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個 APP 評價餐廳時,我看到一句超怪的問題:「你是怎麼找到食物的?」
還附帶 1 到 5 的評分。一時間滿臉問號。
多想了幾秒才意識到,這應該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問題,開發人員也許沒有偵測到這個 bug。
以我有限的英文使用經驗,猜原文應該是:”How do you find the food?”
這句話在英文裡其實是問:「你覺得這餐怎麼樣?」或者「你對這餐的感受如何?」
但如果只靠機器直譯(而且是沒有校對的那種硬翻)像這次的 APP 翻譯一樣,可能就讓慣用中文的讀者摸不著頭腦。
這就是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上下文決定了意思,單靠字面翻譯常常會鬧出笑話。
「你是怎麼找到食物的?」
聽起來真的是一句很迷的問題。
這種翻譯上的小意外,讓我覺得既有趣又很值得拿來聊聊。
我平時的興趣就是在研究各種英文翻譯的信達雅,因為也時常需要翻譯自己的作品去國外參展。(我的影片的英文字幕也全部都是自己處理的,沒有外包過)
這個「你是怎麼找到食物」的可愛案例,剛好揭示了一個常見的英文表達方式以及翻譯中容易踩的坑,順便也回應我經常在 AI 時代想的一個「存在問題」。
來,一個一個說吧。
“How do you find the food?” 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英文裡,”How do you find [something]?” 是問「感受或評價」的表達方式,意思類似於: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movie?”(你覺得這部片怎麼樣?)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movie?”(你對這部片的感受如何?)
重點是,這裡的 “find” 是「感覺」,而不是「找到」。
所以當你看到這句話時,千萬不要真的以為對方在問你「你怎麼找到電影場次的」。
好,來聊聊中文翻譯為什麼會出錯?原因通常有三個。
逐字直譯:只看到 “find” 就翻成「找到」,忽略語境。
忽略文化差異:像 “How do you find?” 這種問法,對母語中文使用者來說不太直觀。
缺乏上下文:如果原句是 “How did you find the food?”(過去式),更容易被誤解成「你是怎麼發現食物的?」而不是「你覺得食物怎麼樣?」
正確翻譯應該是:「你覺得這道菜怎麼樣?」或「這餐你吃得還滿意嗎?」
那,如何避免這種翻譯尷尬?
如果你在翻譯類似問題時,建議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 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什麼?是在問「過程」還是「評價」?
- 翻譯過來的中文是否符合讀者的習慣?
- 有沒有更自然的說法能表達同樣的意思?
舉例來說,”How do you find the food?” 如果要翻成中文,應該是:
「你覺得這道菜怎麼樣?」或是「這餐你吃得還滿意嗎?」
而不是誤翻成:「你是怎麼找到食物的?」,否則被你問的人,可能真的會開始回憶:「嗯……我用 Google 地圖找到的?XD」
其實,”How do you find” 這個句型在日常對話中非常實用,特別是在談論對事物的評價時。例如:
“How do you find living in Taipei?”(你覺得住在台北如何?)
“How do you find our service today?”(你對我們今天的服務有什麼看法?)
學會這個句型,不僅讓英文更地道,還能避免鬧笑話。
學語言是翻盤的最後一張王牌
這段經歷讓我再次體會到,語言不是單純的詞語替換,而是一門講究語境和文化的藝術。
翻譯這件事,說簡單也不簡單,說難也挺好玩。
畢竟,像這種翻譯小失誤,除了會讓人莞爾一笑,還能教我們一些新知識。
之前朋友聚會,聽到有人說今後人類步入 AI 時代,以前英文都白學了,時間都浪費了,之後的小孩全部把東西丟給機器翻譯就好了啊。
我不太認同,但當時認為公開場合,發言謹慎為上,所以保持沈默。
我認為:學語言,有些時候跟唸書很像。主要是為了幫助今後的自己有能力明辨是非。
當某場對話困住的時候,一個人要有跳出這個局的能力。而這個「跳出局」的能力,就是建基在最古典的訓練——你是不是原本就會這個東西。
就像這次的翻譯 APP 事件,如果沒有經過人工校對,AI 翻譯的結果可能就像這樣「一語雙關」,令人啼笑皆非。
但如果你懂原文、語境、文化與習慣,這種情況下,你就是那個可以幫自己「脱困」的人。
這段經歷讓我體會到,語言學習的價值不僅是交流,更是應對突發情境的能力。
比如,當世界的言論不利於你,你心有不服,可以自己寫文章。
有人調侃,現在飛機全靠自動駕駛,家裡成天看電視的阿公都能當機長。
但,要真的碰上鳥擊或跑道故障,我想,他的阿公只會嚇到說:「啊是要怎麼辦啦?」
只有真正受過訓練的機長,才能在這種危急時刻手動接管。
當自動駕駛無法解決時,只有懂手動駕駛的人能避免災難。
語言學習也是如此,語言學習也是如此,AI 再強,也難以理解所有語境和文化差異,這時候——你需要具備「接管」的能力。
當兵時我的POA有句時常掛在嘴邊的名言:「哎呀,督導督導,一督就倒。」
可別成為那種「輕輕碰一下就被撞倒」的人。表面的戰士。
你真正理解,並且善於操作一個技能,跟完全不會一個技能(然後期待幫你規劃出來的 AI 這時可千萬不能出錯),這兩種心境是完全騙不了人的。
當你具備查驗的能力,你就是真的懂了。
熟稔一項技能,很像是在電動裡取得一件寶物,而這個寶物還可以持續升級。
這個心態,本質上和把自己越練越強壯,同樣都是一件愉快的事。
你當然可以放棄不做,因為短期內也不會看到什麼損失,但我會這麼說:「當你真正擁有這個東西,心底的踏實感是完全不同的。」
假設你在國外旅遊,酒店餐廳服務員問你:”How do you find the dessert?”
你誤以為是在問「甜點怎麼找?」結果指了櫃檯,笑著說:「喔喔!就,那裡有啊!」
飯店的人應該會覺得你蠻古錐的。
這也不失為一種展現從容的國民外交方法啦。(姨母笑)
以我所見,能不能真正聽懂對方在意什麼,並且給予最適合的回應,就是我們讓自己浸淫在一種文化裡,嘗試練習一種新語言的——我們身為人的價值。
把自己的五感開到最大,用盡各種方式去體察對方的敘事,還有對方的環境。
語言學習不僅是為了交流,更是為了感受世界的多元與美好。
它能幫助你在文化與語境的差異中找到平衡,也能讓你多一份「不靠他人」的自由與自信。
即使在 AI 時代,語言學習仍是不可替代的能力。因為 AI 再精準,也無法模仿我們的思維彈性和文化理解力。
所有的努力,總有一天會用得上。也許那一天你自己都沒預料到,但當它來臨時,你會感謝今天的自己。
所以,別因為有了 AI 就看輕自己的學習價值。
學語言可以是很有趣的事,別輕易放棄啊大家!
—
影像來源:Pixabay、柯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