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紗照的主角是豐樂牧場的主人—黃常禎與禹佳伶。
最近,夜深人靜,常想起大學死黨阿良對我說的故事。
一位徒弟問師傅:「師父,『妄念』與『願景』的差別在哪?」
師傅沈思了許久,回答他兩個字。
「承擔。」
柯智元
我是個經常認賠的消費者。
某晚,煮飯煮到一半,鈴聲響。
是通沒看過的市話來電。
狐疑。把手擦乾。按了下通話鍵。
前天早上翻日記,想起看完黃之鋒紀錄片後,寫下片中的一段話。當時,主角黃之鋒聊起自己的信仰:
「我記得我13歲時,拜訪過一個貧窮人家。拜訪他們時,我們會宣揚福音,為他們禱告,因為我是基督徒。
一年後,我再次回去造訪那個家庭。
在那一刻,我終於瞭解到,只試著為他們禱告是不會帶來改變的。
我們必須透過行動才能帶來改變。」
他說出那句話的時候,只有13歲。反觀,資質比較愚鈍的我,截至今日,到職七年。真正想通,而且開始實踐這句話,大概要等到31歲。
2022 UBA冠軍——政治大學,衛冕成功。
最令筆者觸動的,不只是那座冠軍盃的榮耀。而是這個賽季,雄鷹們背後,無聲的故事。
⋯⋯二月二十七日開始,年輕的雄鷹們終於體認到:冠軍球隊的其中一項特質,就是在逆風之中,始終彼此相信,保持前進。
一位前NBA球員曾說:「以前年輕,只在意今晚比賽我是不是先發,今晚我得多少分。後來我不再關注那些了。現在我只在意:『今晚,我有沒有完成教練指派的任務。』」
這支傷了三位先發球員的隊伍,接連在兩週內,迎戰臺師大、國體大、世新大學、義守大學、萬能科大、健行科大、臺藝大。
這是大四學長——前鋒張鎮衙在政大雄鷹的最後一季。深深烙印在這群隊友心上的,是他的祈禱。
「我不在意自己是不是本屆的『最佳前鋒』,但我希望政大雄鷹是『最佳團隊』。」
走過高山,行過低谷,這群戰友終於切實明白,全隊上下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
去年聖誕節,公司辦了場溫馨活動,不同小房間有不同主題。
我去到其中一間,門口的福委會夥伴介紹說:「這邊的主題是畫畫。只要幾分鐘,就可以收藏一張屬於自己的人像喔!」
聽起來很酷耶。
「阿共打來怎麼辦?」
你抬起頭。喔,問你這個問題的,又是位臺灣人。我們已經很習慣這個提問的下一句,因為經常是:「你會舉起槍,走上前線,保家衛國嗎?」
⋯⋯如果我們始終無法辨認事實的樣貌,不只在物理上,腦內也被對手插旗,或許,把路走到最盡,我們真的該團體自問的是:當你眼前,有位腦子裝滿謠言、恐懼的人,他們開口閉口只會談失敗、放棄、投降,然後用盡一切努力,嘲諷那些依舊堅持,依然默默耕耘,避免最壞狀況發生的族群,捫心自問,這群失敗主義散播者,是你會發自內心尊敬的人嗎?
開始監測所有生理數據後,我才發現自己的睡眠分數一直徘徊在「低品質」區間。查遍各種醫學資料,看了包括網路上的外文訪談,想要修正這個問題。最後,決定在生活裡做出一個調整。沒想到,狀況真的立即獲得顯著改善(真的就只有一個調整,沒有更多了)。
2022年1月14日與16日,72小時內,連續完成了兩件自己回想起來都覺得難以置信的事情。
除了讓公司夥伴一睹「傳說中」的《通道》,長年為鮮乳坊夥伴製作周年回顧影片的我,這次更拉到府中15,在放映廳緊接在《通道》後,為《燈光》舉辦另類首映。當成是農曆新年前的彩蛋。
這真的是人生第一次。
到了週日的主題影展,我邀請了《通道》這部紀錄片全部參與訪談的人物,一同欣賞這部紀錄片,並且與紀錄片主角阿嘉做了一次完整的映後座談。
透過這篇文章,我想好好來談一下,過去六年,無時無刻纏繞在我心頭的故事。
《通道》說的是一位名叫龔建嘉的乳牛獸醫師的故事。
你可能很好奇,為什麼選上了這位主角?還有我剛剛講的「乳牛獸醫師」又是什麼職業?他跟都會區我們看到的那些獸醫師,有什麼不一樣嗎?
