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生嗎?」—— 一位不生主義者的回應

by 柯智元
不生主義者



這篇七千字文章已經存在後台草稿匣至少五年了。


終於能在今年的端午節完稿,也算是個年中分號。





人生在世,我常常在思考,什麼是我們面對的「元問題」。


所謂「元問題」,就是在所有問題之上的問題,是那些更接近你設定的指導準則的問題。


有了這題的答案,你往後的一生,才能從這個回答陸續展開。


如果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其他問題你先不用急著回答。


因為,所謂「元問題」,就是它優先於所有問題。


最初,我以為這些問題是:「你是誰?」、「你想要幹嘛?」、「你要去哪裡?」


這三個經典哲學問題,是恍神的馬雲迷因圖也搞不懂的三個謎團,我的見識不如他,應該更沒有能力回答。


隨著時間推移,開始更喜歡務實、貼近生活的問題。


真正最重要的問題,也許只有一個。而你要用盡一生去回答,然後它會指引你該往何處去。


我發現透過找尋「元問題」,一個人會越來越接近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想像核心。


大概在十年前,我認為「是否要養孩子」這個問題,是所有人類必須思考的「元問題」。


從此大概我生命中的「元問題」地位就此確立了,沒有再更動過。


請留意,我上面說「養孩子」而不是「生孩子」,是因為不僅僅是自然生產或試管嬰兒,也有人崇尚領養。


選擇領養的這群人其實有很高的道德水準,但他們一直是少數。


因此大多時候,這類人會先撇除不討論,不然指涉會變得繁瑣,描述也會困難。


(所以還是先把問題改成較為直覺的「生孩子」,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你這一生有沒有要生孩子?」


如果回答「不要」,這類族群經常可以被歸類在不生主義的大傘下。


也許出發點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最終相信的很有可能是類似的價值觀。


無論如何,有要撫養下一代成長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會與沒做出這樣決定的人截然不同。


因此,我認為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排行榜中的榜首。


每個人各自的內心回答,幾乎主宰了我們此生今後的生活方式和選擇。包括工作、住處、收入、投資預期、移民選擇,以及人際關係,甚至是晚年生活如何安排。





我們最大的危險是失去自我,而它卻可以在這個世界裡安靜地發生,就好像什麼都不是;相反,失去別的東西,不管是失去胳膊、失去腿、失去五塊錢,還是失去妻子,都會被人注意到。


—— 節錄自 齊克果,《致死之病》





不生主義者的意外啟蒙​



大學時期,意外接觸了一些存在主義的書籍,引發了我的興趣。


踏入社會後,特別找相關的書籍來刺激自己的思考。


存在主義強調個人自由和選擇,提出人必須自己創造意義。


這些思想對我的影響深遠,使我成為一個更加重視自己內心聲音和真實需求的人。


有伴侶時,我也會主動幫對方想,她是否有重視自己的內心聲音和需求。


因為我認為,你可以趁一個人沒想清楚時,一時勉強一個人,但不可能一輩子四處拖著她去到她完全不想去的地方。


而有些問題,是不可逆的。除非你們兩人都想得夠清楚,不然是無法對結果負全責的。


不論你是用騙的,還是用刻意引導的。


我總是相信:一個人必須要發自內心想做一件事,最終才會成。故事的結尾,才沒有遺憾。


在思考是否要生小孩這個問題上,存在主義促使我更早面對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不是屈從於社會期待。


存在主義算是我讀過的哲學體系中,相對比較平易近人的


它指引人們思考如何面對人生,而不僅僅是討論一些形而上的活法。


這些概念逐漸成為我思考時的好用工具。


看到周圍的朋友一一成家時,不斷自問:「嘿,誠實說,看看那群人,我真的是想要有孩子的人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我也得勇敢地跟隨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一向認為,繁殖是生命的天性,但不繁殖也不代表生命就沒有意義。


