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迪選讀——手機裡的國際新聞台

by 柯智元
敏迪選讀——手機裡的國際新聞台


敏迪選讀今天正好兩周年啦!這間小牧場開張後正式的第一篇文章,就獻給敏迪了!


今年十月底,參加完百靈果在臺南的佈道大會,一直想找時間向各位介紹敏迪選讀。


為什麼呢?因為除了國際新聞,這個 podcast 節目,對我還有另一層重大意義,繼續看下去就知道囉。


這篇文章將會分成上半場與下半場。


上半場,是我描繪新聽眾關於敏迪選讀的使用說明。條列了我心中的幾個條件,如果你有類似需求,那敏迪應該會是你今後可以試試看的 podcaster。


下半場,我會聊聊我是怎麼知道敏迪這個人的,會比較著重在講:我眼中的敏迪選讀。


本文歡迎各位斟酌使用。



上半場:敏迪選讀適合我嗎?



測試看看,你對於國際新聞的態度,有沒有下列幾點想法:


一、知道它很重要

二、想認識,但真的很怕煩悶無聊,或是看來聽去,找不太到跟自己身為臺灣人的關聯

三、沒有前因後果的脈絡,曾經嘗試過,但是真的跟不下去,還是放棄了

四、希望用大白話的鄉民語言說給你聽

五、不排斥敘述者有自己的觀點與立場

六、有時想看文字,有時又想用聽的



以上條件,如果至少命中三項,我覺得敏迪選讀可能會是你的好朋友。



來一一開展說明。若有更詳細,可對應的資訊,我會在旁邊附上,歡迎參考:



一、知道它很重要


你的理性上告訴你,身為一位成人,經過生命歷練與思考,應該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請注意用字,我是說世界觀而不是國際觀)而世界觀最基礎的累積,是每日積沙成塔的各種知識。


(推薦:敏迪選讀 7/6,索馬利蘭介紹)



二、想認識,但真的很怕煩悶無聊,或是看來聽去,找不太到跟自己身為臺灣人的關聯


不一定每個國際新聞都將直接關係到臺灣。但確實有不少是臺灣可以參考、借鏡的案例。就算理性上清楚,但傳統電視國際新聞的服務方式,有時你感到不得其門而入。


(推薦:敏迪選讀 3/30,國際組織大整理)



三、沒有前因後果的脈絡,曾經嘗試過,但是真的跟不下去,還是放棄了


敏迪不會直接突然跳進去講一個大事件。反而經常從事發的最源頭說起,尤其是牽涉文化、族群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攤開地圖,先看看這個地方或國家的地理戰略位置,大部分是敏迪最常出現拆解國際局勢的入門思維。地理的輪廓與相對座標,註定了一半這個國家的命運。沒有先掌握這個資訊,就只是霧裡看花。


(推薦:敏迪選讀 2/3,中東和平計畫)



四、希望用大白話的鄉民語言說給你聽


不想要動不動就聽到一堆大字、專業術語,相信新聞可以用白話敘述。甚至不排斥使用鄉民語言來接收資訊。


(推薦:敏迪選讀 2/24,馬來西亞宮鬥劇)



五、不排斥敘述者有自己的觀點與立場


中規中矩的傳統新聞頻道風格,不是你的追求,你想聽一個「有人味」而不一定是一名「專業主播」跟你暢談國際新聞,而且現階段還沒試過敏迪的敘事風格。





六、有時想看文字,有時想要用聽的


雙棲是敏迪選讀這個載體的獨特強項。因為敏迪正好就是文字起家的,部落格網站甚至最近剛完成改版,變得更方便讀者查找、瀏覽。所以囉,通勤時想聽,就打開 podcast,用筆電突然想到要搜查時,就打開部落格。兩邊自由轉換,無縫接軌。

敏迪選讀 logo
影像來源:敏迪選讀 臉書粉絲頁


下半場:敏迪選讀在做什麼?



