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照鏡子,發現眼角多了一條細紋,或是一根白髮靜靜藏在髮絲間,像是在低聲提醒:「時間來過,也留下了痕跡。」
但,這真的有什麼不好嗎?
不管是皺紋、白髮,還是變化的身材線條,這些都是你人生裡曾經走過的路、吃過的飯、笑過的時光,甚至是那些熬過的夜。
可是不知不覺間,這些「痕跡」開始變成大家口中的「問題」。
有白髮的時候,心裡想:「是不是該染了?」
臉上多了皺紋的時候,又自問:「是不是最近太累了?」
發現自己身材鬆弛的時候,內心的聲音可能比旁人更先跳出來:「完蛋了!好醜啊。」
女生常常會被告知,過了 25 歲要開始用抗老產品,過了 30 歲可能會被提醒要注意膠原蛋白流失,到了 40 歲,廣告則開始告訴妳,該用 XX 緊緻乳霜了。
這些壓力,到底是怎麼來的?
我認為外貌焦慮並不是天生的,它是被灌輸的。甚至可說是「學習而來」的。
全社會都在教導你這件事,無論你想不想聽。
有些人會把這些當成一種「社會期待」,比照「性別角色」辦理。
我好奇,如果世界上沒有鏡子,人類還會這麼在意自己的原始長相嗎?
若有一天,社群媒體的美顏濾鏡消失了,會不會少一點人覺得自己「不夠好看」?
還是他們已經無法拿下濾鏡生活了?
一個人還能接納自己最原始的樣子嗎?
根據調查,現代社會的容貌焦慮主要來自三個方向:
社會審美標準 —— 什麼樣的長相才算「漂亮」、「有魅力」,這些標準總是變來變去,但我們卻總是追逐著單一樣板。
媒體與廣告的影響 —— 社群媒體、時尚產業、美妝市場,無時無刻都在提醒我們:「如果你不變得更好看,那就是你的問題。
職場與自我期待 —— 人們害怕因為「不夠年輕、不夠完美」而失去競爭力,於是焦慮加劇。(尤其是外場性質的服務業)
但冷靜想想,這些焦慮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我們不斷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看」,可是,這樣的焦慮真的有終點嗎?
還是,我們只是陷入了一場集體催眠?
人為什麼無法接受衰老?
我曾經覺得,人之所以害怕變老,是因為老去代表身體機能下降、體力變差,甚至有些人會擔心失去吸引力。
但後來我發現,很多人對老去的恐懼,其實不只是來自個人,而是來自社會氛圍。
年輕=成功,美麗=有價值,這是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東西。
當皺紋浮現、白髮冒出,社會便默默地在我們的名字旁貼上一個標籤:「你開始下坡了,這是不該發生的事。」
於是,有些人像溺水的人,慌張地抓住任何能延緩時間的東西,彷彿這樣就能回到岸上。
之前讀過一篇文章,談到在臺灣 20-30 歲的年輕人中,選擇醫美的比例已經超過 68.9%。
在我很小的時候,以為外貌是中年才會意識到的危機。
沒想到,雖然營養新知、運動科學與實證醫療比當時更發達,我們所處的更下一個階層的世代,卻已經開始自我擔憂了。
還有個更恐怖的事實。
根據2024年兒福聯盟的調查,結果發現濾鏡世代的危機:70%的兒少有容貌焦慮,58%想改變外貌,並且已經採取行動。
其中,女性比男性有更高比例對容貌產生焦慮的自我認同危機;長期的抖音、IG 使用者甚至更嚴重。
這個趨勢告訴我們,年輕人比想像中更在意自己的外表,而不只是年長者才會想要「維持青春」。
但,如果人一輩子都在擔心「自己不夠好看」,這一生也太累了吧?
那麼,該怎麼做呢?
個人認為,接受衰老,並不等於放棄對外貌的管理。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
保養、運動、健康的飲食,這些都是讓人活得更好,而不是為了「不老」。
我們可以管理自己的狀態,但不應該活在「追求逆齡」的單一焦慮裡。
就像護膚不是為了讓臉「回到十八歲」,而是讓皮膚保持健康。
訓練、運動不只是為了「維持少女般的身材」,而是讓身體機能到最接近死亡的那一天,還可以盡量正常運作。
這些行為的核心,不只是抗老,而是善待自己,幫助自己養成一種長期,可以持續到晚年的健康生活型態。
所以我認為,這種「平衡感的養成」才是基礎。
保養自己,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但一味過度「追求年輕」,反而只會讓人變得痛苦。
有個富豪 Bryan Johnson 正在進行一項名為 「Don’t Die」 的計畫,據說他的每日養生計畫精細到令人咋舌。
每天吞下上百顆營養補充劑,並且有專屬醫療團隊為他打造逆齡方案。
但這讓我不禁懷疑:「完全無法接受自己邁向衰老的人,這樣真的能活得快樂嗎?」
他是在「聰明慢老」,還是也無法自拔陷入了對時間的過度恐懼?

