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士培訓班」是一個密集型課程,內容很硬核。老師不只會完整地講解每個環節,還要求學員實地操作。
課程最後,甚至每個人都得通過術科和學科考試,才算正式結訓。
沒錯,是考試!不過別怕,這種考試是那種讓你通過後能更自信地面對災難的測驗。
往後也有進階課程,講求的是更大規模(比如社區)的實務操作,我也蠻有意願再繼續研習的。
柯智元
「你有沒有想過,跑步的時候,可以不只是跑步?」
很怪的問句對吧?
你可能下意識回答我:「啊跑步就跑步,還能做什麼?」
有的。我發明了一個詞叫:學習型晨跑。
是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跑步的時間也是我學習的時間。
疫情那年,我將注意力轉向部落格,把書寫的重心全部放在那裡。
現在回頭看,覺得有點愧疚——那些曾追蹤我、與我交流的朋友們,或許還在等我更新,而我卻讓這裡沉寂了這麼多年。
所以,我決定重新翻修、開幕滴水穿石。
不是為了營利,也不是為了追逐流量——只希望在這裡,繼續留下我曾經的思考、感悟和一些值得記錄的瞬間。
也許,就從下一篇開始吧。
我很強調:養成習慣的關鍵是期待感,而不是罪惡感。
期待感是:「今天跑完,我可以放鬆喝杯拿鐵。」
罪惡感則是:「如果再不跑,我就胖死了。」
一種讓你心癢癢,另一種卻只會讓你害怕,甚至對下一次感到抗拒。
我們需要創造這樣的環境——對於下一次的「解鎖感」莫名興奮。
而這個條件的前提,就是要讓你的自我「產生未來圖像」。
在當兵時,我們會稱喜愛發表這類言論的人為「白目」。白目的人,下場通常不太好。
而這些年來,每次聽到類似的酸言酸語,我總會默默提醒自己:當心,千萬不要成為那樣的白目。
支持與鼓勵,不僅對奮鬥者至關重要,也決定了我們自己是否能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運動員,更好的球迷。
在面對別人的成功時,我們總有選擇。是挑剔與酸言,還是善意與支持?
願我們,都選擇善良。
I want to write this post to the English readers of this blog because this is a critical moment. It all starts with an invisible name.
I was born in 1985 in Taipei. I observed that people here often strugg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on national identity. Whil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primarily moved past this issue, many older citizens still find it challenging to confront.
舉例來說,如果你習慣早上七點起床,那麼從明天開始,就直接把鬧鐘調成早上五點。你可能會疑惑:「這麼快喔?!那我睡眠時間不就變短了嗎?」
沒錯,就是要讓睡眠時間暫時縮短。這其實是一個經過設計的策略,目的是讓你的身體逐步習慣新的作息規律。
你的身體是靠著習慣運作。如果你要打破習慣,直接進入改變模式,對於早睡早起的目標達成,會很有用。
當你的身體因為持續的睡眠不足逐漸感到疲憊時,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前發出信號,提醒你該上床休息了。
所以,我始終主張,如果你想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從早起入手更有效。直接勇敢做下去。
籃球比賽的本質,其實是決策。
讀《政大雄鷹傳奇》的過程,或許你會發現:「看似表面上拼體力的,實際上考驗的都是腦力。」(也有一說,看似表面上拼腦力的,實際上考驗的都是體力。比如圍棋。)
