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技能從無到有,
煉成的時間需要耐心,
但只要找對方法,學習曲線,
總能在某些特定時刻,找到克服的方式。
一切的努力,直到我的腳踝,
在某天比賽嚴重扭傷後,徹底劃下了句點。
我記得被隊友攙扶到旁邊,
獨自坐到比賽結束的那一刻。
那時還沒有意識到,一切都已經結束了。
直等到腳傷康復後仍會不定期發作,
甚至隨著季節、濕度,開始影響走路,
迫使我只能選擇這條路:徹底放棄籃球。
但有趣的是,因為前面走過這些階段,
意外也讓我成為一個單純熱愛看球的人⋯⋯
柯智元
某個週末,跟曾經一起被語言檢定「荼毒過」的朋友們,聊到一個充滿「報復心態」的話題。
在學時期,大家準備雅思、托福、GRE、GMAT,有人是為了拚獎學金,有人是為了圓個留學夢。
有時讀到夜深人靜,看著滿卷紅筆,挫折滿滿。真會想像創立這種制度的人,如果有一天也需要來報考中文世界,會是怎樣的經歷?
「哼!如果有中文聽力檢定,我還不考爆?」(或是出題出爆)
大家七嘴八舌,我們就這樣度過了一個嘴砲的夜晚。
在我心中,每個選民的一票既不是至關重要,卻也非常重要。
如果今天你選擇不去投票,那麼你就只是眾多沒表態的選民中的一員。在總統大選中,如果投票率七成,每1%的變化即代表著15萬票左右的差異,你卻只有一個人,因此宏觀來說「個體無法影響大局」這話是真的。
但為何我又說「你的一票非常重要」?因為「投給誰」不僅是一種物理性的表態,它是在思考選擇過程中,對自身、國家未來和重要價值的再提醒。
而後者,正是我們建立起整個強韌的公民社會,長遠來看更重要的基石。
人們想找尋一勞永逸的幸福。研究表明,堅信存在靈魂伴侶的人起初會對伴侶充滿激情,尤其是一切和諧、順利的時候。
但當問題不可避免地出現時,他們便會認為這意味著彼此不是「命中註定的人」,所以他們不去嘗試解決問題,往往過早地結束了原本有希望的關係。
他們沒有為幸福而戰,卻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焦慮上。
另外也有統計數字顯示,他們更沒可能原諒對方,也更難看到共同學習、成長的可能性。
當一段關係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他們更可能選擇放棄,重新開始尋找「對的人」,或讓自己陷入不快樂的狀態⋯⋯
「愛情不容易。如果發現眼前是對的人,兩人應該都不會輕易放棄。」這句話真的值得信賴。
一方被拒絕,背後總有其原因,就算當下他們不一定有勇氣說出真相。不管是不夠愛,或是對方有其他選擇,也或許是,在你身上察覺到令人猶豫的東西。
遭遇表白失敗,你可以選擇悲傷,也可以選擇堅持等下去。但記得,Gina 等待了我這麼久,如果不愛,那終究是不愛。
我只知道,如果決策圈滿腦子只會炒短線,沒有要長期用心耕耘文化建設,是很難撐過經營困境的。
政大雄鷹從2017年創立,直到2023大家才發現他們的實力已經輾壓不少國內職業球隊。我相信,就算跨聯盟邀請賽還沒開打,也許球隊創辦人姜學長的心中,早就知道有這一天了。
換句話說,或許是:政大雄鷹已經贏很久了,只是上週五晚上才頒獎。
他回憶,表示那次的合作很短暫,他其實沒太多機會瞭解曹格私下是怎樣的人,但做幕後這些年,他相信,在歌唱事業上,要達到這種自我突破,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我們繼續喝著東西,沒有說話。我不斷思索著這個故事,幾秒後,擠出了一個問題——那是內心最深的疑惑。
「那消失的六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朋友若有所思。
「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他經歷的,可能不是一般人的意志能夠承受的。」
說到「以為的惡意」,我看到有人把漢隆剃刀做了推廣——
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
能解釋為無知的,就不要解釋為愚蠢。
能解釋為可原諒的錯誤的,就不要解釋為無知。
能用你未知的其他原因解釋的,就不要解釋為錯誤。
我看這的確是一個一層比一層更友好,也一層比一層真實可能性更大的序列。有這樣的精神,你會減少很多無緣無故的憤怒和壓力,你跟他人、跟世界的關係都會更好。
善者生存。
這四個字,是我總結這世間人際關係的運作方式。如果你只力搏當下,看一時輸贏,沒有要放眼三十年、五十年,那它的力道也許還不會彰顯。反之,如果你是用更長久的全局觀在省視自己做下的每一個決策,銘記這四個字,也許某個時候,它會幫到你。
