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期間,我照常晨跑,訓練不間斷。
今早意外聽到一集讓我印象深刻的報導者 Podcast 節目。
節目名稱雖然冗長,但十分有趣。(完整名稱如下,大家可以望文生義)
【特輯|儘管過年爛透了(?)誰洗碗、回誰家、誰說了算?從「好媳婦考核」到「媽媽特休假」,那些難以啟齒的春節大哉問與神隊友指南】
這集特別單元,報導者邀請了不少團隊夥伴(以及他們的家人)天南地北地聊起那些農曆新年的「苦命經驗」。
多位已婚女性分享故事,為那些尚未踏入婚姻卻充滿憧憬的人,提供一堂課外課。
「有沒有後悔結婚?」
「有沒有後悔生小孩?」
「有沒有後悔選擇和對方的家族結為連理?」
這些問題,看似尖銳,但卻是無數婚姻中的人們,心底不敢說出口的疑惑。
尤其是身為女性,在婚姻制度下,承受的不僅是家庭期待,還有社會對「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投射。
而裡面最觸動我的部分,是聽到有女性坦言:若能回到過去,她可能會選擇不結婚。
她平靜地敘述著自己的悔婚心路歷程,如何在壓力與期待之間掙扎,又如何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
相比之下,許多男性面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常是:「沒有。」
有時候還會補一句:「我們還可以一起努力。」
但這樣的回應,真的代表關係沒有問題嗎?
而我更在意的,其實是女生的答案。(畢竟,婚姻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常常不是女性)
這個社會不歡迎說真話的女生,但身為一位入門的女性主義者,我一向珍視那些有勇氣開口的行動者。
她們的故事,帶給我更多思考,並逐漸塑造出我心目中理想感情關係的雛形。
之前讀梁永安的書,看到一項蠻震撼的數據:
在中國社會,74% 的離婚是由女方主動提出的。
這應該不是巧合,背後應該有可參照、比對的脈絡。
這現象顯示出,在現代社會中,女性往往是關係中的「覺醒者」,她們比男性更願意結束一段不再讓自己快樂的關係。
這也讓我思考,當一個制度的結束權掌握在某一方時,那這段關係從一開始是否真的足夠平衡?
我們越提早去挖掘真相的時間,或許,就能越早去想清楚一些事情。
今天是除夕,再過幾個小時,各大社群平台就會被「我家年菜攝影大賽」洗版。
每一道菜、每一張合照,彷彿都是使用者急於展現「幸福生活」的證明。
(但心中,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或許,這也是一個靈魂拷問的誠實時刻——過去這一年,你過得幸福嗎?
你是否也曾懷疑,婚姻真的是愛情的終極目標?
如果愛情的本質是每天的選擇和真誠,那麼,我們是否需要婚姻來證明它的存在?
若經常感到困惑,那麼這篇「引戰味濃厚」的拷問,可能正好適合你。
願你新的這一年,找到自己的歸屬。
「健康不是沒有疾病,而是擁有幸福。」
—— Corey Keyes, Languishing
當「永遠」成為一場表演
我們的社會熱衷於一種浪漫的幻想:愛情的終極目標是婚姻,而婚姻的核心就是永恆的承諾。
在婚禮的誓詞裡,這樣的話語尤為動人——「無論順境或逆境、富裕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將永遠愛著你、珍惜你,直到永永遠遠。」
這些話聽起來很美,甚至有種舞台劇般的戲劇性。
可以激發淚水、感動現場的每一位觀眾,彷彿一場真摯的經典電影。
但冷靜想想,說出這些話的人,真的知道什麼叫「永遠」嗎?
我先說,身為一具血肉之軀,我不知道,也沒體會過。
過去的人生教會我一件事:我的一生裡沒有什麼是確定的,「永遠」只是一種人類的自我陶醉。
一輩子很長,當疲憊與壓力接踵而來,那些懵懂間的承諾往往會讓人喘不過氣。
既然無法給出連自己都無法理解的承諾,也不該要求對方講出一個無法實現的概念,比如「至死不渝」。
說實話,人一生又能經歷過幾次與真實死亡擦肩而過的經驗?
