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禮拜結束的邀請賽封王之後,看到網友蜂擁而至討論政大雄鷹。許多觀眾普遍對於一支學生隊竟然五連勝,短短一週內,屢次大比分攻剋幾支國內的職業隊與半職業隊,感到不可置信。但一個觀察政大雄鷹多年,有保持定時追蹤、看球習慣的人,應該不會對這樣的結果感到意外。
見聞網路上不少似是而非的言論、猜測,夜深人靜,想一想,覺得不如提供一些自己的貼身觀察,供大家做參考,也可以對這支球隊有更多面向的認識。
解讀跨聯盟邀請賽:「拿掉論」的風險
在政大奪得跨聯盟賽事冠軍後,網絡上充斥著各種「拿掉論」。這些評論通常是說,如果拿掉某個特定球員,政大就沒戲了。然而,這樣的邏輯是非常有問題的。這相當於說,身為職業隊,你的眼中,只要沒有這位「造成麻煩」的學生球員,你的團隊就運作良好。事實卻是,場上其他位置也存在問題,無論是本土一號到四號,攻防上都出現了明顯的漏洞。
正因如此,在五場比賽後,政大雄鷹的平均勝分高達26.6分,幾乎每場比賽第四節開始前,懸念所剩無幾。這恰恰說明了雄鷹打團隊籃球的整體實力,遠大於這群職業隊,而不僅僅依賴於某一個特定球員。
不管成人隊的心態是想要當成友誼賽、純練習,還是正式的磨合,身為球迷,一球一球細看比賽內容,總是會有自己的心得。
走筆至此,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14年前從政大廣電畢業的校友。過去一週,全勤在現場觀賞了這五場比賽,親眼見證了政大雄鷹如何贏得每一場勝利。對我來說,單獨關注某一位球員是不夠的,因為每位球員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政大的教練團經過精心培訓,讓每位球員都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因此,對我來說,談論「拿掉誰」實際上是一種不夠成熟的想法。
「拿掉某某某,看你還能不能打」其實就是「拿掉論」最基本的句法結構。
而不論怎麼置換詞彙,背後的原則是:要拿掉的東西,是你認為「最重要」的。
來走個極端好了。
造句 1:大谷翔平很厲害是吧,那我把大谷翔平的左右手都綁起來,看他怎麼當MVP。
造句 2:謝淑薇、戴資穎、莊智淵很厲害是吧,那我把他們的左右手都綁起來,看他們怎麼在國際賽奪牌。
造句 3:莫巴耶、游艾喆很厲害是吧,一次拿掉兩個,看你政大憑什麼贏。
只要「拿掉誰」看政大還能不能對付職業隊,這種假設,對我而言是稍嫌蒼白無力的。那個某某某,如果學長畢業,以後這個名單會越來越長。因為雄鷹的教練團花很多時間與心力,逐漸找到了每一位球員最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所以這群運動員過了一個暑假,有感升級。包括這幾場賽事大放異彩的宋昕澔、莊朝勝,還有過去經常默默扮演球隊綠葉的鍾理翔。
只要你的態度對,只要你沒有放棄自己,只要你想變得更好,政大教練團會竭盡所能幫助你。就我所知,他們從來不放棄任何一位孩子。
想像的敵人
這些年下來,各種「拿掉這個、減掉那個」後再來問「政大還能怎麼打」的想像文,真的不算少。
有時候真想直說——如果大家糾結的焦點是外籍生,那也簡單。不如就請臺藝大拿掉阿拉薩,世新大學也拿掉伊波卡;想玩全本土,就全聯盟一起來,明訂規則歡樂五虎上陣。如果大眾真心嚮往一場全本土十人對打的原始籃球夢,那就乾脆制度化,一刀切。從此全國各校全面停止招募外籍生,只要一切講明白,我相信大部分球隊都能接受,政大當然也不例外。
但事實是:參與大學賽事,很可能是為了與職業舞台接軌。臺灣以黃種人為主,天生身高條件較弱,本來就極少有200公分以上的長人能進入高強度賽場。更不用說,國家隊現在也有歸化球員,如果你連看到禁區裡有個黑人都會下意識害怕、不敢切入,那未來到了職業賽場,對面站著一個有NBA資歷的洋將,你又打得下去嗎?
