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把天賦比喻成一顆種子。對,這是它的原始樣貌,僅僅是種子,還沒發芽,更談不上結果。
而每一顆種子,都是有時效性的。如果沒有合適的土壤、陽光和水分,它可能永遠不會生根發芽。
更荒唐的是,你可能是一株喜水植物的種子,卻被丟到了撒哈拉沙漠。
這樣的結果,當然談不上什麼滿山遍野的繁茂景象。
但如果天賦碰上了適合的環境,成果將會令人驚艷。
生活 | Live
比起洗碗,很多人對「夫妻分房」的誤解更深。在我的認知裡,分房論不是提倡冷淡,而是尋求一種讓愛更長久的智慧。
一個家不一定要大,但要確保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哪怕只是晚上睡覺的幾個小時。
這不是冷漠、情感降溫,而是對於伴侶的世界,一種更深層的尊重。
這一天是世界蔬醒日,一個專門宣揚蔬食對健康與地球好處的節日。
雖然我是因健康而開始蔬食的,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據說這個節日是慈濟創立的),但五年多的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蔬食對自己的改變。
之前朋友聚會,聽到有人說今後人類步入 AI 時代,以前英文都白學了,時間都浪費了,之後的小孩全部把東西丟給機器翻譯就好了啊。
我不太認同,但當時認為公開場合,發言謹慎為上,所以保持沈默。
我認為:學語言,有些時候跟唸書很像。主要是為了幫助今後的自己有能力明辨是非。
說到「問題世代」,你可能馬上想到的是叛逆的青少年,或者那些讓爸媽操心的年輕人。但有沒有想過,現在這個標籤竟然套到 55 歲以上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和部分 X 世代身上了?
是的,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全世界:「拎北才不是那種安安靜靜的退休老人。」
你想像中的退休社區應該是什麼樣子?一群人在公園裡散步,然後回到家裡捶捶腿、看電視?
不,這完全是遠古時代的畫面了⋯⋯
我想做「生前告別式」的這個念頭,主持人也是自己。
因為我主張,自己的典禮,自己主持。(其實大學時就這麼想了)
不是為了讓自己成為焦點,而是為了讓那些重要的人,能夠在我面前,無所顧忌地把心裡話說出來,也讓我有機會回應他們。
這個看似詭異的活動,應該有笑聲和淚水,有熟悉的音樂,也有過去的故事。
我想重新把自己的每個生命階段,再活過一次。
某一晚,我們難得聚首,聊起那些無法避免的「被冒犯」時刻。發現這些經驗在荒謬之外,竟也藏著幾分啟發。
K 提到,有些人知道長期徵友的他喜歡男生後,總是很自然地問他:「那你為什麼不去喜歡女生呢?」
他停頓了一下,臉上的表情像是想笑但又忍不住皺了皺眉:「但他們從來不會問一個剛認識的異性戀男生,『嘿,你為什麼不喜歡男生啊?』」
身為一個異性戀男子,我聽了點點頭。
「其實,我也有類似的困擾。雖然看似不同面向,但尷尬程度跟你遇到的勢均力敵。」
「防災士培訓班」是一個密集型課程,內容很硬核。老師不只會完整地講解每個環節,還要求學員實地操作。
課程最後,甚至每個人都得通過術科和學科考試,才算正式結訓。
沒錯,是考試!不過別怕,這種考試是那種讓你通過後能更自信地面對災難的測驗。
往後也有進階課程,講求的是更大規模(比如社區)的實務操作,我也蠻有意願再繼續研習的。
「你有沒有想過,跑步的時候,可以不只是跑步?」
很怪的問句對吧?
你可能下意識回答我:「啊跑步就跑步,還能做什麼?」
有的。我發明了一個詞叫:學習型晨跑。
是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跑步的時間也是我學習的時間。
疫情那年,我將注意力轉向部落格,把書寫的重心全部放在那裡。
現在回頭看,覺得有點愧疚——那些曾追蹤我、與我交流的朋友們,或許還在等我更新,而我卻讓這裡沉寂了這麼多年。
所以,我決定重新翻修、開幕滴水穿石。
不是為了營利,也不是為了追逐流量——只希望在這裡,繼續留下我曾經的思考、感悟和一些值得記錄的瞬間。
也許,就從下一篇開始吧。
我很強調:養成習慣的關鍵是期待感,而不是罪惡感。
期待感是:「今天跑完,我可以放鬆喝杯拿鐵。」
罪惡感則是:「如果再不跑,我就胖死了。」
一種讓你心癢癢,另一種卻只會讓你害怕,甚至對下一次感到抗拒。
我們需要創造這樣的環境——對於下一次的「解鎖感」莫名興奮。
而這個條件的前提,就是要讓你的自我「產生未來圖像」。
在當兵時,我們會稱喜愛發表這類言論的人為「白目」。白目的人,下場通常不太好。
而這些年來,每次聽到類似的酸言酸語,我總會默默提醒自己:當心,千萬不要成為那樣的白目。
支持與鼓勵,不僅對奮鬥者至關重要,也決定了我們自己是否能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運動員,更好的球迷。
在面對別人的成功時,我們總有選擇。是挑剔與酸言,還是善意與支持?
願我們,都選擇善良。
舉例來說,如果你習慣早上七點起床,那麼從明天開始,就直接把鬧鐘調成早上五點。你可能會疑惑:「這麼快喔?!那我睡眠時間不就變短了嗎?」
沒錯,就是要讓睡眠時間暫時縮短。這其實是一個經過設計的策略,目的是讓你的身體逐步習慣新的作息規律。
你的身體是靠著習慣運作。如果你要打破習慣,直接進入改變模式,對於早睡早起的目標達成,會很有用。
當你的身體因為持續的睡眠不足逐漸感到疲憊時,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前發出信號,提醒你該上床休息了。
所以,我始終主張,如果你想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從早起入手更有效。直接勇敢做下去。
籃球比賽的本質,其實是決策。
讀《政大雄鷹傳奇》的過程,或許你會發現:「看似表面上拼體力的,實際上考驗的都是腦力。」(也有一說,看似表面上拼腦力的,實際上考驗的都是體力。比如圍棋。)
回顧政大雄鷹拿下的這些冠軍,不難發現,每次勝利背後都是臨場決策的考驗。
首座冠軍時,當季對手阿拉薩、阿巴西頑強,而莫巴耶尚未入學;第二座冠軍時,游艾喆在八強賽傷退,大學時期掙扎轉型的林勵臨危受命,最終八強賽全勝晉級;第三座冠軍時,先發後衛林彥廷在冠軍賽開賽一分鐘後,便因為腳踝扭傷,只能下場……
幾個月前觀賞奧運籃球,亞洲的希望——日本代表隊,在過程中沒有拿下任何一場勝利,但不知為何,發自內心對這支球隊感到無比崇敬,也對這個國家過往十多年的努力感佩、嘖嘖稱奇。
也許,這就是為何「不要只看比賽結果」的重要性。因為對那些只看勝負的人來說:「輸了就是輸了,還能討論什麼?」
因為瞭解王者風範的人,已經看到更重要的事情,自然無須跟這類人費力唇槍舌戰。這群條件跟你我相當的亞洲人,面對的是怎樣層級的對手,賽後,他們又造成了哪些更長遠的衝擊,我們比誰都清楚。
有人常說「贏球治百病」,可我學到的道理是:要成為勁旅,輸球才是你真正的增肌粉,讓你變得更強,難以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