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份工作,真的可以保持熱情嗎?

by 柯智元
保持熱情



我叫柯智元,是第一位正式加入鮮乳坊的夥伴。


今天,我想說一個自己的故事。


2021年,我製作了一部叫《通道》的紀錄短片,很幸運獲得了新北市紀錄片獎的優選影片,而且在隔年入選波士頓臺灣影展(TFFB)。


回想我一直是喜歡看電影、聽故事的人,卻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成為導演。因為這部紀錄短片開始被許多人看見,我很幸運,有機會在不同的巡迴放映講座上,遇到觀眾向我提問關於酪農業的問題。


令我意外的是,當中也有不少學生詢問我「該怎麼樣找到自己這份工作的熱情」或是「該如何對同一件事保持熱情」。


他們不乏社會新鮮人,也包括步入社會兩三年以內,還在找尋職場的自我定位的新生代。


「我該怎麼樣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份工作?」


「要如何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的熱情?」


「我很不喜歡現在的這份工作,該繼續待著,還是離開?怎麼確定下一個會更好?」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真的每天都會笑眯眯的嗎?如果一直覺得笑不出來怎麼辦?」


有時候面對他們的問題,礙於活動時間長度,自己當下不一定回答得夠完整。


這幾天偶然遇到一場機緣靜下來,回頭仔細端倪,覺得有些心得,或許可以成為職場新鮮人成長的養分,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談保持熱情以前,先問:你想做什麼?



我忘了在哪裡看過,人這一生,主要就是解決三個問題:你想住在哪裡,你想和誰在一起,你想做什麼。


選擇居住地,有時候跟身份背景與財務能力有關。


選擇和誰住在一起、和誰交往,有時候和現實條件,與彼此的人生目標有關。


而這一輩子究竟想要做什麼,可能就得回到自我實踐這個層面了。


除了睡眠、吃飯,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工作。卻有不少人終其一生,沒有在工作上獲得肯定(包括自我的肯定)。但工作這件事,人們究竟希望從中得到什麼?


有些人選擇工作是為了要積攢一大筆錢,有些人非常看重工作的意義,遠勝於任何事情。


有些人希望在職位上有好的表現,被看見,被賞識,因為追求更卓越,更耀眼的頭銜。


我發現,隨著不同的投資策略(房貸 or 車貸)、生活壓力(養人孩 or 養毛孩)與休閒需求(要玩多貴 or 吃多好)每個人想在工作裡獲得的東西不盡相同,所以很難直接把一個人的定理直接照搬套用到另一個人身上。


而這些年下來,工作這件事情,確實讓我有些體悟,可以跟大家分享。


雖然我大學時期念的是傳播學院,最一開始,是真的沒想過自己跑去當導演的。


因為我認為導演是一個自己做不來的職業(配樂工作還比較有可能)。


本來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個音樂家。


儘管高中時期就開始創作音樂,後來開始接觸幕後製作、A&R,越接觸越感受到它的迷人之處。


在這個講求奔放創意的環境裡,我算是有點怪的人。從學生時期就是練琴宅。發現不需要太用力,就能比周圍人自律,日複一日機械般地重複磨練同一種技術。不感到痛苦,也沒有怨言。外人看來會覺得我的生活極其無趣,但我很喜歡。


因為認定一件事情重要,就嘗試把它雕琢、打磨,做到最極致。這是我的興趣。


當我在英國念完書,回到臺灣後,加入了鮮乳坊這個新創團隊,連我自己也很難想像。


我並不是個愛冒險的人。只是看到認識二十年,作大動物獸醫的朋友阿嘉,想要為他所處的產業做出一番不同的風景,覺得備受感動。


那一年,我29歲。覺得那個年紀,自己如果有些事情值得試試看卻從來沒有去做過,以後回想起來應該會感到後悔。


就這樣,我成為了這個團隊的第一位員工,從接客服電話開始,一做就是三年。


過去我只想當一位音樂幕後人員,沒有想過自己要做服務業,所以這個客服的工作,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適應。


