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發現有高中生在紀錄片的映後講座上,問我關於選填志願的建議。
還有一些政大的學弟妹來詢問職涯發展方向。
這讓我意識到,我的人生原來已經走到了需要開始回答這類問題的階段。(說真的,第一次被問到時,竟然覺得有點滑稽)
回想以前,當我在摸不著頭緒的時候,也曾仰望那些似乎很有答案的大人。
而如今,我似乎也得試著梳理一下自己是怎麼走到今天的,看看能不能分享出什麼心得。
經過幾次檯面上分享後,發現這些事情並沒有什麼一頁式的「系統化的方法論」可以提供。
更多的是些經驗和觀點,盡量丟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
其中有一個主題,特別值得拿出來用文章討論的,就是「天賦」。
說到天賦,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想的,但在我看來,天賦大多數時候是由基因決定的。
但天賦這件事,並非永遠可靠,它有可能因為錯過了「最佳時空」而無法綻放。
我常把天賦比喻成一顆種子。對,這是它的原始樣貌,僅僅是種子,還沒發芽,更談不上結果。
而每一顆種子,都是有時效性的。如果沒有合適的土壤、陽光和水分,它可能永遠不會生根發芽。
更荒唐的是,你可能是一株喜水植物的種子,卻被丟到了撒哈拉沙漠。
這樣的結果,當然談不上什麼滿山遍野的繁茂景象。
但如果天賦碰上了適合的環境,成果將會令人驚艷。
天賦造就的是——放對地方的幸運兒
說到天賦,我的就學時期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來自我高中的同學 Robinson(化名)。
Robinson 個頭和我差不多,微壯,皮膚黝黑,是那種大家都喜歡開玩笑的人,在班上很受歡迎。
據說,他當初的成績其實足以進第一志願,但他選擇了成功高中就讀。
與我們相比,他的入學分數比平均高出了將近20分。所以,在我眼裡,他就像是個「第一志願樣本」。
Robinson 天生擁有應試的直覺,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能比我們看得更遠。
而我呢,站在平地努力跳,頂多也只能觸碰到他的腳尖。
雖然我國中努力三年依然上不了建中,但在 Robison 身邊觀察,可以想像一整班的40多人,如果絕大多數是他這樣的「基礎應試能力」,我還有沒有勝算。
那時候,班上的男生幾乎都熱衷於籃球,Robinson 也不例外。
與我不同的是,他打球打得特別好。
雖然他跟我有著非常相近的身高限制,我覺得同學比較喜歡跟他同隊。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課業上,他從不補習,但在班上的考試中幾乎是不動的第一名。
他的應試能力超群,像是能直接讀懂出題者的心思,而不是靠題海戰術堆砌出來的。
成長的路上,你是否也曾覺得,自己的努力在某些領域並不能彌補天賦的差距?
看著 Robinson,再看看自已,我很早就被迫認識了這一點。
因為我們身高相仿,他經常坐在我的左邊或右邊,但我們的應試天賦彷彿天與地的差別。
三年後,他順利進入填上了當屆的最高分志願,去到了自己最想去的大學科系。
我則更加堅信,天賦這回事,真不是靠什麼努力就能輕易填平的。
勤能補拙的前提,是我們選擇在哪個領域「勤」。
除了找對戰場,還要用對方法。在我還很小的時候,不一定明白這個道理,也許會不服氣。
雖然我也曾拼盡全力,但與天才的差距卻讓我深刻地明白,有些事情是無法強求的。
我眼中的世界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根本就不一樣。
當我用盡全心準備,上了戰場,低著頭默唸祈禱,終於鼓足勇氣衝鋒。
在他們眼中,我只是對著風車弱弱刺了一槍的唐吉訶德。
這種程度的落差,長大後回看,突然明白了什麼。
這並不代表我放棄了自己。我只是學會接受,有些事情不是我的強項,而我應該專注於自己真正擅長的領域。
如果說 Robinson 的故事讓我明白天賦的界限,那麼我的人生則開始轉向另一條路:
知道自己時間有限,選擇專注、深耕自己的強項,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
學習與應試這兩件事情,對我而言其實是兩種概念。
我不一定擅長考試,但終身都樂於學習。
我也不認為一個人無法在考卷上把分數衝高,日後的人生就會天崩地裂。
言之過早。
專注——當我終於發現自己的優勢
如果說 Robinson 的天賦是一種生來的禮物,那麼我的成長故事則更多依靠專注和自我認知。
這種專注,成了我的最大武器。
在朋友當中,我無意間發現,雖然在應試上算不上出色,永遠上不去PR99階層,但我的學習心態卻與眾不同。
這是經過比較後才發現的,因為一個小孩最一開始最常相處的對象也是自己。
前幾週聽敏迪選讀,敏迪提到他從小就知道怎麼專注,而且覺得這是一種寶貴的能力。
完全贊同。因為我也是自幼具備「專注」這個特質的人。
說真的,我原廠預設的聰明才智,可能在常態分配裡不算出色,但我一直是很能夠靜下心的人。
只要這個正在學習的東西,越需要耐心、反覆練習,我跟其他初學者的差距就會瞬間拉大。
當其他小朋友都放棄了,早就不知道跑去做什麼事的時候,已經發現到某些訣竅、通則的我,開始找到學習的樂趣。
面對想學習的事物,我知道如何專注,打開所有感官徹底感受它,然後分析它。
因此,我一直很享受自學。語言、樂器、烹飪、晨跑、養生知識,這些都是後來自己培養出來的興趣。
甚至大學時期去自費考到了職業的調酒師執照。(我本來就不是個愛喝酒的人,單純是熱衷研究酒是怎麼製作的)
我從小也會研究怎麼縫補東西,看書、查資料,研究修理的奧秘。
許多家裡的背包、衣服、外套、褲子,只要手邊有針線盒,我可以修理到讓別人看不出來。