在我的生活經歷中,有許多具體的事件讓我更加確信不生小孩的決定也許更適合自己。


我這一生看過很棒的家庭,但同時也看過不少成年人其實並不適合當父母。


不是說這類且戰且走的人未來沒有機會成為更好的爸媽,也許單純是我對於照顧者的要求、標準訂得比較高。


當看到有些人缺乏教養下一代的能力和責任感,甚至連照顧自己都有問題時,就覺得這種重大決定不能倉促,也不能想成「頭過身就過」。


如果你要硬上,你可能會一輩子卡在同一處,直到你勒斃、窒息。


因為長期與這個問題相處,所以也比較不會那麼抗拒去自我辯證。


在我的認知裡,人類是一個對地球環境未來缺乏長遠規劃的族群。就算有,那也是很少數人的事。


更多、更常見的,是往往因為貪婪和短視,犧牲全體生物的長遠福祉,換取眼前、即刻的利益。


人類往往因為只想把自己短短這一生過完,做了許多傷害地球的事,導致越來越不可逆的災難。


近二十年,最被關注的,就是全面性的氣候變遷。我小時候只是聽聞這些可能的災難,而這些已經一一成形。


人類再怎麼自視強大,至今依然提不出任何對策,過一天算一天。


最高等智慧的物種,卻沒有能耐解決自己的族群長期捅出來的馬蜂窩,只要現階段沒人死,就當成沒事,繼續生活。


這應該也是很超出地球其他生物認知的巨大勇氣。


科學家的最新共識,是從現在算起,15年後氣候系統即將全面崩盤。


這不是危言聳聽,人類要當成每活完一天——都是賺到。都是恩典。


2024年四月多發生在臺灣的地震,還有近幾年,出現在全球各地,越來越強的颱風、颶風,都跟我們逐漸越來越滾燙的海水,還有受其牽連的板塊運動相關。


人類還剩幾年?我說不準。


但誠實說,地球給了人類一切,反觀,人類是地球的好隊友嗎?


我的回答是:No。而且是很堅定的 No。


而且就算走到現在,各種災難噴發,他們依然故我。或說,有體認到的人,也只能怒吼,然後束手無策。


所以,從 No 可能會變成 Never。


人類永遠不會是地球的好隊友。醒醒吧,還帶著幻想的人。


現代智人已經在這邊生活快三十萬年了。


他們不是第一天見到地球,但一直沒有很尊重、珍惜,也沒有很敬畏它。


人類沒有地球會死,但地球沒有人類會好上非常多


那些活在這裡的生物,也能因為少了人類,活得更久。


因此,只有一個念頭,希望這一代,就活到我為止。


從小到大,看著失控的地球,讓我對人類的未來越來越感到憂心。


當我開始承認,我毫無意願成為同族的延續者時,這也是很切實的心聲。


在很多事情上,我是一位有責任感的人,出於這種心情,我真的完全無法說服自己——為何要讓後代居住在這種地方。


尤其是我已經想過這些問題,卻還要做出跟其他人相同的回答。


這一點,我過不去。我無法告訴自己這對我的下一代是負責任的。


越來越多證據已顯示:地球的未來,將會是非常痛苦、不安,充滿災難的未來。


我們可以嚴正否認,甚至表達憤怒,但無法改變這一個地球的命運。


我們已看不出任何挽回、逆轉的跡象。至少現階段所有的技術與知識,並沒有這樣的光景。


人類長期用一種極度碾壓的方式,搾取地球資源,拓張地盤,為了讓更多人口生存。


想想如果我不是人類,其他生物的處境真的很慘。


「如果可以對地球說話,我會說,我沒有很喜歡人類這個種族,但也有點感到抱歉⋯⋯我好像就是個人類。」


這句多年前寫進日記的話,再次翻到,覺得有點好笑。


透過選擇不要有下一代,是我希望能夠以溫和的方式對待地球,減少對環境破壞的眾多方式之一。


一向不是那種主張人類滅絕的激進派,也不贊成用戰爭、殺戮、疾病去降低人口數。


我真正相信的是,一個不要有這麼龐大人口的地球,可以試著讓地球逐漸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


至少,我不用再對其他生物感到這麼抱歉。


只要每十多個人,有一個像我這樣想,也許,人類的勢力不再這麼龐大。


而想清楚這件事的我們,可以各自安分度日就好。







​生與不生的大作戰



我的家人對於我的選擇是很支持的,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不同,所以不應該有統一的標準來規定所有人都必須生養小孩。