你可能覺得外籍生只是戰力補強,但更深一層的現實是——他們是刺激你成長、逼你進化的重要對手,也是隊友。在政大,你得學會跟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協作、討論戰術,甚至被「半強迫」開始說英文。因為國際籃球的大趨勢就是融合。你未來可能去世界各地打球,世界各地的運動員也可能會來臺灣打球。如果你只想跟臺灣人打球,只會跟臺灣人打球,也只想在場上交臺灣朋友,那我很誠懇地說——這種態度,不是讓你走向世界的最佳準備。
我真心不懂,政治大學雄鷹籃球隊到底違反了哪一條UBA規定,需要那些鄉民這麼用力地攻擊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現行規則下合法進行。甚至他們願意為招募來的孩子多走好幾里路。這些事情,我在其他學校可沒看過。
鄉民口中不斷提到的「月薪」,我也想請教:請問,你的消息來源是誰?是哪一位教練、哪一位球員、哪一位經紀人說的?金額是多少?能否具名?你提出來,我也想知道所謂的月薪是什麼。
更進一步說,那些原本去政大測試、後來選擇別校報到的球員,難道是嫌政大給太少?有沒有人去問過?還是只是憑空想像、一廂情願地猜測政大「一定給很多」?如果沒有確認,也沒實際求證,這樣就能算是有意義的討論嗎?
如果這就是鄉民們長期參與本土籃球的方式,那我只能說,這種討論角度,真的讓人遺憾。
美國 NCAA D1 強校的傳統是提供籃球獎學金,讓過往表現優異的學生運動員限定申請。這類獎學金競爭總是非常激烈,因為是一種榮譽,大家都希望名額有限的前提下,自己是被選中的幸運兒。你會去對著裡面的球員問:「嘿,你拿多少月薪嗎?」如果不會,為什麼同樣的場景放進臺灣你就這麼難以理解?不敢對他們講英文?(還是你也怕這樣很無禮?)
老實講,開口閉口都只看得到錢、只想追著錢講話,這樣的對話模式,讓我懷疑:你們是真的尊重運動員嗎?還是其實一點也不把他們當人看?
一個人在意什麼?很多事情。生涯發展、全人教育、成就感、四年後的文憑、更好的機會、美好的人際關係、平等對待、被愛、被理解與被尊重的感受。這些都是除了錢,我沒有看到有人敢正面拿出來討論的。
你們回顧自己的生活,你們所追求的,不也是這些嗎?你人生珍視的東西,如果只剩下錢,而且唯一只在乎錢,有很大的機率,會覺得別人一定也是。(但有可能你的假定錯得理譜)
我真心希望,我們可以開始練習——把運動員,當成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這是對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現階段,按照大專體總的規定,外籍生既然可以招募,等於是各憑本事。每支球隊休季期間,都可以派人去各地觀看賽事,接觸、談話、尋覓適合自己球隊的外籍生。是否招募,端看球隊制服組的判斷與遠見。進入思考期的那幾個月,甚至有時候只能倚賴短短幾天的細微觀察,預測這個孩子會在你的大學體系裡扮演怎樣的角色。四年後,是成是敗,公開放在球場,供眾人檢視。
雄鷹的教練陳子威、范耿祥,從創隊以來調教出了好用的內線球員,比如已經畢業的聶歐瑪、丁恩迪,身為校友,我依然記得他們剛開始起步,初到政大時的稚嫩模樣。現在他們都已經是在職業賽場上的成員了。
若UBA、跨聯盟賽事,完全不考慮外籍生,講明「限用本土球員」,我相信政大雄鷹也會派出全本土球員來跟職業隊打。怕的只是若這樣下來成人隊還是輸,怎麼辦?一直鼓吹、帶風向吵外籍生,是不是以為政大的全本土陣容你就打得過?如果用全本土較勁,還是被打殘,你的下一個理由是什麼?
對於這種「打你一下然後退兩步」的假設遊戲,說實話我是感到極為疲累的。
長期來說,我不太在網路上主動回應這類留言,也是因為質疑對方和我既然持守不同的背景知識,又不一定想聽我說話,還有沒有必要討論的必要。
有些人,你感覺得出來是出於疑惑或無知的請益;相對的,有些人,你只覺得他們想發洩。後者,用不著你上場,放個人形立牌也有效果。真的,讓他們宣洩就好。
觀眾看你職業隊被一支UBA冠軍隊打爆了,首要在意的,竟然不是自己的養成、招募方式比起這支學生球隊,自省還有哪些問題應該改進,而是反覆主張「拿掉那個誰誰誰,我就看他們要怎麼贏」,不覺得有趣嗎?
