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你的防守策略:如何離成功更近一點?

by 柯智元
防守策略


前言:是什麼讓你我不一樣?



家人突然傳了一個連結給我。因為前些日子聚餐時,正好聊過類似主題。


一點開,發現是老高與小茉。




這一集,他們在介紹其中一屆搞笑諾貝爾的科學家的實驗。來源於2022年,由三位義大利科學家提出的論文《天賦與運氣:隨機性在成功與失敗中的作用》。


他們提供的講述角度頗為有趣,相信不少讀者已經看過影片了,在此不再贅述。


如果我們說實驗裡的綠點(好事)與紅點(壞事)是隨機來「撞上」(遇見)當事人的,不如搬進現實世界,想成:所謂成功的人,就是有辦法創造出一直有能力留在牌桌上的環境,可以極大化綠點(好事)遇到他們的好處,同時,也降低遇上紅點(壞事)帶來的傷害。


玩到最後,這類人大多是活得算體面的贏家。就算稱不上家財萬貫,他們也大多有辦法比一般人過得更好。到不了中上,也能保住均標。


影片想傳達的概念很亙古,而要在真實世界裡貫徹始終,沒想像中簡單。


讀者可能會想,運氣就是運氣,有什麼好貫徹始終的?


「講得好像可以努力似的。」


我的發現是——還真有。


總覺得這件事我是怎麼想的並不重要,除非我今天是一個事業有成,同時也頗富名望的人,這樣回首、對照這些原則,講話比較有底氣。沒有名氣的好處就是可以四處亂講話,反正也沒人認識我是誰。(?)


倒是我能接受人生境遇裡的幾大原則,例如:80/20、機率、隨機分配,雖然現實生活裡有許多這些觀念的變形與改良模型,在這個實驗裡,依然證明了它們的預判性。


傳統在檯面上顯見的成功人士訪談、自傳、語錄,經常淡化了倖存者偏差還不打緊,怕的是單純沒多想的讀者若真的照單全收,篤信照做,最後卻怨嘆自己都快死了為什麼還沒有升級為成功人士,就完全忽略了常態分佈、機率的隱形威力。


既然實驗告訴我們,機率是存在的,而努力也並非完全無意義。那問題就來了,身而為人,要「努力」些什麼?


聽到 EP342 的股癌謝孟恭,一位聽眾跟他分享 AQ(Adversity Quotient),覺得一言以蔽之。


這真是「人生所謂的努力」最該訓練的東西。正好也是我幾年前,自己開始接觸自我領導、自我教練、自控力、AQ 之後,觀察事情開始使用的思維。


想說不如拋磚引玉,若是對讀者能有任何幫助,歡迎直接拿去用在現實人生。


實話先說在前頭。如果你期待看到一篇教你如何投資、致富的文章,也現在就叮嚀你:不用往下看,現在可以跳出了。


你身處的這個部落格沒有這類主題。先講明,因為我不敢浪費你的時間,騙你放大瞳孔找尋一些這邊沒有的東西。


常常定位自己,只講有把握的「一半的成功學」。因為多年閱讀、思考而且有所獲的,是守成的心法,而非進攻的策略。取勝的門派與說法都很多,你如果一直在找後者,記得去請益更厲害的大大吧。


「一個有智慧的人,問正確的問題,而不是給正確的答案。」


— 李維史陀






定義:我眼中的成功



討論左右派以前,大家最好先定義清楚,你口中的左派,跟我認知裡的左派,是不是同一個觀念,就算有差別,我們也可以在討論以前,先細數差異有幾分,不然就只是各方噴發出一堆名詞,胡亂堆疊,實際上對於彼此瞭解、深化交流,幫助有限。


在這個時代,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因此,我覺得要聊「何謂成功」這件事,首先最好先定義清楚什麼是你「理想中的成功」。


先講我的定義。


在這篇文章裡,我所提到的成功,講的不盡然是財富上的興盛。而是一個人可以帶著正面情緒,活出他自己想要活出來的樣子。


可能這個人非常善於戰勝生命裡的關卡,取得了自己想要獲得的技能,正做著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或是開發出了一項自己想長久經營的興趣或事業。