我一向沒有太旺盛的企圖心認為自己可以靠著拳頭一揮就改變世界。


只是想盡可能陳述這樣的想法——也許很少人敢這樣直白地說出來。


我相信自己並不是孤獨一人,一定也有這樣想法的人,甚至也有對於自己先前的生養決定此刻深感後悔的人。


生育意願這四個字,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光譜。


我們把這光譜的軸線向兩邊完全拉開,最左與最右都標出數值:100 是一定要生,0 是絕對不生,50 是真的一半,也就是有與對方討論的空間。


自從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的立場大約在 30 分左右。(而現在,我更加確定自己的選擇是 0)


主因有二:地球前途(上面提過的氣候變遷已經無法逆轉)、人類未來(全球經濟即將面臨極大規模的惡性通貨膨脹)。


(知道我是怎麼思考的朋友們,應該聽過我的實際分析。我很常思考這類問題,在本文就先不贅述惡性通膨那一點,有機會再說)


隨著年歲漸長,生育意願這個光譜分數只有遞減,幾乎沒有任何加分的時刻。


這個決定不是隨隨便便做出的。所有想法在腦海中盤旋了很久,經歷無數夜晚的思考與反省。


要不要生小孩,是一個涉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大問題,不是一句「我不喜歡小孩」就能簡單解釋的。(比起小孩,我對小動物的耐心與喜愛還真的比較多)


遇過幾次說「啊我的光譜真的就是不偏不倚停在 50」、「順其自然」、「看伴侶意願」的人。


其實,我不太相信真實的 50/50 有存在那麼多,因為只要你將故事往後快轉,會發現其實大多數這樣回答的人,內心是有傾向其中一邊的。


比如,我遇過說要順其自然的人,兩三年了還生不出來孩子,夫妻倆可能就慌了、哭了,會開始去門診、中心,詢問試管嬰兒,或是如何治療不孕症。


在我看來,這樣就不是他們聲稱的順其自然了。


這種情況顯示出,其實你是傾向於「要」的那一方,應該屬於 51~100 的區間。所以,順其自然並不是最適當的回答。


不是的,你並不是 50。你是「要」的人。而你之前不知道自己要。


要,不是 50,而是 51 以上。


真正 50 的人,不會難過,只會理解。這種人我見過。


我認識的世界裡,打過交道的人當中,其實沒這麼多「貨真價實的 50」。


跟長期伴侶生不出來,態度也不疾不徐,說著「沒事,那我們就一輩子都不要有小孩」的豁達人種,那種才是真的 50。


但也要搞清楚:「處在恰好一半的光譜」跟「這件事情我還沒有想清楚因此先不作答」的交白卷,是兩種情況。


不作答,就是還沒決定。可能太年輕,也可能還想再多認識自己幾年,在我看來都是可接受的。


因為臨時要改答案,其實是很嚴重的事。尤其如果你的答案要跨過 50,不論是從左往右移動,還是反過來,你與你在意的人,可能都會鬧出一波大革命。


真正的不生主義,應該是堅定地不要生小孩。


他們人生的計畫裡,就是沒有規劃「我的下一代」這件事。


不等於他們只想當個自了漢,甚至,他們是為了延續人類這個種族的壽命而做出的理性判斷。


在生育意願光譜上,越接近的,越能攤開來直接說的人,越有機會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長期伴侶。(根據生命經驗與周圍的觀察,我只敢說有機會,並不是說絕對可以)


以前學生時期、小社青時期,我發現很多人對於這方面的想法還未成熟,這也促使我進一步思考和確立自己的立場。


有時,我心想,他們或許只是看到父母這樣做,伴侶想要,或是周圍的同儕都已經結婚生子,因此也覺得自己需要這樣做。


但這類任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勝任的。


因此,真正該問的問題是,所以,我想要過這樣的人生嗎?


如果你心裡其實完全不想要,你最不該做的事情,就是在萌生念頭的第一刻否決自己。


嘗試著與那樣的自己多相處一下。


站在存在主義的觀點,每個人應該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成為超人。(這裡說的不是那種要衝去電話亭裡變身的超人)


