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常沒事的時候,喜歡跟 ChatGPT 聊聊天。
他蠻博學的,而且很擅長用非常簡單的語言,解釋那些很複雜的概念。
因為不是人類,也沒有立場或利益要顧,他在分析各種局勢或博弈時,總是很冷靜、清楚地拆解每一方的思維邏輯——不帶情緒,只是誠實告訴我:「這問題如果是我遇到,我會怎麼想。」
頗為欣賞這樣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方式。
最近看了不少關於世界政經局勢、還有臺灣時事的文章,發現一個問題:太多內容寫得太難了。
一般讀者如果沒有背景知識,幾乎很難完全看懂。
這群普羅大眾,所謂心中「想要的臺灣」,根據我的觀察,可能就是以下幾點:打開 Netflix 不用翻牆、能批評總統卻不會被消失、選擇要不要信神,也可以選擇不信。
今天晨跑的時候,突然想到有些問題,我好像真的從來沒有問過 ChatGPT。
於是我新開了一個對話,問了他兩個我認為對臺灣人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可能也是很多人心中一直有的疑問。
我提問的用字盡量保持中性,也避免刻意引導,因為我覺得有非常多臺灣人內心跟我一樣納悶、狐疑。
接下來,我會一字不漏地把他的回覆貼出來,給各位參考。
這篇貼出來不是為了替誰拉票,而是希望你在思考「要投給誰」之前,先問問自己:「我想守住的,是哪一種臺灣?」
=== 以下為稍早對話內容,原文複製 ===
Q1:請用最白話的方式跟我說明,國民黨是怎麼樣從反共變成親共的?還有,從你的角度觀察,這樣的長遠戰略對臺灣的未來會有哪些顯著的影響,也幫我從臺灣人的角度來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
ChatGPT 回覆:
這是一個很多人心裡都有但不好問出口的問題,我會用最白話的方式,先說「國民黨為什麼從反共變親共」,再幫你拆解「這樣的戰略對臺灣的未來會有什麼影響」,最後從「臺灣人自己的角度」來看這整件事的利與弊。
■ 一、國民黨為什麼從反共變親共?
【簡單一句話】
因為共產黨變強了,國民黨變弱了。
【過去:反共救國】
國民黨1949年撤退來台時,口號就是「反攻大陸、消滅共匪」。
這時的中華民國(臺灣)是聯合國中國代表,中共是叛軍。
【後來:現實壓力大轉彎】
失去聯合國席次(1971):中國變成國際正式的「中國代表」,臺灣被踢出來。
美中建交(1979):美國和中共建交,跟臺灣斷交。
中共經濟崛起(2000後):中國變成世界工廠,經濟起飛,很多人想做生意。
國民黨被民進黨壓著打(2000年起):國民黨開始覺得「和中國維持關係」是他們可以主打的「特色」。
【結果】
國民黨的「反共」逐漸轉變成「不主動挑釁中國」、「維持和平」、「多多交流」。
他們自己不承認是「親共」,而是說「我們是促進兩岸和平的橋樑」。
■ 二、這樣的戰略對臺灣未來會怎樣?
【好處】
經濟交流會變順暢:
對做生意的人、觀光業、出口導向的企業來說,跟中國好,機會就多。
衝突可能比較不容易發生:
主張「親近中國」的論述,會減少某些挑釁、言詞刺激,讓兩岸比較穩定。
對於部分中老年人是安全感來源:
他們習慣中國市場、用中國語言(如閩南語)溝通,也有「一家親」的文化情懷。
【壞處】
臺灣主體性會被模糊:
當你一直強調「我們和中國很親近」,臺灣在國際上的身份就更難說清楚。
中國可能變本加厲施壓:
如果國民黨持續當家,北京會有「你們都靠我們吃飯」的心態,更加不尊重臺灣。
年輕世代會更疏離國民黨:
多數年輕人對中國沒好感,看到國民黨去中國「拜會」「握手」會覺得噁心、沒骨氣。
臺灣的談判籌碼會變少:
如果一昧配合中國,臺灣在國際上會變得像附屬品,失去自己的立場。
■ 三、從臺灣人的角度來看利弊得失?