⋯⋯當這世界有許多選擇讓我們陷入掙扎,心底的聲音會告訴我們,如果,真的信仰善良的人是世界最後的存活者,這個當下,我們該做出怎樣的抉擇。
在 Kevin Kelly 的書裡讀到一句我蠻欣賞的話:「不要以人們有多惡劣就多惡劣地對待他們。要以你有多好就多好地對待他們。」
他更強調:「每當你在正確和善良之間做選擇時,選擇善良。沒有例外。不要把善良和軟弱混淆。」
遇見的試探,並不直接代表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你回應的行動才會。
在鮮乳坊內部轉換跑道,是一些夥伴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到了某個生命階段後會考慮的事情。
公司是一個學習型組織,一向鼓勵大家各方嘗試。
如果你有意願,可以找自己的組長談,同時如果公司也有需求,只要時間與資源正好對得上,說不定會促成你們雙方共同開啟另一條新跑道的機會。
「我該怎麼樣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份工作?」
「要如何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的熱情?保持熱情?」
「我很不喜歡現在的這份工作,該繼續待著,還是離開?怎麼確定下一個會更好?」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真的每天都會笑眯眯的嗎?如果一直覺得笑不出來怎麼辦?」
有時候面對他們的問題,礙於活動時間長度,自己當下不一定回答得夠完整。
這幾天偶然遇到一場機緣靜下來,回頭仔細端倪,覺得有些心得,或許可以成為職場新鮮人成長的養分,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以上四種力量,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輔相成,環環相扣。想要幹出一番大事,只要防守策略的底層根基愈茁壯,對於提高成功的機率就能形成正相關。愈全面高分,愈接近高 AQ 的理想樣態。反過來說,低 AQ,愈接近「成功絕緣體」。因為他們在走向目標的路上,就會陣亡。
觀察一些人做事,經常有好的結果,說穿了,他們不只是能迎向成功,而是明白如何「留得住」成功。
所以下次當他們告訴你,只是自己運氣好,別忘記他們沒說(或是自己也沒發現)的一句話:
「運氣,也是人格的一種展現。」
「該怎麼找到對的人?」
前一段時間正好分享了之前閱讀的心得。
發現人們由於經常不知道對的人輪廓應該是什麼樣子,所以用不適合的標準去套,努力想要從一個池子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對象。站在科學的觀點,這無疑緣木求魚。
這一來,回頭研究人際最 hard-core 的底層邏輯,在這種時候就顯得特別有必要了。
所謂科學化訓練,用意就是引導你如何「違反直覺與本性」,做出長遠來看更接近正解的決策。
而這種正解,最一開始如果直接告訴你,你會搖搖頭,噴笑説這些論點是錯的,他們不夠瞭解你。
很可能是你還不夠認識自己。
『噢,她有說,稍後到了台北車站,想自己一個人到附近走走。那一帶,包括西門、中山,她都很久沒去了,想自己逛逛。』
細細品了這句話。我再次確認。
「喔好。意思是女友不用你陪?」
『對。不用。』
「她會明講?」
『是的。需要一個人空間的時候,我們都會直接明講。』
「可以直截了當,蠻好的。」
『必須明講。雙方都是。』
「嗯,看來你們的相處模式,蠻獨立的。」
『哈,這就是成年人的愛情啊。』
想要做一輩子都能做的事情。只有現階段或是只有這一年才可以做的事情,我不太會考慮。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選擇不斷做一件事情,應該是覺得它重要,而不是期待外人怎麼看你,鼓勵你。跟創作一樣。
真正會堅持下去的人,最不需要的東西,就是他人的鼓勵。
你會將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是因為你深信耕耘終將收成。如果太需要別人的勉勵才能活,那如果外界對你的評語不如預期踴躍或正面,是否你就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