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鮮乳坊十歲貼文,心裡一陣悸動。
十年前,我是剛回台灣不久的第一位員工。
你的人生,可以有幾個十年?
在99%的創業五年內會收起來的現實世界,
單靠對酪農與本土農業的熱愛,
能不能撐得過第一個十年?
這樣的十歲,絕對值得過一場生日。
看到這篇貼文,我很清楚,
這不是什麼行銷節慶的包裝,
也不是單純呼個口號的公司里程碑。
因為我知道,這段路走得多難、多真實。
這不是什麼行銷節慶的包裝。
這是一群人,用十年時間,一起撐出來的一場改變。
我是這間公司的第一位員工。
那時還沒有完整的團隊,也還沒有時間建立制度,
連辦公室都在共用空間借一角落辦公。
不少夥伴忙到三更半夜,乾脆不回家,直接睡在公司,
想著「睡在這裡隔天一早又能馬上開始工作」——
那時,我們是硬撐著向前走的人。
沒得挑、沒得喘,連時間都不敢浪費。
我還記得,第一批鮮奶製作完成,
那天一早,冷藏車從牧場北上,準備送進冷藏倉。
幾小時後,司機開到門口,
大家放下手邊工作,齊聚門外,準備來回搬貨。
面對眼前還不確定能否順利完成的配送任務,
我其實滿心忐忑。
但就在那一刻,心裡忽然靜了下來,一個聲音浮現:
「已經走到這一步了,我們一定要做到。」
十年過去了,有些事情變了:
合作牧場從一個變成五個,
團隊人數從一個變成了將近百人,
鮮乳坊看待產業的標準,
從「安全生產」提升到「動物福利」、「莊園等級」,
過去不敢想像的米其林 icon、國際肯定,
也一一變成了現實,印在包裝與店家的門口。
但也有些事情沒變:
那群一起走過第一天的人,
依然在不同崗位上努力著;
那位每週出診的阿嘉獸醫師,
依舊堅持親自看顧每一頭牛的健康。
這樣的團隊,值得被慶生,被記得,
不只是單純的慶祝,而是提醒自己:改變,真的有可能。
身為參與其中的人,
我永遠記得這個品牌最初的模樣。
記得我們面對產業不合理時的憤怒與不甘,
記得那句「自己的牛奶自己救」,
對我們來說,從來不是口號。
那是一種選擇——
選擇站在農民那邊,站在消費者那邊,
也站在那些還沒被看見的土地、動物與在地價值那邊。
十年,很難。所以更值得被記得。
鮮乳坊十歲了。
謝謝那時候我們都在現場,
謝謝現在還有更多人願意加入、行動。
下一個十年,希望那是一個更好的臺灣。
我們繼續一起走下去,也一起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