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容易。如果發現眼前是對的人,兩人應該都不會輕易放棄。」這句話真的值得信賴。
一方被拒絕,背後總有其原因,就算當下他們不一定有勇氣說出真相。不管是不夠愛,或是對方有其他選擇,也或許是,在你身上察覺到令人猶豫的東西。
遭遇表白失敗,你可以選擇悲傷,也可以選擇堅持等下去。但記得,Gina 等待了我這麼久,如果不愛,那終究是不愛。
柯智元
我只知道,如果決策圈滿腦子只會炒短線,沒有要長期用心耕耘文化建設,是很難撐過經營困境的。
政大雄鷹從2017年創立,直到2023大家才發現他們的實力已經輾壓不少國內職業球隊。我相信,就算跨聯盟邀請賽還沒開打,也許球隊創辦人姜學長的心中,早就知道有這一天了。
換句話說,或許是:政大雄鷹已經贏很久了,只是上週五晚上才頒獎。
他回憶,表示那次的合作很短暫,他其實沒太多機會瞭解曹格私下是怎樣的人,但做幕後這些年,他相信,在歌唱事業上,要達到這種自我突破,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我們繼續喝著東西,沒有說話。我不斷思索著這個故事,幾秒後,擠出了一個問題——那是內心最深的疑惑。
「那消失的六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朋友若有所思。
「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他經歷的,可能不是一般人的意志能夠承受的。」
說到「以為的惡意」,我看到有人把漢隆剃刀做了推廣——
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
能解釋為無知的,就不要解釋為愚蠢。
能解釋為可原諒的錯誤的,就不要解釋為無知。
能用你未知的其他原因解釋的,就不要解釋為錯誤。
我看這的確是一個一層比一層更友好,也一層比一層真實可能性更大的序列。有這樣的精神,你會減少很多無緣無故的憤怒和壓力,你跟他人、跟世界的關係都會更好。
善者生存。
這四個字,是我總結這世間人際關係的運作方式。如果你只力搏當下,看一時輸贏,沒有要放眼三十年、五十年,那它的力道也許還不會彰顯。反之,如果你是用更長久的全局觀在省視自己做下的每一個決策,銘記這四個字,也許某個時候,它會幫到你。
⋯⋯當這世界有許多選擇讓我們陷入掙扎,心底的聲音會告訴我們,如果,真的信仰善良的人是世界最後的存活者,這個當下,我們該做出怎樣的抉擇。
在 Kevin Kelly 的書裡讀到一句我蠻欣賞的話:「不要以人們有多惡劣就多惡劣地對待他們。要以你有多好就多好地對待他們。」
他更強調:「每當你在正確和善良之間做選擇時,選擇善良。沒有例外。不要把善良和軟弱混淆。」
遇見的試探,並不直接代表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你回應的行動才會。
在鮮乳坊內部轉換跑道,是一些夥伴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到了某個生命階段後會考慮的事情。
公司是一個學習型組織,一向鼓勵大家各方嘗試。
如果你有意願,可以找自己的組長談,同時如果公司也有需求,只要時間與資源正好對得上,說不定會促成你們雙方共同開啟另一條新跑道的機會。
「我該怎麼樣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份工作?」
「要如何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的熱情?保持熱情?」
「我很不喜歡現在的這份工作,該繼續待著,還是離開?怎麼確定下一個會更好?」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真的每天都會笑眯眯的嗎?如果一直覺得笑不出來怎麼辦?」
有時候面對他們的問題,礙於活動時間長度,自己當下不一定回答得夠完整。
這幾天偶然遇到一場機緣靜下來,回頭仔細端倪,覺得有些心得,或許可以成為職場新鮮人成長的養分,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以上四種力量,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輔相成,環環相扣。想要幹出一番大事,只要防守策略的底層根基愈茁壯,對於提高成功的機率就能形成正相關。愈全面高分,愈接近高 AQ 的理想樣態。反過來說,低 AQ,愈接近「成功絕緣體」。因為他們在走向目標的路上,就會陣亡。