(「笑死」的那種「死」不算喔,因為這樣能算的話我也有很多次)
而當婚姻走到盡頭,這些華麗的誓言也往往被拋到腦後。
這個場景說來諷刺。
每當決議離婚時,周圍很少人搬出小倆口最初的結婚誓詞來一一反省。
「永遠。嗯,你有做到嗎?」
『沒有。』
「那當時為何選擇這樣說?」
『因為不這樣講,婚禮就無法進行。』
是的,婚禮是愛情的儀式,對某些人充滿意義,但對價值觀不同的人卻可能成為壓力。
相反,我對愛情有著比說出這些誓言的人,一種更純粹的信念。
我以為愛情的真誠,應該來自每一天的真心,而不是一個「你知我知大家都明白,其實很難實現」的誓言。
身而為人,你做得到多少,就說到多少。吹牛,是讓自己失去信用的開始。
你要一個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到的人,承諾自己沒把握做到的事,這件事本身就有點可議。
而你仔細回想,這一整場典禮,有多少這樣的儀式與宣言。
滿滿你做不到,也沒有太相信對方能做到的事情。
也難怪,有些情侶的人生高光,就是婚禮的那一瞬間。然後就沒有了。
首戰即終戰。
兩人,都落荒而逃。疲憊,躲回各自的洞穴。
![不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E4%B8%8D%E4%BB%A5%E7%B5%90%E5%A9%9A%E7%82%BA%E5%89%8D%E6%8F%90%E7%9A%84%E4%BA%A4%E5%BE%80-2.jpg?resize=1024%2C576&ssl=1)
只是想找一位長期伴侶的小恩
身邊有幾位朋友,他們選擇不婚但一直保持穩定的伴侶關係,他們一起旅行、共同分擔生活瑣事,卻又保有彼此的自由。
這樣的關係讓他們感到更加舒適,也更能接受彼此的成長與改變。
這些故事可能讓你有所觸動,也希望能啟發每一位願意思考的人,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
我有位女性朋友,大家習慣叫她小恩(化名)。
小恩是一位攝影師,十多年前便選擇了不婚、不生小孩的生活方式。
她喜歡自由,也追求生活中的小樂趣。
她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來體驗各種滋味的。
對於生兒育女,她一直沒什麼興趣。
倒是她嘗試過高空彈跳、攀岩、跳傘、衝浪,也獨自去過加拿大黃刀村看極光。
據我的印象,小恩一聽到遠方小孩的哭聲就抓狂,更甭提那些國際航班經濟艙裡的哭聲,常常讓要飛往世界各處工作的小恩感到困擾。
有趣的是,她對婚姻沒有興趣,卻非常渴望擁有一段穩定的感情關係,和一個能一起分享細碎日常的人。
如果你是小恩,會如何選擇?
後來,她真的遇到了一個很談得來的男生。他們兩人都認為「長期伴侶」的關係比婚姻更自由,也更真實。
就這樣,兩個人很明確地彼此告白、選擇、穩定交往,持續有各自的房子、經濟獨立。
他們從來不聊置產,也不聊小孩。就是最純粹的陪伴與支持。
每週小倆口都會抽出至少一個晚上一起吃晚餐,當面分享這週各自遇到的趣事。
因為小恩本身蠻會開車的(尤其很會開山路),他們會在週末相約一起去爬山,也曾用新年長假去挑戰新國家的文化,兩人的生活因為這段關係而更加豐富。
對小恩來說,名份真的不重要嗎?
某次朋友聚會,有女生半開玩笑地問小恩:「你不怕這段關係不結婚就很容易被取代嗎?」
小恩只是淺淺一笑,回了一句:「不忠誠的人有婚戒也會劈腿;相愛的人不用婚戒也會為對方留著位置。」
她的話讓我想起一件事——婚姻常被視為愛情的保證書。
雖然它對某些人來說能帶來穩定感和幸福,但對於另一些人,卻可能成為無法承受的枷鎖。
他們的存在,讓當時還沒完全想透這個問題的我,思考了很久。
我同意愛情不該是靠婚姻來保證的,也不需要為了形式而犧牲自由和誠懇。
尤其,如果身處東方社會又無意願生育小孩,那自由度似乎也拉開了。
小恩選擇了以長期伴侶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因為對她而言,愛情的核心從來不是婚姻,而是陪伴。
在這段關係裡,她得到了她最想要的自由、尊重與穩定,而這才是她定義的幸福。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更勇敢地探索屬於自己的愛情模式,而不是被社會框架限制。
她的故事真是對現代婚姻制度的一種反思——幸福,該拿什麼來測量?
選擇不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正是為了追求這份真實與自由。
2023年的資料顯示,臺灣每十分鐘就有一對夫妻決定離婚,這個數字告訴我們:婚姻並不是愛情的保險箱。
真正能讓愛情存留、長久的,是彼此的選擇,而不是一紙契約。
有些人是想靠著結婚「改運」或是「階級翻轉」(畢竟牽扯到財產分配)。
但如果你對這些毫無意願,毫無動機,只是想找個陪伴你度過高山低谷的好隊友。
那麼,「不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也許是更適合的路徑。
為什麼這樣的前提值得一試?