一般人甚至看不出來有我手邊的不少物品,使用的年限都已超過十年——因為看起來還不到需要換的時候。
論到一般人可能以為無法培養的「音感」,我的學習路徑也很有趣。
當我去看一場現場樂團表演,很常觀察樂手,看他怎麼打鼓,看他怎麼彈貝斯,這時我的眼睛與耳朵是同時打開的。
日後,真的有一天拿到鼓棒,手終於摸到樂器,我的腦海會迅速去調閱、回想,之前看的那些專家是怎麼做到的。
耳邊放著CD,聽過的歌,也會在心裡想像它是怎麼彈出來的。
所以對於「怎麼在聽覺上製造出類似的聲響」我腦中已經有概念。
儘管雙手還生澀,無法太協調,但卻可以表現得好像我本來就會這項樂器。
雖然我當天真的是第一次接觸(說出來現場還有人不信)。
我發現靜下心、專注、觀察、理性、分析,這些相近的組合拳,我似乎不用去努力,自然就有。
這寫在我的基因裡。
後來知道怎麼善用這個武器後,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甚至職涯面臨交叉路口時,有底氣與勇氣大轉彎。
原本我是個寫歌的人,偶爾做點配樂,因為在一旁觀察久了,開始去想像如果一個拍攝專案交給我執行,該怎麼動手。
因為從學生時期,就經常一個人去電影院窩著看電影,寫觀後筆記。
累積的經驗多了,我對一些角色、衝突、動機開始有了初步想法,所以去找編劇的書來看,想研究怎麼說好一個故事。
從小我就是個可以在一間圖書館待上一整天的人。
在圖書館的過程極度專注,從不打屁聊天。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參考資料、筆記與自我對話。
總歸來說,我也許不知道怎麼樣像 Robinson 一樣,把一項考試衝到很高分。
但我知道怎麼樣用自己賴以維生的方式,練出很想學會的技能——因為長年對自己夠瞭解。
只要具備足夠時間,經過幾次實驗與思考,我可以靠著「專注」,去慢慢練習做到。一次又一次。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它可能藏在基因裡,也可能需要時間和環境來喚醒。
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學會欣賞自己的優勢,而不是一味地與別人比較。
你用什麼方式學習,是不是自己最擅長的方式,這些都已經無關你是哪個學校,最高學歷是什麼證書。
不管你的背景是什麼,你的天賦都值得被看見。
它可能不符合主流期待,但只要它能讓你熱愛當下,那就是它最美的價值。
能善用它的人,找到自己亮點的人,自然也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人際戰略專家」
長我幾歲的朋友 Anna(化名),是位技職體系畢業的女生。
她一開始在一家大型公司擔任秘書,專職處理主管的行程和文件,周圍的同事幾乎都是名校畢業。
順利入職後,她覺得自己在這樣高競爭度的環境中毫無優勢,只能默默做事。
但 Anna 從小就有一項過人的特質——她非常善於觀察別人,尤其擅長捕捉肢體語言和對話中的細節。
她總能在最細微的小地方,讀懂別人的需求,並且快速反應。
直覺精準的她,「搞定人」的這項能力無比強大。
這絕對不是現今應試教育下,某個學府文憑或證書有辦法佐證的能力。
Anna 的能力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一次重要會議前。
她發現主管苦於找不到合適的開場話題,便透過她強大的人際網絡迅速調查了客戶的背景,提供了一個輕鬆卻切題的策略。
那個話題,讓客戶非常開心,因為很少有人會主動聊起這件事。(令他非常得意)
她的公司也順利在眾多競爭者中得標,贏下難得的合作機會。
從此,她不再只是普通秘書,而是主管信賴的幕後軍師,為每次重要會議前提供洞見與策略。
幾年後,當公司迎來一位對做事效率要求極高的留洋執行長時,Anna 便被人資部門推薦,指派為這位女士的專屬助理。
在那間充滿高學歷人士的公司,這是一個頗為大膽的決定。
Anna 不負眾望,靠著她的得體與觀察力,不僅迅速獲得新執行長的信任,還成為整個團隊的情緒支柱,把所有成員緊緊牽在一起。
每一次商場的談判勝利,都一再顯現出她的戰略價值。
她真的是人際戰略的天才。
Anna 用專注和努力,將天賦發揮到極致。讓她從幕後走到前台,成為團隊無可取代的核心。
她的職場故事讓我深刻明白,「共情能力」就是她的天賦,引領她走上最輝煌的舞台。
這樣的人,即使不站在聚光燈下,也會成為一座無法取代的燈塔,照亮身邊的每個人。
天賦,並不是唯一的成功要素,要敢「施展」才會讓天賦發揮最大價值。
Robinson 的故事告訴我,應試天賦能讓人站上更高的起點;而 Anna 的經歷則證明,即便自幼強項不是應試,同樣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
之前聽大人學的 Podcast 提到,他們相信: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完全走過這一遭。這也是我在職場的體悟。
一個人會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戰勝,找到自己的戰場。
越早認識自己,就越知道哪些事情需要做,哪些先放著就可以了。
當你終於不需要再向任何人交代你的成績單、排名時,每個人心底面,可以是個熱愛學習的孩子。
心底的孩子被喚醒,敢於「成為自己」只是很直覺的過程。
當你找到天賦並相信自己,世界也會因你的努力而改變。
最終你會發現,找到天賦,根本不是為了超越他人,而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閃閃發光。
–
影像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