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聚會,話題不知怎麼聊著聊著,突然聊到了電動。
隨口說了一句:「我曾經是電玩兒童。」
大家的反應瞬間像挖到恐龍化石:「柯智元,你?!!電玩?!!!」
「不但玩,而且超沉迷!」
沒錯,正因為太認真了,才逼自己趕快戒掉。
這局,我決定不續關,直接 Game Over。
這是十六歲以前的事情了。(如果真不相信,可以問我家人)
經典中的經典
我的電玩時代,從國小開始啟動。當時,我是可以玩一整天俄羅斯方塊的人。
第一款接觸的電腦遊戲是《大富翁》,小時候沒什麼財務觀念,但關進監牢和繳稅的痛苦倒是學得很快。
後來也有買四代,可以邊聽音樂邊遊戲。
最常選的是小丹尼(三代才初登場的人),因為他喜歡籃球。但他的偶像居然是「天勾賈霸」,這讓不是湖人球迷的我,每次看到說明書時都有點彆扭。
後來開始玩阿土伯、白瑞德或錢夫人,也試過隨機亂選角色。(真心覺得差異不大)
最討厭踩到的格子?當然是人家已經蓋滿酒店的那幾塊地。
每次踩上去,心裡就直接罵幹,知道自己這局大概是完蛋了。
![電玩時代](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AC-RD-04.png?resize=1024%2C233&ssl=1)
偶爾也會跟姊姊輪流玩飛機射擊的《雷電》。
這遊戲的玩法超直白——螢幕最下方,一台小飛機孤零零地等著出擊;上方,敵機、道具、分數像傾盆大雨落下。
你的任務只有三個:閃、射、活下來。最後硬拼大魔王,腎上腺素狂飆。簡單、暴力、超爽快,根本是最純粹的壓力釋放機。
那時,《雷電》紅到連百貨公司的遊樂場都有大型機台。
我放學後常常站在那裡,靜靜地看高手過關斬將,甚至覺得比自己玩還更刺激。
現在連「看別人打電動」都能變成一門職業,但還是有長輩不屑地說:「切!這有什麼好看的?」
欸,我懂!這真的超好看,尤其是你玩過同樣的遊戲,那種共鳴感完全不一樣。
後來,迷上了《三國演義》。看完漫畫、全套白話文小說之後,覺得這故事實在太好看了,於是直接跳進三國遊戲的世界。
當然,日本光榮出的《三國志》是王者級的經典,我也玩了個不亦樂乎。
但讓人更驚喜的是國產的《富甲天下》系列。
![電玩時代](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E5%AF%8C%E7%94%B2%E5%A4%A9%E4%B8%8B.png?resize=600%2C361&ssl=1)
這是一個臺灣製造,結合三國背景的大富翁遊戲,這對當年的我來說,簡直是夢幻組合。
我後來連著第二代也一起買了,每天都在哼著裡面的配樂。規則簡單,但真的有夠好玩。
那時候,我還玩過一款奇妙的遊戲叫《非洲探險2》,他的骨幹,其實也是大富翁,所以一般臺灣人比較陌生的非洲地理,我還蠻有概念的(沒辦法,我在非洲也環遊了至少一百圈了吧)。
當年,我在象牙海岸的房地產事業做得有聲有色,要是放到現實世界,搞不好現在已經變成旅遊大亨。
而喀麥隆?那簡直是風水寶地,每次快輸掉時,只要能在喀麥隆撐住,翻盤的機會就來了。(我在那邊砸錢建了很多大型建設)
現在每次看到新聞跑出這些地名,我的第一反應不是非洲政經情勢,而是:「喀麥隆!那可是我的大本營啊!」(?)
其實想想,那時候玩的超多內容,其實內容很政治不正確,拿到現在絕對被批到死。
![電玩時代](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E9%9D%9E%E6%B4%B2%E6%8E%A2%E9%9A%AA2.png?resize=600%2C449&ssl=1)
《孔明傳》(其實更像趙雲傳)、《曹操傳》,也是心頭愛,但每次玩都要耗掉一整個週末。
《德軍總部》、《毀滅戰士》,也是殺時間超讚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現在電玩世代看我們當時玩的畫面當然很粗糙,但那個時候有這種能娛樂就超開心了!
