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是世界蔬醒日,一個專門宣揚蔬食對健康與地球好處的節日。
雖然我是因健康而開始蔬食的,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據說這個節日是慈濟創立的),但五年多的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蔬食對自己的改變。
柯智元
之前朋友聚會,聽到有人說今後人類步入 AI 時代,以前英文都白學了,時間都浪費了,之後的小孩全部把東西丟給機器翻譯就好了啊。
我不太認同,但當時認為公開場合,發言謹慎為上,所以保持沈默。
我認為:學語言,有些時候跟唸書很像。主要是為了幫助今後的自己有能力明辨是非。
說到「問題世代」,你可能馬上想到的是叛逆的青少年,或者那些讓爸媽操心的年輕人。但有沒有想過,現在這個標籤竟然套到 55 歲以上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和部分 X 世代身上了?
是的,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全世界:「拎北才不是那種安安靜靜的退休老人。」
你想像中的退休社區應該是什麼樣子?一群人在公園裡散步,然後回到家裡捶捶腿、看電視?
不,這完全是遠古時代的畫面了⋯⋯
我想做「生前告別式」的這個念頭,主持人也是自己。
因為我主張,自己的典禮,自己主持。(其實大學時就這麼想了)
不是為了讓自己成為焦點,而是為了讓那些重要的人,能夠在我面前,無所顧忌地把心裡話說出來,也讓我有機會回應他們。
這個看似詭異的活動,應該有笑聲和淚水,有熟悉的音樂,也有過去的故事。
我想重新把自己的每個生命階段,再活過一次。
每個人企圖在此生追求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相同的。
一個成年人思考後決定追求什麼,是他自己的選擇。
如果有人想體驗養育孩子的成就感,那就讓他去體驗;
如果有人希望全力衝刺工作目標,那也無可厚非;
如果有人終生實踐不婚主義,只想找一個能分享好笑故事、陪伴脆弱時光的伴侶,這同樣無需被指責。
青春最有趣的意義是擁有它的人大多不理解。在我看來,伴侶關係其實也是。
我認為,相愛的最高境界既不是結婚,也不是生小孩⋯⋯
某一晚,我們難得聚首,聊起那些無法避免的「被冒犯」時刻。發現這些經驗在荒謬之外,竟也藏著幾分啟發。
K 提到,有些人知道長期徵友的他喜歡男生後,總是很自然地問他:「那你為什麼不去喜歡女生呢?」
他停頓了一下,臉上的表情像是想笑但又忍不住皺了皺眉:「但他們從來不會問一個剛認識的異性戀男生,『嘿,你為什麼不喜歡男生啊?』」
身為一個異性戀男子,我聽了點點頭。
「其實,我也有類似的困擾。雖然看似不同面向,但尷尬程度跟你遇到的勢均力敵。」
「防災士培訓班」是一個密集型課程,內容很硬核。老師不只會完整地講解每個環節,還要求學員實地操作。
課程最後,甚至每個人都得通過術科和學科考試,才算正式結訓。
沒錯,是考試!不過別怕,這種考試是那種讓你通過後能更自信地面對災難的測驗。
往後也有進階課程,講求的是更大規模(比如社區)的實務操作,我也蠻有意願再繼續研習的。
「你有沒有想過,跑步的時候,可以不只是跑步?」
很怪的問句對吧?
你可能下意識回答我:「啊跑步就跑步,還能做什麼?」
有的。我發明了一個詞叫:學習型晨跑。
是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跑步的時間也是我學習的時間。
疫情那年,我將注意力轉向部落格,把書寫的重心全部放在那裡。
現在回頭看,覺得有點愧疚——那些曾追蹤我、與我交流的朋友們,或許還在等我更新,而我卻讓這裡沉寂了這麼多年。
所以,我決定重新翻修、開幕滴水穿石。
不是為了營利,也不是為了追逐流量——只希望在這裡,繼續留下我曾經的思考、感悟和一些值得記錄的瞬間。
也許,就從下一篇開始吧。
我很強調:養成習慣的關鍵是期待感,而不是罪惡感。
期待感是:「今天跑完,我可以放鬆喝杯拿鐵。」
罪惡感則是:「如果再不跑,我就胖死了。」
一種讓你心癢癢,另一種卻只會讓你害怕,甚至對下一次感到抗拒。
我們需要創造這樣的環境——對於下一次的「解鎖感」莫名興奮。
而這個條件的前提,就是要讓你的自我「產生未來圖像」。
在當兵時,我們會稱喜愛發表這類言論的人為「白目」。白目的人,下場通常不太好。
而這些年來,每次聽到類似的酸言酸語,我總會默默提醒自己:當心,千萬不要成為那樣的白目。
支持與鼓勵,不僅對奮鬥者至關重要,也決定了我們自己是否能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運動員,更好的球迷。
在面對別人的成功時,我們總有選擇。是挑剔與酸言,還是善意與支持?
願我們,都選擇善良。
I want to write this post to the English readers of this blog because this is a critical moment. It all starts with an invisible name.
I was born in 1985 in Taipei. I observed that people here often strugg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on national identity. Whil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primarily moved past this issue, many older citizens still find it challenging to confront.
舉例來說,如果你習慣早上七點起床,那麼從明天開始,就直接把鬧鐘調成早上五點。你可能會疑惑:「這麼快喔?!那我睡眠時間不就變短了嗎?」
沒錯,就是要讓睡眠時間暫時縮短。這其實是一個經過設計的策略,目的是讓你的身體逐步習慣新的作息規律。
你的身體是靠著習慣運作。如果你要打破習慣,直接進入改變模式,對於早睡早起的目標達成,會很有用。
當你的身體因為持續的睡眠不足逐漸感到疲憊時,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前發出信號,提醒你該上床休息了。
所以,我始終主張,如果你想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從早起入手更有效。直接勇敢做下去。
籃球比賽的本質,其實是決策。
讀《政大雄鷹傳奇》的過程,或許你會發現:「看似表面上拼體力的,實際上考驗的都是腦力。」(也有一說,看似表面上拼腦力的,實際上考驗的都是體力。比如圍棋。)
回顧政大雄鷹拿下的這些冠軍,不難發現,每次勝利背後都是臨場決策的考驗。
首座冠軍時,當季對手阿拉薩、阿巴西頑強,而莫巴耶尚未入學;第二座冠軍時,游艾喆在八強賽傷退,大學時期掙扎轉型的林勵臨危受命,最終八強賽全勝晉級;第三座冠軍時,先發後衛林彥廷在冠軍賽開賽一分鐘後,便因為腳踝扭傷,只能下場……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最珍貴的或許不是技術的純熟,而是合作的信念和持續不懈的熱情。這群新世代的新聞人,以創意與堅持撼動了傳統媒體的模式,不只是為了即時報導,更像是在實踐一種「自由人的理想」。
深感慶幸,生活在一個擁有創作自由的民主社會。自己可以透過多元的媒體管道,在安全的環境中討論不同觀點,這正是臺灣社會最可貴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