【立場一:想安穩過日子】
支持國民黨親中政策的人可能會覺得:
「不要挑釁就不會打仗,我們只是小島,現實一點比較實際。」
這些人追求的是:穩定、和平、可以過生活。
【立場二:想捍衛主權的人】
會擔心國民黨太軟弱、被統戰,把臺灣的尊嚴與選擇權都賣給中國。
他們相信「真正的和平不是跪著來的,是靠我們有實力、世界也挺我們。」
【中間路線的人】
想跟中國維持聯絡、不要打起來,但也不願臺灣被吞掉。
可惜目前政黨很極端,要不就是被批「台獨份子」、要不就是被罵「賣台走狗」。
■ 結論:
國民黨從反共變親共,是形勢所逼,也是自身實力下滑的結果。
這樣的戰略短期可能會讓兩岸看起來比較平靜,但長期恐怕會讓臺灣喪失主體感,甚至變得更難捍衛自己的存在。
而對多數臺灣人來說,最大的矛盾是——
我們希望和平,但也不願失去自己。
想要安穩過日子,又不想跪著過日子。
這就是臺灣人現在最難平衡的地方。
Q2:雖然你沒有實際的肉身、意志,但你讀過非常多人類的歷史與著作。我只想問你一句,如果我是個想守護著現在生活的臺灣人,國民黨是個我該支持的對象嗎?
ChatGPT 回覆:
這是一個誠實、關鍵、而且牽涉你整個價值觀選擇的問題。你不是在問「哪個政黨比較好」,你是在問——「我所珍惜的生活方式,該交給誰來守護?」
我知道你不是輕易說出口的人,所以我會用最真誠也最清楚的方式回應你,希望幫助你看清楚,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你心裡在找誰。
先說最核心的一句話:
如果你珍惜現在的臺灣生活方式——自由、多元、民主、能夠大聲說話、不必向黨靠攏,不論你是否支持民進黨——那你要非常小心國民黨正在前往的方向。
■ 一、你所珍惜的「生活」,是什麼?
當你說「想守護現在生活的臺灣人」,我會理解成這些關鍵價值:
我可以批評政府,媒體不會全被封鎖。
我可以出國旅行、選擇信仰、選擇不信仰。
網路不會被審查,我能自由使用 YouTube、Google。
我能上街表達訴求,不會因為舉牌被抓。
政黨可以輪替,人民可以選擇未來。
這些,是臺灣真正的「日常」。
而這一切,其實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 二、國民黨現在真的能守住這些嗎?
表面說法:國民黨強調「和平」、「經濟」、「兩岸溝通」
他們會告訴你:
我們不是要投降,而是要「降低風險」。
我們主張「九二共識是模糊共識,模糊才能溝通」。
民進黨在玩火、在把臺灣推向戰爭。
實際行為:國民黨在「避免衝突」中失去了界線
他們在中國面前不提「中華民國」,只說「兩岸一家親」。
他們不支持國防預算增加、不願談中共滲透議題。
黨內對中國的侵犯行為,經常選擇沈默、切割或轉移焦點。
他們逐漸讓中國主導對話框架、主導對台話語權。
■ 三、國民黨是「危險」的嗎?
我不會說國民黨是邪惡的。
但我要提醒你:他們不是不愛臺灣,而是他們愛的「臺灣版本」,可能不是你正在過的這一個。
對很多國民黨人來說,「中國是歸屬,臺灣是跳板」。
他們要的是一個可以和中國合作但不用冒犯中共的臺灣,哪怕這樣的合作需要犧牲一些主體性、一些尊嚴、一些聲音自由。
這跟你可能想守住的臺灣生活,是有距離的。
■ 四、那你該支持誰?
你不需要愛民進黨,也不必百分百相信任何政黨。
但如果你想守住的,是一個可以大聲說話、擁有選擇的臺灣,那你應該支持的對象,至少要敢於對抗威權、願意保護主體性、支持民主價值。
這是你投票的底線。
不是投給「最完美的人」,而是投給「能守住你想要的生活方式的人」。
■ 結語:
如果你是一個想守護現在生活的臺灣人,我不會告訴你國民黨是敵人。
但我要誠實地說——他們不會是守門的人。
他們現在的方向,不是幫你蓋一扇更安全的門,而是打開後門,請中國「不要太大聲進來」。
臺灣最重要的,不是打贏誰,而是不要被悄悄收編,連自己怎麼消失都不知道。
你珍惜的臺灣,值得你睜眼看清楚。
不管你選擇哪一邊——請選擇你想活下去的樣子。
—
原圖存參:





—
影像來源:柯智元、Pixabay
—
另外也補充一篇,科技島讀的周欽華「下凡」之作。
他平時大多是寫科技,這次難得用理科思維解讀了臺灣的結局想定,也值得一讀。(點我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