曾跟朋友借來《美少女夢工廠》,第一次接觸到「養成遊戲」這種東西。
但後來發現,這遊戲好像比較偏少女向,養成歸養成,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對,臭男生還是喜歡打打殺殺,火力全開。競爭感,才是遊戲的靈魂!
我沒有太多接觸模擬飛行或跑車相關的遊戲,因為那個需要有更好的器材製造臨場感。
而那些電玩,在朋友當中也有燒起來,大家會輪流去同學家「拜訪」。
我從來沒有買過 SEGA、紅白機或 Gameboy,但放學喜歡跑去同學家,看他們玩。
國中的某一年,發現我的朋友圈開始集體轉戰《絕對武力》(CS)。
![](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terrorist.jpg?resize=1024%2C538&ssl=1)
男子們的絕對武力,不容質疑!
CS 簡直是我們那個時代的青春符號。(遊戲原名好像是叫 Counter-Strike)
國中時,大家最愛成群結隊衝進網咖,連線組隊 PK。我們會輪流當警察或小偷,熟悉各種槍械,目標就是——在最後的一對一,或是一對二幹掉對方,取得勝利。
我特別愛當小偷,最常用的就是「B42」——一把能開 1.5 倍狙擊鏡的槍。型號早就忘了,但「B-4-2」這個購買指令,絕對刻在 DNA 裡。每次按下去,就好像真的能加快射擊速度一樣。
這把槍我用得很順手,但現實世界去到軍營,發現打靶真的沒有在電腦上用滑鼠點一點那麼簡單。
什麼歸零啊,變換姿勢啊,哪有什麼動不動就爆頭的。
我最常選的角色,是那個穿得樸素、戴著眼鏡,看起來有點像《灌籃高手》木暮學長的眼鏡哥。
別人選的角色是滿臉橫肉的大哥,一看就像欠了黑道錢;而我的角色,戴副眼鏡,斯文到像是來兼課的酷教授。(然後下一秒掏出 1.5 倍狙擊鏡,另一手握著芭樂)
在PK場待久了,有時候你回到現實世界,要轉過一個轉角時,會下意識想要先稍微蹲低(玩過CS的人都懂)。
那一刻,才發現自己真是中毒不淺。
![電玩時代](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E9%81%8A%E4%BF%A0%E6%B5%B7.jpg?resize=747%2C311&ssl=1)
當時班上還有一群人是《世紀帝國》的重度玩家,我一開始不太懂這種策略遊戲的樂趣,畢竟它沒有華麗的特效,也不像CS那樣「啪!」一下人就倒了。
但看久了發現,這群人玩得比我們打CS還激動,於是我決定深入研究,看看這遊戲到底哪裡神奇。
日耳曼的戰力強到每次比賽都被禁用(條頓武士的設定確實有點太強),所以我改練法蘭克,畢竟法蘭克的騎士快、血多、能衝,造騎兵也算快。
身邊有些朋友喜歡用中國玩快攻,對方連「好痛」都來不及喊出來就已經被攻成廢墟。
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站在朋友背後看他們玩,因為老實說——他們大多比我厲害。
尤其是每次有人被滅國,我站在後面幸災樂禍:「哎唷,你家城堡怎麼都燒那麼快啊?」
對方怒吼:「閉嘴!你剛剛比我早死十分鐘!」
最經典的場面,莫過於滿地的遊俠海。雙方各出好接近五十多位騎兵,衝鋒的時候根本像是兩團失控的牛群互撞,場面壯觀得像某種歷史重現。
每個玩家的表情都像是押了身家財產在這場比賽上。
偶爾,還會遇到投石器海開大絕。那場面真的只能用「血雨腥風」來形容,箭矢、石頭、炮彈在天上飛,點擊對方的軍隊時,血條像跌停的股票一樣直接見底。
當然,也不是每場比賽都這麼壯烈。
有時候,你還能目睹一個新手滿懷希望地辛苦蓋了幾棟房子,剛拉起軍營,內心充滿對未來的憧憬……然後下一秒,被對手五分鐘快攻直接抄家,拆除大隊一到,房子沒了,村民沒了,尊嚴也沒了。
有趣的是,這些遊戲經驗竟然影響了我後來看世界的方式。
現在每次在籃球場上看到有人三分球超準,我腦海裡就會浮現「不列顛長弓兵」,完全沒辦法控制。(這是非常遠距離攻擊的特殊兵種,你會根本什麼人都沒看到就瞬間被射死)
看到有穿著像僧侶的人,心中也會迴盪那個低頻聲,想像他手會舉起來,跟著身體搖來搖去,看隔壁的人會不會變色。
