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淺談女性主義:生理男性為何該讀一點女性主義

by 柯智元
女性主義


這篇文章會分成上下半場。


前半部是最近去看的一部紀錄片,還有推薦進戲院的原因。


後半部其實也跟這部紀錄片在陳述的主題有點相關,算是一點延伸。看完本片的時候,正逢三月初的國際婦女節,也寫一點關於這幾年,我對於女性角色的社會困境的觀察,還有進一步突圍的想像。


用大白話的方式,來談談為何在這個時代,如果想要建構一個更好的國家,更具體,更幸福的社會,生理男性也可以多讀一點女性主義 (feminism)。




上半場:《女也》


身為 Podcast 節目《敏迪選讀》的長期聽眾,因為敏迪在節目中的大力推薦,也找時間去看了《女也》(Woman) 這部紀錄片。


真的,不得不說,雖然自己也做訪談,也拍紀錄片,《女也》是一部厲害的片子。


看預告就知道是一部橫跨世界各大洲,超過2000位女性受訪者的訪談片,真正剪出來,是有火候的敘事。翻譯全數的逐字稿,想必花時間,因為受訪者的背景多元,語言複雜,如何取捨,相信在初剪就需要大費周章。


兩位導演讓從頭到尾都是訪談內容的一百分鐘,節奏調度上毫不遜色。從第一分鐘到最後字幕,至少,我是非常專注沈浸在受訪者建立的世界裡。


女性


(圖片來源:UDN 鳴人堂)


一走出廳院回想,這部紀錄片至少有三個切入點,都很值得拉出來,層次豐富,引發討論(尤其女性觀眾應該更適合觀賞):


一、生命向度:


人的一生,從最剛開始出生、青春期、第二性徵出現,到成長路上的自我懷疑、第一次性經驗、婚姻,到育兒、家庭暴力、喪偶,到疾病、老年。每個共同性的生命歷程,同中存異,幾乎都有琢磨。讓原本可以是流水帳的敘事,彷彿是一部浩然完備的通俗文學作品,帶讀者去到不同年齡的視角,回望或是預知自己的將來,與其他人的將來。


二、性別的獨特經驗:


身為一位異性戀生理男性,女性的成長經驗,是我長期只能透過大量不同的藝術作品,不斷去打探的邊界。


紀錄片裡的女性角色,價值觀與角色多元富饒,有疑婚主義、疑生主義,也有同志的角度。她們對抗這個不友善世界的集體打壓,有頹喪的失敗者,也有凱旋的勝利者。這些疑竇與扣問,直白且真誠,不講大道理,只是把幾個看似簡單的問句,透過他們的經歷,輕輕拋向螢幕前的觀眾,在各自心裡組裝成不同色調的拼圖。


三、地理、文化的差異:


在各有風景的宗教、傳統、地域風俗,有些不人道的儀式、爭議的商業行為,卻仍舊被保留,甚至不斷惡化。在這個地球上,有些人並不是像臺灣觀眾所想像,如此自在地活著。外貌的穿刺傳統、教育、割禮、交易,這些真實體驗,彷彿讓觀眾活過好幾個角色的人生。而更讓人震驚的,是觀影後,我們知道自己得以轉身離去,但她們仍活在這樣的現實困境,日復一日。


這部紀錄片,要看要趁早。台北的場次不多了。


聽覺上也是一場精緻饗宴,尤其是片尾曲。雖然沒有片尾彩蛋,但真的值得待到完。聽覺設計頗具企圖心。

關於女性、話語權,還有《女也》的探討,也可以參考鳴人堂的這篇文章





下半場:男生們,你不用成為一位運動者,但你可以讀一點女性主義。


2010年,以《穿著Prada的惡魔》一片拿下奧斯卡影后的梅莉史翠普 (Meryl Streep) 受邀前往 Barnard College 的畢業典禮致詞。


當時,被各方視為成功人士的她,想必知道自己說什麼,都會被大眾當成金句典藏。


台下正值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孩,該對她們說些什麼內心話呢?