取得以上這些成就的人,就算是我眼中的成功。


我看待金錢一向只是一種改善生活用的工具,而不是人生最終的目的。


所以這篇文章,我想說的狀態,不是只有列在世界富豪榜,銀行戶頭裡有好幾個零,千萬來十億去,隨時買得起游泳池豪宅、跑車、奢侈品的那種生活才算數。


所以也可以這麼說:我真正想研究的,與其說是「億萬富翁養成班」,不如說是能最終能完成蛻變,進而生命富足的族群,最初在心理建設,有哪些必不可少的要素。這才是我真正最有興趣的事。


能夠在此生達到自我實踐的人,比起生來家財萬貫,更是我設立的典範。也覺得這比較像是像我這種普通人有辦法努力的。



逆境存活



近幾年,拜「研究成功」的風氣,商數很像是一種談資顯學,過去我們比較常聽到的是 IQ 或是 EQ ,現在看來已經不夠用,還需要增加其他向度,如 SQ(社交商數)與 AQ(逆境商數),也開始逐漸被認可,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能邁向成功」的關鍵要素。


心理學家 Paul Stoltz 提出的逆境商數,英文全名叫 Adversity Quotient(簡稱 AQ)。


這個工具會衡量每個人面對逆境「再起」的能力,透過逆境反應的量表,可以用來測度一個人面對逆境的反應。


其實,逆境商數直到此刻,還沒有一個精確的理論模型或定義,而它已然成為一個被廣泛接受和研究的心理學概念。它被一些人相信、採用,認為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逆境。


深信提高個人的抗挫能力和適應能力,從而能姿勢更正確,迎接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甚至可以這麼說,逆境商數對於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以及社會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不斷學習和鍛煉,提高自己的逆境商數,我們都有機會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困難,取得更好的成就。


「高 AQ 的人更有可能在工作上取得成功。」


講得實務一點,這件事是吸引人的。


逆境中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往往會對一些人造成負面影響,但對於高 AQ 的人來說,這種情況反而可以激發他們的潛力和創造力。他們通常更具靈活性和創造力,可以在逆境中找到新的機會和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AQ 是一個可以被培養和提高的能力。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來增強自己的 AQ,從而更好地應對逆境。例如,可以通過閱讀和學習過去的經驗,來更好地應對未來。


此外,常與高 AQ 的人互動也可以幫助提高自己的 AQ。這些人通常有更積極的態度和更高的動力,可以激勵其他人去克服逆境。他們是我們自我進化路上的好樣本。這樣的朋友,多交總不是壞事。


我也期許自己能成為別人眼裡這樣朋友。


AQ,究竟在看些什麼?



我整理近年所學,按照 Paul Stoltz 的研究,一個人面對逆境,有四個方面的力量最關鍵。


第一種力量:自我控制的能力


這是你是否能夠控制自己對於挫折或者失敗的反應。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從逆境中走出,是否願意專心在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一步一步,誠懇踏實努力,扭轉局面。


這是一切的起頭。如果挫折已經直接將你硬生生扣倒,遭遇重摔的你,若已決定永遠躺平,打死也不再站起來迎戰,後面也沒有其他故事可以講了。


第二種力量:責任歸屬的能力


有些人面對問題,首先會把失敗的原因、遇到挫折的原因引給外界。讓自己獲得解脫,這是責任屬性能力比較差的表現。而另外一些人則是遇到挫折,並不急於把責任推給其他人,而是敢於直面問題,甚至無原則地承擔責任,然後爭取盡快努力,擺脫限制,走出困境。


這一來一往的歸因差別,就決定了失敗之於你,究竟是「誰」需要真正扛下責任。


用句更白話的方式自我檢查,就是:「你的人生,會不會經常把『都是 they 的錯』掛在嘴邊?」


第三種力量:控制影響範圍的能力


行動不便的作家張海迪曾說:「人就像一部機器,殘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損壞一樣,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機器毀掉,那些能用的部分還是大有價值的。」


