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一篇爆紅的「洗碗文」,我開始反思自己家的情況,包括早年提出的「分房論」。
看似平凡的小事,一直隱藏著家庭相處的大智慧。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家庭裡,「小事」往往才是關係穩定的關鍵?
家中的瑣事,如「誰來洗碗?」、「該睡了燈為什麼還亮著?」,往往成為爭吵的導火線。但在我們家,這些小事卻始終平和有序。不是透過革命,而是訴諸默契。
我們家一直沒有洗碗機,但洗碗這件事從來不是問題,原因很簡單:分工明確,相互體諒。
每一天、每一餐基本上是我掌廚,從採買到備料再到做飯,一手包辦。而飯後,沒負責煮飯的人,就自然而然地洗碗、收拾碗盤。
我們幾乎沒有為了「誰該洗碗」而爭吵過,因為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誰做了飯,其他人就處理後續。這樣的分工方式,不僅高效,還能避免誰覺得吃了虧、誰在抱怨吃力不討好。
看了很多人對「洗碗文」的想法後,我發現自己比較無法認同某些人以性別切入的角度。
什麼「男生該做什麼」、「女生該做什麼」的規定,其實意義不大。因為我想,要是換成同志伴侶呢?兩個男生,或者兩個女生,又該怎麼分配工作?
以相互扶持為主軸的相處模式,應該遠比按照性別分配工作更能維持家庭的和諧吧。
相比那些因為洗碗吵到需要拿專屬餐具、碗盤來明確劃界的人家,我們家的氣氛簡直和平到讓人難以置信。
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好的家庭分工,從來不是誰被安排去做什麼,而是每個人都願意為這個家庭盡一份力。這是更好的動力。
![分房論](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legs-1867769_1920.jpg?resize=1024%2C683&ssl=1)
分房論:給彼此呼吸的自由
解決了洗碗這樣的小事,還有更深層的空間議題需要面對。
比起洗碗,很多人對「夫妻分房」的誤解更深。在我的認知裡,分房論不是提倡冷淡,而是尋求一種讓愛更長久的智慧。
一個家不一定要大,但要確保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哪怕只是晚上睡覺的幾個小時。
這不是冷漠、情感降溫,而是對於伴侶的世界,一種更深層的尊重。
比如,以我自己為例,有了屬於自己的小空間,就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安排生活——清晨跑步、瑜伽伸展、晚上靈感來了開燈寫作,完全不用擔心影響到其他人的作息。
更實際的是,分房能避免很多日常摩擦。晚歸時,不用擔心吵醒對方;半夜睡不著,想翻書或工作也不用壓抑。
這些細節雖小,卻能輕鬆提升關係品質。
當我大學時期說出這個「分房救關係」的理論,經常被周圍朋友揶揄。
「你最好是可以找到認同你這種想法的女生啦!」
他們認為我不懂愛情,我卻認為他們不懂人際。
洗碗、分房,這些小事,其實是愛與尊重的縮影。
最近聽水ㄤ水某的 Podcast,他們閒聊到目前夫妻分房的模式讓我特別有共鳴,也讓我發現:「你看,確實有夫妻這樣實行嘛!」
而且他們自己坦言生活滿意度比以前更高了。
有些奇怪的傳說,不斷假設一對戀人分房會讓愛情變淡,但我卻覺得,愛的核心不是時時刻刻膩在一起,而是給彼此足夠的空間,讓對方隨時都能自由地做自己。
真正的愛,比起佔有,我更在意的是「她有沒有辦法在我面前成為她最想成為的樣子」。如果沒有,那我就該檢討,一開始,我們彼此是不是找錯人了。
「你硬要對方妥協的部分越少,他/她就越能自在表現。」
一個人只有在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時,能量是最滿的。
這是我一直相信的事情。
也因為這樣,我是個不太習慣去「黏」對方的人,因為已經習慣要給足對方空間。
就算在一起,對方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想事情的步調,身為伴侶,我大可不必一直發出聲音影響對方。這很惱人。
真正的親密,是尊重彼此的界線,讓對方能自在飛翔。
我的家庭從小就強調:留意個體的邊界,關係才能持久且穩定。
後來我發現,不是所有人的家庭教育都有被這樣教導的。是我太幸運。
談到家庭,東方傳統很在意「孝道」,而西方更講究「尊重」。
長大後體認到,雖然住在台灣,我卻是被這種很西方民主化家庭的方式養大的。而且有意思的是,我的爸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他們沒有旅外就學的經驗,養小孩的過程卻自然形成了這樣的想法。
他們看重這些,自然也養成我要「主動照顧」有這項需求潛在性格的每個人。
越親近,就要越留意。
我們家不會為誰該做什麼事爭論,也不會要求誰犧牲自己去遷就他人。這些小事的背後,藏著的是我們對彼此的長期承諾。
在我心中,幸福的家庭該是盡量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呼吸的地方。
愛情與家庭,從來不是取捨的關係,而是一種共生的平衡。
正如我幾年前寫在日記的話:「愛情是留有餘地的親密,家庭是各自安好的一體。」
—
影像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