你看,電動對一個小男生的影響說有多巨大就有多巨大。
聖人模式(?)之後
據說《文明帝國》是最適合我這種偏執狂玩家的遊戲,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反而不敢碰。
畢竟,一局可以玩好幾天的遊戲,我如果真的跳進去,大概會忘記吃飯、忘記睡覺,等回過神來,臺灣說不定都已經 2050 年了。
認真說,我會戒斷電動的主要原因,跟自己的性格有關。
因為發現自己做著喜歡的事,會超級專注,一旦投入,就一定要做到最強。(不能接受自己是弱雞)
當時,身邊有人會買攻略本,瘋狂研究怎麼成為頂尖高手,而我也是認真研究派。
但到了國中畢業,我突然意識到:「哇,我的人生是不是花太多時間在電動上了?」
於是,上高一那年,我做了一個人生重大決定——戒掉電動,改練吉他。
當時的邏輯很簡單:我不是那種能「玩玩就好」的人,一旦開始,我就會期許自己進化成頂尖高手。但三年後就要大學聯考,我不可能既玩電動又考好試。唯一的選擇,就是——直接斷掉,永不回頭。
這個決定一做,居然毫不掙扎。不是因為不愛,而是愛得太深,深到明白——再多玩一天,可能就會一輩子卡在讀取畫面,回不來了。
知道一旦開始玩,根本停不下來,想要變強。既然如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碰。
現在回頭看,這段人生經歷還是覺得很好笑。
年輕時,總覺得那些大我很多歲的長輩聊天很無聊,只會一直講當兵的回憶,老男人們聚在一起,就是無限重播「我那時候在軍中……」。
結果,現在的我三十幾歲,開始跟朋友聊起來,發現記憶裡最鮮明的青春片段,竟然是——電動和音樂。
不過,也還好有這些回憶,才讓青春如此精彩啊。(以後也想找個時間寫寫音樂)
長大後,我比較開始接觸的是回到人與人之間,實體的骰子、紙牌,所謂更古典的東西——桌遊。
當然,那就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了。
大部分人玩桌遊,都是從派對遊戲開始的,像是《狼人殺》、《妙語說書人》這類輕鬆的遊戲。
玩著玩著,就開始接觸更進階的策略遊戲。這時候才發現,桌遊的成就感和娛樂度,完全不輸電玩。
畢竟,當你能在一場《石器時代》裡萬夫莫敵,或是在《阿瓦隆》裡騙過所有人,那種爽感,根本不輸《世紀帝國》的大逆轉。
後來,我反而退居幕後,變成「遊戲引路人」。
當然,看到有更專業的朋友投入產業後,就自歎不如了。
比起自己在遊戲裡大殺四方,更有成就感的是——讓一個完全不懂(甚至沒興趣)的人,從零開始學會,最後還能玩得超投入。
這種感覺,就像帶新手通關,看他破關的那一刻,我比他還激動。
如果這輩子,我能帶領別人踏入遊戲的世界,讓他們也找到屬於自己的青春記憶——
那不就是另一種傳承嗎?
電玩時代看什麼?可別小看「玩商」!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人?明明玩同一款遊戲,有些人超容易玩膩,有些人卻能一直玩出新花樣。
我幾年前開始在研究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後來聽到一個詞,突然領悟了什麼。
原來這就是所謂的「玩商」(Leisure Quotient, LQ)。
簡單來說,它是 一個人會不會玩、懂不懂享受娛樂的標準。
就像智商(IQ)決定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情商(EQ)決定社交能力,玩商則關乎 「你玩東西的方式,是隨便玩玩,還是能玩出自己的境界」。
如果用在電玩,那就是你是純粹打發時間,還是會鑽研玩法、開發新樂趣?
如果用在生活,那就是你是否能讓日常變得更有趣,不管是旅行、聚會,甚至做甜點,都能玩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想想那些總能玩出新花樣的高手,這就是所謂的「玩商」。
你有沒有發現,同樣是一款遊戲,有些人玩得很痛苦,有些人卻能玩出花來?
