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這麼無聊的菜色,也要拍照?」
「不是我自己要拍。是要拍給我的教練看⋯⋯」
「教練?啥教練?」
「我最近開始去重訓啊,有為自己訂下目標體重與體脂率。教練說要盯著我看每一餐吃些什麼。因為我太愛偷吃零食了。」
餐廳。
聽到隔壁桌的對話,以前總不太清楚那是什麼感覺。也許,對於嗜吃甜食,每天低標至少一杯手搖飲料的人來說,重訓、卡路里計算,是一場艱苦的長期作戰。
生病的兩年多來,我幾乎沒有辦法外食,所以社交邀約也不斷減量。如果一天要出門拍片或開會,早上就要起床烹調備餐,做好便當,洗好芽菜,放入手提袋裡一起帶出去。
對座,也有在重訓的男性友人說,唉,重訓的過程啊,總是需要「抗拒誘惑」。地瓜球、冰淇淋、鹽酥雞、珍珠奶茶,順路走完一趟夜市,才是健身仔最常遇見試探的時刻。
但我的狀況不太一樣,因為只要敢屈服誘惑(哪怕只有一次)幾小時後可能就要送急診。這具身體對我的規訓嚴苛,幾乎不太給我容錯空間。
「靠北!」
朋友大笑一聲,用力拍了桌子。
「你既然本來就一直過著這種『僧侶修行生活』,醫生又說你『需要增肌』,靠!幹嘛不乾脆直接去重訓啊?」
欸!好主意。但我還真的沒有重訓過。
看那些練到身形健美的朋友們,戴著耳機,提著包包,固定會沖調一大瓶高蛋白走進健身房。
「欸,這個你能喝吧。有健身,搭配這瓶最好,尤其你這種需要長肌肉的。」
我拿過來,要了粉末的包裝,從上到下搜索了成份表⋯⋯呃⋯⋯別人都行,唯獨我不行。
沒辦法,因為我的飲食限制有點多。
「重訓過程全部只單吃原型食物,會有可能順利增肌嗎?」
沒有人可以充滿自信回答我的提問。因為他們沒有經驗,也沒有聽說。
這其實是我長期心底的最大疑惑。但這種實驗,應該也只有自己能做。因為周圍的朋友幾乎都喝高蛋白(就算覺得很難喝的人),所以我還沒有辦法找出夠有說服力的樣本。
好吧,身為一位終身學習者,看來又要親自上陣實測了。
這場實驗,像極了一位重訓之路的求道者。一切的提問,似乎也需要丟進漫長的時間軸,端看身體怎樣回應我。
重量訓練:自我賦能之旅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菁英日課》的萬維鋼覺得這句話說得不夠準確。他感覺:那些痛苦不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而是對自己「無權」的憤怒。
從小到大我的身形幾乎沒有什麼改變。但前些日子生病,體重掉到不足50公斤,而且身上的肌肉量不斷遞減。隨著住院的次數增加,每次出院,身形更為消瘦。消化內科的主治醫師對我耳提面命,如果再不注意這個警訊,接下來我可能要去找的是營養科,因為這樣不正常的身體,只是在勉強維持我的生命,早晚會出問題。
雖然我此刻沒啥緊急的大問題,但不等於擋得住一次突如其來的臥床大病。因為我的肌肉量遠低於同樣條件下的成年人,所以滿分100,如果風暴襲來,別人只傷了20,同樣傷害,在我身上會倍增到60。
一向是每天有在晨間固定做心肺運動的人,後來真正去瞭解筋膜、運動科學的相關原理後,發現慢跑其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燃脂運動,只是現階段,我若是需要增肌,不該以慢跑這項單一運動為首要目標。除了睡眠,還需要更多在生活裡,規律地加進能力範圍所及的重訓,刺激肌肉生長,強化我的整體分數。
根據 Inbody 測量儀計算我的身高、骨骼、肌肉得出的結論,我最理想的目標重量是58公斤——看了下巴瞬間掉下來。以一個體重機經常在48、49來回擺盪的瘦子來說,很明顯,這是一段需要努力接近的距離。
有些人羨慕瘦子,但他們沒有告訴你的是,這種身材一旦受傷,大多下場也比別人慘。痛覺也許一時是很難量化形容的,而我的個人經驗是,遭逢同樣程度的災難,瘦子因為肌肉量少,有時會需要比別人更長的恢復期,才有辦法像別人一樣重返正軌。
沒有重訓經驗,自幼握力弱,肌肉量低,小鳥胃,但我也這樣活過三十多年了。若要挑戰重訓這條漫漫長路,真不知道,等在終點的會是什麼。我想,也許不只這檔事,慢跑、剪片、練琴、混音,那種孤獨、重複、無聊與機械性,重訓某種程度跟這些我曾經做過的事,還真的有像。
而我其實是很喜歡一個人靜靜做事的。尤其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的時候,最能忍受孤獨。
只要認定一件事情長期做下去對自己有幫助,就願意每天都努力一點的人,儘管外人看來乏味無趣,還是會堅持到底。這是我的處世風格。
今年這場實驗,過程中也意外發現,我這種內向者,特別適合重訓。而以前我竟然從來沒有嘗試過。一次都沒有。
圖片說明:穩定重訓的人,手掌會長出一層厚厚的繭,沒想到我也有這樣的一天。(所以有些比較在意的人會習慣戴上手套進行訓練,確實好處多多啦)
進步緩慢無所謂,但要不斷自問:「你感到踏實嗎?」
在書上讀過這句:「世界上最大的監獄,就是人的思維。」
一開始告訴自己,既然不懂重訓,那就好好花時間去瞭解一下,不用急著太快下判斷。
剛開始去到健身房,跟我同年的教練 Leo 仔細觀察了我的體型,看了幾週前填寫的練前問卷,理解我的身體狀況。他的執教經歷,應該從來沒遇過像我這種病人。(?)