美麗的代價 vs 自由的國度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社會不應該過度批判變老的人,但反過來想想,我們平時自己對長輩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是不是曾經也對那群人說過:
「你怎麼穿這樣?」
「出門打扮一下會比較好吧?」
「你這樣會不會太隨便了?」
這些話,不也是我們害怕聽到的話嗎?
當我們自己也對「變老」抱持負面態度的時候,那些對老年人的不友善,就變成一種社會共識。
於是,我們活得越久,越怕自己被拋棄,因為我們自己從小就認為「年紀大=沒價值」。
所以,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我覺得以下這個主題更值得思考:
「我們是真的害怕變老,還是害怕變成一個不受尊重的人?」
外貌焦慮,影響的不只是心理健康。
它還會影響人的自信心、人際關係,甚至影響職場發展。
是的,職場發展。你沒看錯。
人類的壽命勢必會有效延展。
我相信,若百歲人生已經是可能達成的,或許有一天退休年齡可以延後到70歲,甚至80歲。
有些人因為外貌焦慮,開始過度消費,例如:購買大量的護膚品、追求昂貴的醫美療程。
有些人為了「符合審美標準」,花大錢改變自己的身材。
(也聽說過有人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跑去隆乳,這件事讓我覺得某些女性的處境實在令人憐惜)
問題是,這些努力真的能換來「足夠的安全感」嗎?
還是只是一個無止境的迴圈?
如果有一天,我們都長得跟年輕的自己一模一樣,那我們的焦慮會從此消失嗎?
還是會出現再次迭代的「審美標準」,然後眾人又開始有壓力必須要持續展現「上進」,趨之若鶩,拚命追求新的東西?
小時候,看媽媽出門去染髮。努力了好幾個小時後,夜深人靜終於回家。
她說染劑這個東西對身體不好,但沒辦法,這就是「美麗的代價」。
我那時候思考一下,告訴她:「以後長出白頭髮,我應該不會去染髮。」
媽媽驚嘆:「那以後你會變成滿頭白髮耶。」
我回她:「滿頭白髮,但是下方穿著 T-shirt 與牛仔褲,這樣的男生你不覺得更帥嗎?」
回憶起來,好像昨天才剛發生的對話。
我確實覺得,心平氣和,到了幾歲就忠實呈現自己幾歲的樣子,是很開心的事。(不覺得很浪漫嗎?)
幾年前,發現自己的頭上已經開始冒出白髮了。
也讓我開始想像,若是接下來,不刻意對抗外表,單純管理好內部所有自己可以努力到的事情,可以是怎樣的「衰老過程」。
有意思的是,雖然開始有白頭髮,但因為定期阻抗訓練,我的身體也比以前對媽媽說出那些話時,更為強壯、結實了。
身體的實質內在,我覺得是進步的。比起外表,這對我而言更重要。
也許,我的想像中,真正的自由是不需要「千方百計去證明自己好看」。
我們這一代的人,活在一個過度審視外貌的時代。
但如果可以選擇,我想活得更輕鬆一點,不想被這些框架綁住。
如果白髮真的讓你不舒服,那你去染沒關係;
如果皺紋讓你焦慮,那你每天多擦點保養品也沒關係。
關鍵不是這些行為本身,而是「你為什麼做這件事」。
倘若,是因為「社會說這樣才好看」,那這些行為就是一種焦慮的產物。
但如果是因為「你自己希望這樣做,這樣會讓自己開心」,那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要對年輕時的自己說幾句話,我會說:
你現在覺得不夠好的地方,過了幾年,你會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人在意。
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自在地活著,而不是始終讓別人決定你的價值。
因為,真正的美,不是來自符合標準,而是源於一個人內心的自信。
而這種自洽與安適,與年齡無關,與外貌無關。只和你的內心狀態有關。
如果我們能夠更自由地接受自己,世界也會變得更溫柔一點。
也許有一天,當我們照鏡子時,會發現那些曾經讓我們焦慮的白髮與皺紋,其實只是另一種時光留下的記號。
這個記號,並不可怕。它是我們走過的路,是我們曾經笑過、愛過、努力過的證明。
我覺得,最值得學習的,不是如何對抗時間,而是如何對自己溫柔,也對周圍的人溫柔。
因為當我們學會欣賞這些痕跡,會發現——這樣的自己,才真的獨一無二。
—
影像來源:Canv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