好,看完那個檢測表與我個人推薦的幾個代表性單元,現在你可能心中有個輪廓了。現在來多聊聊我眼中的敏迪選讀吧。


最剛開始知道敏迪,是因為有位年輕媽媽向我熱情推薦。


那時候,敏迪選讀每天早上八點十三分,固定在 Line 上會推播國際新聞(現在已經沒有這項服務了)。因為頭貼設計第一眼我就覺得蠻有趣的,所以一直有留下印象,偶爾通勤,滑開點開看看裡面在講些什麼。


會真的開始固定追蹤,起源於我個人的一場意外。


那時我生病,被送進急診,醫生判定需要留院觀察後,我就開始遙遙無期的住院。每天吊著點滴,哪邊都不能去。成天躺著,全面禁食,連水也不能喝。每天就是打足六到八瓶點滴,這種生活步調實在難以忍受。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敏迪選讀成為了我這種病友的最佳良伴。


那時臺灣還沒什麼人在談 podcast。我很早以前有在 Spotify 上,對著敏迪選讀按下「關注」,但還沒有機會仔細點進去,好好細聽一番。


很好,我現在已經躺著了,啥事都不能做了。靜養時日能幹嘛?來聽一下好了。


這一點開,不得了。我開始了彎道大超車的猛力加速,每天狂追進度。出院時,已經幾乎把敏迪選讀全部的集數追完。


當時躺在病床上,用1.5倍速播放,不算太快也不會太慢(覺得用這個速度講話對我的吸收程度正好),彷彿身在臺灣的病房,親身目睹了泰國未來前進黨的遭遇,更一一聽完了美國總統大選初選候選人的介紹,因為敏迪當時橫跨民主黨與共和黨,幾乎為每一個大位挑戰者,都開一集細講,包括臺灣人當時還半生不熟的楊安澤 Andrew Yang


一氣呵成聽完,心裡當時浮起了第一個疑惑:「嘿!這麼用心的內容,商業模式是什麼啊?怎麼可以不收費啊????」


我想,如果每個人都只想著「哎呀真的好優質喔」,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創作人怎麼可能撐得下去啊?


於是,我主動按下了敏迪的嘖嘖集資專案,成為其中一位長期贊助戶。


(「每個月59元,只要一杯咖啡的錢」,這是早期敏迪在單元破口放進的口播逐字廣告語)


此時,好奇的你或許會問:「那如果我還不是贊助者,聽得到節目嗎?」


可以。因為敏迪並不是以「你是否是會員」來區隔聽眾的。現階段,APP裡的 podcast 與文章都是你可以自由取用的。CP值高到令人流淚,真的太佛了……(歡迎直接去 APP store,查「敏迪選讀」,安裝到你的手機)


此刻,你感到狐疑:「啊既然本來就聽得到,你為什麼還要付錢?!」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也曾經是藝術工作者啊,而我真心希望這位創作人可以繼續陪我一直走下去,支持敏迪繼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啊。


如果你也想看看我剛剛提到的贊助專案,歡迎點擊這裡。(聽了真的喜歡,再回來這邊按也不遲)


每個月敏迪會定時寫一篇會員專屬的私藏文章,是部落格上沒有的系列唷。敏迪前期寫的大量文章,主要在說明自己是如何吸收國際新聞的,光是你贊助專案,點進來看完這些限定文章,就很值了。


敏迪在私藏系列,會談到更多自己的成長故事(真的是蠻掏心掏肺的),還有製作選讀幕後的心法、私人每週的時間管理術。雖然敏迪不斷強調自己其實是很懶的人,但我覺得強盛的執行能力或多或少補足了蠢蠢欲動的惰性。讀完這些文章之前,真的感覺不出來兩年來穩定輸出的敏迪究竟哪裡懶⋯⋯XD


曾經讀到敏迪八月的那一篇訂閱一周年Q&A,有用戶提問:「你有沒有不想寫國際新聞的時候?」


難以忘記敏迪的回答,稍作節錄。


「說真的還真沒有。⋯⋯現在都還沒有不想寫的時候。」


以一個始終對於推廣國際新聞懷有使命感的人,雖然在常人看來不可置信,在敏迪心裡,卻真是最理所當然的回答。




自律+自學的敏迪



如果翻閱敏迪早期的專訪,會發現這人怎麼一直戴著面具啊?(真的是物理上的面具,不是譬喻)