回顧政大雄鷹拿下的這些冠軍,不難發現,每次勝利背後都是臨場決策的考驗。
首座冠軍時,當季對手阿拉薩、阿巴西頑強,而莫巴耶尚未入學;第二座冠軍時,游艾喆在八強賽傷退,大學時期掙扎轉型的林勵臨危受命,最終八強賽全勝晉級;第三座冠軍時,先發後衛林彥廷在冠軍賽開賽一分鐘後,便因為腳踝扭傷,只能下場……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最珍貴的或許不是技術的純熟,而是合作的信念和持續不懈的熱情。這群新世代的新聞人,以創意與堅持撼動了傳統媒體的模式,不只是為了即時報導,更像是在實踐一種「自由人的理想」。
深感慶幸,生活在一個擁有創作自由的民主社會。自己可以透過多元的媒體管道,在安全的環境中討論不同觀點,這正是臺灣社會最可貴的資產。
幾個月前觀賞奧運籃球,亞洲的希望——日本代表隊,在過程中沒有拿下任何一場勝利,但不知為何,發自內心對這支球隊感到無比崇敬,也對這個國家過往十多年的努力感佩、嘖嘖稱奇。
也許,這就是為何「不要只看比賽結果」的重要性。因為對那些只看勝負的人來說:「輸了就是輸了,還能討論什麼?」
因為瞭解王者風範的人,已經看到更重要的事情,自然無須跟這類人費力唇槍舌戰。這群條件跟你我相當的亞洲人,面對的是怎樣層級的對手,賽後,他們又造成了哪些更長遠的衝擊,我們比誰都清楚。
有人常說「贏球治百病」,可我學到的道理是:要成為勁旅,輸球才是你真正的增肌粉,讓你變得更強,難以擊敗。
我知道這標題有點像內容農場,但放心,接下來的內容和數據都很紮實,絕對讓你受益。
上個月,我做了年度健康檢查,其中一項結果引起了朋友們的熱烈討論。
我今年 38 歲,但儀器檢測顯示身體年齡只有 22 歲。這樣的結果讓朋友們非常驚訝。當晚,隨手在臉書上發了一張體檢報告的照片,結果引來一波私訊詢問熱潮,主要是好奇我平時是怎麼保養的,為什麼能讓身體年齡與實際年齡差這麼多?
其實,當時我對「身體年齡」這個概念也不是太了解,於是這段時間我也做了些研究,現在想藉此機會分享一些心得。
回頭想了想才發現,原來幾年前我不知不覺就開始朝抗衰老的方向前進了。
常在想: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個人能徹底滿足我所有需求嗎?如果真有,那我是否也能同樣滿足對方的需求?(畢竟「憑什麼只有你一個人在爽」的公平問題總是存在)
我更好奇的是,大家是用哪一種標準在判斷「這個人能不能和我一直走下去」?
因為立場各異,我逐漸雕琢出了這個萬用問句:「你找的是愛人還是長期伴侶?」
真是乍聽起來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問題。
誠實說,這是我經常自問的題目。因為人生中了基因樂透,提早遇到一些狀況,迫使我開始去想像,只是想找樂子的人,看到我這副狼狽樣會不會離開?換言之,如果喜歡的女生遭遇跟我完全一樣的悲劇,我是會斷然放棄這段關係,還是不顧一切,堅持陪她走下去?
住在一個有悠長反智傳統的國度,身為讀書人,不論身處何方,最終都要面臨兩條道路的抉擇:要麼被資本收編,要麼在內心保持小革命,努力保持距離,讓自己成為公眾的知識份子,畢生關注社會的公益與進步。以人性來說,這確實是艱難的抉擇。
最近為了新寫一個提案企劃,打開了封存已久的資料夾。
如果說創業過程中有哪一張照片能讓人瞬間沉醉,彷彿被吸入螢幕,跌回那個時空,我想,就是以下這張照片。
當時是2018年,我們公司成立滿三年。某天我突然接到任務,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創作一支配樂,為一則牧場搬家紀實的三分鐘廣告配樂。
那支廣告,後來常在創辦人的對外演講中被提及。而它背後的分娩過程,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職籃的合併聯盟昨天突然發出聲明,宣布外籍生不能參加選秀。
我以為是笑話,原本打算擱置,想說笑笑就算——人都有耍白痴的時候。
發現有新聞稿,確認為真,腦中浮現的第一句話是:「言而無信謂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