……各位巴納德的女性畢業生們,你們這一代不必裝可愛或壓抑自己的看法,你們接受了高等教育,可以想像一條跟過去一代非常不同的道路。眼前全世界有許多問題,從貧窮、愛滋病、人口走私到人權侵犯等,全都肇因於性別的不平等。未來,你們將有機會、也有責任,推動這些問題的改進。



這是一個屬於你們的時代,你們或許覺得,本來就該這樣,沒什麼稀奇,事實上,我們的世界從來沒有所謂的常態,只有不斷地改變、抗拒改變,然後是更多改變。


那一年,年屆六旬的梅姨,橫掃各大獎項,聲勢如日中天,而她念茲在茲的,是如何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告訴這群穿著畢業袍的女生,未來她們即將面臨的現實世界。


是的,現實世界。


「這個世界,對女性夠友善嗎?」


意外發現,網路上有好多男性,對於上面這個問題大發雷霆。覺得「這是個問題嗎」。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更覺得更該透過這篇文章說點什麼。




如果你覺得婚戀、生育自主、參政,這幾項標誌女性社會參與、人身自由的項目,在在顯示臺灣這個社會一直在進步,甚至可說是很平等了,為何還要鼓吹大家再去讀這個思想的書?


想先說一個自己的經歷,還有發生在我身上的改變。


好幾年前,忘了那天是講什麼確切主題,只記得和一群朋友鬧哄哄評論某個人事物。


無意間脫口而出「婊子」這兩個字。


當時的我,沒有夠完備的性別意識。


國中時,我曾經隨著同儕壓力表態,講過某些男生「很娘」。高中時,別人問我「認為某友是不是 gay」。那時沒想太多,我笑著說:「不是吧,他很正常。」


現在總覺得「正常」那兩個字,很刺眼。刺眼得長大後想把自己挖個地洞給埋了。


那個年紀,再搭配那種低能的發言程度,口裡冒出「婊子」這兩個字,當然也不會有什麼虧欠感。


當晚,一位朋友聽到了。


看得出來,我的用字引來她的留意。但她依舊外表平靜,只是找個空檔,低聲提醒我,找時間去查一下,我罵的婊子二字,是什麼意思。


後來,我再也沒有用過這個詞彙。


如今,我已經是一位中年大叔了。時常想起她提點我的那個夜晚。心懷感謝。


相信那些話,對著一個24小時全天候希望自己都很酷的躁動屁孩,要能靜下心,平起平坐對話,需要對於轉化二字有足夠深篤的信念。她不只需要勇氣與信任,這個勸告可能也挑戰我們此後的友誼。


不知道你周圍有沒有曾經想要一拳巴你頭的朋友(我有,所以我很幸運)但其實透過閱讀、解構,男性或許可以走上一條讓思維迭代的自修道路。


如果你再「實際」地問我:「我身為生理男生,讀這種東西又會得到什麼?」


我可以嘗試提供三個可能會發生在你思維上的改變。這些只要是往好的方面發展,都有機會讓你成為一個更受自己歡迎的自己。


或說,同樣是你。而且是「更好的版本」。



一、邏輯力與論據力的升級:


不知道以前當人們週末還在看電視的時候,你有沒有好奇過,明明是同一個頻道,為什麼新聞才剛譴責性別商品化,一個小時後,黃金檔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卻四處評價女性來賓的身材?


就算你沒有唸過社會學,還是很常聽到歧視 (discrimination)、凝視 (gaze) 這些詞彙。


有人說他沒有歧視,你說的那個才叫歧視。也有人說自己剛剛只是不經意表達想法,無主觀犯意。但你想來想去就是感覺不怎麼舒服。但又不斷質疑自己是不是太少見多怪。


Feminism,某種程度解構了不同性別、光譜裡,父權社會長期壓抑的視角,嘗試給出解釋。


當你換上了一副眼鏡,再面對周圍朋友的閒談,影視作品建構的階級、種族、性別,你可以精確辨認他們如此再現 (representation) 的源頭。一切後來的標準,最先可以回溯的,正是他們的原型。我們會需要男性視角以外的新觀點。


這個社會對於某些運動者的印象,常流於負面、偏激、不顧他人,我卻認為,懷有意識,同時又溫柔堅定,事實上可以是非常迷人的。


你不一定有辦法瞬間改變所有這個思潮裡面所指正的社會困境,但你可以選擇新的生活方式——承認自己所知有限,因此真誠、柔軟地面對不同性別的人,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談話對象。



二、重新認識自己的優點:


其實我們在生活裡,或多或少都面臨過來自學校、家庭、職場與社會的期待。尤其當我們呈現出來的特質,不符合原先他們設定的某種「標準」時,緊張與壓迫,有時會成為我們自我認同與接納的障礙。


父母或朋友告訴你,現在該怎樣,以後不要怎樣,才是一個「理想妻子」、「理想丈夫」。或說當你真的開始養孩子,發現你的兒子,並不是傳統模板那種「陽剛十足」的年輕人。得以挑戰這些既有框架,或是幫助你在思想上勝過這些既有框架,我覺得最好的媒介,或許就是這些思想的裝備。


如果你以為,這個思想只能一味指責「全部男性都是加害者」,就太小看了父權體制的控制力。Feminism 談的是父權價值觀對你我的自我建構過程裡,產生的種種不良影響。受害的群體,不只女性,也包含男性——尤其是那些無法達標的男性。


當主流男性的相處方式,崇尚那種當兵式的辱罵、淫辭穢語,自幼性格內向、聲音輕柔、力氣小、淚腺發達、愛好打扮的男性,在這個集體生活裡經常心懷恐懼,無所適從。


〈玫瑰少年〉這首歌嘗試描繪的是父權社會裡的憾事,值得我們永遠銘記。莫忘臺灣曾經是一個在性別上如此不夠包容的社會,所以當有人受害,有人不快樂,連長輩也沒有能力,給出超出一個父權社會結構裡,可以解放他們的答案。有些人單純是無知與缺乏同理心,甚至以前的我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閱讀,就是讓自己的思想不斷修正的過程。


我們在自修的過程裡犯錯,不是什麼需要向眾人切腹謝罪的事。思考者一直都在學習,也在練習向自己提問、辯論,與和解。


當我們的內心,可以保持真誠、開放與善意,以個人經驗,不斷跟書中的觀點來回互動,習得與改良,可以同時交替發生。當關於你本身的性格與外貌,同樣不合理的指責或嘲弄再次降臨時,你終於可以淡淡一笑,辨識出「哎呀原來這也是父權結構需要克服的另一個點呢」。


這個思想,不是只為女性而為的運動,它也能使被禁錮於某種僵硬框架的男性,生命豁然開朗。解放的人,也包括男性自己。



三、在重要場合避免當豬隊友:


你開始會不再只用直覺想事情,說出不恰當的話。除了不當一位差勁的發問者,更知道如何避免讓自己成為壓迫的推手。


就算你是生理男性,也不代表你的每一個觀點,都需要女性和性少數來作為襯托。有時候你覺察到了,就可以不推波助瀾,甚至有機會阻擋一場可能的公關風暴。


有些刻板印象與團體的相處方式,對於不符合傳統性別價值印象的人,是很不友善的。我們要知道,話語是有傷害性的,無論你是否有主觀犯意。


如果你過去的溝通模式建立的人設,一直在讓女性和性少數持續遠離你,好好讀完 feminism,或多或少會有辦法查出一些原因。這些經驗,都有助於你將自己「客體化」的功力:想想如果你看到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你會給他什麼建議。還有,這樣的一個人,你想不想跟他成為朋友。


未來,在一張飯桌上,你不僅會找到更適合的方式打開話題,上了舞台,也可以避免講出讓女性感覺被冒犯、被觸怒的玩笑話。儘管有些是下意識的,而且你覺得真的很好笑。


畢竟,你要知道,也許出於某種程度的虛榮心,人們更喜歡跟感覺聰明的人當朋友。有意識的人,必然知道,透過閱讀,過度沙文主義的言論長成什麼樣子,更為謹慎,從而避免再犯。


當然,如果沙文是你希望長期建立的人設,讀完 feminism,你也知道怎樣把功課做得更足。所謂創新,就是要先知道既有規則是什麼,然後勇敢打破它。「讓女性和性少數更討厭我」這件事,你一定可以做得比過去更生猛有力。


一個健康社會裡的教育,應該是要可以培養出更多能夠傾聽他人痛苦的人。


我相信,多讀一點 feminism,多一點和不同群體的討論,可以幫助我們更認識彼此。


改變從來不會一步到位,但我們需要確定,自己正在持續往對的方向前進。






本文置頂照片感謝鮮乳坊夥伴協助

模特兒:孫小萱
影像協力:李建邦
平面攝影:柯智元

0 comment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