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紀錄片《走線》的特映會。這場活動由敏迪選讀的敏迪主辦,還特別邀請了製作團隊的成員之一——陳映妤 (Alicia Chen),來參加映後座談。
第一次在大螢幕上看到這些震撼的畫面,讓我感到無比衝擊與敬佩⋯⋯
柯智元
The hardening of Taiwan’s baseball and the reshap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overcoming the Japanese wall
On Taiwan’s baseball glorious moment, its relationship appears to play—and may already be playing—this critical role. Darwin Hsieh notes in his column that sports remind us of our best selves and share the “Taiwan story.” While this story may be idealized, that is precisely the point. Its purpose is not to recreate historical events but to remind us of what we have achieved together and inspire the belief that we can succeed again, even amid disputes, confusion, and challenges.
我常把天賦比喻成一顆種子。對,這是它的原始樣貌,僅僅是種子,還沒發芽,更談不上結果。
而每一顆種子,都是有時效性的。如果沒有合適的土壤、陽光和水分,它可能永遠不會生根發芽。
更荒唐的是,你可能是一株喜水植物的種子,卻被丟到了撒哈拉沙漠。
這樣的結果,當然談不上什麼滿山遍野的繁茂景象。
但如果天賦碰上了適合的環境,成果將會令人驚艷。
比起洗碗,很多人對「夫妻分房」的誤解更深。在我的認知裡,分房論不是提倡冷淡,而是尋求一種讓愛更長久的智慧。
一個家不一定要大,但要確保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哪怕只是晚上睡覺的幾個小時。
這不是冷漠、情感降溫,而是對於伴侶的世界,一種更深層的尊重。
這一天是世界蔬醒日,一個專門宣揚蔬食對健康與地球好處的節日。
雖然我是因健康而開始蔬食的,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據說這個節日是慈濟創立的),但五年多的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蔬食對自己的改變。
之前朋友聚會,聽到有人說今後人類步入 AI 時代,以前英文都白學了,時間都浪費了,之後的小孩全部把東西丟給機器翻譯就好了啊。
我不太認同,但當時認為公開場合,發言謹慎為上,所以保持沈默。
我認為:學語言,有些時候跟唸書很像。主要是為了幫助今後的自己有能力明辨是非。
說到「問題世代」,你可能馬上想到的是叛逆的青少年,或者那些讓爸媽操心的年輕人。但有沒有想過,現在這個標籤竟然套到 55 歲以上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和部分 X 世代身上了?
是的,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全世界:「拎北才不是那種安安靜靜的退休老人。」
你想像中的退休社區應該是什麼樣子?一群人在公園裡散步,然後回到家裡捶捶腿、看電視?
不,這完全是遠古時代的畫面了⋯⋯
我想做「生前告別式」的這個念頭,主持人也是自己。
因為我主張,自己的典禮,自己主持。(其實大學時就這麼想了)
不是為了讓自己成為焦點,而是為了讓那些重要的人,能夠在我面前,無所顧忌地把心裡話說出來,也讓我有機會回應他們。
這個看似詭異的活動,應該有笑聲和淚水,有熟悉的音樂,也有過去的故事。
我想重新把自己的每個生命階段,再活過一次。
每個人企圖在此生追求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相同的。
一個成年人思考後決定追求什麼,是他自己的選擇。
如果有人想體驗養育孩子的成就感,那就讓他去體驗;
如果有人希望全力衝刺工作目標,那也無可厚非;
如果有人終生實踐不婚主義,只想找一個能分享好笑故事、陪伴脆弱時光的伴侶,這同樣無需被指責。
青春最有趣的意義是擁有它的人大多不理解。在我看來,伴侶關係其實也是。
我認為,相愛的最高境界既不是結婚,也不是生小孩⋯⋯
某一晚,我們難得聚首,聊起那些無法避免的「被冒犯」時刻。發現這些經驗在荒謬之外,竟也藏著幾分啟發。
K 提到,有些人知道長期徵友的他喜歡男生後,總是很自然地問他:「那你為什麼不去喜歡女生呢?」
他停頓了一下,臉上的表情像是想笑但又忍不住皺了皺眉:「但他們從來不會問一個剛認識的異性戀男生,『嘿,你為什麼不喜歡男生啊?』」
身為一個異性戀男子,我聽了點點頭。
「其實,我也有類似的困擾。雖然看似不同面向,但尷尬程度跟你遇到的勢均力敵。」
「防災士培訓班」是一個密集型課程,內容很硬核。老師不只會完整地講解每個環節,還要求學員實地操作。
課程最後,甚至每個人都得通過術科和學科考試,才算正式結訓。
沒錯,是考試!不過別怕,這種考試是那種讓你通過後能更自信地面對災難的測驗。
往後也有進階課程,講求的是更大規模(比如社區)的實務操作,我也蠻有意願再繼續研習的。
「你有沒有想過,跑步的時候,可以不只是跑步?」
很怪的問句對吧?
你可能下意識回答我:「啊跑步就跑步,還能做什麼?」
有的。我發明了一個詞叫:學習型晨跑。
是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跑步的時間也是我學習的時間。
疫情那年,我將注意力轉向部落格,把書寫的重心全部放在那裡。
現在回頭看,覺得有點愧疚——那些曾追蹤我、與我交流的朋友們,或許還在等我更新,而我卻讓這裡沉寂了這麼多年。
所以,我決定重新翻修、開幕滴水穿石。
不是為了營利,也不是為了追逐流量——只希望在這裡,繼續留下我曾經的思考、感悟和一些值得記錄的瞬間。
也許,就從下一篇開始吧。
我很強調:養成習慣的關鍵是期待感,而不是罪惡感。
期待感是:「今天跑完,我可以放鬆喝杯拿鐵。」
罪惡感則是:「如果再不跑,我就胖死了。」
一種讓你心癢癢,另一種卻只會讓你害怕,甚至對下一次感到抗拒。
我們需要創造這樣的環境——對於下一次的「解鎖感」莫名興奮。
而這個條件的前提,就是要讓你的自我「產生未來圖像」。
在當兵時,我們會稱喜愛發表這類言論的人為「白目」。白目的人,下場通常不太好。
而這些年來,每次聽到類似的酸言酸語,我總會默默提醒自己:當心,千萬不要成為那樣的白目。
支持與鼓勵,不僅對奮鬥者至關重要,也決定了我們自己是否能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運動員,更好的球迷。
在面對別人的成功時,我們總有選擇。是挑剔與酸言,還是善意與支持?
願我們,都選擇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