有的人,遇到一點點問題,就會覺得滿盤皆輸,很快在思想上陷入失敗循環。愈想愈覺得失敗。而,愈覺得失敗,就更無法從困難中及時走出來。


高AQ的人,面對逆境,展現的是「低延伸」。


什麼是低延伸?簡言之,他們會將挫折的惡果控制在特定範圍之內,也就是挫折發生的所在範疇裡。他們知道一個挫折事件只是一個挫折事件。


「A 是 A,B 是 B。我在 A 失敗,不等於我在 B 也一無是處。還有,就算 B 真的落敗,C 現在還沒揭曉,我還可以針對 C 努力。」


可控,可談,不渲染——這種心態就是低延伸。


補充一下,控制影響範圍的能力這一項,在 Paul Stoltz 的原作裡用的是 reach 這個單字,翻譯成「延伸」或許讀來直觀,而其他學者也指出,更準確的中文翻譯,或許是「污染」。也就是你能不能控制這個失敗對你周圍「污染」的程度。


我比較喜歡這個觀念。


能重新崛起的人,「控制污染」的能力是強大的。他們不會全面否定自己。而是善用限定詞,劃定失敗範圍,然後隨時可以準備重振旗鼓。


第四種力量:忍受並堅持著的能力


有的人會很快從挫折中振作起來,堅持前行。在新的路程中,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自我修復」的能力極強。而另外總有一些人,會在後續的行動中,一次又一次受到前面挫折或者失敗的影響,看待問題格外悲觀、沮喪。甚至會輸掉明明可以贏的比賽,一落千丈。


研究表明,在逆轉力中,忍受並且堅持的能力非常重要。逆境商數比較高的人,常常可以非常明確地把自己的過往失敗和未來的努力區分開來,不會過分沈浸於失敗的經歷和記憶。


以上四種力量,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輔相成,環環相扣。想要幹出一番大事,只要底層根基愈茁壯,對於提高成功的機率就能形成正相關。愈全面高分,愈接近高 AQ 的理想樣態。反過來說,低 AQ,愈接近「成功絕緣體」。因為他們在走向目標的路上,就會陣亡。


觀察一些人做事,經常有好的結果,說穿了,他們不只是能迎向成功,而是明白如何「留得住」成功。


所以下次當他們告訴你,只是自己運氣好,別忘記他們沒說(或是自己也沒發現)的一句話:


「運氣,也是人格的一種展現。」





什麼值得你 all-in?



講完 AQ,或許也可以順便來聊聊機率。我覺得它是人生裡很重要的元素。


人生有很多機遇是隨機的,我們能做的,或許是先建立一套不論怎樣都能盡量「活下來」的最高指導原則。


設想完「戰鬥如何降低失血」,才能來規劃「進攻效率」。某種程度,基礎就是剛剛談到的 AQ。做不好防守,一支隊伍進攻再強,遭遇亂流,也會很快衰弱。


在牌桌上,你的手牌即為你生命的資本。而你的技巧、經驗和智慧,則是增加這個資本的方式。而無論有多少資本,命運仍然取決於牌桌上的或然率。


想像一下,如果在牌桌上總是犯錯,你最終依然會破產。只是時間早晚問題。相反地,如果在牌桌上犯錯的次數減少,你的資本就可以有效增加,成功概率也能提高。


乍看,這種牌桌寓言像是無聊的廢話,但不少人並不認真看待這些基本觀念。選擇進攻策略時,他們動輒 all-in,滿腦子只想著梭哈,夢想一夜翻身。不只自己無效 all-in,也成天一直鼓吹別人 all-in。


幹話歸幹話,人生歸人生。怕的是世間還真有人分不清楚。


老高與小茉有次談到潛意識,說到:「人生的意義,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主動』做了多少事。」


我以為,這些事,可以是積極的、作為的,同時,也可以是預防性的、有所不為的。兩種都不容易,因為你要詳細思考後做出取捨。


如果不去制定「長久留在牌桌」的策略,其實這個賽局,你的位子不用太久也不一定保得住。


被淘汰,總是一瞬間的。一個人完全不用努力就能做到的。


一直留在牌桌上,留到最後一刻,手上還有籌碼可以繼續打——這才是真正最困難的事。


贏家的共同樣貌是——最後留在牌桌上的人。



什麼會使你的努力「無效化」?