觀察一些人做事,經常有好的結果,說穿了,他們不只是能迎向成功,而是明白如何「留得住」成功。
所以下次當他們告訴你,只是自己運氣好,別忘記他們沒說(或是自己也沒發現)的一句話:
「運氣,也是人格的一種展現。」
「該怎麼找到對的人?」
前一段時間正好分享了之前閱讀的心得。
發現人們由於經常不知道對的人輪廓應該是什麼樣子,所以用不適合的標準去套,努力想要從一個池子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對象。站在科學的觀點,這無疑緣木求魚。
這一來,回頭研究人際最 hard-core 的底層邏輯,在這種時候就顯得特別有必要了。
所謂科學化訓練,用意就是引導你如何「違反直覺與本性」,做出長遠來看更接近正解的決策。
而這種正解,最一開始如果直接告訴你,你會搖搖頭,噴笑説這些論點是錯的,他們不夠瞭解你。
很可能是你還不夠認識自己。
『噢,她有說,稍後到了台北車站,想自己一個人到附近走走。那一帶,包括西門、中山,她都很久沒去了,想自己逛逛。』
細細品了這句話。我再次確認。
「喔好。意思是女友不用你陪?」
『對。不用。』
「她會明講?」
『是的。需要一個人空間的時候,我們都會直接明講。』
「可以直截了當,蠻好的。」
『必須明講。雙方都是。』
「嗯,看來你們的相處模式,蠻獨立的。」
『哈,這就是成年人的愛情啊。』
想要做一輩子都能做的事情。只有現階段或是只有這一年才可以做的事情,我不太會考慮。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選擇不斷做一件事情,應該是覺得它重要,而不是期待外人怎麼看你,鼓勵你。跟創作一樣。
真正會堅持下去的人,最不需要的東西,就是他人的鼓勵。
你會將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是因為你深信耕耘終將收成。如果太需要別人的勉勵才能活,那如果外界對你的評語不如預期踴躍或正面,是否你就停止了?
「他不貪功,好相處,平時又努力精進自己。這群球員自然認可彥廷,也願意被彥廷帶領。我想,他一直很知道該怎麼幫助球隊裡的每位夥伴,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是子威記憶裡的他。
過去四年,不論球隊面對怎樣的逆境,彥廷從不輕言放棄。他會盡己所能,去補上所有球隊的漏洞。毫無保留。
乍看,這場2023 UBA冠軍賽的後39分鐘,在球場上,你找不到林彥廷。
但仔細再多看幾分鐘,你會發現:「林彥廷無所不在」。
沒有必要去找和你有共同愛好的人。喜歡不同的活動沒有問題。你們只要給彼此留出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各自探索各自的愛好就可以了。
⋯⋯我的客戶來找我的時候,經常帶著一份長長的清單,上面列著他們理想中的伴侶應該具有的特質。但奇怪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和那麼多的人約會過,相對來講經驗不足,尤其是要判斷在長期的親密關係中和對方是不是合得來時更是如此。然而,我們認為自己是專家,知道什麼能使自己幸福。
重點來了!請在這句話下面畫條線: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什麼樣的長期伴侶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
以前人們通常認為男女成就的不同是跟智商分布有關。可能女性總體學習成績更好,但是男性智商分布的標準差更大,也就是說其中有更多特別聰明和特別笨的人。大人物都應該是特別聰明的人,所以男性多。
可是智商高不等於成就就大。而且我們看到的是不僅僅是大人物、社會上幾乎每一種工作都是男性做得比女性好一點。所以看來蘇珊·平克解釋更有道理,兩性成就的差異是因為兩性的思維方式和人生策略不一樣:女性有天賦,但是男性走極端。
大人物都是男的,是因為男的特別在乎成為大人物,他們一心一意地追求職業上的成功。女人有能力,但是不願意把全部身心放在事業上。這正好是兩性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的結果。
一位在牧場摸牛一直找不到時間寫作的獸醫,要怎樣寫出《大動物小獸醫——做牛做馬的出診人生》?
一位在農曆新年前才被發包的設計師(同時是二寶爸),要怎麼樣在年後交出三份書封提案?
這次,我們來訪問一下龔建嘉(aka 阿嘉)、李建邦(aka 丹尼爾、阿邦),看看他們是怎麼克服萬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