因為當你自主選擇先拿掉了這麼沈重、難以理解的外框,才能更清楚審視一個人。
還有,這樣的你們,應該合力經營怎樣的關係。
如果你看著這個世界,滿腦子都在想著結婚,越有可能,你結成了,但後果不是你要的。
因為你只在意結婚(達到成就),而沒真正「看到」你眼前的伴侶(實際玩家)。
![不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E4%B8%8D%E4%BB%A5%E7%B5%90%E5%A9%9A%E7%82%BA%E5%89%8D%E6%8F%90%E7%9A%84%E4%BA%A4%E5%BE%80.jpg?resize=1024%2C576&ssl=1)
婚姻是愛情的必要條件嗎?
婚姻真的是愛情的終極形態嗎?這個問題值得深究。
我認為,婚姻誓詞的核心問題在於它的過度承諾。
「永遠愛著你、珍惜你」,這聽起來很動人,但實際上卻是個難以完成的任務。
心理學家曾指出,人類的情感是動態的,不斷受到生活環境、個人經歷和身體狀況的影響。
一段感情的持續,依靠的從來不是誓言,而是每天的選擇。
【註:情感動態理論(Emotion Dynamics Theory) 強調,人類的情感不是靜態的,而是會隨外部環境、個人經歷和生理狀態的變化而起伏】
如果伴侶失去了基本的尊重,像社會新聞裡那些極端的案例,我不會猶豫選擇離開,甚至必要時會考慮採取法律行動。
我也建議每一位女生,如果對方行徑誇張,真的別輕輕放過。
畢竟,好的關係一定是有界限的。需要彼此尊重。
偏偏婚姻制度卻可能讓某些人產生優越感,從而忽略伴侶的平等需求。
研究顯示,婚姻未必能長期帶來幸福感。2014年的研究(Sonja Lyubomirsky, The How of Happiness)指出:結婚確實會在短期內提升幸福感,尤其是在新婚的前三年。但這種效應很快會消退,幸福感回歸到基線水平。這意謂著,婚姻帶來的幸福更多是短暫的情感高潮,而非長久的情感保證。
更有趣的是,2019年加州大學的另一項調查發現,那些選擇不婚但維持長期伴侶關係的人,在「生活滿意度」和「自主感」上的評分,甚至高於已婚人士。他們擁有更多自由,彼此的關係也更加輕鬆自然。
這些數據表明,愛情的滿足感與自主性,更多時候取決於兩人如何相處,而不在於一張紙的明證。
如果你像我一樣待過教會圈子,就會明白在這樣保守的社群中,婚姻被視為神聖的儀式,幾乎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我目睹過不少「以結婚為目標」的戀愛。
有些情侶嘴上反對婚前性行為,實際上卻越過界線,甚至因此陷入複雜的局面(還有人為了掩人耳目躲起來「處理胚胎」)。
這樣的矛盾,是否有解?對他們來說,婚姻似乎成了一個完美的結尾,用來掩蓋一切衝突。
因為這樣走上婚姻,你以為名正言順,但我看到更多的是災難的起頭。
面對上帝,有些人在感情關係裡,說一套做一套,這樣會不會怎麼樣?
似乎也不會。
但更有趣的是,有些長輩甚至會跳出來主張:兩個涉世未深的小孩,只要最終能以婚姻作為結尾,就算成功。
反倒不去看對方品格、生活型態、遭遇挫敗時的反應、長遠人生目標等更現實的差異。
有些父母比起孩子是否真的幸福,更在意關係的「體面」,甚至把戀愛時間視為一種投資,難以接受中途放棄。
相較之下,我反而更像是那個基本教派的「純愛主義者」。
不是因為遵守了某種教義或規範,而是因為我相信,好的關係需要時間去浸潤,而不是急於為它安上一個終點。
若是途中發生了某些關鍵事件,嚴重程度已讓一方感到不快,這正好構成了離開的理由。
我始終相信,有品質的相處,是建立在八字箴言上:平等對待,共同奮鬥。
無論你是異性戀伴侶,還是同志伴侶,一概適用。
偶爾可以有幾分妥協,但不能總是要求某一方被動配合。
關於怎麼挑選人生伴侶,大人學的 Joe 有說過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找個你願意一直輸的對象。」
心悅誠服輸給對方,兩人都很服氣,也很願意。這是一個重要指標。
長久憤怒、沮喪形成的失衡關係,遲早會徹底崩解的,只是時間問題。
不論當時買來的鑽石有幾克拉,就是不夠重到足以維持著你人生的平衡。
牽絆越多,脫身越難。婚姻有時像是舊時代的規則,限制了人們的生活選擇。
但從來沒有人告訴你:其實跳脫這些條條框框,你們的空間,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寬廣。
很久以前,看過有位作者分享自己的戀愛經驗(註:我不認識原作者)。
當時他如此寫道,這一路戀愛教會他的事情:
男人最高級的愛,是教會女人如何獨立生存,並在分離後依然擁有獨自美好的生活。
女人最高級的愛,是激發男人的潛力,讓他們因你的存在而變得更加完整,即使分開,也會因為彼此而成長。
兩個人在一起,最高級的愛,是互相成就、彼此支持,一起向前走。
從頭到尾,他就是沒有提到要不要結婚,或是該不該結。
有可能你選擇不結,但所有的美好,仍舊兩人一起經歷。
也或者,你們就是形式上結了,但從來沒有感受過什麼叫做完全的接納與扶持。
甚至,你已想不起來當時為何會被勸上這艘船。每當你遇到對方,他只激發出你最討厭自己的那一面。
兩個人選擇在一起,會共同產生一種全新人格,稱為「我們」。
你有喜歡那樣的自己嗎?
