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想: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個人能徹底滿足我所有需求嗎?如果真有,那我是否也能同樣滿足對方的需求?(畢竟「憑什麼只有你一個人在爽」的公平問題總是存在)
我更好奇的是,大家是用哪一種標準在判斷「這個人能不能和我一直走下去」?
因為立場各異,我逐漸雕琢出了這個萬用問句:「你找的是愛人還是長期伴侶?」
真是乍聽起來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問題。
誠實說,這是我經常自問的題目。因為人生中了基因樂透,提早遇到一些狀況,迫使我開始去想像,只是想找樂子的人,看到我這副狼狽樣會不會離開?換言之,如果喜歡的女生遭遇跟我完全一樣的悲劇,我是會斷然放棄這段關係,還是不顧一切,堅持陪她走下去?
柯智元
住在一個有悠長反智傳統的國度,身為讀書人,不論身處何方,最終都要面臨兩條道路的抉擇:要麼被資本收編,要麼在內心保持小革命,努力保持距離,讓自己成為公眾的知識份子,畢生關注社會的公益與進步。以人性來說,這確實是艱難的抉擇。
最近為了新寫一個提案企劃,打開了封存已久的資料夾。
如果說創業過程中有哪一張照片能讓人瞬間沉醉,彷彿被吸入螢幕,跌回那個時空,我想,就是以下這張照片。
當時是2018年,我們公司成立滿三年。某天我突然接到任務,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創作一支配樂,為一則牧場搬家紀實的三分鐘廣告配樂。
那支廣告,後來常在創辦人的對外演講中被提及。而它背後的分娩過程,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職籃的合併聯盟昨天突然發出聲明,宣布外籍生不能參加選秀。
我以為是笑話,原本打算擱置,想說笑笑就算——人都有耍白痴的時候。
發現有新聞稿,確認為真,腦中浮現的第一句話是:「言而無信謂之賊」。
「如果你很早就確定這個旅外消息,想不想當全臺灣第一個開記者會宣布你即將出發去日本滋賀湖泊的人?」
假設我是一位臺灣球員,你問我這個問題,誠實告訴你——我想得要死。
誰不想當「史上第一位」?
誰不知道這世界如此現實——只有第一名會被記得。
而同樣的問題,如果你問游艾喆,他會搖搖頭。
「要到6月24號,爸爸才有排假。」
他要一家人都在一起⋯⋯
身為一位不生主義者,我只想要被當作一種平常的生活選擇來看待。
只要外人夠理解這種族群的想法,社會其實可以更加多元和包容。
大家的生活方式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共存共榮。
那些選擇生育的人,生活方式與我們不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成為朋友。
只要彼此理解並尊重對方的選擇。
之前跟其他朋友吃飯閒聊時,聽過一個說法:
「你人生一定要有四種朋友——醫師、律師、老師、會計師。」
第一種,你看著自己的檢查報告,深感絕望的時候,他們的私訊也許會問出你從來沒想過的關聯性。
第二種,你在街邊或警局氣噗噗的時候,他們能夠教你如何自保。
第三種,當你聽到自己的專業領域以外的怪事,他們可以當你的智者。
第四種,你招惹不起,甚至巴結都來不及。你懂的,我話就說到這。(?)
朋友說的那四個職業都很棒,但我的個人意見是:欸⋯⋯還少一個!設計師!
說到「今年是關鍵的一年」,與其問:什麼時間才配叫作「關鍵」?倒不如想:什麼是「毫無重要性可言」到足以一鍵刪除的?