希望這短短的幾分鐘內,可以讓你理解我關注的這個主題。讓《通道》在你我之間,有機會產生一些連結。
狗哨(dog whistle)是澳洲牧羊人為了呼喚牧羊犬,常用的一種高頻口哨。
主人在吹狗哨時,旁人聽不見,甚至他們自己也聽不見,但牧羊犬卻能清楚聽到訊號。
有些話,與其掙扎回應,不如從歷史的角度去想,此刻,在這個困局之上的枷鎖,是什麼模樣吧。
也許根本不是問題本身,倒是我們一直認知錯誤。
用盡力氣,描述你想弄明白的事情,直到你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核心。
探尋真理的路途上,有些頻率的聲音,你不一定需要總是聽得到。除非你渴望它的指引。
但同時,也更要當心——因為那些哨音,並不是你原本內心的聲音。
而你卻已經習慣了,有哨音指使的生活。
若不以「奪牌=成功,沒得牌=失敗」這種二元思想來看待所有競技結果,我真正的幾個關懷意識,是:
臺灣的這項運動,如果拉遠未來十年二十年,真的有這樣天賦的選手,我們是否具備讓他們集體養成能夠持續進步的方法?
在職業生涯期間(撇除傷病因素)臺灣是不是個讓他們始終有衝擊國際擂台,源源不絕深厚底蘊的土地?
我們是因為遇見天選之人,只有這一次打得好,還是未來十年二十年,都有機會走到比賽最後?
何立安很早就講過,其實臺灣人的體育一直很強,遠比我們自己想像得厲害得多。或說,我們很少對於這片土地有這種認知。我自己認為,其實我們並沒有完整認識:如果臺灣的環境變得更好後,這群運動員可以達到的極限。
COVID-19 疫情當道,在政府短期內先準備衝全民覆蓋率,朋友碰面時的問候語開始變成了:「欸,你打第一劑了嗎?」
打過AZ的人,有些講得很恐怖,讓還沒打過的人,聽了感到害怕擔心,甚至越想像越不敢施打。
這篇文章主要想呈現身為接種第一劑的我,這幾小時內經歷了什麼事情,供作未來還沒打過的人作為參考。
看到某些族群的素來言行,只想提醒下面這些話:
想成為怎樣的人,總是自己的事。
想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督促自己努力做到。
無法成為的人,倒也不用使喚別人修正、調整,來變成那樣的人,替你圓夢。
對於任何結果,可以心有不甘,但別忘了自己看到的,不一定是事件的全貌。
可別得意洋洋跑去四處跟別人說自己看到了曙光。
然後才發現原來那是夕陽。
如果你夠常看災難片、末日片、恐怖片,不難發現樣本的集體共通性:那些圍在主角身邊,聽信謠言的,衝動蠻幹的,拼命大喊放我出去的,大概半小時內就會領便當。
那些電影,在這種時刻,還真是啟發人生的好東西。
它們隨時提醒著我們三件事情:
一、練習辨識、歸納:何謂事實 (fact),何謂觀點 (opinion)。堅守自律,管控消息來源的重要。
二、保持心情平穩,確認你與周圍人的關係,彼此尊重。
三、我們並不完美,也因此,記得為自己做出的判斷,保留足夠的彈性空間。
所謂同島一命,還真不是一種行銷新詞。
它只有一種功能,就是隨時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瓦解這座島嶼防疫安全網的能力。
只要你想,你隨時都可以成為最沒有下限的防疫破口。
「聰明是種天賦,善良是種選擇。」
繳械自負,挑戰的是人性。
而我深信,唯有持守同理,才能讓我們有機會,一起重見光明。
之前堪稱防疫模範生的臺灣人,當試探來臨,是否有辦法分辨,哪一個是更好的選擇?
我們仍然必須繼續相信,臺灣公民心理有數。
這是我們身為家屬,面對明天的唯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