可能有些時候你會覺得孤獨,但遲早是需要跨過去的。


我們原本就是獨自一人來到這個世界的,走的時候也是。


長期關係應該是加分項。如果你沒有誰就會死,不能接受自己單身一個人超過兩週,在我看來,這樣的愛情或許不太健康。


但如果你找的對方在這方面也是一模一樣的人,那很公平,你們很合拍。


關於生或不生,其實我旁觀過不少論戰,實體、當面的,或是虛擬空間上的都有。


我真心希望社會能夠理解不生主義者的選擇。


這種族群既不期待砲火猛烈的解釋,其實也並不需要特別的推崇或尊榮。


身為一位不生主義者,我只想要被當作一種平常的生活選擇來看待。


只要外人夠理解這種族群的想法,社會其實可以更加多元和包容。


大家的生活方式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共存共榮。


那些選擇生育的人,生活方式與我們不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成為朋友。


只要彼此理解並尊重對方的選擇。



我理解那些對於生育有強烈意見的人(經常是所謂的「催生派」)他們也許出於好意或是傳統觀念的影響。


但我必須說,有些人可能出於對自己選擇的認同,希望他人也能體會生育的喜悅,但每個人的幸福定義不同,我們應該將尊重彼此放在一切的最前面。


把對方當成自己,用善意對待值得溝通的人。


如果只是對於光譜問題現階段交了白卷的人,一直嘗試說服,希望他們最終的填答落在 51~100 也就罷了。


以下這句話很重要,請注意。


不要試圖去改變「已經決定不生育」的人。


雖然我也會尊重這種催生派的出發點和好意。不過,這類行動通常效果不佳,不如大家都省點力氣。


尤其我見過更悲劇的「有一方想把另一方的 49 改到 51」,換句話說,就是試圖改變對方的立場。


這種心態可能會帶來危險。


這種「換黨大戰」之所以造成巨大傷害——因為他們是彼此的長期伴侶。


所以我一向主張,這種最重要的問題如果沒有先想好,真的不用太急著找伴侶。


我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適婚年齡。你想結就結,你沒有意願結,就觀望。


我也從來不認為結婚、生子就是一段美好愛情的最終站。(這件事,若要延伸出去講,應該又是好幾篇文章了)


簡而言之,到頭來,我很少看到這類生與不生的爭吵、纏鬥,最終以喜劇收場的。


如果只有一方覺得自己獲勝,那一定有一方覺得自己的人生被犧牲了。


想要維持一段舒服自在的長期關係,兩個人都需要非常瞭解自己。


你知道你尋求的是什麼,知道自己不能接受的是什麼,所以你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允許你怎樣對待我,某種程度也是我認為自己值得怎樣的對待。」


這是我的信念。


與其想徹底改變一個人,我會建議你,乾脆直接跟這個人結束關係吧。


去找一個不用改變就完全契合的人。這樣既是對自己的救贖,也是對對方的尊重。


你一直用錯誤的擇偶篩選系統,是找不到正確的人的。


這類問題應該是一開始兩人就要坦白講的。


最終如果因為這樣分開,那表示你們一開始就沒有溝通這個「元問題」,那是很可惜的。


這也可能顯示你需要更多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才能找到幸福。


你的談話策略、約會方針,如果沒有改變,再怎樣用盡時間,大多時候只會換來一次又一次的挫敗。


除非你夠瞭解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不然就是只能等別人來幫你決定。


如果別人幫你決定的路徑不符合你的期望,那麼從一開始,你應該有更多的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和信念。



不生主義者


養兒防老——落伍到哭爸的觀念




養育孩子對人生目標有沒有什麼實質影響?我覺得是有的,因為我見過許多很好的父母就是。


他們常說,養育孩子會讓自己的人生再活一次。


跟小朋友相處的時候,重新思考自己與父母相處的樣子,面對成長中的掙扎和問題。


然而,我認為選擇不生小孩的人也可以好好過人生,享受每一刻直到老去,迎接死亡。


人生不是只有一種活法。這也是一種值得擁抱的人生,不是嗎?


存在主義強調每個人都要努力成為更強大的自己,做出選擇也要承擔後果。


如果選擇了未來沒有後代的生活,那麼在現在還能工作的時候,就要好好努力工作,也要好好自主訓練。


那種只會把聖經經文拿出來的催生派,我會請他們自己去看看今天的地球被人類管理成什麼樣。


與其忙著說服我,先去說服地球吧。告訴它,你準備要繼續生,請大地之母給你滿滿祝福。


我是不會花任何力氣回應這類傳教士的。


你生了,你開心,那恭喜你。你追求你的理想人生,我也是做一樣的事。我們彼此尊重即可。


倒是信仰「養兒防老」的這一派,比較令人沮喪。


尤其當我聽到比我還年輕的世代,口中說出這個觀念時,帶給我的詫異。


因為我一直猶豫:「養兒防老」是否會忽視孩子自身的自由和選擇?