步入職場,年過三十以後,因為身體屢次出現警訊,每拉一次警報,送一次急診,我就只能被迫來場「誠實至上」的賽後檢討。


回首這幾年,花了很多心力去調整生活步調。不論是飲食、重訓,還是睡眠,都是深刻反省後的產物。


「你看起來很好,並不是一直都很好。而是你經歷過什麼,才明白怎麼讓自己過得好。」


有次在外面讀到這段話,心頭一陣酸楚,卻也有暖流。


我發現,光只是想留在牌桌上,身為一個沒有生來骨骼驚奇的普通人,會需要付出很高程度的努力。尤其我這種原廠設定更遜的,需要比別人投入更多心力與汗水。


比賽資格的取得與否,永遠值得優先重視。


如果你一再倒地,那就得把自己練強。耐戰,是走下去的基礎。


就跟球員爭取上場時間是完全一樣的。根本沒有辦法上場,你更不可能使出私下苦練的那些招式。一次機會都沒有。


這也是為什麼有品質的生活、穩定的好情緒和水準以上的健康,對於「撐在牌桌上」是如此重要。


因為這些綜合因素,可以幫助你在牌桌上犯錯的次數減少,從而提高你的成功機率。例如,身體不健康,你的思維和判斷能力就會受到影響,你就會更容易犯錯。如果情緒不穩定,就更容易陷入焦慮和沮喪,這也會影響思考和判斷能力。


如果想在這個牌桌上取得長期成功,需要保持冷靜、理性和健康的狀態,並且運用期望值的概念來制定策略。


全世界有13%的人,正過著每天收入不到一美元的日子。極度有限的金錢裡,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消費?

之前讀《貧窮的本質》這本書,裡面談到兩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去到世界各地,研究窮人的思維、生活方式與決策方法。


書中談到「窮人思維」怎麼讓這個族群萬劫不復。我們之所以說富者更富,窮者更窮,這不只是結構性的問題,其實也是窮人掉入陷阱後,難以翻身的現實。


講個有點社會學意識的延伸主題:已然經濟狀況堪憂的人,卻更常瞞著家人去賭博,為什麼?


因為這是他們認為最理性的決策。


現實是,大多數跑去賭博的窮人,這一生從未獲得頭獎,卻幾乎都徹底賠掉了所有積蓄,也花光了家裡的救急金。


原因很簡單,當人們購買彩票時,往往會有一種希望成為中獎幸運兒的心理。但實際上,每次購買,中獎的機率非常小,而且每次購買的結果是獨立的,前一次的結果並不會影響下一次的結果。只要你有學過機率,一定知道這件事情。


換句話說,一個人「此刻」的中獎機率,與「以前是否中過獎」並沒有關係。互為獨立事件。所以,即使你買彩票很多年,你中頭獎的機率仍然非常小。勝率不會愈買愈高。


有些遊戲你不用去玩,只要你真的瞭解它背後的底層邏輯。除了節省資源,節省情緒勞動,也可以專注在更重要的,可改變的事上。



什麼會奪走你的比賽資格?


再講個比較哀傷的。


相比之下,罹患癌症的機率就顯得高得多。


根據去年(2022)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佈的最新數據,臺灣平均每4分19秒就有一人被宣判罹患罹癌。所以可以這麼說,與其擔心自己買的號碼沒中獎,你更該擔心的是,自己步入晚年時無法擺脫疾病的糾纏。


可以回想,周圍遇到的人,是年輕就開始積極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想極力避免自己晚節不保的多;還是一直幻想自己去到一個櫃檯,靠直覺選出幾組數字,今晚便能從此翻身,晉升財富自由的人比較多?


學過機率的人,不難發現,後者的數量近乎是碾壓式勝利。


是人類真的不懂機率嗎?還是讀者看到了比他們眼界更深遠的東西?