如果說球季前的邀請賽,是協助你提早發現自己的問題,啊破洞已經這麼大了,還沒看到嗎?
既然鄉民們討論的焦點,在我看來始終沒有搔到癢處,不如打開天窗說亮話吧。
這種「拿掉論」,在我看來,被提及是一種榮譽,只是仍美中不足。身為長期觀察這支球隊的人,我最疑惑的是,很多鄉民想過「拿掉莫巴耶」,卻怎麼從來沒有一個人提到「拿掉教練團」?
對,你沒看錯。我說的就是「整個政大雄鷹的教練團」。你要說制服組也可以。
什麼意思?
在我看來,球隊創隊人姜豐年學長籌組的這個教練團,是政大雄鷹今天之所以如此有高度競爭力的關鍵。如果沒有這樣的教練團,要達成三連霸,絕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從未瞭解?不想瞭解?還是不敢瞭解?
這群教練團成員,大多選擇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妄言,不貪功,面對外界質疑,也從來不為自己辯解。就是把自己當成一種肥料,在澆花的時候,讓自己身體蘊含的養分,默默進到這座球隊的土壤,讓種植在這裡的孩子們,開出茂盛的花朵。其餘外界的酸諷、挑釁,他們可以完全忽略不理。
今年,我因為拍攝紀錄片,特別幸運,經歷了一個外人不知道的小故事。
當時與我接洽的是孫秉宏老師,也就是政大雄鷹的球隊總監 Stanley。當時有點訝異,我和他差不多同年紀,但他的抗壓性與談吐氣質,都讓我印象深刻。好幾次,我們需要更動見面、錄影的時間,因此,我經常是在晚上十點以後才接到他的回電,那時候他剛離開校園,準備開車回家,在車上才終於有時間跟我通話。
我發現,他的全人全心,徹底奉獻給了這支球隊。如果有哪一個孩子對於未來有些困惑想要找他談話,或是在課業、感情上遇到了挫敗,他經常會扮演類似保姆的角色,陪球員深談。由於這支球隊的組成,來自世界各地,他有時候需要轉換語言,甚至是延後下班時間。我沒有見過他動怒,包括在比數極為接近的比賽。
仔細觀察,UBA球季中,高張力的賽事中,場上對球員破口大罵的總教練比比皆是,但我不曾看過子威教練或耿祥教練這樣做。他們會拉著準備換下場球員的手,低聲提醒剛剛沒做好的細節,然後再讓球員慢慢走回板凳席。這個最初令人好奇的細微動作,讓我真實體會到政大雄鷹的教練團,與其他UBA強權不一樣。
我發現,每一位政大雄鷹的球員,在教練團心中是同等重要的。他們很清楚,當球員的家庭親手將這位愛打球的孩子託付給政大雄鷹,他們承諾扛下的是怎樣的責任。像孫老師這樣情願付出的人,充滿在整個教練團。與他們相處的拍攝時期,確實帶給了我這種感覺。
外校人談論到政大雄鷹,很多最粗暴的結論就是「只要有錢我們也行」。但在我的觀察,問題遠遠不只錢,臺清交成這些升學型學府,難道還缺財富自由、聲名遠播的傑出校友嗎?你以為有錢就會換到一切,但我覺得有沒有心,才是在深水區主宰你能不能挺過去的氧氣瓶。
最殘忍的問題,也許是這個:好,你現在有錢了。對這份理想無怨無悔,完全奉獻自己的教練團,你的口袋名單有誰?
你說你找得到,我更好奇,那,他們本人有意願嗎?真找到了,會待多久?能熬得過戰績低迷的時日嗎?
