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智元是誰?《通道》這部紀錄片在講些什麼?跟我有什麼關係?」

by 柯智元
通道




透過這篇文章,我想好好來談一下,過去六年,無時無刻纏繞在我心頭的故事。



《通道》說的是一位名叫龔建嘉的乳牛獸醫師的故事。



你可能很好奇,為什麼選上了這位主角?還有我剛剛講的「乳牛獸醫師」又是什麼職業?他跟都會區我們看到的那些獸醫師,有什麼不一樣嗎?



希望這短短的幾分鐘內,可以讓你理解我關注的這個主題。讓《通道》在你我之間,有機會產生一些連結。



通道



醫師荒,醫師慌



文章的最一開始,我想先講個人類社會的故事。



自2010年左右,臺灣開始發現自己有一場危機,叫「醫師荒」。



因著長工時、低薪資,當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醫療糾紛,從業人員乘載過高的精神壓力,所謂的重症四科: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醫師人數迅速銳減。



同時,評論界也展開了一場「重症無醫師」的產業內省。媒體也開始報導:大量醫師人口不斷「轉職」到高獲利且低爭議性的產業,比如整型外科、醫學美容領域之類的。



許多當時的社會賢達也不斷奔走,希望喚醒大眾沈睡已久的警覺心。但這樣的倡議有用嗎?



從歷史的角度看,似乎效果不大。



儘管新聞工作者當時積極蹲點,透過扎實的調查報導,將這場危機一次次訴諸大眾,但事實是,臺灣社會仍無法減緩重症醫師繼續外流的趨勢。
 


雖然現在回看這些資訊,都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但如果觀測這個趨勢,這個危機,臺灣其實至今仍然不敢說已經真的完全解除。



以上,是關於人類社會,臺灣版的真實故事。



這整件事引起了我的好奇。在臺灣,既然人類「醫師荒」的警報尚未解除,那,更缺乏關注的畜牧動物呢?



對我這種都市人而言,那個極度遙遠、神秘的產業,它們內部醫師的人數怎麼樣了?



我想想,是沒看到什麼大佬成天跑出來靠腰,也沒看到什麼調查報導新聞。



想必⋯⋯很令人心安⋯⋯吧。



嗯,其實真實的狀況,超乎我們的想像⋯⋯



是令我輾轉難眠的真相。

 


乳牛生病卻找不到醫生的國度




根據臺灣獸醫師工會2014年的資料顯示,自大學獸醫系畢業、考取執照後,約有56%的畢業生,選擇了臨近都會區的動物醫院、動物診所。



住在都市的他們,投入心力,照顧人類的伴侶動物(如貓、狗、兔)。



那有多少人投入畜牧動物領域呢?



你以為從100%扣除56%,那大概還有44%的話,就錯了。



扣掉公部門、藥廠、屠檢的獸醫師,最終只有8%的畢業生,選擇了畜牧動物領域。



還沒完,為國人把關鮮奶,巡診牧場的乳牛獸醫師,更低到只有0.2%。



等於是,差不多每四至五年,才有一位年輕獸醫師,願意投入酪農業。而同時,每年卻有一位老獸醫退役。
 


在長期醫療人員不足的狀況下,主責環境管理,非獸醫專業背景的酪農,會一直需要跳下來擔任獸醫師的角色,處理牧場的基礎醫療。



而更為進階的急診、外科手術、術後縫線拆線,只能等到大動物獸醫師巡診時,累積一併處理。如此行之有年。
 


這些酪農前線的警鐘,響徹雲霄多年,始終乏人問津。



終於有一天,他們等到了一位年輕獸醫師,願意回應產業的聲聲召喚。這個人,來自台北內湖,叫作龔建嘉,綽號阿嘉。



通道





阿嘉是一名台大畢業的土生土長台北內湖人。



在吹熄二十九歲生日蠟燭那一年,他仍舊是「全臺灣最年輕的大動物獸醫師」。



意即:自阿嘉畢業後,獸醫系畢業的學生,竟已超過五年,全臺灣沒有一人像他一樣——選擇此路為生。
 


若以日本北海道為例,大動物獸醫與牛隻的醫病比為健康平衡的1:1000。在臺灣這數字來到1:5000。



意謂更少的人力,面臨更長的工時,肩上背的更是比日本獸醫多達五倍的工作量



阿嘉知道臺灣所剩時間無幾,除了每天定期為乳牛看病,他勢必得做一些「非傳統獸醫」會選擇做的事,來拯救這個搖搖欲墜的產業。
 


因為走過實習的道路,阿嘉知道大動物獸醫的門檻非常高。在沒有「師傅」這個角色主動帶領為前提,一般人幾乎不得其門而入。



但從酪農視角回望,他們擔心的「每隻牛都是牧場辛苦的投資」這理由拒絕年輕獸醫來牧場實習,也看似情有可原。



當兩邊的需求,多年下來,始終無法有符合對方期待的樣貌,阿嘉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最後僅存的「通道」,幫助兩邊的人真正有機會走到彼此身邊。



《通道》這部紀錄片,除了是主角阿嘉,也是關於這個藏在酪農業裡的大動物獸醫師的故事。



你平時有在喝鮮奶嗎?曾經去過牧場嗎?看過大動物獸醫師幫牛看病的樣子嗎?