學生時期認識機率後,我此生的原則是不買彩票、樂透,因為理性上,清楚那些機率趨近於零,怎麼想都很難說服自己它們是踏實的選擇。


如果真要力行公益,我也大多直接劃撥、匯款奉獻。默默就做掉了。可能潛意識還是認為「先玩,若輸了再當成被拿去做善事」仍舊不夠乾脆。真要幫忙,我大多就直接幫下去了。


引述一下,幾年前在私人日記裡,寫下的大哉問:


論防守,不去努力建立好的生活習慣,避免自己的身體萬劫不復;論進攻,又想在極小概率事件,期待一次梭哈翻身。兩件事都沒做好,然後渴望在牌桌待到最後。有時候我確實對於『人類是高智能生物』這句話感到害羞。


沒有在罵誰。我講的正是以前思考還不夠完整的自己


倒下後,發現自己只有努力做到一半。因為以前沒有切身之痛,也沒有預先建立出幫助自己「續命」的良好生活習慣。所以幾年前的住院經歷,教會了我——生命最重要的功課是防守。


常常覺得人生像是一場籃球賽。而我們是坐在板凳上隨時會被調度上場的球員。


不論處在哪個領域,你都需要上場時間。與其想多花俏的進攻方式,倒不如思考,如果暫停還真喊了,叫你上場,你有沒有上場的能耐。


只要不能打,或是沒球打,你就距離成功更為遙遠。這場危機,並不會隨著你每天看一堆飛天砍將的 highlight 隨之淡化。


這是你的人生,需要上場打球的人,也是你。





選擇最有效的防守策略迎戰現實


「科技中立,人性勢利。」


就算進入 AI 當道的時代,這依然是我常常拿來自我提醒的話。


這個世界依然沈迷於報導有錢人、有權人的所思所想,好像他們做什麼事情都值得大書特書。舉手投足,都可以被拿來放大報導。所以很多人也希望像他們一樣,被關注,被喜愛,被重視。


根據機率與隨機分配,活到最後,能夠成為有錢、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最天賦異稟的人,但絕對必須是足夠幸運的人。這個事實,可能讓那些不斷推廣勵志成功學的雞湯大神,感到尷尬與錯愕。


以終為史的思維下,如何定義成功,其實很大程度主宰了你該怎麼決定自己今天的生活步調。


如果你的生活目標,單純是想變得有錢,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可能你真的要去練習的,是名門正道的投資,那我建議你去找可靠的人。在能力範圍所及,做自己能做到,也能做好的事。


要改善生活,該去接觸的是真正有效的方法,而不是邪教


你選擇了哪些人當朋友,你也會愈活愈像他們。


真理是王牌,它始終是沉默的。因此,在你找尋它的過程,會有許多旁門左道一直跑來勾引你。


不論那些花言巧語,乍看之下有多白癡,真的就是會有人相信——一股腦兒上車,滿心期待一夜暴富。股癌謝孟恭在節目裡提過這種「信徒」的輪廓。因為很多不肖份子詐用他的名義去騙人加入飆股社團。儘管手法粗糙,竟然還是可以釣到人。令他嘖嘖稱奇。


說實話,我覺得這種容易被賺大錢沖昏頭而走岔路的族群,距離致富、成功,是遙遠的。他們也許現實生活裡不算什麼壞人,甚至有些人應該私下還是別人眼中善良、熱心的朋友,但正是因為性格,就算「綠點」偶然撞上,他們也留不住成功。更何況,遇上的經常是「紅點」。


每個人對於財富的世界觀不盡相同,但我覺得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就是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那麼幸運,變成了有錢人,或是取得了重大成就,你當時的身體、人際關係,還能不能支撐你繼續帶著這筆財富、名譽,走完你人生往後的時間。


儘管生命無常,但有許多事情,你是有確切的努力方向的。如果你還沒有明確的進攻計劃,不打緊,記得先制定好你的防守策略,因為那是更硬核的基本盤——你守成的最後底線。


有些事你需要 all-in,有些事天註定。能掌握住的,至少你要先有能力握住它。有多一份準備,當你的時機真的來到,才有辦法緊抓住機會,一擊即中。


這是老高與小茉的那則影片,真正讓我重新回想的事情。





影像來源:Pixabay

0 comment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