這種不論高山低谷,始終與你並肩的隊友,在茫茫人海中,你有把握找到幾個?因為幾乎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放,只要掉鍊,你好不容易建立的養成宇宙,就會被現實無情淘汰。



政大雄鷹這支球隊的教練團,從上到下都是一群了不起的人:扛起內政的體育室主任王清欉,主責球隊管理的侯碩,幫球員開出重訓菜單的訓練師王昱中,到賽前四處奔走,幫球員貼紮、按摩的運動防護師廖期新,場上球迷比較容易看見的助理教練范耿祥與總教練陳子威,這整支幕後團隊的分工運作是如此細膩,有時候我甚至懷疑,在漫長的球季(現在連休季行程都很緊湊)這些教練團的家人,能被分配到多少時間。
一支球隊的成功,很多人只會假設是某一個明星,或是某幾個關鍵賽事特別跳出來的角色球員。
而我知道,一屆又一屆的政大雄鷹,球員需要面臨異動,有的畢業準備接軌職業舞台,有的剛加入,甚至連中文都完全不會說,出生到現在第一次離開家,去到那麼遠的地方。如果這支球隊想要長期處於高競爭力的狀態,並且同時在士氣凝聚、磨合這些事情上做得滴水不漏,鄉民們的「拿掉論」,最該提卻從來沒提過的,我以為,正是教練團。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我覺得這才是其他球隊,真正該自問的事情。
一支球隊要能夠成功,需要在非常多細小的環節儘量把事情做對。能夠拿下一場勝利,其實是許多這種細微小成功的大集合。
做出一個決定,你看多遠?
政大雄鷹跟其他球隊,差別在哪裡?
打完跨聯盟賽事,我覺得這個落差取決於「對於時間感的認知有巨大鴻溝」。
雄鷹的決策模式,想的經常是十年、二十年。從每一年新人的招募,日常培養、阻抗訓練,每一次的賽前伸展、賽後恢復,直到畢業後的職業接軌,教練團考慮的管理範圍,需要做到極度細緻。我看他們是押上身家,all in 的態度在付出自己。
硬核又老派,但是很浪漫。
反觀,我們在UBA不難看到只有一季行情的學校。比如前一季打入四強的萬能科大,兩位看板球星投入選秀後,上季預賽後無力招架,瞬間跌回二級重來。
這一季或許也即將見證直接組出五位外籍生先發的虎尾科大。但最終能走多遠?那群孩子會在賽場上待多久?球隊每一年要如何有效維持進步?校方是否有長期經營的計畫?相信時間會給出最真切的答案。
來到國內職業賽場,上個球季,想趁熱靠魔獸狠撈一筆的T1雲豹隊,則是最佳案例。
我曾經去過雲豹現場,也懷疑這種「一位NBA球星搭配一群沒有明確發展目標的球員」的建隊模式,最後是要打什麼?魔獸走了,下一季要怎麼做?
十年後,這紙合約,對這群球員長遠來看,有哪些影響?之後我們可以來慢慢檢驗。
對球團來說,可能以上的問題不一定重要,只要這一季票被搶完就好。不少球隊都是這樣:每一季只要想這一季,不用想五年,想十年,想二十年。那太遠。說自己習慣「活在當下」是最好聽又不失顏面的講法。
最可怕的是,有些好聽話講久了,竟然連自己都信了。
短視近利並不是活在當下的同義詞。這兩個詞的實質內涵完全不同,共同點是都只有四個字。
我只知道,如果決策圈滿腦子只會炒短線,沒有要長期用心耕耘文化建設,是很難撐過經營困境的。
看多了,就知道這邊的管理團隊,圖的是什麼。
政大雄鷹從2017年創立,直到2023大家才發現他們的實力已經輾壓不少國內職業球隊。我相信,也許球隊創辦人姜學長的心中,早就知道有這一天了。
換句話說,或許是:政大雄鷹已經贏很久了,只是上週五晚上才頒獎。

p.s 1 上方照片是今年畢業挑戰CBA的林彥廷,我們的紀錄片團隊今年五月去到他、林勵、艾喆、昕澔的宿舍房間拍攝這群學生運動員的日常生活。
p.s 2 都講到這裡了,乾脆順便宣傳一下,上方提到今年拍攝的這支關於政大雄鷹的紀錄短片,預計會在近期完剪。希望屆時大家有機會更認識這群學生運動員,還有這支讓校友們引以為榮的球隊。
—
補個子威教練的訪問,有提到一些跨聯盟賽後的心得:
封面圖片來自 國立政治大學FB
平面攝影:柯智元
—
部落格相關閱讀:
2021 UBA冠軍——政治大學:四年有成
2022 UBA冠軍——政治大學:最想到達的地方
2023 UBA冠軍——政治大學:應許之地
2024 UBA冠軍——政治大學:每當我想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