根本沒有。
好的、不好的,都造就了今天的你。走到今天,你之所以為你,是那些時日。
說得更直接、赤裸一點,關於這個震盪的2008,或許從大人視角,真正該問的是這樣的一句話:
「是不是只有在你支持的政黨或政治人物即將得勢時,你才覺得關鍵?」
想在有限的資源與金錢下完成任務,其實仰賴整個團隊的合作。
然而,當你沒有公司,屬於單幹的一人軍團,身後沒有一大批工人在背後任你使喚時,專案管理的個人能力或許能幫得上忙——你要想辦法成為自己的領袖。
為了找出那個 How To,還有找出把自己管理好的方法,我確實讀了不少書,試著應用在自己身上。
因為我同時是主管也是下屬。所以一開始我先會好奇,如果我是一個客體,該怎麼管理「他」。再把角色拉回管理者,知道「他」會怎麼想以後,我會怎麼跟他形成最佳化的協作關係。
這份關係,我希望是可以長長久久的,這樣我們才會合作愉快。
在這個系列節目中,
每個故事都指向一個共同的主題:
實驗、實踐、實現。
這三個詞是通往夢想的指南針,
引導著每一位主角向前行。
在節目策劃初期的一次會議中,
我們決定邀請來自各行各業,
背景多元且性格迥異的人物參與。
《三「實」而立》的任務,
是深入他們的生活,
記錄他們在人生汪洋上航行,
對抗暴風雨的過程。
也呈現他們上岸,
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小徑裡的故事。
有個老掉牙的笑話說,教會的姐妹比弟兄多,是因為那句俗諺:「男主外,女主內。」
我發現,教會的既有架構,生理男性的原生優勢極大——儘管他們經常是沒有過半的少數族群。
但如果一位騙子弟兄真想使壞,金錢、權力、性,這三樣東西,他們只要用對方式,好好躲在教會,其實這裡是個完美的犯罪溫床。
騙人、騙財、騙色,199元吃到飽。一票玩到底。
出事了,姐妹的原廠性格,大多又隱忍不張揚,所以經常是選擇自己默默離開或淡出。
教會的恐怖故事我聽了不少,但沒有幾個真正浮出檯面過。
有些人去教會是為了找信仰,而有的人,我很清楚——並不是⋯⋯
你跟他談自律自重,他跟你談牧師「只是凡人」;
你跟他談這起事情涉嫌違法,他跟你談「靜默、等候、禱告與饒恕」;
你跟他談檢調單位要求接觸涉案人,他乾脆把門用力掩上,拚命以體重壓制,阻止調查人員破門,向你怒吼:「不要定睛在人身上,要定睛在神身上!!!!!」
你還正想著「OK,或許一切只是無效溝通」,索性準備轉身走,他冷不防在你背後射出一句:「不要只會批評,想想自己過去為教會奉獻了多少。」
你的背影,定格。世界嘎然靜止。
沒有真正走出教會高牆過的人,遠遠不知道外面世界有多大⋯⋯
2024 UBA冠軍賽,藍色彩帶拋下。
總教練陳子威看見剛剛在場上,被對手一再撞倒在地卻又一次次爬起、奮戰的莊朝勝,不自覺眼眶一熱。
球場的噪音震耳欲聾,他緊緊抱著朝勝。
他明白過去的整個暑假,朝勝有多努力,想讓自己像那群刁鑽的日本小後衛一樣,令人聞風喪膽。
子威知道性格不輕易服輸的朝勝,獨自走過了哪些路,吃盡了多少苦。
他為朝勝感到驕傲,因為朝勝真的做到了。他終於超越了自己。
兩小時前開場影片的鼻酸感突然襲來,子威再一次想哭,但他又忍住了。
「朝勝,如果不是你,我們真的走不到這裡。謝謝你 carry。你一直是我心中的MVP。」
我是一位對烹飪充滿熱情,
喜愛探索食材秘密的美食愛好者。
19歲那年,我正式考取了調酒師執照,
儘管後來為了養生選擇滴酒不沾,
而那段學習、實作、與同好交流的經歷,
讓我對飲料背後的科學與藝術有了深刻的理解,
這對我的烹飪之路有著難以言喻的啟發。
開始會喜歡想像、實驗:
如何在料理中善用酒,促使香氣、味蕾昇華。
然而,人生總有意想不到的起伏。
幾年前,不知道什麼叫「無紅字飲食」的我,
面臨了一些健康問題⋯⋯⋯⋯
我們終其一生,不是為了要滿足每一個人,
而是要找到跟自己同頻共振的那一部分人。
我只來這上世間數十載,
有他見證我的老去,
是我能想過最浪漫的事情。
但如果他沒有到來也不要緊,
我一樣在這世界活過自己的精彩。
在這麼個人出現之前我想好好照顧自己,
照顧好我身邊在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