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沒有要說服誰,也沒有要批評誰,只是單純聊聊自己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
小時候,曾經認為人生是一條固定的跑道。
不確定是不是因為住在思想很保守的區域,雖然位在都市,我周圍的人卻篤信一種很堅定的人生觀。
讀書、考試、升學、找一份「正經」的工作,然後⋯⋯結婚、生子、過年回家團圓、老了帶孫子⋯⋯最後,在某個陽光正好的午後,含笑告別這個世界。
這些事,就像是早已寫好的劇本,從小就被那些大人耳提面命:「這樣才是完整的人生啊。」
農曆新年和家人一起過,好處是可以把累積很久的話,分好幾天慢慢聊。
偶爾在廚房試點新菜,回到房間,看到有意思的得獎電影,會有餘裕點開來欣賞。
當然,也包括回到電腦螢幕前,滑滑社群平台,瀏覽那些遵循傳統回到老家的朋友,有沒有遇上什麼怪事。
前幾天,看到某位被長輩催生的新婚朋友發動態。(他們夫妻的共識是不要有小孩)
她模仿長輩的語氣,說了那句我們這個年紀經常要面對的「拷問」。
「人長大了就是要結婚生小孩,否則人生不完整!」
有時候本能地想,這邏輯有漏洞吧?
但後來想想,那位長輩,可能不會(也可能不敢)過一次這樣的人生。
——不生小孩的人生就沒意義了嗎?
——這些結婚生小孩的人,難道真的有比較快樂嗎?
但過年這種場合,思考太多只會毀了年夜飯的氣氛。還好,我只是遠端圍觀。
所謂的傳統,真的一體適用於所有人嗎?我時常在想這個問題。
讓我開始質疑的「那些事」
有些傳統,說實話,我並不是完全反對。比方說:
過年領紅包,誰會討厭。
生日吃蛋糕,還有許願儀式,多有儀式感。
喪禮穿黑色衣服,這是一種普遍的尊重方式,我完全可以理解。
但有些傳統,聽起來就很詭異,甚至有點不合邏輯,光是近期想到的就有三個案例。
比如第一個,我今年依然看到有人在講。
「過年一定要團圓,否則就是忘恩,就是不孝」。
一年只見這些親戚一次,還要在餐桌上被審問感情狀況,這樣的「團圓飯」,說真的,吃不下去的人越來越多。
所以我看報導,有人說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甚至很多人專門挑農曆新年出國,就是因為不想被打擾。
我覺得如果某些長輩真的曾經與你很親,距離再遠,任何時間你都可以請特休跑去陪伴他。(不限定得在農曆新年)
現在也不是要飛鴿傳書的年代了,你用 Line 也可以溝通。
真正實體見上一面,主要當然是為了儀式感。
但我也想說,如果你們之間的關係很糟了,或是原本就沒有,硬是在這個節日相聚一堂,你是為了交什麼功課嗎?
第二個,我是最近才知道的。
當我第一次聽到「女生除夕不能回娘家」的時候,老實說有點錯愕。
這到底怎麼來的呢?
有些習俗講求氣氛,有些則真的需要點邏輯。
但如果沒有邏輯就能變成習俗,那是不是表示,我也可以發明一個新規則:
「每個人除夕之前都要包給天秤男 200 元,不然會流年不利!」
再來,也是農曆年節很多情侶或夫妻最常遇到的。
「兩個人在一起,一定要結婚、生小孩,否則人生這個圓是有缺漏的。」
呃,當你周圍不只出現求婚、結婚,也開始出現離婚、二婚時,你看待這些聚散的態度,會變得跟以往釋然不少。
身為一位鼓勵女性成為不婚主義者的人,我會猶豫:
「所以如果我找到一位相知相惜的伴侶,然後我們彼此扶持到老,難道最後只因為我們沒有結婚,在他們眼中就不算數了?」
我們的人生,我們有沒有實體感受到幸福,是被這些有時候根本不知道是誰所寫的規則所定義的嗎?
