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不生」的人,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
老實說,我一直不太能理解那種「想在這個世界留下自己的基因」的渴望。
不是批評,也不是故作清高,只是這樣的想法,從來沒在我心裡出現過。
而這點,或許正是許多人最難理解我們這群「不生者」的地方。
「怎麼可能會有人,這輩子從沒想過要在地球留下自己的後代?」
很難理解喔?
事實就是:有,而且應該不只我一個。
在這個強調「每個人都有選擇權」的時代,選擇「不生小孩」卻經常被放大檢視,甚至被貼上各種負面標籤。
不是不喜歡可愛的嬰兒,我也不是沒想過某天會牽著一個小孩的手去公園,但⋯⋯這樣的畫面從來沒讓我有「非要發生」的衝動。
不生主義者,既不是逃避責任,也不是不成熟,更不是不懂愛。
很多人其實非常疼愛別人的孩子,但我們對人生的期待不太一樣——我們有不同的規劃與使命,並不把生養下一代視為人生的必經之路。
並不認為「生小孩」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的那條路。
沒打算挑戰什麼傳統,也不是要改變誰的信念,更沒有要說服你加入。
我們只是想,誠實地過自己的人生。
如果願意靜下來聽聽,我們這群人不生的原因,真的不是外界以為的「懶」、「怕」、「不懂愛」,而是很多複雜又真實的思考與情感。
有人是因為對地球現況感到焦慮:資源耗盡、氣候崩壞,覺得再帶一個生命來承受這一切太殘忍。
有人是來自不快樂的家庭,深知「不當父母」本身就是一種對下一代的善意與溫柔。
也有人熱愛自由、渴望冒險,把人生投注在探索與創造中,不願被預設的親職角色困住。
還有些人認清了自己不適合當父母,於是努力照顧好自己、維持健康、追求成長,不希望未來成為他人的負擔。
而我,大概是上面每一種理由的混合版本吧,每個都能對號入座一點。
有趣的是,我的原生家庭其實很幸福、很快樂。
所以我並不是某些人口中,那種「因為童年有創傷所以傾向不生」的族群。
擇偶市場裡的孤單面孔
在臺灣這樣的社會裡,要成為一個「不生」的人不難,要成為一個「不生但還想建立深刻關係」的人,才是真的難。
我身為不生者,卻也渴望與某個人建立親密連結,尋找一段深刻、穩定、互相理解的長期關係。
我純粹只是無法迎合這個世界「愛一個人就該跟他生孩子」的主旋律。
曾與幾位原本有機會進一步發展的對象,最終因「生育價值觀不同」而分開。
若是遇到在關係一開始,被詢問意願時就明講:「我是一定要有孩子的」。
我也會誠實地說:「不好意思,那我應該不是你在找的人。」然後道別。
有的會說:「我現在不急著生,慢慢聊聊看」,但久而久之還是發現,內心仍懷抱生養夢想。只是不願意正視。
等彼此走近了,情感也深了,對方才開始陷入痛苦:「如果你不生,我們怎麼辦?」
這樣的劇情走過不只一次。
每一次總讓人覺得,被拿來試探、被拿來改造,最後被迫放棄。下一段關係又得全部再重來一次,難道不辛苦嗎?
這種感受應該夠寫好幾本小說了吧。
有時候懷疑自己是感情版的過敏原——剛開始看不出反應,一旦深入,就讓人開始不適。
說實話,我們這種人,不是不值得愛,也不是不懂愛。
只是想找到願意和我們走一條「沒有小孩但仍有深刻情感連結」的路的人。
但這樣的對象真的太少。多數人仍認為生育是「正常的人生軌道」。
也不是沒被不熟的人問過:
「你這樣以後不會很孤單嗎?」
「老了怎麼辦?」
「誰來照顧你?」
我只能笑笑說:「不婚不生,也不是就沒有人愛我。」(仍然是渴望建立長期關係的喔,不是絕緣體路線)
但我知道——
某些人點點頭,實際上,他們還是聽不懂。
換言之,在他們眼中,仍然難以克服這道意識形態的高牆:不生,等於「失常」。
不是反社會,而是誠實與清醒
很多人聽到「不生」,第一個反應是:「你是不是對世界很悲觀?」、「你是不是不想負責任啊?」
但事實剛好相反。我們這群人,恰恰是因為太在意,太深思熟慮,才擁抱不生主義。
很多你們問我的問題,我都可以反著問。
你生了,世界就會變樂觀嗎?
你敢生,就足以證明你是個負責任的人嗎?
我長期意識到地球暖化、極端氣候、食物資源短缺、生態崩壞。
看見這個世界的不平等、戰爭、貧窮;只是,也沒有把孩子當作「我的希望」、「我的慰藉」。
我知道,一個生命的到來,意味著一整個靈魂、一輩子的責任。
我不相信「生了以後就會愛上」、「小孩會讓你變得更成熟」,這些都是太多人對未來的賭注。
但我不嗜賭,選擇自己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有些人會說:「你怎麼知道你未來不會後悔?」
但我也想問:「你怎麼知道你未來不會後悔生下小孩?」
差別只在於,我們選擇對這個問題保持誠實。
我們不願意用一個新生命,來填補自己過往(或未來)的不安、恐懼、焦慮或空虛。
這是一種負責。(我認為的負責,因為這與他人性命攸關)
我們這樣想,具體沒有傷害到誰,但我們卻經常被這個現實世界很具體地傷害。
我並不認為生育會拯救世界,或是改變人類的大命運。
因為這個世界的版圖,真的已經不太需要人類繼續擴張了。
我理解,也許對某些人來說,孩子代表了希望、延續、甚至愛的極致。
那樣的想法我理解,但那不是我選擇的人生腳本。
如果我有一個伴侶,我們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不生,不代表我們不渴望愛與陪伴。
我知道,我們的想像對很多人來說,太過理想,太不實際。但難道生了小孩的每一種生活,就比較容易嗎?