人類已經盡到二十一世紀二十多年了。今天,還是不難看到這類蒼白的許願。


我認為,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照顧好、安頓好,光是這樣其實就很困難了,能做到這點其實就已經非常難了。


不應該抱著一種有人就是欠你(就算當事人是後代)等你老了「一定要照顧你」的這種前提。


你在買保險嗎?對方知道你的心態是在買保險嗎?


選擇生孩子,只能有一個目的:想學習怎麼愛一個人。


這是我不變的核心信念。



就是這樣,所以完全不能有「因為以後老了有人照顧我」或是「他要來實現我未實現的夢想」這類其他答案。


只要有一絲潛伏在這種方向的,往後的相處就會亂。因為你以為的愛,不是愛,而是條件。


條件無法使一個人得著自由,只有愛才可以。


製造人命的出發點應該是愛這條人命,而不是用這條人命來滿足自己「未竟之事」的虛榮心。


生小孩和養小孩的過程非常重要,「養兒方知父母恩」我相信這句話是很真實的。


生養小孩可以讓人生變得更穩定,孩子的笑容和擁抱能帶來無法取代的快樂。


有些人是非常篤信這個觀念的,我能夠理解。


只是生育也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一個人生的里程碑,而應該是出於你已經預備好「付全責」的心志。


遇上糟糕的父母,得不到愛的孩子,在我的認知裡是悲慘的,因為他們可能要用餘生去醫治自己童年的創傷。


我曾經跟不少人深聊過他們的童年傷害,比起那些性侵、校園霸凌,我覺得更恐怖的故事,其實經常來自原生家庭。


大多數的人在面對「是否要養孩子」這個問題時,往往只會考慮經濟條件是否允許,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準備。



有些人因為原生家庭的不滿足,希望通過建立自己的家庭來彌補內心的缺憾。


然而,這樣的動機往往會導致更多的問題。人類經常是破碎的,受傷的人只會製造出更多受傷的人。


許多家庭並不快樂,因為父母自身就不快樂,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也很難快樂。


生育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完成一個人生的里程碑,而應該是出於你想愛一個人——真正的責任感與愛。


說到最後,其實我最看重的就是人與人之間,是否能做到彼此尊重。


看到有些催生派大張旗鼓,我也想輕輕回應:「與其急忙著勸其他人跟著你一起生孩子,不如好好經營自己的生活吧。」

有些人會說:「欸,我生孩子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被記得啊!」


嗯,這個說法在亞洲特別流行,因為人們格外重視「慎終追遠」,希望百年之後還有人祭祀、記得自己。


然而,我卻覺得這個理由有點不切實際。因為老實說,大部分人一生中到底做了什麼能被記得的事情?


除了自己的子女與伴侶外,連孫子輩怕都很難記得你什麼了吧。還有,他們記不記得你,你都已經掛了,沒感覺了吧,屍體已經分解完了,你又知道嗎?


好啦,就算你記得爸爸媽媽的名字,也可能記得祖父祖母的名字,但再一代上去呢?


曾經含辛茹苦的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你能一下子說出來嗎?


所謂的被記得,我真心覺得這想法太一廂情願。


更何況有些人行事為人不佳,搞不好連親生孩子都不想記得也說不定。(?)


在我的世界觀裡,如果你是怕被人遺忘,希望被人記得,你該做的,真的不是急忙生孩子,也不是四處去勸別人生孩子。


而是踏實、好好把你人生過好。多做些能被流傳下去的事情。


人的一生其實充滿無限可能,你可別自己把它活窄了。



你可以盡情揮灑,藝術創作,玩出什麼都好,只要是對世人有用的事,能多做就多做。


當你的故事,或是你的作品,哪天被收錄到圖書館、藝廊、教材、博物館、影展,甚至是維基百科後,就算你這一輩子完全沒生過任何小孩,百年之後,懷念你,記得你的人可能還更多一些。


先搞清楚自己的動機,再確認這樣走能不能真正抵達目的地。


如果是想證明自己存在過這顆星球,相信我,這也是很好的方式。


體驗生命,留下印記,不單單只有生育一途。


影像來源:Pixabay

0 comment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