因為你勢必需要跟那樣的自己相處很長的時間。
人生下半場,如果此刻,再一次重新讓你作主,會怎麼選擇?
哪一件事情相較之下,對你是更重要的?
是面子,還是裡子?
離婚後才懂得相愛的靈魂
Jason 和 Cynthia(化名)是一對在朋友眼中「天作之合」的夫妻。
在我認識這對台灣人以前,他們是移民多年的加拿大公民。偶爾會回來台灣挑戰百岳,順道找我一起逛夜市。
Jason 是建築師,Cynthia 是畫家,兩人因為對創作的熱情而相識,很快墜入愛河。
他們的婚姻一開始充滿激情,兩人總是一起旅行,一起設計夢想中的家。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現實逐漸取代了戀愛的浪漫。
Jason 越來越忙,將大部分時間花在高端客戶上,兩人相聚的時間逐漸減少。
Cynthia 則在孤單中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感覺婚姻成了一個無法突破的枷鎖。
最終,他們和平地選擇離婚。Jason 搬回了單身公寓,Cynthia 則搬到山區的一間小屋,重新開始創作生涯。
奇妙的是,離婚後,Jason 和 Cynthia 的關係反而變得更好,他們選擇以朋友的方式繼續相處,生活也因此更加輕鬆自在。
恢復自由身後,巧妙的是,他們都沒有再遇到更適合的對象。
而經歷過一段婚姻的「意外」,讓他們冷靜後重新思考,過去衝動的他們犯過哪些錯。
和好後,他們似乎把各自的人生看得更清楚了。
Cynthia 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們終於變回靈魂伴侶了,只是現在,不需要婚姻來框住我們的愛。」
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原來愛情並不需要依附於婚姻,真正的靈魂伴侶可以在自由的框架內找到更加真誠的關係。
Cynthia 的話讓我想到,過去看過「開口閉口都在談結婚」的那種交往關係,兩人難以用更自由的方式相處,那份「需要奔向婚姻」的無聲壓力,如影隨形。
這股奇異的能量,是否有在關鍵時刻擾亂他們內心的判斷?我覺得是有的。
對於某些人來說,愛情在自由的關係中反而更加純粹,也更能接受彼此的成長與變化。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的生命階段、價值觀、需求和生活方向都在改變,而婚姻未必能承載這種成長的空間。
有些人認為「沒有目標結婚的交往」就是耍流氓,不論男女都一樣。
但我想弱弱地再加問一句「所以只要對方說他這輩子最終的目標就是找個人結婚」你覺得就是合你胃口的理想伴侶嗎?
如果人生真的無法什麼都要,只能暴力二選一,你更在意的,該是空殼上的產品說明,還是打開包裝後的實質內涵?
有些人真的只追求名分,一份自我肯定的心安;但實際上你過得好不好,你有辦法在夜深人靜時回答自己嗎?
愛情像一片海,而婚姻是一座碼頭。
我們從小開始總是被教育要建碼頭,因為它能提供停泊的安全感。
但很少人告訴我們,碼頭無法擁有海,它只是一個暫時的停靠點。
而當碼頭開始腐朽,海洋卻依然自由地拍打著浪花,迎接下一片更遠的天地。
愛情的真諦,不是建一座碼頭將彼此困住,而是像大海一樣,讓兩顆心靈在自由中找到共鳴。
選擇不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不是反對婚姻,而是希望在更真誠、更平等的基礎上,探索一段關係的可能性。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永遠」這樣的誇大承諾,而是每天都願意選擇彼此的自由心境。
我們不需要碼頭來證明愛情,真正的愛是讓彼此自由遨遊於海洋。
選擇彼此,不是為了停泊,而是為了同行。
真正的愛情,不是碼頭,而是海洋。
—
影像來源:Canvas、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