我曾經想過很多次,如果真的有那個人,她懂我、認同我的價值觀,我們會是什麼樣的模樣?
我們也許會有一間陽光灑進來的小廚房,她做麵包,我煮糖醋排骨(素的),邊吃邊聊當天發生的鳥事。
她若想出國念書,我會支持她,幫她安排生活,然後我們輪流飛來飛去。
我若突然決議想放下工作,消失兩個月,而她狀況許可,也許我們會一起制定「秘密計畫」。
說不定是去探索全世界素食者都在吃些什麼的主題旅行。
沒有小孩的我們,反而多了許多彈性與自由。
我媽媽會喜歡她,像朋友一樣與她聊天。我們也會輪流照顧年邁的父母,不是出於義務,而是出於想要。
等老了,也許住進有電梯、有陽台的公寓,天天一起做瘦臉操、看 Netflix。
這些畫面聽起來很平凡,但那正是我想要的親密與平衡。
沒有孩子的家庭,為什麼就不可能溫暖、穩固、美好?
是他們沒有想像力,還是我們只是,選擇了不再用別人的模子,過自己的人生?
我們只是想安分過完自己的一生
這個世界上,有人熱切渴望成為父母,有人從小就知道自己不適合。兩者都不該被質疑。
我從不認為「不生」比較高尚,也不認為「生育」比較自私。
人被莫名其妙地帶來這個世界走一遭,就是為了體驗、為了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安穩位置。
我認識許多很棒的爸媽,孩子健康、家庭和樂。這很好。
但我也希望他們能理解,選擇不生的我們,不是來唱反調,也不是來詆毀他們的選擇。
我們只是想不再被推著走,不再為了符合多數價值,而犧牲自己期待的生活樣貌。
有些人說我們太理性、太挑剔。但我想,這不就是大人該有的樣子嗎?在該思考的時候,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沒有什麼足夠大書特書的雄心壯志,覺得自己有能力改變社會,也不想每天起床就振筆疾書,打一場又一場價值觀的仗。
雖然人生來就是為了戰鬥,但我覺得戰這種事情很無聊,生命還有更多事情值得花心力。
我只是想好好過日子,找一個願意一起生活、不把孩子當作人生預設值的人,彼此扶持,相互照顧。
我真正想要的,其實很簡單,甚至不值得寫上一萬字的陰謀論。
寫給未來的妳——如果妳也曾孤單,或許我們可以一起不孤單
親愛的妳,我不知道妳什麼時候會出現。
但過去這幾年,我猜我還是沒有遇見妳。
也許妳此刻正在某間咖啡館,看著別人曖昧,心裡想:「到底有沒有誰,像我一樣,對世界有點疑問,對親密關係有一種自己的想像,但不包含孩子?」
也許妳走過許多路,講了很多次自己的故事,也被誤解很多次。
我也是。
妳或許不太會主動、不太會交友,但心裡知道,你想找的那個人,應該會懂妳。
我想對妳說:我也曾覺得自己難被理解,但我沒有放棄。
我知道不生是少數,也許永遠是。
但如果妳也是這樣的人——也不想再解釋、不想再討好、不想再被排除,那我們也許就是要想辦法找到彼此。
人生一遭,貴在相知。
不用說服彼此太多,只要交換彼此的靈魂與日常,就很足夠了。
如果我也放棄了,那些習慣用現實嘲笑盼望的人,就真的贏了。
我不確定自己還有沒有機會遇見妳。
但我知道,一旦放棄,就等於親手關上了希望的門。
我沒有輕易向他們低頭認輸,因為我還沒遇見妳。
人活在世界,持守盼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答應我,請妳接下來的日子,也不要放棄,好好生活,好嗎?
寫給所有潛水人口
我始終覺得,我們不是要對抗誰,只是想尋找屬於我們的空間。
昨天跟一位素食餐廳的老闆餐後閒聊到,4/22 的世界地球日,再幾天後就要來了。
他跟我提到他的擔憂,看得出來他是很疼惜這片土地的人。
走出餐廳,突然有個怪異的靈感,像我們這種不崇尚生殖的人,好像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社群,連橫向認識、串連像我們這樣思想的平台都找不到。
遠遠不用談什麼紀念日,我自認此生並沒有要走什麼偉大路線。
我只希望能有辦法從龐大人口中,找到也持守這樣信念的人。
「不生主義者」在這社會像一群潛水人口,我們存在,卻彼此看不見。
如果你也是,希望這篇文字能讓你知道:你不是唯一的一個。
我們沒有病,也沒有錯;我們不是冷血,也不是極端。
我們只是用一種溫柔卻堅定的方式,走完自己這一生。
我希望未來有一天,越來越多人能夠:不用解釋,就被理解;不用辯論,就被接納。
我們值得被愛,也值得被選擇。
願有一天,當我們浮上海面時,不再感到孤單;彼此望見彼此,心裡知道:我不是唯一的那個。
—
影像來源:Chat GPT 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