因為那時敏迪還不習慣以真面目面對觀眾,而且認為自己的定位是文字與聲音的國際新聞,不需露臉。


但有意思的是,我主觀覺得敏迪的聲音頻率正好適合做 podcaster,有些創作人的天生麗質,是外界強求也求不來的。


雖然有些聽眾會抱怨,有時會聽到這位 podcaster 卡詞,但每一集對於單打獨鬥的素人創作者,都是一場最嚴苛的訓練。一路聽下來,會發現其實敏迪進步得很迅速,是可以有效修正聲音的內容創作者。


後來,敏迪跟百靈果一起創業,組了公司,常常會在他們各自的節目聊到彼此。


而在三人當中,敏迪的人設也一貫徹底:沒朋友、邊緣人(誰想聽這種單口講一小時的國際新聞)、很乾(聽敏迪的節目可以治失眠)、沒有立場(形象太溫吞光譜兩邊都受不了)。


這個瘋狂的三人組,曾經在2020年二月底的河濱公園弄了一場百靈果的 live podcast。也因為有這次的瘋狂行動,才會有同年十月底的臺南河樂廣場佈道大會


若你對臺南場有印象,甚至曾經站在大會現場,讀到現在卻還想不起來敏迪是誰,很簡單,當天穿著太空裝上台主持破冰的那一位,正是敏迪本尊。



敏迪 敏迪選讀 國際新聞



百靈果曾經在專訪聊到,兩人早期還在《晚安168》的時候,會有固定一段時間播報國際新聞。


Ken 笑說那時候因為沒啥經驗,講得真的超爛,只會唸稿。脫口而出:「那時候根本就是敏迪欸!」


不只是三人在一起,就算是敏迪不在場,依然是隔空帶給大家歡笑的那一位。(有點慘,但必須承認第一次看到 Ken 專訪這樣講我有忍不住大笑XD)


而真心說,這種一人單幹,背後又完全沒有資金、團隊,還一心專攻國際新聞領域的 podcaster,這趟孤獨旅程想必是很吃毅力與勇氣的。


如果要我幹這種事,我鐵定會先收一大筆錢,而且嚴格限定必須是會員。(誰鳥你啊)


剛開始接觸這個節目,一直以為敏迪以前受過傳播學院訓練,直到聽到其中一集,敏迪說自己之前是清大經濟系畢業的,讓我感到心頭一驚。


一個經歷四年社科院訓練的文科生,跳進來做這個,究竟有多少東西是邊摸邊學的?


我相信:接近全部。


從企劃、撰寫、錄音到後製。而且敏迪白天時間其實還有一份正職工作。


實在是拚到爆。




當盤算、糾葛被「連續劇化」呈現



幾年前的孟晚舟事件,可說是敏迪跳進這個「深淵」的開始。當自己發現一件很重要但周圍的人不知道也不太關心的新聞,便感到心急,不斷思考有沒有辦法擺脫這個島嶼的長期困境。


類似的起心動念,也讓我想起,上個月寫過百靈果之所以開始不斷創作的初衷


「與其等待典範出現,我們不如直迎挑戰。」


這股憨人精神,總讓我特別欣賞。


一開始沒有人教敏迪該怎麼做國際新聞,因此必須從寫稿開始做起。最早期,開始做的時候,敏迪從印花樂下班後,一個人讀新聞加寫出統整的摘要整理,每天需要花費大約二到三小時;進到2019年,越做越上手,敏迪甚至開始嘗試挑戰每天都錄下一點當日內容(比起同天同主題的文章,聲音格式就是做一些主題的延伸與補充),最後週末再做一次總打包,錄掉開頭與結尾,然後在每週開始的第一天放上線。


為了做敏迪選讀,生活甚至曾經日夜顛倒,沒睡幾個小時,又要起床去印花樂上班,導致後來身體有點毛病。幾經思考,敏迪只能調整作息,以新的產製內容時間,再次重新出發。(現在會固定去健身之類的)