這幾天,日夜看著這些題目,今早,起床跑步,突然想到一個詞彙——傳統文化毀滅者。
沒錯,我終於發現,我就是那些長輩眼中,那個大逆不道的「傳統文化毀滅者」。
在某些長者的眼裡,我這種人根本是在毀家滅族,國家社會都快完蛋了吧。
當然,我知道這個詞聽起來很聳動,但與其說我在「毀滅」傳統,不如說我是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生活吧。
在此,特別推薦一集爆笑專訪,來賓是春風少年兄的宜蘭,她看似放蕩不羈,但結婚、生子,許多作為其實都算是很保守的人。(但你如果從過去就聽她講話,卻完全沒有這方面聯想,以為她是前衛女子)
對於宜蘭經歷的一切(包括與夫家那邊的衝突)我覺得這次閒聊特別值得聽一聽。
我今天一邊晨跑,一邊笑到岔氣,差點往生。
家庭 vs. 自我選擇:當兩者發生衝突時
我家算是比較傳統的家庭,特別是我媽,早期對「生兒育女」這件事有一定的期待。
剛開始,我說:「媽,我應該不會生小孩,至於結不結婚⋯⋯看對方吧。」
她愣了幾秒,然後說:「那你以後怎麼辦?」
「什麼怎麼辦?」
「你老了怎麼辦?沒人照顧你喔?」她顯得有點情緒。
「你在擔心自己嗎?」
她搖搖頭,沒回答,開始陷入了沉思。
後來,當我姐結婚後決定不生小孩,我媽才開始正視這件事。(我和我姐算是這件事情上有共識的老隊友)
媽媽這些年,也逐漸發現,其實沒有小孩的人生,好像,也「沒有比較差」。
甚至,好像過得比她自己親身經歷的版本,還要有品質,而且自由、奔放、溫馨十足。
我們給她的愛與陪伴,一丁點也沒少。而且還是可以偶爾垃圾話,帶她四處去玩,陪她吃好吃的。
甚至她聽我推薦的 Podcast 比不少年輕人有接觸的題材還多,比起那群長輩,就更不用說了。她根本神通。
「那個誰誰誰,女兒沒生小孩,現在過得很好啊,出國玩、事業做得也蠻開心的,很多事情他們不用煩惱⋯⋯」
某天,我聽見她這樣對親戚說——啊哈,她開始接受這個事實了!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比起直接說服父母,不如讓他們看到成功、幸福的案例。」
你想活得幸福,就要從自己做起。
一個人幸福,兩個人也會幸福。
我知道有些人的定義是反過來的:覺得自己不幸,想要找個伴侶,證明自己有價值。
但我相信的是,愛情是兩個很快樂、開心的人,想要一直在一起。陪伴彼此走過高山低谷。
最一開始,你的自我必須是完整的。
「我的生命沒有你,沒關係,我依然很滿足。只是有了你,好像會變得更好。」
這才是我覺得最棒的愛情故事雛形。
畢竟,人們會排斥辯論一些形上學觀點,而聽見一個滿滿說服力的故事,遠勝你張口講出十個理論。
幸福是靠自己實踐的,如果沒有獲得自己最初想獲得的,不論有沒有依循傳統,也許最後你都很難滿意自己的選擇。
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有些人覺得「反傳統」是一種叛逆。
但其實,我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希望找到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方式。
對我來說,「幸福」不是被動地遵從規則,而是清楚自己要什麼,然後勇敢去追求。
如果結婚能讓一個人更快樂,那就去結婚;如果保持不婚讓你更自在,那就保持形式上的單身。
畢竟結婚、繼承是跟民法直接相關的,每個人一生也只有這幾種時刻,會跟民法直接遇上。(你常被告的話例外)
人生不是考試,不需要按照標準答案來活。
與其說我是「反傳統」,應該說,我骨子裡更崇尚自由。
我也希望自己的伴侶,同樣享有這份自由。
新年,她想要除夕回家吃飯,就回家吃飯。(說不定那天的菜色還比較好)
只要你們兩位當事人有共識,傳統講傳統的,你們過你們的,真的無妨。
給足空間,視對方為一個有自己追求、夢想、目標的成年人,而不是一個亟待拯救的公主。
換言之,女性對待男性,看待男性,也是。
在我成長的家,沒有什麼「男生應盡的本分」,你身為一份子,希望生活運作順利,就主動攬著做。因為你是個「人」。
對我來說,兩個人在一起,最重要的不是「社會認可」,而是「彼此認可」。
不會強求對方一定得和自己有婚約,而不變的,我們雙方將一起用心經營這份得來不易的機緣。
我始終認為,好的伴侶關係,是溫柔、堅定,是互相尊重,是清楚的雙向選擇,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他人的傳統框架。
除非你覺得追逐那個框架,是一種兩人都認可的相愛方式,那我覺得也很好。
如果有一天,我們選擇踏上紅毯,希望我們的關係,是基於「我們彼此真的想要在一起」,而不是「因為到了該結婚的年紀」。
這樣的前提,這樣的關係,才是比較健康,足以長久經營的,不是嗎?
所以我更提倡「不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因為這樣才真的福國利民。
我至今依然相信這個倡議有助於全體公民的幸福指數進步。
(好,我知道,某些傳統派看我這樣寫又要生氣了,沒關係,我快講完了)
「所以,過年時,我應該準時回家團圓嗎?」
嗯⋯⋯讓我來猶豫個三天,這才符合天秤座的風格。(畢竟猶豫,是我們的文化遺產)
啊不是。我的意思是:話說回來,很多人張口就來的「應該這樣做」,真的適合所有人嗎?
或者,我們更應該問問自己:這樣做,真的適合「我」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還要遷就?
你的這一生,最需要好好照顧到的,就是你自己啊!
時代在變,價值觀也在變。
剩下的,或許只是我們願不願意放下那些「一定得這樣做」的執念,讓自己過得更自在。
不平等條約,是十九世紀的事。
而在美國,女生可以參與公民投票,也是1920年以後大家才想通的。距離現在不過才一百年。
2025 年了,不試試活得更自在嗎?
—
影像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