發。
K 提到,有些人知道長期徵友的他喜歡男生後,總是很自然地問他:「那你為什麼不去喜歡女生呢?」
他停頓了一下,臉上的表情像是想笑但又忍不住皺了皺眉:「但他們從來不會問一個剛認識的異性戀男生,『嘿,你為什麼不喜歡男生啊?』」
身為一個異性戀男子,我聽了點點頭。
「其實,我也有類似的困擾。雖然看似不同面向,但尷尬程度跟你遇到的勢均力敵。」
常在想: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個人能徹底滿足我所有需求嗎?如果真有,那我是否也能同樣滿足對方的需求?(畢竟「憑什麼只有你一個人在爽」的公平問題總是存在)
我更好奇的是,大家是用哪一種標準在判斷「這個人能不能和我一直走下去」?
因為立場各異,我逐漸雕琢出了這個萬用問句:「你找的是愛人還是長期伴侶?」
真是乍聽起來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問題。
誠實說,這是我經常自問的題目。因為人生中了基因樂透,提早遇到一些狀況,迫使我開始去想像,只是想找樂子的人,看到我這副狼狽樣會不會離開?換言之,如果喜歡的女生遭遇跟我完全一樣的悲劇,我是會斷然放棄這段關係,還是不顧一切,堅持陪她走下去?
我們終其一生,不是為了要滿足每一個人,
而是要找到跟自己同頻共振的那一部分人。
我只來這上世間數十載,
有他見證我的老去,
是我能想過最浪漫的事情。
但如果他沒有到來也不要緊,
我一樣在這世界活過自己的精彩。
在這麼個人出現之前我想好好照顧自己,
照顧好我身邊在乎的人。
人們想找尋一勞永逸的幸福。研究表明,堅信存在靈魂伴侶的人起初會對伴侶充滿激情,尤其是一切和諧、順利的時候。
但當問題不可避免地出現時,他們便會認為這意味著彼此不是「命中註定的人」,所以他們不去嘗試解決問題,往往過早地結束了原本有希望的關係。
他們沒有為幸福而戰,卻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焦慮上。
另外也有統計數字顯示,他們更沒可能原諒對方,也更難看到共同學習、成長的可能性。
當一段關係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他們更可能選擇放棄,重新開始尋找「對的人」,或讓自己陷入不快樂的狀態⋯⋯
「愛情不容易。如果發現眼前是對的人,兩人應該都不會輕易放棄。」這句話真的值得信賴。
一方被拒絕,背後總有其原因,就算當下他們不一定有勇氣說出真相。不管是不夠愛,或是對方有其他選擇,也或許是,在你身上察覺到令人猶豫的東西。
遭遇表白失敗,你可以選擇悲傷,也可以選擇堅持等下去。但記得,Gina 等待了我這麼久,如果不愛,那終究是不愛。
說到「以為的惡意」,我看到有人把漢隆剃刀做了推廣——
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
能解釋為無知的,就不要解釋為愚蠢。
能解釋為可原諒的錯誤的,就不要解釋為無知。
能用你未知的其他原因解釋的,就不要解釋為錯誤。
我看這的確是一個一層比一層更友好,也一層比一層真實可能性更大的序列。有這樣的精神,你會減少很多無緣無故的憤怒和壓力,你跟他人、跟世界的關係都會更好。
「該怎麼找到對的人?」
前一段時間正好分享了之前閱讀的心得。
發現人們由於經常不知道對的人輪廓應該是什麼樣子,所以用不適合的標準去套,努力想要從一個池子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對象。站在科學的觀點,這無疑緣木求魚。
這一來,回頭研究人際最 hard-core 的底層邏輯,在這種時候就顯得特別有必要了。
所謂科學化訓練,用意就是引導你如何「違反直覺與本性」,做出長遠來看更接近正解的決策。
而這種正解,最一開始如果直接告訴你,你會搖搖頭,噴笑説這些論點是錯的,他們不夠瞭解你。
很可能是你還不夠認識自己。
『噢,她有說,稍後到了台北車站,想自己一個人到附近走走。那一帶,包括西門、中山,她都很久沒去了,想自己逛逛。』
細細品了這句話。我再次確認。
「喔好。意思是女友不用你陪?」
『對。不用。』
「她會明講?」
『是的。需要一個人空間的時候,我們都會直接明講。』
「可以直截了當,蠻好的。」
『必須明講。雙方都是。』
「嗯,看來你們的相處模式,蠻獨立的。」
『哈,這就是成年人的愛情啊。』
沒有必要去找和你有共同愛好的人。喜歡不同的活動沒有問題。你們只要給彼此留出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各自探索各自的愛好就可以了。
⋯⋯我的客戶來找我的時候,經常帶著一份長長的清單,上面列著他們理想中的伴侶應該具有的特質。但奇怪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和那麼多的人約會過,相對來講經驗不足,尤其是要判斷在長期的親密關係中和對方是不是合得來時更是如此。然而,我們認為自己是專家,知道什麼能使自己幸福。
重點來了!請在這句話下面畫條線: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什麼樣的長期伴侶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
以前人們通常認為男女成就的不同是跟智商分布有關。可能女性總體學習成績更好,但是男性智商分布的標準差更大,也就是說其中有更多特別聰明和特別笨的人。大人物都應該是特別聰明的人,所以男性多。
可是智商高不等於成就就大。而且我們看到的是不僅僅是大人物、社會上幾乎每一種工作都是男性做得比女性好一點。所以看來蘇珊·平克解釋更有道理,兩性成就的差異是因為兩性的思維方式和人生策略不一樣:女性有天賦,但是男性走極端。
大人物都是男的,是因為男的特別在乎成為大人物,他們一心一意地追求職業上的成功。女人有能力,但是不願意把全部身心放在事業上。這正好是兩性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的結果。
看到誠品人分享的一段文字,關於「陌生人之吻」。覺得有趣。
從一位異性戀男性視角切入,其實對於這類故事,小時候我一直很疑惑。
「如果親了沒醒,怎麼辦?」
長大後,問題開始變成:「如果親了,也醒了,怎麼辦?」
後來發現,這一切不只是時代問題,而是赤裸裸的原則問題。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