前幾堂課,他先開始指導我使用健身器材,叮嚀我「離心收縮」的重要,讓我開始有局部增肌。大概進到第二個月到第三個月,課程的重心稍有轉移,開始變成所有健身房最基本的三種槓鈴訓練:臥推、深蹲、硬舉。因為肌肉量稍有成長,教練相信那時的我對於自由重量的使用,會比較得心應手。未來想要自己練,也比較有健全、長遠的觀念。
我固定每週會去健身房報到兩次,一次有教練指導,一次是自主訓練。有時候甚至會一週三練,等於自主訓練增加到兩次(排得出時間的話)。我也開始學習計算「超量恢復」,搭配平時的拍攝行程,讓訓練與工作盡量達到平衡,睡眠、飲食、運動,三者不偏廢。我發現最有效的核心原則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訓練時,教練跟我說,只要重量無法負荷,就不勉強。剛開始進來的人,骨骼肌都很少,不用急。這件事情很公平,大家都一樣。拿不動,推不了,就往下再退一階,從最輕的開始,用力與姿勢正確非常重要,俗話說「先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這話是真的。
其實光是規律地練完第一個月,Inbody 測量儀就顯示身體的槓桿已經開始撬動,不少數據開始改變。
覺得自己蠻慶幸的,身為一位健身小白,大海茫茫裡找的教練,是一位不躁進,對於身體復原有足夠耐心的人。因此從接觸重訓直到現在,我從來沒有受傷,也沒有因為過度痠痛而休兵數週甚至數月的事情發生。
過去的我很難想像。總以為,像我這樣肌肉量小的人,初期要進入這領域,要繳一筆很昂貴的「學費」。很明顯這些日子下來,我的身體所經歷的痛苦,沒有想像中多。這也讓我重新思考:完全零基礎,想要開始接觸重訓的人,也許最需要花時間的,是找一位適合自己的教練,還有,同等重要的——平時要用對的方式穩定練習。
跟學吉他有點像。不能只靠信仰名師,因為最後長期主宰勝負的,還是最日常的練習。時間是個慢變量,它會幫你檢視出很多一開始不易察覺的東西。
這幾個月下來,真的相信人類背後有無限潛能。我自認身體外在條件應該是朋友當中的低標,意謂著只要我能夠做到,每一個人其實都應該做得到。(我自幼的肌耐力應該是超越平均人的,應該跟國小開始就每天自主訓練慢跑4K有關。只是從來沒有進過健身房就是了)
沒有想像過自己在重訓這條路上,可以堅持這麼久。過程雖然會遇到波折,但盡量提醒自己帶著積極、正面的想法去做一件從來沒做過的事情,原來是蠻重要的態度。像是盯著穩如泰山的羅盤,幫助你在黑夜汪洋中航行時,指引回家的路。
最後,回到本文的標題:「想做重量訓練,但完全不喝高蛋白,也可以增肌嗎?」
今年實測到現在,我親身體驗了這個結果,可以給讀者一個負責任的回答:「是的,可以。」
而且我想,一個更強壯、更健康的身體,全世界應該沒有什麼是比這個更好的生日禮物了。這個新的自己,將會給你更好的生活品質,同時你也會感覺自己有能力做到以前想要做到的事情。
什麼是自己?
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只有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任康磊在書裡寫道,我們只有跟那些陌生的、很強的、可怕的東西碰撞後,人們才知道自己是什麼,才能找到真我。即使承受著風險,即使最後選擇回歸平淡的生活,但離開了舒適區,追尋過,就算是為找到真我努力過。
這篇文章,分享給每一位期待「看見更好的自己」的瘦子讀者。其實,我也還在一半的路上,繼續跟你們一起努力,走向山頂。
後記
分享一下我的每日時程表 + 菜單
(註:不是教科書等級的,但我吃了什麼喝了什麼,因為夠無聊,也沒啥藏私的必要,完全據實以告)
我的每日基本作息:(無關週末或上班日)
0330~0430 起床(自然醒)
2100~2200 就寢
室內瑜伽伸展,單槓;陽光下慢跑、健走 ⇨ 所有自主訓練完畢後開始居家工作(大多會在早上九點多結束本日所有訓練)
—
菜單前情提要:
本人一向小鳥胃,所以請相信這些東西絕對不是一次吃完的。
熱量、蛋白質攝取過少,無助於提升肌肉量,所以還是要努力完成。
所以就算嚥不下,我儘可能還是乖乖先放著,時段內慢慢一口一口全部吃完。
因為每份食物,都有對應到一天內必須攝取到的養分。
早餐:
饅頭 + 水煮蛋或荷包蛋 + 芽菜
催芽豆漿 150 cc + 鮮奶 150 cc(唯一指名鮮乳坊) + 一大瓢黑芝麻粉
早午餐:
水果 + 堅果
午餐:
豬肉料理(偶爾會換成其他紅肉) + 炒二至三種青菜 or 菇 + 白飯 + 芽菜
下午茶:
鮮奶 250 cc(唯一指名鮮乳坊)
晚餐:
雞肉或魚料理 + 炒二至三種青菜 or 菇 + 白飯 + 芽菜
【其他生活原則】
睡前三小時不進食(晚餐大多在六點前食用完畢)
每日飲水量最低標 2000 cc
—
最後,如果想聽相關的 Podcast,可以從邱哥這邊瞭解大重量訓練。何立安博士跟他的運動科學對談,經常帶給我新的啟發。
如果你想看影片,好奇怎麼入門,我推薦一個很有趣的 YT 頻道,叫「卓叔增重」。可以從這段影片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