我一直不是個善於短時間內迅速與陌生人建立關係的人。工作時算不上健談,甚至也不知如何快速反應聰明回話。


因為不喜歡自己工作起來被對方感覺笨笨的,為了做好這個工作,我在那幾年看了很多以前不會去看的書,包括自主去上課。觀摩真的懂行的人,怎麼把服務、口語表達這類工作做好。


這個過程讓我發掘了自己的可能性,也從中開發出了沒想過的潛力。


但我還是不曾覺得這個努力方向,與成為導演有任何一丁點關係。



從主動開始



從2018年開始,我幾乎每一年都會主動幫公司做一個回顧影片,沒別的原因,單純是我覺得有些記憶如果現在不留下,以後我們會忘記。


那些片子,有些是回首創業歷程,有些是記錄過去這一年發生了哪些重點任務,還有裡面的夥伴他們各自遭遇了哪些事情。


因為沒有真的很懂拍片,也一直摸索如何剪接,所以用的都是最基礎,完全稱不上花俏的技術,只是單純想把一個故事說好。


後來也發現,從學生時期就喜歡聽故事的多年訓練,成為了我創作很重要的養分。


客服的崗位工作三年後,就這樣,因為喜歡幫公司留下足跡,慢慢轉職成一位影音創作者。


2021年,第一次將自己的想法,投去新北市紀錄片獎,也順利入選最後的全國最終提案大會名單。


在那個現場,突然驚覺,我像是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裡的主角。


如果你沒看過這部片,且讓我先暫停,簡述一下它的劇情概要。


保持熱情




它很像是臺灣電視過去有一段時間流行過的機智問答節目。


規則很簡單,就是參賽者要從三個選項或四個選項選出一個正確答案。


中間有幾種求救方式可以供你使用,但是不是真的正確,你依然要靠自己來判斷,做出抉擇。


只要參賽者能夠連續闖關,直到最後全部答對,就可以獲得一筆優渥的獎金。


這部電影的主角被問的每一個問題,他發現自己竟然都能夠答得出來。(到最後主角有沒有贏得比賽,在此就先不爆雷了,可以自己去找來觀賞)


電影採用倒敘法告訴觀眾,這位男子之所以有辦法回答每一個問題背後的故事。為何他能辨別出羅列的選項,哪一個是正確答案,是因為他人生裡,真實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抉擇。


即視感。


在那場紀錄片的提案大會,我突然發現自己就像電影的主角。


前面七分鐘的簡報結束後,全部新銳導演參賽者們最緊張的,就是接下來八分鐘的QA時間。


現場提問的評審有來自各地的影評人、導演、剪接、攝影、製片,觀點是專業的,提出的技術面疑慮也是務實的。很多參賽者被問得啞口無言。可能是對自己的主題不夠熟悉,也可能是他們沒有事先想過拍片會遇到的限制與開創性。


在眾人感到壓力的同時,我卻發現,過去三年,在週一到週六,每天朝九晚六,客服崗位上的密集訓練,所有我被問過的問題,在那八分鐘,迎面而來的,只是各種「變形題」。


當時,我先將全部評審的問題一次筆記收攏,用最後五分鐘總回答。


因為時間非常緊湊,所以回答的過程,我幾乎沒有停下來過。我頓時才發現,那三年的訓練,讓我對這個一般人普遍覺得陌生的產業非常瞭解,而且我知道該怎麼樣用最簡要的語言,說得讓他們聽得懂。


