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真的能改變身體的運作方式。
以前在《股癌》聽謝孟恭提到,他因為健身,腰痠問題徹底消失。
當時聽了沒什麼感覺,直到今天才意識到——原來,我也發生了同樣的變化。
幾年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上了不少課、查了不少資料,也開始認真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
生活 | Live
最近發現,早起晨跑不只強身健體,
還會讓你不小心被誤會成詐騙犯。(?)
事情是這樣的——
我平常晨跑的時間很早,
大概三、四點起床,預備一下就出門。
這個時間點的世界大概分成兩種人:
一種是還在夢中跟周公下棋的正常人,
另一種是各種詐騙訊息的自動發送機器人⋯⋯
A:「你的名字很像一個演員。跟你是親戚?」
我:「你說的是柯叔元。我們沒關係。」
某天聚會,話題不知怎麼聊著聊著,突然聊到了電動。
隨口說了一句:「我曾經是電玩兒童。」
大家的反應瞬間像挖到恐龍化石:「柯智元,你?!!電玩?!!!」
「不但玩,而且超沉迷!」
沒錯,正因為太認真了,才逼自己趕快戒掉。
這局,我決定不續關,直接 Game Over。
電玩時代是我十六歲以前的事情了。(如果真不相信,可以問我家人)
我認為容貌焦慮並不是天生的,它是被灌輸的。甚至可說是「學習而來」的。
全社會都在教導你這件事,無論你想不想聽。有些人會把這些當成一種「社會期待」,比照「性別角色」辦理。
我好奇,如果世界上沒有鏡子,人類還會這麼在意自己的原始長相嗎?
若有一天,社群媒體的美顏濾鏡消失了,會不會少一點人覺得自己「不夠好看」?
還是他們已經無法拿下濾鏡生活?
一個人能接納自己最原本的樣子嗎?
小時候,我曾經認為人生是一條固定的跑道。
不確定是不是因為住在思想很傳統的區域,雖然在都市,我周圍的人卻篤信一種很堅定的人生觀。
讀書、考試、升學、找一份「正經」的工作,然後⋯⋯結婚、生子、過年回家團圓、老了帶孫子⋯⋯最後,在某個陽光正好的午後,含笑告別這個世界。
這些事,就像是早已寫好的劇本,從小就被長輩耳提面命:「這樣才是完整的人生啊。」
前幾天,看到某位被長輩催生的朋友發動態⋯⋯
這幾天,日夜看著這些題目,今早,起床跑步,突然想到一個詞彙——傳統文化毀滅者。
沒錯,我終於發現,我就是那些長輩眼中,那個大逆不道的「傳統文化毀滅者」⋯⋯
當身邊的人開始用「天秤座」來解釋我的行為,甚至有時候,我自己也會下意識地想:「嗯,這可能是因為我是天秤吧⋯⋯」
但我開始懷疑,我真的懂「天秤」嗎?
所以,某天煮完午餐,我決定好好花幾天的時間,研究一下網路上對天秤的看法,看看這些描述到底有多荒謬,還是會讓我不得不點頭認栽。
我當時不看其他星座在講什麼,純粹就只專注看「天秤男」,先有基本認知後,後來隨便點開幾個其他星座,開始「欣賞」他們怎麼連連看。
然後發現,這趟旅程,比想像的還要驚悚⋯⋯
自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以來,我在各種場合逐漸看到越來越多「無法一眼讀懂的文字」。
網路上有些人稱呼他們臺羅戰士或是臺語警察。
原來有一群人正在練習使用臺羅文,也就是以臺語發音書寫的羅馬拼音文字。
有些人會來指教你的書寫中文算不算是正統臺語。因為他們確實就是琢磨得比你深,也比你懂。
有些使用者甚至更強調不是「羅」(羅馬拼音),而是「正確的臺文字」。(在中文語境同樣是有看沒有懂的字)
白天工作、開會,偶爾排休充電。週末寫作。
每餐吃差不多的東西,晚上九點躺床休息。
平凡的每一天,也許看起來單調,甚至有些無趣。
但對我來說,這是我能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我是個從不參與賭博的人,任何形式的賭博都不沾。
與其說是因為無趣,不如說是因為清醒。
⋯⋯大部分參與比賽的人,他們體驗到的結果大多是輸的。因此身為贏家,僥倖獲得勝利的滋味才這麼爽。
但你再進一步問:我想贏,不想虧錢,要怎麼付出努力?
這題連贏的人也無法告訴你,因為他們真不知道,這完全是隨機決定。
而我的原則是:如果一件事情絲毫沒有辦法努力,那就是賭。
我所謂的「不賭」,是建基在這個信仰之上。
我常把天賦比喻成一顆種子。對,這是它的原始樣貌,僅僅是種子,還沒發芽,更談不上結果。
而每一顆種子,都是有時效性的。如果沒有合適的土壤、陽光和水分,它可能永遠不會生根發芽。
更荒唐的是,你可能是一株喜水植物的種子,卻被丟到了撒哈拉沙漠。
這樣的結果,當然談不上什麼滿山遍野的繁茂景象。
但如果天賦碰上了適合的環境,成果將會令人驚艷。
比起洗碗,很多人對「夫妻分房」的誤解更深。在我的認知裡,分房論不是提倡冷淡,而是尋求一種讓愛更長久的智慧。
一個家不一定要大,但要確保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哪怕只是晚上睡覺的幾個小時。
這不是冷漠、情感降溫,而是對於伴侶的世界,一種更深層的尊重。
這一天是世界蔬醒日,一個專門宣揚蔬食對健康與地球好處的節日。
雖然我是因健康而開始蔬食的,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據說這個節日是慈濟創立的),但五年多的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蔬食對自己的改變。
之前朋友聚會,聽到有人說今後人類步入 AI 時代,以前英文都白學了,時間都浪費了,之後的小孩全部把東西丟給機器翻譯就好了啊。
我不太認同,但當時認為公開場合,發言謹慎為上,所以保持沈默。
我認為:學語言,有些時候跟唸書很像。主要是為了幫助今後的自己有能力明辨是非。
說到「問題世代」,你可能馬上想到的是叛逆的青少年,或者那些讓爸媽操心的年輕人。但有沒有想過,現在這個標籤竟然套到 55 歲以上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和部分 X 世代身上了?
是的,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全世界:「拎北才不是那種安安靜靜的退休老人。」
你想像中的退休社區應該是什麼樣子?一群人在公園裡散步,然後回到家裡捶捶腿、看電視?
不,這完全是遠古時代的畫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