敏迪口中的國際情勢,總能以四兩撥千斤的拆解方式,變成有起承轉合的故事。有時候確實是《炮仔聲》那種鄉土劇。只要有為大眾創作創作過的人就可以回推,敏迪努力讓聽眾「無痛吸收」,背後要做的事先準備功夫,其實極為繁瑣。


知識份子做內容,眼前經常是亙古不變的多重抉擇:「大用炫技告訴別人自己懂很多」,還是「講一個8歲到88歲都聽得懂的故事」,正是兩種完全迥異的節目心法。


很明顯,敏迪選擇的是後者。


真的是:「此路艱難,我走此路。」


常常我晚上回到家,推開門,家裡充滿敏迪的聲音。因為我媽媽正好在聽敏迪選讀。只要一有更新,我媽媽滑開手機,就會主動點開聽,有些集數,還不只聽一次。也因此,敏迪的聲音,我們全家都很熟悉。


在國際專家眼中,敏迪選擇的描述方式不一定最為精確,但對國際新聞入門級的觀眾,傳統最根正苗紅的媒體,難以達到的效果與吸引力,至少在我看來,像敏迪非科班出身思維的創作者,正在不斷挑戰原有框架,拉攏到原本可能不在這個圈圈的人(比如我媽的那個世代)。


聽過一種說法:


AI (人工智慧)當道,未來人類將縮限到只剩三種行業,是AI 短時間內應該仍舊無法取代的:


一、工程師
二、客戶服務
三、說故事的人


在敏迪選讀,你會聽到(或看到)許多故事。身為聽眾,覺得敏迪選擇的是一項極為珍貴的志業。


聲音,是文明起源,最初在傳統部落,每天陪伴人類的重要載體。


說故事的人,是聲音創作者展現價值的戰場。


不論是哪個國家的總統、領袖、黨主席,在敏迪的講述中,最後你常會有種頓悟:「是啊,撇開那些頭銜、光環、家世背景,他們畢竟跟你我一樣,就是個普通人類。」


而國與國之間,就像是一群人彼此互動的交流歷程,想成範圍比較大的人際關係,說來其實也沒有這麼難以理解。


當憤怒、背叛、野心、貪婪、盤算、竊喜,觀眾能有所共鳴,每週一更的敏迪選讀提供的內容,其實距離你我並不遙遠。坐在家中,也可以聽見世界地圖。




在迷宮中仰望星斗


每當我想起百靈果的凱莉、Ken 與敏迪,會覺得與我同年的這個臺灣世代,逐漸找到我們在自媒體上,得以長期經營的角色。


站在傳播學的角度,除非一種媒體有效達成一定程度,無法忽視的影響力,否則難以達到典範轉移


而這群人幾乎是 podcast 產業前幾批就主動跳進來,不斷開始試錯、修正形式的草創者之一。


2020年底,發現敏迪即將從印花樂畢業了,想必接下來會在 podcastYoutube 部落格網站上,下足更多功夫,做更多原本自己規劃的事情。


身為一位聽眾兼讀者,對於敏迪的未來,我充滿祝福,也充滿期待。


五年後,雖然不知道 podcast 產業那時已經發展到什麼地步,也不知道那時的臺灣處於怎麼樣的境遇,而至少,我會記得,聽眾如此有幸,曾經有像凱莉、Ken、敏迪,這群想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的創作者,為我們再次定義了原本我們認為限制重重的邊界。


距離我們認為 podcast 能夠做到的事,又真的更向外拓展了那麼一點。


相信這些努力,會累積在這座小小島嶼裡宏大又漫長的歷史洪流。


最開始,人們都是傾向站在岸邊觀浪的。


從起初的不甘於此,等待浪起的沈默付出,到終於登峰造極的翩翩起舞。


不論創作人身處哪個階段,這一趟路,每一步都算數。



(全文完)



如果你好奇,想瞭解更多敏迪選讀,這邊可以給你更多資訊:



蘋果專訪敏迪(2019-12)


敏迪與科技導讀的周欽華談每日寫作這件事(2020)




關鍵評論網:聊聊做國際新聞的真心話 feat.敏迪選讀|國際大風吹(2019-10)







全文作者、平面攝影:柯智元

0 comment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