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是很多人難以達成的目標,但它真的那麼困難嗎?今天,我就以這篇文章,來解答這個常見的問題。
一、拆解問題
我想先問:你的目標是調整睡眠時間、提升起床效率,還是希望兩者兼顧?
這是第一步,需要明確你的目標,才能更精準地調整方法。
接下來,我會再請你思考兩個關鍵問題:
A. 如果你經常晚睡,試著回想,那些時間都花在哪些事情上?這些事情對你有多重要?未來如果無法再進行,會不會讓你感到遺憾?
因為以後,你可能就沒時間做它了,這真是你要的嗎?(如果失去這個了,你會想要討回來嗎?)
B. 如果你想早起,起床後有什麼事情是你特別想完成的?
試著用畫面感具象化你的目標,例如:早起後跑步、閱讀或完成某項計劃,並將這些目標具體呈現成圖片或提醒語,幫助自己持續激勵。
比如,你為的是訓練,那就放個標竿,非常形象的視覺海報,很好,鼓勵自己,或是對自己很重要的一句提醒也行。
這其實是個關於動機的問題。沒有足夠的理由,改變就像沙上的塔,撐不了太久。找到你的核心動力,是成功的第一步。
你頂多只能三分鐘熱度。撐不久的事情,大多是因為地基(動機)容易鬆動。
最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操作問題:你願意給自己多少時間來調整作息?
很急嗎?是有任務性的嗎?還是你目標進入一種你心中視為「更好」的生活方式?
根據我的經驗,幾天內迅速完成目標並不現實。調整作息需要時間,通常是一週到半個月,這是身體適應新節奏的必經過程,不用急著求成,穩定才是關鍵。
所以,如果你真心想這樣做,我也請你先考慮這件事情的急迫性,還有,你願意給自己多大的空間去完成。這樣可以讓你在過程中不輕易感到沮喪。
二、晨型人與夜貓子
社會上常把人分為三類:晨型人、夜貓子,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型。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落在其中一個極端。白天是我的最佳工作時間,無論是效率、專注力,還是創意,都在日光下達到巔峰。我無法晚睡,更不能熬夜。夜晚的產出總額,有時候打不贏白天的兩小時。
在我的信仰裡,這兩種類型人,只要產出是相等的,沒有特定哪一種比較好。你習慣就可以。天生不用特別努力就能輕易做好的,也許更貼近你的原廠設定。
然而,在我的產業中,有不少人是典型的夜貓子,越到深夜反而越靈感湧現。所以,當我要和這些藝術家合作時,必須尋找雙方作息的交集時間。不然,要嘛是他們被迫早起,要嘛是我陪著他們熬夜,兩方都覺得痛苦。
而大多數來問我如何早起運動的人,通常是為了健康,或希望騰出更多時間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根據觀察與經驗,我建議:從早起開始調整,其他暫時先不管。除非你是夜貓子,那就要比較溫和,循序漸進,不然身體應該會即刻反抗。
三、從「早起」開始
舉例來說,如果你習慣早上七點起床,那麼從明天開始,就直接把鬧鐘調成早上五點。你可能會疑惑:「這麼快喔?!那我睡眠時間不就變短了嗎?」
沒錯,就是要讓睡眠時間暫時縮短。這其實是一個經過設計的策略,目的是讓你的身體逐步習慣新的作息規律。
你的身體是靠著習慣運作。如果你要打破習慣,直接進入改變模式,會很有用。
當你的身體因為持續的睡眠不足逐漸感到疲憊時,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前發出信號,提醒你該上床休息了。
所以,我始終主張,如果你想養成這個新習慣,從早起入手更有效。直接勇敢做下去。
剛開始身體會想:「這應該只是一天型的任務吧?」
而你需要用實際行為,告訴它:「不,主人變了,請你跟著配合調整吧。」
隨著時間推移,你的身體為了補足睡眠,自然會讓睡覺時間開始提前。這是許多朋友親自體驗後,歸納出來的鐵律。
而那些非得熬夜才能完成的事情,像追劇、看電影這類需要盯著螢幕的活動,我就不太建議你睡前做了。因為眼球往往會受到藍光的刺激,進一步干擾你的入睡節奏。
來多談一點,我為自己客製化出來的睡前活動。我覺得這是幫助你成功「轉型」的關鍵。
四、晚間的「黑洞模式」
強烈建議,晚餐後進入所謂的「黑洞模式」。
白話講,就是減少螢幕使用,避免視覺媒介過度刺激。你可以戴上一副抗藍光眼鏡,配著耳機聽音樂、聽有聲書,或者學習一些不需要視覺參與的內容。
試著營造一個昏暗的環境,例如調暗燈光,只保留一盞小夜燈,讓你的視覺感受徹底放鬆,為入睡做好準備。在低光環境下,確保周圍的空間安全無障礙,避免發生意外,這樣才能更專注地放鬆身心。
你要讓自己在黑暗中,無論怎麼走都安全。要到這種地步,你才真的算是規劃好了你的「黑洞」。
當這種低刺激的狀態持續兩小時以上,接近睡覺時間時,身體的疲憊感會自然湧現,一躺下,就能即刻順利入睡。
我幾年前曾經透過這樣的方法,成功調整過自律神經失衡的問題,完全不需要藥物介入。透過這種自然調整法,我成功改善了作息,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心得我有寫成部落格文章,歡迎觀賞這場留有數據的科學實驗。
五、早睡早起的延伸知識
其實,還有許多可以輔助的技巧,比如飲食的搭配,如何避免高熱量、高咖啡因的生活;或者每天加入適量的運動,幫助身體有緊繃時刻,也有鬆弛狀態,都能有效暗示作息時間。這些方法會讓效果更加顯著,我之後再分享。
先丟個影片幫大家補補身子。
這影片我建議用2倍速以上觀看,不然這位醫生的語速有可能你真的看不完。(突然想到好像讀者可以拿來助眠)
影像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