這是我過去在接電話時,每一天都在思考的事。沒想到可以在這個緊要關頭派上用場。


感覺像回到了電影場景那個機智問答的現場。


保持熱情




我聽見自己的心跳聲,也聽見自己手握麥克風傳出去的一字一句。


宣佈當屆最終結果的記者會上,我很幸運,成為了那一年通過總決選的十二位導演之一。


一直很難想像這種思路:「原來,要成為一位導演以前,要先成為一位客服。」


這種養成班,遠遠超越我對這個職業最初的想像與理解。


但或許原本就沒有任何的路徑會限制我們。如果認為是限制,那也是我們自己定義那個叫作「限制」。


你會成為怎樣的人,取決你怎麼樣想同一個事情,面對同一個情況。


在《通道》的巡迴講座上,被一些年輕觀眾詢問「你是怎麼開始拍紀錄片的」。


說來也很有趣,拿起攝影機拍這群工作夥伴與他們的故事,並不是因為我原本就預期要成為一位導演。


而是因為我覺得這件事情很好玩,對被攝者的生命史也獨具意義。而這些被我拍的人,我一直享受和他們相處的時光。


透過鏡頭我會拍下他們出糗的樣子,也會有一搭沒一搭陪他們聊天,他們有時候也會對著鏡頭背後的我開玩笑。而這些日常相處的片刻,收錄成一個又一個檔案。最回到編輯台重新思考一個故事要如何說的時候,我立刻感受到紀錄片的魅力。


想要創作的意念是很純粹的。


手法與載體,回頭看,或許都不是最大的重點,如果你真的發自內心想要做一件事。



回甘



這個社會,或是我們成長的家庭,或許讓我們很常遇到各種期待與要求,但那些給予壓力的當事人(有時候是自己)卻很少關心你:「走上這條路,你真的有感到開心與充實嗎?」


如果沒有人關心你,我倒是覺得,你首先要關心你自己。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有問有差,請相信這件事。


前幾天我聽到 Podcast 大人學 EP357 在講「什麼是工作的熱情」



​​

我很贊同主持人 Bryan 的觀點,他說,一個理想的工作,就算你活在當下,不一定香也不一定甜,反而是任務完成後,那種「苦澀後的回甘」,才是我們真實在追求的滋味。


認識自己——是職涯可以帶給我們的意義。


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為它感到壓力與憂愁,也同時為它感到自豪與充實,這樣的人是在軌道上的。


不是只有完全正面的事,你才做著一份「有理想」或是「有熱情」的工作。


這是我認知「理想工作的樣貌」。


不是每個人此生都有機會遇見自己談得來的主管,或是與自己氣味相投的團隊一起共事。


因為平時很喜歡看籃球,我思考這件事,會很常把工作人士,類比成職業隊與職業球員。


你不一定是上場砍最高分的那一個。但你可以傳球,幫大家抓籃板,幫隊友卡位。防守站位的時候,你也可以讓對方的球員沒有辦法輕易在你面前得分。


這一場,也許教練完全沒有用上你,但有可能下一場主力被對方手肘撞到頭,你不只被叫上場,而且還需要連撐四節。


可能就是某一個夜晚,球隊突然需要靠你全功率輸出。


也有可能,你面臨轉會,也可能旅外,去到其他聯盟,但你是不是個好用的球員,隨時預備好的球員,只要一被點名上場就見真章。


有時候生命裡我們能選擇的事情很少,包括身體的限制,或是其他先天的因素,但仔細想一想,我們可以選擇的東西其實很多。


至少,那些人不能決定你自主練習的時間,何時來何時走,要下多少功夫,或是要訓練哪些東西。


但你是不是個隨時預備好,一上場就能打出來的人,這是你的主場球場觀眾引領期待的。


我覺得工作也是很雷同的畫面。


籃球場是生命的縮影。我一向這麼認為。


找到自己的人是快樂的,快樂的人是有影響力的。


覺得人生就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我們需要一直練習做決定,最後才有辦法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樣子。


如果有一件事情,唯有你在做它的時候才感覺自己活著,我覺得,也許你可以繼續做這份工作。


如果發現還不是,也不用沮喪。調整軌道即可。


只要你找對方向,就有機會讓自己更好。




下一篇想來談談,在鮮乳坊團隊裡,我如何經歷「轉換職涯跑道」這件事。


或許也可以讓我們一起思考學習型組織,可以是什麼樣子。





影像來源:張庭瑄

0 comment

You may also like