透過鏡頭裡的阿嘉,我們可以一起來認識,今天的酪農業,與我們不熟悉的大動物醫療領域。



參加2021年新北市紀錄片獎總決賽的,是這部片的30分鐘短片版本。(點我看預告



故事會先聚焦在阿嘉嘗試復育乳牛獸醫師這一條故事線。



我預計最後的長片完整版,才會讓觀眾看到乳牛獸醫的更多面向。包含更多這個職業的醫療工作,還有酪農們照顧小牛的樣子。



如果想看到更多的乳牛,還有獸醫師在現場醫療工作的各種樣子,等待之後的長片版,有發佈好消息,一定會在這邊公告給大家啦!


最後,再次介紹一下我是誰。



我是《通道》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柯智元。從2015年開始,就一直跟拍阿嘉這位乳牛獸醫師。



我曾經是一位幕後音樂圈的工作者,現在是一位紀錄片導演。



你現在來到的地方,正是我的部落格



未來我也希望在這邊寫更多關於牛奶,關於牧場,關於大動物獸醫師的故事。



如果你是喜歡聽故事的人,歡迎你隨時進來坐坐!





新北市紀錄片獎年度十二強入圍感言​


謝謝評審,謝謝新北市紀錄片獎,謝謝我的家人,謝謝被我拍攝的乳牛獸醫師阿嘉、芥丞、蕭火城老師、陳鵬文老師,謝謝為這部紀錄片開啟了後來一切可能性的夥伴——志聖哥、曉灣、郭佑。



《通道》這部紀錄片,主要描述的是一群在牧場照顧乳牛的獸醫師。​這群人的生活,跟一般我們在都會區看到的狗貓這些伴侶動物的獸醫師非常不一樣。​



2021年,這次參加紀錄片獎的短版,比較著重在這個職業在台灣的人數,長期陷入斷層的危機。而主角年輕的大動物獸醫師阿嘉入行後,嘗試復育的故事。​由於考量到許多現實的診療畫面,不是每位觀眾都能接受。幾經思索後,我還是希望這個30分鐘版本是人人可觀看的普遍級版本。



在不久的將來,預計超過一小時的最終剪接版,我希望有機會呈現更多,這個職業更細膩的醫療過程,還有牧場、酪農的生活方式,讓大家對於這個產業,有更豐富維度的想像。​



雖然觸及的議題觀眾較為陌生,我仍想拍出一部年輕觀眾會覺得有點意思的紀錄片,尤其是關注畜牧動物的醫療議題的人,或是此刻還在獸醫學系就讀的學生。​



我是台北人。感受到我們長居都市,對農村的瞭解始終有限。因此,我想偷偷借助紀錄片與生俱來的特殊魔力,讓觀眾能更認識在這個產業裡的人是什麼樣子,進而認識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是怎麼來的。​



相信紀錄片可以扮演彼此對話的角色。嘗試幫助在都市的人,更理解農村,更認識農友,更明白大動物獸醫師,他們這群人的世界。​



拍片以來,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很蒙眷顧的人。​許多善良的天使環繞著我,幫助我在低谷時前進。



謝謝這一路讓《通道》這個故事逐漸成長、茁壯的夥伴。感謝你們將自己的生命,注入在這趟旅途中。​



若是有緣,幾年後長版完工,期待可以說出那句:「嘿!記得,我們戲院見!​」

通道



通道|The Passage

柯智元 Ko Chih-Yuan

臺灣|紀錄片 | 中文 | 中英字幕 | 普級|2021|30min


★ 入圍 2021 新北市紀錄片獎12強優選影片

★ 2022 波士頓臺灣影展



乳牛獸醫師這個職業,此刻,全臺大概只有二十人,龔建嘉就是其中一位。同時,因為看不慣這個逐漸凋零的產業,二十九歲那一年,他決定自己跳下來創業。
 

在年輕人力沒意願,傳統產業又難以短時間內迅速成全年輕世代的狀況下,眼看時限迫在眉睫,他該如何力挽狂瀾?




平面攝影:張庭瑄、柯智元





新聞彙整:


【新頭殼】2021新北紀錄片獎12件優選揭曉 將角逐前3名


【風傳媒】新北紀錄片12部優選影片出爐 得獎者「會一直拍下去」


【Line Today】2021新北市紀錄片奬12部優選影片出爐


【中央社】2021新北紀錄片獎12件優選揭曉 將角逐前3名


0 comment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