低玩商:只會照攻略走、輸就爆氣,玩得像上班。
高玩商:創造玩法、研究奇招、玩得像開趴。
說到底,LQ 高的玩家,不只是追求「勝率」,而是追求「玩得更爽」。
小時候的電玩世界,讓我們本能地訓練「玩商」。
比如 《大富翁》,你會發現不是單純丟骰子走格子,而是有人專門研究「怎麼樣最短時間內能讓對手破產得最慘烈」。
有些人會拼命囤地,等機會一次把房價炒爆,讓你一踩就破產。
有些人則喜歡惡搞,專門拿各種怪異的卡,想製造組合計,陷害對手,享受一步登天的快感。
再比如 《CS》,有些人永遠都選最強槍械、用標準戰術打排位,但也有人愛玩「手槍場」,甚至專練小刀決鬥,只為了體驗不同的快感。
甚至是 《世紀帝國》,你可以選擇正規打法,快速造兵滅國,也可以研究取勝的怪招:
比如,只用僧侶轉化敵軍,讓對方崩潰。
或是,選西班牙,然後最速把村民升滿科技,人海戰術,全村衝鋒的「村民大亂鬥」。
一開始傳說的中國快攻,也是因為有玩家嘗試,不如偷偷直接跑去敵人家後院蓋城鎮中心或城堡,開局後盡快直接壓制。
這些 「玩商高」的玩家,往往才是讓遊戲更有趣的人。
![電玩時代](https://i0.wp.com/musicfarmtk.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avalon.jpg?resize=500%2C369&ssl=1)
「玩商」高的人生,長啥樣?
很多人玩遊戲,都是「短時間內瘋狂投入,然後迅速厭倦」,但高玩商的玩家,懂得如何讓自己不會一下子玩膩。
這點在「戒電動」這件事上,我深有體會。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玩東西的個性是「要玩就要當最強」,所以一旦投入,就會研究得比別人更深入。
這也是為什麼,我國中時瘋狂玩遊戲,但到高中決定徹底戒掉——因為知道,自己沒辦法「玩玩而已」,我只會越陷越深。
當時的邏輯很簡單:既然不可能「適可而止」,那就直接斷掉。
與其讓電玩控制我,不如讓自己選擇能玩的方式。
現在回頭看,確實沒有再碰電玩,但也發現,我的 「玩商」沒有因此消失,而是轉移到了其他地方。
我深信,高玩商的人,不管做什麼,都能找到「玩」的樂趣。
戒掉電玩後,開始接觸樂器、自學吉他,甚至大學後玩起了桌遊。
我發現,一個 「高玩商」的人,不管做什麼,都能把喜歡的東西玩出一種自己的節奏。
在這一路你會見到許多高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訣竅。
有些人玩桌遊,是一局接一局,輸了就想馬上復仇,沒時間先回想剛剛發生了什麼事,結果通宵玩到累死。
但高玩商的人,玩《狼人殺》時,會研究如何靠最堅實的邏輯讓其他人誤判;玩《卡坦島》,則會用人際關係影響交易,讓別人自願把資源送上門。
(我曾經提過 Benson 的故事,他就是這類玩家,只是人生重心放在研究撲克牌)
就像《阿瓦隆》,有些人只是跟著別人投票,但有些人則會研究 「自己該設定怎樣的腳本才能自洽」。
這些 「高玩商」的人,在任何地方都能玩得開心,因為他們不只是照著規則玩,而是會慢慢自己創造規則。
最後,這不是一篇要教大家 「怎麼變強」 的文章,而是想問一個更關鍵的重點——你的「玩商」高嗎?
最強的玩家,不是把所有關卡通關,而是玩出自己的風格。
有人全力衝刺,求最快破關。有人四處探索,享受遊戲裡的風景。
有人挑戰極限,刻意用最難的方式打怪。
甚至也有人索性丟掉武器,研究跟NPC當朋友的可能性。
這場遊戲,沒有「唯一的贏法」,因為每個人的終點不盡相同。
所以,當你還在思考「該怎麼玩才對?」時,或許真正該問的是——
「你覺得怎麼玩,才會讓這場遊戲變得有趣?」
這才是我心中,電玩世代的終極哲學。
—
影像來源:Canvas、巴哈姆特、Fandom、nerdge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